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中国教育迎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开启新的篇章。江苏作为教育大省、师资大省,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教育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积极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的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江苏紧紧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示,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个中心任务,着力在涂好底色、聚焦源头、补齐短板、扭住核心等方面下功夫,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份答卷。目前,江苏共有各级各类教师88万人,基本满足了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1.涂好底色,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小学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内化养成和有形载体两个重点,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认知、体验、践行之中。一是在思想建设上,建立新教师入职宣誓、在职教师重温教师誓词、老教师荣休等制度,并通过“入学礼”“敬先贤”“诵《师说》”等活动,强化教师职业使命意识。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设置专题,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养成。二是在营造氛围上,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每年教师节期间举办大型主题演出、开展“最美江苏教育人”评选表彰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三是在加强监管上,推动各地各校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行师德考察负面清单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把有偿补课作为治理工作重点,每年查处通报典型案例,发挥震慑和教育警示作用。
2.聚焦源头,实施教师教育创新行动
教师教育是教师工作的“母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江苏重点从谁读师范、谁办师范、怎么培养师范生、师范生如何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创新改革。一是生源上选“准”,吸引适合的学生读师范。将师范专业纳入招生提前批次录取,增加面试环节,高校多次选拔,让有教育情怀和教师潜质的学生积极读师范。二是办学上提“档”,激励优秀大学办师范。提高师范生拨款标准,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增强培养院校获得感、荣誉感,潜心聚力办师范。三是培养上求 “专”,推动协同培养模式。重视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在培养过程中增加实践课程,实施驻校式培养,高校和中小学协同推进培养,同时注重提高实习成效。四是支撑上用“力”,促进教师持续发展。推进教师发展中心转型发展,建立 “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教师发展中心,实现研训一体和资源共享,为教师成长提供专业支撑。
3.補齐短板,推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瞄准“三块短板”,精准精确发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一是瞄准乡村教师队伍。把着力点放在职前培养、在职培训、提高待遇三个方面,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实施乡村教师“领雁工程”和“助力工程”,鼓励设立奖励基金和生活交通补贴,为乡村学校吸引、培养优秀师资。二是瞄准幼儿教师队伍。针对幼儿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在规范准入门槛、加强职前职后培训的同时,鼓励各地通过人事代理、备案制、园额制等多种方式,探索解决学前教育缺编和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三是瞄准职教双师队伍。江苏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已达4.2万人,但部分教师存在师范教育和企业实践经历缺失的问题。为此,江苏每年高质量开展8000名职业院校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重点提升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丰富企业实践经历。同时,研制省级层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指导各校制定双师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兼职教师奖补,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结构。
4.扭住关键,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职称制度改革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牛鼻子”。江苏从发挥职称评价的导向作用和下放评聘权限两个方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一方面,基础教育职称改革,注重修订标准,明确导向。修订中小学教师职称资格条件,向乡村教师和教学一线倾斜,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淡化论文、不唯学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职称改革,更加注重下放权限,激发活力。全省167所高校职称评审权已经全部下放到位,省级层面不再统一组织职称评审,不再下发统一的职称任职资格,由各高校自定评聘标准、自主开展评聘、自主颁发证书,充分发挥学校用人主体作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须建设规模合理、结构科学、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新时代新征程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1.习近平总书记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新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局,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篇”,其中关于教师队伍的重要思想,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集中体现为“三个明确”:一是明确了教师使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引路人”的定位,要求广大教师不仅应成为道德领域中的重要标杆,更应作为立德树人的先锋和表率。二是明确了对教师的期望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期望教师在个人成长中始终坚持“四有”,做到“四个相统一”,这包含了思想、道德、学识、能力等全方位的要求和期望,是新时代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南。三是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情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2.国家顶层设计为教师队伍建设带来新机遇
国家先后出台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教师教育行动计划等一批重要文件,对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的政治要求,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师工作的深情厚望,同时在师德师风、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地位待遇、组织领导五个方面提出极具指导性的路径选择,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战略地位正在全面落实,表明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期。 3.江苏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提出新任务
当前,江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发展适合的教育,促进教育平衡充分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但與此相比,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问题。学前教育阶段,各地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的双重问题。义务教育阶段,随着近两年适龄儿童剧增,代课人员的问题开始凸显。高中教育阶段,随着选课制、走班制的全面推进,高中教师学科性短缺将随之而来。二是培养机构问题。教师培养和培训单位是保证教师水准的重要专业支持机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部分设区市教师发展学院功能发挥不好,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在资源整合、内涵提升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改革创新问题。江苏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县管校聘”管理体制、城乡教师一体化建设、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等方面,全省层面还有待形成大的突破。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教师队伍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这项基础性工作摆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江苏教师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坚持“一条主线”贯穿、“一项改革”统领、“四个方面”提高,努力开创全省教师工作新局面。
“一条主线”贯穿,就是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江苏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江苏省教育厅召开了“习近平教育思想与江苏教育现代化”系列学习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到教育战线各项工作、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全省教育战线产生了热烈反响。下一步,江苏教育系统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工作,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实抓好。
“一项改革”统领,就是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江苏一直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师培训机制、职称制度改革、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下一步,江苏教师工作的重点将聚焦一个“实”字,使中央文件精神真正落地,特别是涉及的人社、编制、财政、教育等多个部门,将推动构建内外联动、权责清晰、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确定好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切实走好实施每项政策举措的“最后一公里”,让改革措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个方面”提高,就是要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专业素养、经济待遇和生活质量。一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地位待遇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与社会环境。加强教育舆论引导和先锋典型人物事迹宣传,让社会各界人士能够理解教育、支持教育、选择适合的教育。二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江苏已经根据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要求,印发了《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努力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改革力度,注重从培养、培训两个方面保证既有畅通的补充渠道,同时又有继续学习的上升通道。三是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经济地位是教师人格独立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从当前情况看,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收入不高,收入增长幅度低,还未能反映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地位待遇。我们将按照习总书记关于改善教师待遇的要求,健全教师收入保障长效机制,实现稳步增长,确保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收入水平,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同时,建立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绩效收入的激励导向作用。四是提高教师生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我们将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与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协同合作,满足教师在编制、职称、待遇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努力帮助解决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营造尊重教师、尊重专业、尊重学术的浓郁氛围,让教师过有尊严的专业生活,并能在研究、探索、创新实践中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感受到德性生长的温暖。
(作者系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email protected]
一、新时代江苏教师工作站上新起点
近年来,江苏紧紧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示,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个中心任务,着力在涂好底色、聚焦源头、补齐短板、扭住核心等方面下功夫,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份答卷。目前,江苏共有各级各类教师88万人,基本满足了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1.涂好底色,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小学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内化养成和有形载体两个重点,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认知、体验、践行之中。一是在思想建设上,建立新教师入职宣誓、在职教师重温教师誓词、老教师荣休等制度,并通过“入学礼”“敬先贤”“诵《师说》”等活动,强化教师职业使命意识。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设置专题,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养成。二是在营造氛围上,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每年教师节期间举办大型主题演出、开展“最美江苏教育人”评选表彰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三是在加强监管上,推动各地各校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行师德考察负面清单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把有偿补课作为治理工作重点,每年查处通报典型案例,发挥震慑和教育警示作用。
2.聚焦源头,实施教师教育创新行动
教师教育是教师工作的“母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江苏重点从谁读师范、谁办师范、怎么培养师范生、师范生如何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创新改革。一是生源上选“准”,吸引适合的学生读师范。将师范专业纳入招生提前批次录取,增加面试环节,高校多次选拔,让有教育情怀和教师潜质的学生积极读师范。二是办学上提“档”,激励优秀大学办师范。提高师范生拨款标准,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增强培养院校获得感、荣誉感,潜心聚力办师范。三是培养上求 “专”,推动协同培养模式。重视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和培养规律,在培养过程中增加实践课程,实施驻校式培养,高校和中小学协同推进培养,同时注重提高实习成效。四是支撑上用“力”,促进教师持续发展。推进教师发展中心转型发展,建立 “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教师发展中心,实现研训一体和资源共享,为教师成长提供专业支撑。
3.補齐短板,推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瞄准“三块短板”,精准精确发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一是瞄准乡村教师队伍。把着力点放在职前培养、在职培训、提高待遇三个方面,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实施乡村教师“领雁工程”和“助力工程”,鼓励设立奖励基金和生活交通补贴,为乡村学校吸引、培养优秀师资。二是瞄准幼儿教师队伍。针对幼儿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在规范准入门槛、加强职前职后培训的同时,鼓励各地通过人事代理、备案制、园额制等多种方式,探索解决学前教育缺编和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三是瞄准职教双师队伍。江苏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已达4.2万人,但部分教师存在师范教育和企业实践经历缺失的问题。为此,江苏每年高质量开展8000名职业院校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重点提升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丰富企业实践经历。同时,研制省级层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指导各校制定双师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兼职教师奖补,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结构。
4.扭住关键,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职称制度改革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牛鼻子”。江苏从发挥职称评价的导向作用和下放评聘权限两个方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一方面,基础教育职称改革,注重修订标准,明确导向。修订中小学教师职称资格条件,向乡村教师和教学一线倾斜,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淡化论文、不唯学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职称改革,更加注重下放权限,激发活力。全省167所高校职称评审权已经全部下放到位,省级层面不再统一组织职称评审,不再下发统一的职称任职资格,由各高校自定评聘标准、自主开展评聘、自主颁发证书,充分发挥学校用人主体作用。
二、新时代江苏教师工作面临新形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必须建设规模合理、结构科学、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新时代新征程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1.习近平总书记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新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局,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篇”,其中关于教师队伍的重要思想,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集中体现为“三个明确”:一是明确了教师使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引路人”的定位,要求广大教师不仅应成为道德领域中的重要标杆,更应作为立德树人的先锋和表率。二是明确了对教师的期望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期望教师在个人成长中始终坚持“四有”,做到“四个相统一”,这包含了思想、道德、学识、能力等全方位的要求和期望,是新时代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南。三是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情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2.国家顶层设计为教师队伍建设带来新机遇
国家先后出台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教师教育行动计划等一批重要文件,对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的政治要求,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师工作的深情厚望,同时在师德师风、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地位待遇、组织领导五个方面提出极具指导性的路径选择,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战略地位正在全面落实,表明教师队伍建设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期。 3.江苏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提出新任务
当前,江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发展适合的教育,促进教育平衡充分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但與此相比,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问题。学前教育阶段,各地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的双重问题。义务教育阶段,随着近两年适龄儿童剧增,代课人员的问题开始凸显。高中教育阶段,随着选课制、走班制的全面推进,高中教师学科性短缺将随之而来。二是培养机构问题。教师培养和培训单位是保证教师水准的重要专业支持机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部分设区市教师发展学院功能发挥不好,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在资源整合、内涵提升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改革创新问题。江苏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县管校聘”管理体制、城乡教师一体化建设、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等方面,全省层面还有待形成大的突破。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教师队伍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这项基础性工作摆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
三、开启新时代江苏教师工作新征程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江苏教师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坚持“一条主线”贯穿、“一项改革”统领、“四个方面”提高,努力开创全省教师工作新局面。
“一条主线”贯穿,就是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江苏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江苏省教育厅召开了“习近平教育思想与江苏教育现代化”系列学习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到教育战线各项工作、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全省教育战线产生了热烈反响。下一步,江苏教育系统将继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工作,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实抓好。
“一项改革”统领,就是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江苏一直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师培训机制、职称制度改革、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下一步,江苏教师工作的重点将聚焦一个“实”字,使中央文件精神真正落地,特别是涉及的人社、编制、财政、教育等多个部门,将推动构建内外联动、权责清晰、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确定好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切实走好实施每项政策举措的“最后一公里”,让改革措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个方面”提高,就是要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专业素养、经济待遇和生活质量。一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地位待遇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与社会环境。加强教育舆论引导和先锋典型人物事迹宣传,让社会各界人士能够理解教育、支持教育、选择适合的教育。二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江苏已经根据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要求,印发了《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努力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改革力度,注重从培养、培训两个方面保证既有畅通的补充渠道,同时又有继续学习的上升通道。三是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经济地位是教师人格独立和社会地位的基础。从当前情况看,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收入不高,收入增长幅度低,还未能反映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地位待遇。我们将按照习总书记关于改善教师待遇的要求,健全教师收入保障长效机制,实现稳步增长,确保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收入水平,让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同时,建立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绩效收入的激励导向作用。四是提高教师生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我们将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与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协同合作,满足教师在编制、职称、待遇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努力帮助解决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营造尊重教师、尊重专业、尊重学术的浓郁氛围,让教师过有尊严的专业生活,并能在研究、探索、创新实践中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感受到教书育人的快乐,感受到德性生长的温暖。
(作者系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