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主旨演讲之六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羊儿下山要人抱,卖个猪儿要抬轿,种一碗,收一瓢,天不作美收不着”,是五红村生存条件的真实写照。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五红村地处秦巴山区深处,幅员面积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26户138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户239人,贫困发生率达17%,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该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薄弱,出行难、饮水难、生产难、上学难就像层层枷锁,牢牢绑住了群众致富的脚步。截至前年,6个社不通公路,已有的通村路也破烂不堪,农业生产全靠“天关水”,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水井去背水和挑水,走读的学生更是每天往返“两头黑”……
挪穷窝,斩穷根,是五红村群众最为迫切的愿望。国家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群众带来了圆梦希望。今年以来,我们抢抓政策机遇,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如何实施好这项惠民工程,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呢?我们主要采取“五步走”的办法,破解了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步,精准识别,解决“究竟该搬谁”的问题。镇村干部逐户走访,充分征求群众意愿,采用“四个一、两评、两审”的办法,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精准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32户106人,同步搬迁9户31人。“四个一”即“一份自愿搬迁申请、一次搬迁理由陈述、一份搬迁安置承诺、一次搬迁对象公示”。“两评”即“村民评议、村委会复核评议”,“两审”即“镇审核、县审批”。其余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兜底等方式脱贫。
第二步,科学选址,解决“房子建哪里”的问题。群众期盼:“搬迁搬出新天地,搬出新未来”。我们选择安置地尽量靠近园区、景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五进五不选”,“五进”即“进城区、进集镇、进社区、进乡村旅游区、进村民聚居点”,“五不选”即“有地质灾害隐患、无发展后劲、基础条件差、上学就医不方便、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坚决不选。县国土局、县住建局等部门通过现场勘测,把集中安置点确定在地势相对平缓的杜家山脚下,并调剂、流转建设用地13亩,破解了搬迁农户宅基地落实难题。该安置点位于五红村中心区域,地处五红村核桃产业园核心带上,毗邻唐家河煤矿家属区,能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共享。
第三步,控制面积,解决“房子建多大”的问题。我们不求“高端大气上档次”,只求“舒适够用无压力”,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建房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坚决守住面积控制红线。县住建局根据安置点地形地貌特点,统一设计了台阶式分布、川北民居特色突出、田园风貌浓郁的安置点。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我们根据搬迁户家庭人口的不同情况,设计了4种户型供其选择。
第四步,政府支持,解决“群众不负债”的问题。搬迁建房对于农村群众来说是头等大事,如何让贫困群众既“挪穷窝”,又“不负债”,我们创新实施了“五个一”的调控机制,即“一控制、一负责、一配套、一确保、一优先”。“一控制”即我们按照《旺苍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从选址规划、户型设计、税费减免等方面严格控制建设成本,经发改、扶贫、财政、住建等相关部门集中会审后,确定建房控制价格为每平方米800元。“一负责”即政府投入339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建房平台,硬化村组道路,建设供水工程,架设电力线路。“一配套”即用各类整合资金,搞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扶持。“一确保”即人均发放2.5万元建房补助资金,就能入住新房,确保了“不负债”。“一优先”即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共获取劳务报酬126万元。
第五步,培育产业,解决“群众能致富”的问题。易地搬迁只是手段,增收脱贫才是目的。为此,我们强力推行“四创新”:一是创新生产资料保障机制。在原有生产资料不变的前提下,我们通过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等项目,为搬迁户在迁入地户均配套2亩生产用地和0.3亩菜园地,增加了搬迁户的生产资料。二是创新产业带动机制。帮助贫困户人均种植核桃树20株,同时引导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做到了户户“有事做”。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搬迁农户积极加入核桃种植、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分红、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分红、入社务工等多条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了贫困农户有稳定收入。四是创新就业培训机制。我们根据搬迁农户的文化程度、爱好和特点,因户施策进行技能培训,使搬迁农户均有一个致富带路人。■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羊儿下山要人抱,卖个猪儿要抬轿,种一碗,收一瓢,天不作美收不着”,是五红村生存条件的真实写照。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五红村地处秦巴山区深处,幅员面积9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26户138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户239人,贫困发生率达17%,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该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薄弱,出行难、饮水难、生产难、上学难就像层层枷锁,牢牢绑住了群众致富的脚步。截至前年,6个社不通公路,已有的通村路也破烂不堪,农业生产全靠“天关水”,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水井去背水和挑水,走读的学生更是每天往返“两头黑”……
挪穷窝,斩穷根,是五红村群众最为迫切的愿望。国家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群众带来了圆梦希望。今年以来,我们抢抓政策机遇,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如何实施好这项惠民工程,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呢?我们主要采取“五步走”的办法,破解了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步,精准识别,解决“究竟该搬谁”的问题。镇村干部逐户走访,充分征求群众意愿,采用“四个一、两评、两审”的办法,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精准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32户106人,同步搬迁9户31人。“四个一”即“一份自愿搬迁申请、一次搬迁理由陈述、一份搬迁安置承诺、一次搬迁对象公示”。“两评”即“村民评议、村委会复核评议”,“两审”即“镇审核、县审批”。其余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兜底等方式脱贫。
第二步,科学选址,解决“房子建哪里”的问题。群众期盼:“搬迁搬出新天地,搬出新未来”。我们选择安置地尽量靠近园区、景区和产业集聚区,坚持“五进五不选”,“五进”即“进城区、进集镇、进社区、进乡村旅游区、进村民聚居点”,“五不选”即“有地质灾害隐患、无发展后劲、基础条件差、上学就医不方便、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坚决不选。县国土局、县住建局等部门通过现场勘测,把集中安置点确定在地势相对平缓的杜家山脚下,并调剂、流转建设用地13亩,破解了搬迁农户宅基地落实难题。该安置点位于五红村中心区域,地处五红村核桃产业园核心带上,毗邻唐家河煤矿家属区,能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共享。
第三步,控制面积,解决“房子建多大”的问题。我们不求“高端大气上档次”,只求“舒适够用无压力”,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建房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坚决守住面积控制红线。县住建局根据安置点地形地貌特点,统一设计了台阶式分布、川北民居特色突出、田园风貌浓郁的安置点。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我们根据搬迁户家庭人口的不同情况,设计了4种户型供其选择。
第四步,政府支持,解决“群众不负债”的问题。搬迁建房对于农村群众来说是头等大事,如何让贫困群众既“挪穷窝”,又“不负债”,我们创新实施了“五个一”的调控机制,即“一控制、一负责、一配套、一确保、一优先”。“一控制”即我们按照《旺苍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从选址规划、户型设计、税费减免等方面严格控制建设成本,经发改、扶贫、财政、住建等相关部门集中会审后,确定建房控制价格为每平方米800元。“一负责”即政府投入339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建房平台,硬化村组道路,建设供水工程,架设电力线路。“一配套”即用各类整合资金,搞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扶持。“一确保”即人均发放2.5万元建房补助资金,就能入住新房,确保了“不负债”。“一优先”即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共获取劳务报酬126万元。
第五步,培育产业,解决“群众能致富”的问题。易地搬迁只是手段,增收脱贫才是目的。为此,我们强力推行“四创新”:一是创新生产资料保障机制。在原有生产资料不变的前提下,我们通过土地整理、水土保持等项目,为搬迁户在迁入地户均配套2亩生产用地和0.3亩菜园地,增加了搬迁户的生产资料。二是创新产业带动机制。帮助贫困户人均种植核桃树20株,同时引导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做到了户户“有事做”。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搬迁农户积极加入核桃种植、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分红、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分红、入社务工等多条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了贫困农户有稳定收入。四是创新就业培训机制。我们根据搬迁农户的文化程度、爱好和特点,因户施策进行技能培训,使搬迁农户均有一个致富带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