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身心的愉悦为基础,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体验作品中的美,以求达到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构建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师生共同感受美的过程。
一、在阅读中应该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
所谓人性美,就是一种求真向善的美,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在阅读《战争与和平》时,我们会为彼埃尔追求人性完美过程中的曲折痛苦的经历深深感动,从而产生强烈的完美自我的愿望。《勇气》中的法国妇女,能两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美国士兵,完全是出于人的善良的本性。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文学作品中,学生都可以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和我们身边的人物一样平凡,他们也和我们身边的人一样在追求和展示着人性的美好一面。在阅读中,和书中人物一同去思索、去经历,无疑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人格。
二、在阅读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生活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特征”。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认知、欣赏和美感作用。在阅读中,学生能阅历上下五千年,驰骋纵横八万里,能聆听孔子的教诲,也能和亚里士多德对话;体验了伟人的生活乐趣,再来感受穷人度日的艰辛;从爱因斯坦的成就中可以吸取成功的经验,从一些人的碌碌无为的人生中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阅读是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阅读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生活。各种作品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人在争名夺利,有人在默默奉献;有人偷奸耍滑,有人大智若愚,各种人物,都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历着历史的兴亡盛衰,经历着欺人被欺、助人被助,与忠奸善恶各种人打着交道,人生阅历也就大大丰富了。只有丰富的经历,才能有成熟的思考,才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不为种种假象所迷惑,坚定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在阅读中应该引导学生饱览作品的自然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以看出饱览自然风光和读书对人生修养是同样重要的。屈原被放逐江南,洞庭湖畔,汩罗江边的芳草修竹成了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湘君山鬼或许就是云梦泽的精灵。李白一生都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作品充满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灵气,成为一代“诗仙”。大自然不但给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而且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亲近自然,必然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亲近自然、与自然充分交流的产物,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自然美景,而且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特殊感受,是人们了解大自然的重要资料。
在文学作品中,教师带领学生尽览荷塘的幽美月色,聆听小石潭的流水潺潺;出了长江三峡,径奔碣石沧海,追踪徐霞客的脚步,随科考船探险南极,足迹将踏遍世界的每个角落。阅读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将自己完全融于自然之中,汲取大自然的灵气,不但能增加情趣、擦亮自己发现美的眼睛,同时,还会增强探索自然的勇气和信心。
四、在阅读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语言美
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从作品中获得语言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之一。文学作品中一切的美,都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学习语言有一个领悟、再现和积累的过程。朱自清笔下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雨,绵密、晶亮,令人产生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心旷神怡。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或熟练老到,或清新自然,或凝练优美,或音韵流畅,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师和学生一起再现其丰富的内涵,必能在学生心里引起强烈的共鸣,此时积累语言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了。在阅读教学中,务必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读、背诵、仿写、造句等,让学生领会、欣赏、积累好的语言,还要激发学生运用这些语言创造美的冲动。
五、在阅读中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用心血、用生命创作的,都闪耀着作者人格的光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人们创造出了理想社会桃花源。曹雪芹举家食粥时,地位也许是卑微的,但他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预见了封建社会的灭亡。朱自清的眼光是如此敏锐,他不但能看到荷塘美景、江南春色,也能看到我们民族的孽根(《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产生于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独到的见解以及坚持真理的勇气。在与作者的对话中,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责任在于,他要跟每个青少年一起,构建起他们精神生活大厦。”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阅读资源的审美功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创造美,得到身心愉悦的快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主动阅读的结果将会是阅读量大大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人格。
一、在阅读中应该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
所谓人性美,就是一种求真向善的美,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在阅读《战争与和平》时,我们会为彼埃尔追求人性完美过程中的曲折痛苦的经历深深感动,从而产生强烈的完美自我的愿望。《勇气》中的法国妇女,能两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美国士兵,完全是出于人的善良的本性。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文学作品中,学生都可以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和我们身边的人物一样平凡,他们也和我们身边的人一样在追求和展示着人性的美好一面。在阅读中,和书中人物一同去思索、去经历,无疑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人格。
二、在阅读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生活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特征”。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认知、欣赏和美感作用。在阅读中,学生能阅历上下五千年,驰骋纵横八万里,能聆听孔子的教诲,也能和亚里士多德对话;体验了伟人的生活乐趣,再来感受穷人度日的艰辛;从爱因斯坦的成就中可以吸取成功的经验,从一些人的碌碌无为的人生中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阅读是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阅读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生活。各种作品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有人在争名夺利,有人在默默奉献;有人偷奸耍滑,有人大智若愚,各种人物,都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历着历史的兴亡盛衰,经历着欺人被欺、助人被助,与忠奸善恶各种人打着交道,人生阅历也就大大丰富了。只有丰富的经历,才能有成熟的思考,才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不为种种假象所迷惑,坚定自己的人生之路。
三、在阅读中应该引导学生饱览作品的自然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以看出饱览自然风光和读书对人生修养是同样重要的。屈原被放逐江南,洞庭湖畔,汩罗江边的芳草修竹成了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湘君山鬼或许就是云梦泽的精灵。李白一生都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作品充满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灵气,成为一代“诗仙”。大自然不但给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而且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亲近自然,必然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亲近自然、与自然充分交流的产物,不仅真实地再现了自然美景,而且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特殊感受,是人们了解大自然的重要资料。
在文学作品中,教师带领学生尽览荷塘的幽美月色,聆听小石潭的流水潺潺;出了长江三峡,径奔碣石沧海,追踪徐霞客的脚步,随科考船探险南极,足迹将踏遍世界的每个角落。阅读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将自己完全融于自然之中,汲取大自然的灵气,不但能增加情趣、擦亮自己发现美的眼睛,同时,还会增强探索自然的勇气和信心。
四、在阅读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语言美
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从作品中获得语言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之一。文学作品中一切的美,都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学习语言有一个领悟、再现和积累的过程。朱自清笔下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雨,绵密、晶亮,令人产生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心旷神怡。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或熟练老到,或清新自然,或凝练优美,或音韵流畅,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师和学生一起再现其丰富的内涵,必能在学生心里引起强烈的共鸣,此时积累语言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了。在阅读教学中,务必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读、背诵、仿写、造句等,让学生领会、欣赏、积累好的语言,还要激发学生运用这些语言创造美的冲动。
五、在阅读中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人格美
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用心血、用生命创作的,都闪耀着作者人格的光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人们创造出了理想社会桃花源。曹雪芹举家食粥时,地位也许是卑微的,但他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预见了封建社会的灭亡。朱自清的眼光是如此敏锐,他不但能看到荷塘美景、江南春色,也能看到我们民族的孽根(《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产生于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独到的见解以及坚持真理的勇气。在与作者的对话中,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责任在于,他要跟每个青少年一起,构建起他们精神生活大厦。”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开发阅读资源的审美功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创造美,得到身心愉悦的快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主动阅读的结果将会是阅读量大大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