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围绕“群文阅读是议题驱动下的高阶思维”的观点,以高中语文教学案例为支撑,从“诵读功夫”“资源意识”“生命体验”“追问艺术”“课堂智慧”“人文关怀”六个方面,论证群文阅读中思维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议题驱动;高阶思维;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群文阅读思维下群文组材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101。
“群文阅读教学”简称“群文阅读”,它是议题驱动下相关联文章的有机组合,可理解成“多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信息链”“结构化阅读”等,群文阅读强调文本深度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布卢姆将思维分六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前三者为低阶思维,后三者为高阶思维,群文阅读就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案例,选取一个“深”字,谈谈群文阅读中学生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情文并茂,深入文本的诵读功夫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文学创作好比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字和形象是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水下的八分之七。语文老师备课时,就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是什么,才能进入情感和思想的参悟。
语文课就要抓诵读,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守正”。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轮读、对读、齐读,课堂上的读书声此起彼伏,文字情感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
教读《桥边的老人》,学习目标就八个字——“品读语言,研读主旨”,其关键词在“读”字。教师有特色的诵读,把感情融入场景,神情对话也微妙逼真,达到了情读和美读。
《吴老太爷进城》教学,老师以“魔窟”为抓手,通过反复朗读,挖掘细节,使学生感悟语言、形象、情感等,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理解小说主旨之目的。课堂节奏紧凑,学生参与充分,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后,学生感悟了文字、发现了问题、把握了情感,抓住了小说品读的“七寸”,这是课文诵读成功的实例。
张志公说过:“最好的阅读,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进出出,几个来回,都有发现。”让阅读成为语文课的常态,把语文课上成“阅读课”,让学生自自然然地读书,学生的“语言建构”和“审美创造”也就落地生根了。
二、议题驱动,深度迁移的资源意识
随着核心素养、群文理念在课堂中渗入,教师的文本研读更有深度,教学设计更具思变性,文本资源的迁移就更为重要。我以《蜀相》《阿房宫赋》为例。
《蜀相》教学,学习诗歌赏析手法。老师投影两种阅读方法:①对偶是格律诗中表达意义的重要形式;②一首律诗主体思想的表现,都集中在第一联和第四联。品味杜诗情感时,展示《谒先主庙》《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等四首诗。谈杜诗“顿挫”特点时,老师列举《蜀相》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得出“顿挫不仅是语言,也是一种感情”的结论。谈到文化常识时,老师通过课件,引出“武侯”“左拾遗”等概念,并且有适度的拓展。这首律诗的教学,教师资源意识强,课堂容量很大,在随文阅读中嵌入群读思维,实现了短文深教之目的。
《阿房宫赋》教学。老师由考证“阿房宫”的音和义开始,再展示教学目标,再深入文本研读,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继而以“壮丽华美令人心醉”“奢靡凄美令人心醉”“一炬而毁让人心痛”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在梳理思路后,将对文本的解读提升至“读历史,读国家,读政治”的高度,引导学生还原杜牧的形象,体味借古讽今的写法。教师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史论文学习的拓展,更是思想情感的升华。
群文阅读的课堂,合理引用课程资源,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
三、问题预设,深层巧妙的追问艺术
黄厚江老师说:“课堂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的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力。略举三例来说明。
围绕作品标题设题。如《扬州慢》两个问题:先以“我眼中的扬州是( )城”的师生互动中切入课堂,继而以“姜夔眼中的扬州是( )城”递进至对全篇的解读。很自然地找到“名都变空城之因”的抓手,让学生推敲字词,加深情感体验,从公众视角中得出“厌战”倾向的结论,培育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从文本遗漏处设题。如《贺新郎》从“毛奇”导入,以“根据分别时场景的句子”,赏析“别妻”时的情感;以“为何要改动两处词句,其对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有何影响”来设问思考,带领学生感知文本中的革命情谊和家国情怀,最终将解读文本落实于课堂开篇之“奇”,落实于探究“奇友”“奇文”“奇人”。
要“曲问”不要直问。这是问题设计的技巧,《蜀相》课堂结束时,老师总结“学生心中的诸葛亮有历史性的,有文学性的,透过这两张照片可以看出,今天的武侯祠怎么样?”这个问题是本诗主旨的升华,片刻的思考和交流后,学生说出“是喧嚣热闹中的寂寞,是借古讽今”。老师自然地“这一问”,问得巧妙,问得高明,这是《蜀相》课堂的一大亮点。
善于追问是群文课堂的智慧,苏格拉底把它叫作“助产术”。教师采用讨论的方式,不直接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论来表明观点,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取舍有度,深邃简约的课堂智慧
课堂交流是真知灼见的对话,是师生思维的灵动碰撞。孔子《侍坐》的场景:子曰“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寥寥数语,其智慧光芒也熠熠生辉,可见其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我们的课堂,也不乏这样的闪光点。
《阿房宫赋》有一细节,谈到“借古讽今”,老师得出“批判不是愤青的怨怼”的结论时,老师说“比如‘最近的新闻’”。此时,我想老师可能要说“最近香港的事件”,但她并无下文,而是戛然而止。这“既结合当下,又点到为止”的细节,拓展了课堂内容,规避了议论风险,这就是课堂的智慧。
还有好多细节,如板书设计要精准巧妙;课堂问题提炼用单个词语,不用一整句话;课件中的大写数字后的标点用顿号,小写用英文点号,括号数字再不要符号。这些虽是小技巧,却是课堂的大智慧,也是教师的高情商,非一朝一夕修炼所得。
五、立德树人,深情厚重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 “審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其宗旨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给人带来的愉悦,唤醒学生对文化的渴望与热爱,进而在审美中培养人文关怀。比如《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教学,老师由流行歌曲《稳稳的幸福》导入,并依托歌词及海子的诗歌,引领学生对“稳稳的幸福”做深刻的辨析。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总结升华:“稳稳的幸福,更多是物质层面,我们更应该关注精神的内容。”
在群文阅读教学背景下,教师要有专业的眼光,要有群文阅读的思维,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下有招,走向文本深处迈进,练就语文课堂的硬功。
参考文献
[1]余党绪.祛魅与祛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8).
[2]陆春芳.开展群文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9(09):20-22.
[3]王文东.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探析[J].课外语文,2019(07).
关键词:议题驱动;高阶思维;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群文阅读思维下群文组材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101。
“群文阅读教学”简称“群文阅读”,它是议题驱动下相关联文章的有机组合,可理解成“多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信息链”“结构化阅读”等,群文阅读强调文本深度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布卢姆将思维分六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前三者为低阶思维,后三者为高阶思维,群文阅读就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笔者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案例,选取一个“深”字,谈谈群文阅读中学生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情文并茂,深入文本的诵读功夫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认为,文学创作好比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字和形象是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水下的八分之七。语文老师备课时,就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是什么,才能进入情感和思想的参悟。
语文课就要抓诵读,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守正”。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轮读、对读、齐读,课堂上的读书声此起彼伏,文字情感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
教读《桥边的老人》,学习目标就八个字——“品读语言,研读主旨”,其关键词在“读”字。教师有特色的诵读,把感情融入场景,神情对话也微妙逼真,达到了情读和美读。
《吴老太爷进城》教学,老师以“魔窟”为抓手,通过反复朗读,挖掘细节,使学生感悟语言、形象、情感等,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理解小说主旨之目的。课堂节奏紧凑,学生参与充分,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后,学生感悟了文字、发现了问题、把握了情感,抓住了小说品读的“七寸”,这是课文诵读成功的实例。
张志公说过:“最好的阅读,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进出出,几个来回,都有发现。”让阅读成为语文课的常态,把语文课上成“阅读课”,让学生自自然然地读书,学生的“语言建构”和“审美创造”也就落地生根了。
二、议题驱动,深度迁移的资源意识
随着核心素养、群文理念在课堂中渗入,教师的文本研读更有深度,教学设计更具思变性,文本资源的迁移就更为重要。我以《蜀相》《阿房宫赋》为例。
《蜀相》教学,学习诗歌赏析手法。老师投影两种阅读方法:①对偶是格律诗中表达意义的重要形式;②一首律诗主体思想的表现,都集中在第一联和第四联。品味杜诗情感时,展示《谒先主庙》《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等四首诗。谈杜诗“顿挫”特点时,老师列举《蜀相》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得出“顿挫不仅是语言,也是一种感情”的结论。谈到文化常识时,老师通过课件,引出“武侯”“左拾遗”等概念,并且有适度的拓展。这首律诗的教学,教师资源意识强,课堂容量很大,在随文阅读中嵌入群读思维,实现了短文深教之目的。
《阿房宫赋》教学。老师由考证“阿房宫”的音和义开始,再展示教学目标,再深入文本研读,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继而以“壮丽华美令人心醉”“奢靡凄美令人心醉”“一炬而毁让人心痛”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在梳理思路后,将对文本的解读提升至“读历史,读国家,读政治”的高度,引导学生还原杜牧的形象,体味借古讽今的写法。教师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史论文学习的拓展,更是思想情感的升华。
群文阅读的课堂,合理引用课程资源,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
三、问题预设,深层巧妙的追问艺术
黄厚江老师说:“课堂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的问题意识,就是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力。略举三例来说明。
围绕作品标题设题。如《扬州慢》两个问题:先以“我眼中的扬州是( )城”的师生互动中切入课堂,继而以“姜夔眼中的扬州是( )城”递进至对全篇的解读。很自然地找到“名都变空城之因”的抓手,让学生推敲字词,加深情感体验,从公众视角中得出“厌战”倾向的结论,培育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从文本遗漏处设题。如《贺新郎》从“毛奇”导入,以“根据分别时场景的句子”,赏析“别妻”时的情感;以“为何要改动两处词句,其对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有何影响”来设问思考,带领学生感知文本中的革命情谊和家国情怀,最终将解读文本落实于课堂开篇之“奇”,落实于探究“奇友”“奇文”“奇人”。
要“曲问”不要直问。这是问题设计的技巧,《蜀相》课堂结束时,老师总结“学生心中的诸葛亮有历史性的,有文学性的,透过这两张照片可以看出,今天的武侯祠怎么样?”这个问题是本诗主旨的升华,片刻的思考和交流后,学生说出“是喧嚣热闹中的寂寞,是借古讽今”。老师自然地“这一问”,问得巧妙,问得高明,这是《蜀相》课堂的一大亮点。
善于追问是群文课堂的智慧,苏格拉底把它叫作“助产术”。教师采用讨论的方式,不直接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论来表明观点,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取舍有度,深邃简约的课堂智慧
课堂交流是真知灼见的对话,是师生思维的灵动碰撞。孔子《侍坐》的场景:子曰“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寥寥数语,其智慧光芒也熠熠生辉,可见其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我们的课堂,也不乏这样的闪光点。
《阿房宫赋》有一细节,谈到“借古讽今”,老师得出“批判不是愤青的怨怼”的结论时,老师说“比如‘最近的新闻’”。此时,我想老师可能要说“最近香港的事件”,但她并无下文,而是戛然而止。这“既结合当下,又点到为止”的细节,拓展了课堂内容,规避了议论风险,这就是课堂的智慧。
还有好多细节,如板书设计要精准巧妙;课堂问题提炼用单个词语,不用一整句话;课件中的大写数字后的标点用顿号,小写用英文点号,括号数字再不要符号。这些虽是小技巧,却是课堂的大智慧,也是教师的高情商,非一朝一夕修炼所得。
五、立德树人,深情厚重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 “審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其宗旨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给人带来的愉悦,唤醒学生对文化的渴望与热爱,进而在审美中培养人文关怀。比如《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教学,老师由流行歌曲《稳稳的幸福》导入,并依托歌词及海子的诗歌,引领学生对“稳稳的幸福”做深刻的辨析。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总结升华:“稳稳的幸福,更多是物质层面,我们更应该关注精神的内容。”
在群文阅读教学背景下,教师要有专业的眼光,要有群文阅读的思维,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下有招,走向文本深处迈进,练就语文课堂的硬功。
参考文献
[1]余党绪.祛魅与祛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8).
[2]陆春芳.开展群文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语文教学之友,2019(09):20-22.
[3]王文东.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探析[J].课外语文,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