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回顾“十二五”时期原州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房正纶:“十二五”期间,原州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切入点,以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为重点,创新扶贫机制,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10.5万人下降到2015年底的7.5万人,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下降到2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3546元增长到2015年的7296.1元,增长205%。
一是抓整村推进,加快贫困村整体脱贫步伐。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以贫困村整村推进为重点,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和 “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工作思路,整合各类扶贫资源,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6.12亿元,对42个重点贫困村进行整村推进、1个贫困乡镇进行整乡推进试点, 42个重点贫困村实现了脱贫销号的目标。
二是抓生态移民,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抢抓自治区大力实施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和中南部地区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把生态移民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对居住在不适宜生存发展地方的贫困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攻坚工程,强力推进,全力攻坚。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2889户52630人。
三是抓产业培育,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的根本,坚持以特色种养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马铃薯、冷凉蔬菜、草畜等产业,依托合作社、园区、大户带动辐射作用,实施“双到”扶贫和“530”计划等,创建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53211”等扶贫模式,扶持6600户贫困户实施多种经营,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四是抓素质提升,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切实阻断贫困隔代传递,认真组织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共开展中长期技能培训1655人。通过实施“雨露计划” 投入资金604万元,对3586名接受区内外高等、中等职业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人每年给予1500元补助,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五是抓社会帮扶,提振贫困群众加快脱贫信心。深入开展社会定点帮扶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加强铁道部和区内定点帮扶,抓好社会扶贫。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800万元,其中,铁道部投入2100万元,福建对口协作投入2900万元,区内定点帮扶投入3800万元。
记者:扶贫开发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原州区的发展思路和脱贫目标是什么?
房正纶:“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区、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扶贫攻坚为统揽,以整村推进为抓手,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以特色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为支撑,夯实交通、水利、教育、生态、城镇化、信息化“六个基础”,抓好劳动力素质提升、两个带头人、产业提质增效、民生改善、旧城改造、金融扶贫“六大工程”,全面实施“1+21+153”扶贫攻坚规划(原州区1个扶贫攻坚总规划,各行业部门实施21项重点扶贫攻坚规划,全区153个行政村每个村一个扶贫攻坚规划),按照“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和“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脱贫要求,2016年完成28个贫困村“销号”,减少贫困人口2.4万人;2017年完成20个贫困村“销号”,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2018年完成20个贫困村“销号”,减少贫困人口2.6万人。到2018年,全面实现68个贫困村7.5万人脱贫“摘帽”目标,再经过两年提升,到2020年与全国、自治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记者:原州区“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主要工作措施有哪些?
房正纶:“十三五”期间,我们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中央、区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通过靶向疗法、精准制导,在脱贫攻坚上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创新精准扶贫模式。从2016年开始,我们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创新“两到+两明白”精准扶贫模式,建立精准扶贫“两到”(到户项目清单、到村项目清单)和“两明白”(帮扶明白卡、收入明白卡),认真组织实施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到户,行业部门项目到村,建立帮扶明白卡,做到贫困户基本情况、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发展计划等信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收入明白卡要像统计上确定的农民收入调查户一样,组织人员对确定的脱贫“销号”户的收入进行认真统计,建立让老百姓认可的收入月台账,为第三方做好脱贫攻坚评估和贫困户精准退出打好基础。实施“黄牛+红梅杏”产业增收计划,突出抓好贫困村黄牛扩繁增量,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发展以红梅杏为主,生态鸡、长毛兔、养蜂等综合施策的特色优势产业,多途径增加贫困户收入。
二是实施好产业扶贫。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稳固产业基础,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发展产业脱贫3.6万人。马铃薯产业以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为依托,抓好北川十万亩集中连片现代节水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建设张易、申庄、陶庄、鸦儿沟、西梁、曹堡万亩种薯基地,到2020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亩均产量2500公斤,年产马铃薯58万吨以上,总产值6亿元。草畜产业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规范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和管理,打响原州清真有机畜禽品牌。到2020年,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园区10个,500头肉牛养殖园区60个,肉牛饲养量达到35万头,实现全区贫困农业人口人均1头牛的目标。冷凉蔬菜以打造宁南山区冷凉蔬菜第一县为目标,形成清河至头营、中河至彭堡2个产业带,重点建设头营和彭堡2个专业镇,带动全区发展瓜菜26万亩;优化和丰富瓜菜产品品种结构,建立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商三方面需求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模式。到2020年,全区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实现冷凉蔬菜产业产值20亿元。 三是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围绕固原全域旅游建设,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带动农民经济收入。东部建设云雾山休闲娱乐区,从固原到云雾山建设二级生态休闲旅游道路40公里,并在沿途建设游客娱乐服务区,配套建设农家乐、特色商品商店,自行车租赁站等。西部以西海子、叠叠沟、水沟林场等为主要发展区域,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生态旅游、科普观光、体验特色风情等一条龙旅游休闲度假村。南部建设原州区东海子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园,依托中庄水库规划建设亲水设施区、度假酒店区、农业体验区、农家乐和露营区、文化管理区等。北部旅游区重点旅游项目以黄铎堡古城、须弥山石窟、禅塔山丹霞地貌、沈家河水库、现代农业基地等地为主要发展区域,形成垂钓,水上娱乐,休闲观光、度假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以此带动农家乐和休闲旅游发展。重点打造三营高速公路出口至须弥山13公里旅游慢道,把须弥山景区打造成环线旅游的重要节点。结合自治区“千村电商”民生工程项目实施,建成2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0个乡镇电商务服务站,15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0家乡镇级配送站,实现全区电子商务全覆盖;扶持培育1家电商创业孵化园;整合地方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业资源,提高“六盘山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畅通六盘山系列农产品的外销渠道。
四是组织好易地搬迁。通过教育移民、务工移民、插花移民等形式,重点解决“十二五”生态移民遗留户、地质灾害区、生态脆弱区以及居住环境差的群众移民搬迁;实施易地搬迁主要以小村靠大村、依托固原中心城市、小城镇建设等县内搬迁安置为主,努力提升移民安置区社会管理水平,扶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实现易地搬迁脱贫3159户1.3万人。
五是落实好教育扶贫。全面实施教育扶贫攻坚工程,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认真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计划,新建农村幼儿园3所,城区幼儿园5所,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综合素质,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到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3.5%,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对建档立卡户实施“3+9+3”免费教育计划,扶持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确保未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发展教育脱贫0.2万人。
六是抓好生态补偿脱贫。树立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布局,加大对110个贫困村村庄、庄点、道路绿化,选择适宜的经果林树种对庭院及周边进行绿化美化,规划绿化村庄道路500公里,庄点及公共绿地建设0.5万亩,村周围造林绿化10万亩,培育以红梅杏为主的优势林业特色林果产业5万亩。争取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保持移民迁出贫困群众应当享有的补偿补助政策不变,鼓励引导群众通过承包经营等形式,发展林下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增加收入。实现生态补偿脱贫0.3万人。
七是织好社会保障“兜底”网。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整合农村低保、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推进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通过精准帮扶,减量提标,确保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加快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等场所,建设一批老人幸福院。到2020年,基本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险的全覆盖,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妥善安置,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5平方米,全区行政村建有“老饭桌”。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员利用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兜底方式进行扶贫,实现社会保障兜底脱贫2.1万人。
八是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建立“一平台、一模式、一协会、一体系”的金融扶贫机制,按照“财政+金融+产业+扶贫”模式,设立国有控股融资担保公司,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双到资金、村级互助资金等2.5亿元,作为政府出资注入担保公司,建立“担保资金池”,由担保公司配合扶贫等部门与银行合作,按不低于5倍的放大比例,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入,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小微企业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2016年起,每年从地方财政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建立扶贫担保贷款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扩大信贷资金,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提供资金保障。
九是提升劳动力技能培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方便群众、掌握技能、快速就业、增加收入为目的,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探索和创新培训模式,通过开展部门联合培训、“企业+农户”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减少低端劳动力数量,扩大高端劳动力数量。对“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上学的学生)开展2—3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未被高职录取也未复读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态移民、自发移民做到全员培训。2020年,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38235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32500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就业率达到90%以上。实施农村“两个带头人”(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工程。2016年,对筛选确定的30个村133名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引导、培训和扶持。2017—2018年,重点筛选80个村、4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总结经验、示范引领,辐射带动面上的工作。2019—2020年,在43个村、2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实施,全面做好巩固提升工作。到2020年,全区65%以上党员、85%以上入党积极分子成为致富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典型达到700名以上,每个村培育3—5名发展产业、促进增收的致富带头人典型。
十是强化社会定点帮扶。以开放的理念,接纳的理念,包容的胸襟,敢于亮出来,勇于走出去,积极引进来,不断深化闽宁对口协作和铁道部等定点帮扶,汇集各种力量,寻求更多“帮手”和扶贫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同时,我区按照精准扶贫、定期“销号”的要求,建立“四级联动”(县级领导干部、部门干部、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四级联动)、“责任双到”(责任到单位、到干部)、“两不脱”(穷亲不脱贫、帮扶不脱钩)重点贫困村帮扶机制,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形成社会扶贫的“大合唱”。
十一是严格落实扶贫责任。制订完善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加大脱贫方面指标的权重,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考核各单位和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内容,用好考核“指挥棒”,以脱贫成效论英雄。加大督查力度,对各乡镇、各部门脱贫攻坚情况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同时,还要通过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社会监督、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不定期暗访等形式,加强对脱贫攻坚的督促检查,真正做到在脱贫攻坚一线考验干部、识别干部、使用干部,激励各级干部满腔热情投身脱贫攻坚工程。
房正纶:“十二五”期间,原州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切入点,以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为重点,创新扶贫机制,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贫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10.5万人下降到2015年底的7.5万人,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下降到2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3546元增长到2015年的7296.1元,增长205%。
一是抓整村推进,加快贫困村整体脱贫步伐。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以贫困村整村推进为重点,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和 “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工作思路,整合各类扶贫资源,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6.12亿元,对42个重点贫困村进行整村推进、1个贫困乡镇进行整乡推进试点, 42个重点贫困村实现了脱贫销号的目标。
二是抓生态移民,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抢抓自治区大力实施沿黄经济区发展战略和中南部地区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把生态移民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对居住在不适宜生存发展地方的贫困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攻坚工程,强力推进,全力攻坚。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2889户52630人。
三是抓产业培育,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的根本,坚持以特色种养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马铃薯、冷凉蔬菜、草畜等产业,依托合作社、园区、大户带动辐射作用,实施“双到”扶贫和“530”计划等,创建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53211”等扶贫模式,扶持6600户贫困户实施多种经营,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四是抓素质提升,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切实阻断贫困隔代传递,认真组织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共开展中长期技能培训1655人。通过实施“雨露计划” 投入资金604万元,对3586名接受区内外高等、中等职业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人每年给予1500元补助,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五是抓社会帮扶,提振贫困群众加快脱贫信心。深入开展社会定点帮扶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加强铁道部和区内定点帮扶,抓好社会扶贫。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800万元,其中,铁道部投入2100万元,福建对口协作投入2900万元,区内定点帮扶投入3800万元。
记者:扶贫开发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原州区的发展思路和脱贫目标是什么?
房正纶:“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区、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扶贫攻坚为统揽,以整村推进为抓手,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以特色优势产业和重大项目为支撑,夯实交通、水利、教育、生态、城镇化、信息化“六个基础”,抓好劳动力素质提升、两个带头人、产业提质增效、民生改善、旧城改造、金融扶贫“六大工程”,全面实施“1+21+153”扶贫攻坚规划(原州区1个扶贫攻坚总规划,各行业部门实施21项重点扶贫攻坚规划,全区153个行政村每个村一个扶贫攻坚规划),按照“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和“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脱贫要求,2016年完成28个贫困村“销号”,减少贫困人口2.4万人;2017年完成20个贫困村“销号”,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2018年完成20个贫困村“销号”,减少贫困人口2.6万人。到2018年,全面实现68个贫困村7.5万人脱贫“摘帽”目标,再经过两年提升,到2020年与全国、自治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记者:原州区“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主要工作措施有哪些?
房正纶:“十三五”期间,我们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中央、区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通过靶向疗法、精准制导,在脱贫攻坚上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创新精准扶贫模式。从2016年开始,我们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创新“两到+两明白”精准扶贫模式,建立精准扶贫“两到”(到户项目清单、到村项目清单)和“两明白”(帮扶明白卡、收入明白卡),认真组织实施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到户,行业部门项目到村,建立帮扶明白卡,做到贫困户基本情况、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发展计划等信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收入明白卡要像统计上确定的农民收入调查户一样,组织人员对确定的脱贫“销号”户的收入进行认真统计,建立让老百姓认可的收入月台账,为第三方做好脱贫攻坚评估和贫困户精准退出打好基础。实施“黄牛+红梅杏”产业增收计划,突出抓好贫困村黄牛扩繁增量,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发展以红梅杏为主,生态鸡、长毛兔、养蜂等综合施策的特色优势产业,多途径增加贫困户收入。
二是实施好产业扶贫。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稳固产业基础,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发展产业脱贫3.6万人。马铃薯产业以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为依托,抓好北川十万亩集中连片现代节水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建设张易、申庄、陶庄、鸦儿沟、西梁、曹堡万亩种薯基地,到2020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亩均产量2500公斤,年产马铃薯58万吨以上,总产值6亿元。草畜产业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规范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和管理,打响原州清真有机畜禽品牌。到2020年,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园区10个,500头肉牛养殖园区60个,肉牛饲养量达到35万头,实现全区贫困农业人口人均1头牛的目标。冷凉蔬菜以打造宁南山区冷凉蔬菜第一县为目标,形成清河至头营、中河至彭堡2个产业带,重点建设头营和彭堡2个专业镇,带动全区发展瓜菜26万亩;优化和丰富瓜菜产品品种结构,建立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商三方面需求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模式。到2020年,全区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实现冷凉蔬菜产业产值20亿元。 三是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围绕固原全域旅游建设,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带动农民经济收入。东部建设云雾山休闲娱乐区,从固原到云雾山建设二级生态休闲旅游道路40公里,并在沿途建设游客娱乐服务区,配套建设农家乐、特色商品商店,自行车租赁站等。西部以西海子、叠叠沟、水沟林场等为主要发展区域,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生态旅游、科普观光、体验特色风情等一条龙旅游休闲度假村。南部建设原州区东海子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园,依托中庄水库规划建设亲水设施区、度假酒店区、农业体验区、农家乐和露营区、文化管理区等。北部旅游区重点旅游项目以黄铎堡古城、须弥山石窟、禅塔山丹霞地貌、沈家河水库、现代农业基地等地为主要发展区域,形成垂钓,水上娱乐,休闲观光、度假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以此带动农家乐和休闲旅游发展。重点打造三营高速公路出口至须弥山13公里旅游慢道,把须弥山景区打造成环线旅游的重要节点。结合自治区“千村电商”民生工程项目实施,建成2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0个乡镇电商务服务站,15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0家乡镇级配送站,实现全区电子商务全覆盖;扶持培育1家电商创业孵化园;整合地方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业资源,提高“六盘山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畅通六盘山系列农产品的外销渠道。
四是组织好易地搬迁。通过教育移民、务工移民、插花移民等形式,重点解决“十二五”生态移民遗留户、地质灾害区、生态脆弱区以及居住环境差的群众移民搬迁;实施易地搬迁主要以小村靠大村、依托固原中心城市、小城镇建设等县内搬迁安置为主,努力提升移民安置区社会管理水平,扶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实现易地搬迁脱贫3159户1.3万人。
五是落实好教育扶贫。全面实施教育扶贫攻坚工程,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认真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计划,新建农村幼儿园3所,城区幼儿园5所,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综合素质,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到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3.5%,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对建档立卡户实施“3+9+3”免费教育计划,扶持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确保未升入高中和大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发展教育脱贫0.2万人。
六是抓好生态补偿脱贫。树立把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的理念,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布局,加大对110个贫困村村庄、庄点、道路绿化,选择适宜的经果林树种对庭院及周边进行绿化美化,规划绿化村庄道路500公里,庄点及公共绿地建设0.5万亩,村周围造林绿化10万亩,培育以红梅杏为主的优势林业特色林果产业5万亩。争取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保持移民迁出贫困群众应当享有的补偿补助政策不变,鼓励引导群众通过承包经营等形式,发展林下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增加收入。实现生态补偿脱贫0.3万人。
七是织好社会保障“兜底”网。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整合农村低保、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推进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通过精准帮扶,减量提标,确保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加快农村养老服务建设,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等场所,建设一批老人幸福院。到2020年,基本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险的全覆盖,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妥善安置,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5平方米,全区行政村建有“老饭桌”。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员利用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兜底方式进行扶贫,实现社会保障兜底脱贫2.1万人。
八是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建立“一平台、一模式、一协会、一体系”的金融扶贫机制,按照“财政+金融+产业+扶贫”模式,设立国有控股融资担保公司,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双到资金、村级互助资金等2.5亿元,作为政府出资注入担保公司,建立“担保资金池”,由担保公司配合扶贫等部门与银行合作,按不低于5倍的放大比例,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投入,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小微企业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2016年起,每年从地方财政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建立扶贫担保贷款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扩大信贷资金,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提供资金保障。
九是提升劳动力技能培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方便群众、掌握技能、快速就业、增加收入为目的,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探索和创新培训模式,通过开展部门联合培训、“企业+农户”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减少低端劳动力数量,扩大高端劳动力数量。对“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上学的学生)开展2—3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未被高职录取也未复读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态移民、自发移民做到全员培训。2020年,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38235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32500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就业率达到90%以上。实施农村“两个带头人”(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工程。2016年,对筛选确定的30个村133名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引导、培训和扶持。2017—2018年,重点筛选80个村、4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总结经验、示范引领,辐射带动面上的工作。2019—2020年,在43个村、2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实施,全面做好巩固提升工作。到2020年,全区65%以上党员、85%以上入党积极分子成为致富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典型达到700名以上,每个村培育3—5名发展产业、促进增收的致富带头人典型。
十是强化社会定点帮扶。以开放的理念,接纳的理念,包容的胸襟,敢于亮出来,勇于走出去,积极引进来,不断深化闽宁对口协作和铁道部等定点帮扶,汇集各种力量,寻求更多“帮手”和扶贫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同时,我区按照精准扶贫、定期“销号”的要求,建立“四级联动”(县级领导干部、部门干部、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四级联动)、“责任双到”(责任到单位、到干部)、“两不脱”(穷亲不脱贫、帮扶不脱钩)重点贫困村帮扶机制,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形成社会扶贫的“大合唱”。
十一是严格落实扶贫责任。制订完善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加大脱贫方面指标的权重,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考核各单位和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内容,用好考核“指挥棒”,以脱贫成效论英雄。加大督查力度,对各乡镇、各部门脱贫攻坚情况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同时,还要通过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社会监督、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不定期暗访等形式,加强对脱贫攻坚的督促检查,真正做到在脱贫攻坚一线考验干部、识别干部、使用干部,激励各级干部满腔热情投身脱贫攻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