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拍照上追赶三星和苹果,国产手机厂商以硬件配置的飙升来弥补算法的不足,在过去两年是一种务实但也是无奈的选择,这会带来更高的成本,压缩手机厂商的利润空间。
三星和苹果在摄像头像素上不追高,拍照质量却依然位于全球顶级水准。可见,更高的像素并不等于更好的拍照,只是影响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
大体来说,手机拍照质量取决于软硬两方面。硬件主要是CMOS(感光元件)性能表现,软件则是算法的调教优化。硬件影响因素很多,CMOS尺寸大小是最关键的因素。CMOS尺寸俗称为“底”,所谓“底大一级压死人”。底大会带来成像画质的提升,但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机身重量增大、发热增加、连拍速度下降和对焦变慢等。
然而,受限于手机的尺寸,底不能无限扩大。在底不变的情况下,像素的提升是以单像素感光下降为代价的,并不是越多越好。单位体积内像素点越多、越密集,会导致ISO(感光度)越高,噪点越多。而且,HDR和防抖都做不到高像素模式上。
三星手机和iPhone的硬件配置并不突出,而是算法取胜。单论CMOS的配置,三星和苹果的旗舰手机并不及同期发布的华为旗舰手机,但最终照片质量却相差无几,靠的就是算法的优势。手机拍照效果除了最基本的器件素质外,至少有一半是在于调教上。这方面苹果做得比较扎实,没有强调个别极限场景,注重的是在绝大多数场景都能够拍出比较好的效果。
在算法处于劣势的前提下,国产手机厂商更依赖硬件配置的堆积。而在中国市场的白热化竞争中,把更高的像素作为卖点以吸引用户,则是厂商生存的策略。不过,消费者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卖点如不能兑现为相应的实用价值,也会逐渐失去意义。在当前的手机形态下,一味追求更高的像素并非良策,对用户体验的提升将越来越小。像素之争陷入数字游戏的瓶颈时,加速提升算法实力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