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概述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在城市的大园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创造了一定的生态效益,深受城市居民的喜爱。园林绿地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形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子,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园林绿地分布广、接近居民、为居民经常利用和享受的一种绿地形式。,不仅能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休息放松环境,而且能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满足各种游憩活动的需要。而绿色植物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它能改善环境的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防止西晒,降低风速,也能组织空间,美化环境,丰富城市生活的内容,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游憩环境,绿地还能起到防火抗灾的作用。
2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
2.1 绿地的生态功能
2.1.1 净化空气
首先,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另外,还能过滤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并且还能够阻挡烟灰和粉尘等有害物,绿色植物的芽、叶、花粉能够分泌出杀死空气中的各种细菌、病原菌等微生物的物质,改善空气质量,绿色植物被称为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2.1.2 净化水体
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和带走了大量地表污物,其成分和水的流向难以控制,许多则渗入土壤,继续污染地下水。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比如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其水的悬浮物减少30%,氯化物减少90%,有机氮减少60%,磷酸盐减少20%,氨减少66%。另外,草地可以大量滞留许多有害的金属,吸收地表污物;树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细菌含量。
2.1.3 净化土壤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因此,即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城市土壤净化的重要地被物,城市中一切裸露的土地,种植草坪后,不仅可以改善地上的环境卫生,也能改善地下的土壤卫生条件。
2.2 文教和游憩功能
城市的园林绿地是进行文化宣传、开展科普教育的场所,如公园中常设各种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博物馆等,还有专类公园,如动物园、水族馆等,都可以提高人们艺术修养、丰富历史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
园林绿地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游憩功能。城市园林绿地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息、交往、游乐的活动空间,人们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进行游乐的活动。大家都能看到每天早晨公园里有好多老年人都在晨练,锻炼身体。另外很多风景名胜区都是人们光顾的地方。
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镇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树木的青、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对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绿色反射47%,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如果在室内外有花草树木繁茂的绿空间,就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
3 绿地的景观功能
绿地植物既是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主体,又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植物给予人们的美感效应,是通过植物固有色彩、姿态、风韵等个性特色和群体景观效应所体现出来的。一条街道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的装饰,无论两侧的建筑多么的新颖,也会显得缺乏生气。一座设施豪华的居住小区,要有绿地和树木的衬托才能显得生机盎然。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地貌和雄伟的建筑群体,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对城市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对于植物的美感,随着时代、观者的角度和文化素养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别。同时光线、气温、风、雨、霜、雪等气象因子作用于植物,使植物呈现朝夕不同、四时互异、千变万化的景色变化,这能给人们带来一个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4 绿地的心理功能
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镇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树木的青、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对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绿色反射47%,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如果在室内外有花草树木繁茂的绿空间,就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
5 绿地的物理功能
5.1 改善城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指地层表面属性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局部地区气候。其影响因素除太阳辐射和气温外,直接随作用层的狭隘地方属性而转移,如地形、植被、水面等,特别是植被对地表温度和小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大。夏季人们在公园或树林中会感到清凉舒适,这是因为太阳照到树冠上时,有30%—70%的太阳辐射热被吸收。树木的蒸腾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热能,从而使公园绿地上空的温度降低。另外,由于树冠遮挡了直射阳光,使树下的光照量只有树冠外的1/5,从而给休憩者创造了安闲的环境。草坪也有较好的降温效果,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摄氏度时,草地表面温度为22—24.5摄氏度,比裸露地面低6—7摄氏度。到了冬季绿地里的树木能降低风速20%,使寒冷的气温不至降得过低,起到保温作用。
园林绿地中有着很多花草树木,它们的叶表面积比其所占地面积要大得多。由于植物的生理机能,植物蒸腾大量的水分,增加了大气的湿度。这给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绿地在平静无风时,还能促进气流交换。由于林地和绿化地区能降低气温,而城市中建筑和铺装道路广场在吸收太阳辐射后表面增热,使绿地与无绿地区域之间产生温差。形成垂直环流,使在无风的天气形成微风。因此合理的绿化布局,可改善城市通风及环境卫生状况。
5.2 减低噪音
噪音是声波的一种,正是由于这种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产生迅速的起伏,这种起伏越大,声音听起来越响。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对人产生不良影响。北京市环境部门收到的群众控告信中40%以上是关于噪音污染的。研究证明,植树绿化对噪音具有吸收和消解的作用。可以减弱噪音的强度。其衰弱噪音的机理是噪音波被树叶向各个方向不规则反射而使声音减弱;另一方面是由于噪音波造成树叶发生微振而使声音消耗。
5.3 防灾避难
在地震区域的城市,为防止灾害,城市绿地能有效地成为防灾避难场所。1923年9月,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时,引起大火灾,公园绿地成为居民的避难场所。1976年7月我国唐山大地震时,北京有15处公园绿地总面积400多公顷,疏散居民20多万人。树木绿地具有防火及阻挡火灾曼延的作用。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耐火性,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耐火性要弱。阔叶树的树叶自然临界温度达到455摄氏度,有着较强的耐火能力。
小结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场所。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市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市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市民能够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园林绿地环境的需求。
作者简介:梁雅娟(1983—),女,湖南耒阳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绿化研究。
赵艳丽(1977—),女,河南宝丰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绿化研究。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在城市的大园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创造了一定的生态效益,深受城市居民的喜爱。园林绿地利用植物的独有特色形成一个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既有节奏感又有韵律感、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对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子,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园林绿地分布广、接近居民、为居民经常利用和享受的一种绿地形式。,不仅能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户外休息放松环境,而且能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满足各种游憩活动的需要。而绿色植物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它能改善环境的小气候,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防止西晒,降低风速,也能组织空间,美化环境,丰富城市生活的内容,为居民创造良好的游憩环境,绿地还能起到防火抗灾的作用。
2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
2.1 绿地的生态功能
2.1.1 净化空气
首先,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另外,还能过滤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并且还能够阻挡烟灰和粉尘等有害物,绿色植物的芽、叶、花粉能够分泌出杀死空气中的各种细菌、病原菌等微生物的物质,改善空气质量,绿色植物被称为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2.1.2 净化水体
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和带走了大量地表污物,其成分和水的流向难以控制,许多则渗入土壤,继续污染地下水。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作用。比如在种有芦苇的水池中,其水的悬浮物减少30%,氯化物减少90%,有机氮减少60%,磷酸盐减少20%,氨减少66%。另外,草地可以大量滞留许多有害的金属,吸收地表污物;树木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细菌含量。
2.1.3 净化土壤
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能促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因此,即净化了土壤,又增加了肥力。草坪是城市土壤净化的重要地被物,城市中一切裸露的土地,种植草坪后,不仅可以改善地上的环境卫生,也能改善地下的土壤卫生条件。
2.2 文教和游憩功能
城市的园林绿地是进行文化宣传、开展科普教育的场所,如公园中常设各种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博物馆等,还有专类公园,如动物园、水族馆等,都可以提高人们艺术修养、丰富历史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
园林绿地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游憩功能。城市园林绿地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息、交往、游乐的活动空间,人们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进行游乐的活动。大家都能看到每天早晨公园里有好多老年人都在晨练,锻炼身体。另外很多风景名胜区都是人们光顾的地方。
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镇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树木的青、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对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绿色反射47%,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如果在室内外有花草树木繁茂的绿空间,就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
3 绿地的景观功能
绿地植物既是现代城市园林建设的主体,又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植物给予人们的美感效应,是通过植物固有色彩、姿态、风韵等个性特色和群体景观效应所体现出来的。一条街道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的装饰,无论两侧的建筑多么的新颖,也会显得缺乏生气。一座设施豪华的居住小区,要有绿地和树木的衬托才能显得生机盎然。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地貌和雄伟的建筑群体,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对城市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对于植物的美感,随着时代、观者的角度和文化素养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别。同时光线、气温、风、雨、霜、雪等气象因子作用于植物,使植物呈现朝夕不同、四时互异、千变万化的景色变化,这能给人们带来一个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4 绿地的心理功能
植物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心理功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深化对这一功能的认识。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镇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而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黄色在增多。因此,在绿地的光线则可以激发人们的生理活力,使人们在心理上感觉平静。绿色使人感到舒适,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植物的各种颜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不同,青草和树木的青、绿色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对光的反射,青色反射36%,绿色反射47%,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的视网膜比较适宜。如果在室内外有花草树木繁茂的绿空间,就可使眼睛减轻和消除疲劳。
5 绿地的物理功能
5.1 改善城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指地层表面属性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局部地区气候。其影响因素除太阳辐射和气温外,直接随作用层的狭隘地方属性而转移,如地形、植被、水面等,特别是植被对地表温度和小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大。夏季人们在公园或树林中会感到清凉舒适,这是因为太阳照到树冠上时,有30%—70%的太阳辐射热被吸收。树木的蒸腾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热能,从而使公园绿地上空的温度降低。另外,由于树冠遮挡了直射阳光,使树下的光照量只有树冠外的1/5,从而给休憩者创造了安闲的环境。草坪也有较好的降温效果,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摄氏度时,草地表面温度为22—24.5摄氏度,比裸露地面低6—7摄氏度。到了冬季绿地里的树木能降低风速20%,使寒冷的气温不至降得过低,起到保温作用。
园林绿地中有着很多花草树木,它们的叶表面积比其所占地面积要大得多。由于植物的生理机能,植物蒸腾大量的水分,增加了大气的湿度。这给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绿地在平静无风时,还能促进气流交换。由于林地和绿化地区能降低气温,而城市中建筑和铺装道路广场在吸收太阳辐射后表面增热,使绿地与无绿地区域之间产生温差。形成垂直环流,使在无风的天气形成微风。因此合理的绿化布局,可改善城市通风及环境卫生状况。
5.2 减低噪音
噪音是声波的一种,正是由于这种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产生迅速的起伏,这种起伏越大,声音听起来越响。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对人产生不良影响。北京市环境部门收到的群众控告信中40%以上是关于噪音污染的。研究证明,植树绿化对噪音具有吸收和消解的作用。可以减弱噪音的强度。其衰弱噪音的机理是噪音波被树叶向各个方向不规则反射而使声音减弱;另一方面是由于噪音波造成树叶发生微振而使声音消耗。
5.3 防灾避难
在地震区域的城市,为防止灾害,城市绿地能有效地成为防灾避难场所。1923年9月,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时,引起大火灾,公园绿地成为居民的避难场所。1976年7月我国唐山大地震时,北京有15处公园绿地总面积400多公顷,疏散居民20多万人。树木绿地具有防火及阻挡火灾曼延的作用。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耐火性,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耐火性要弱。阔叶树的树叶自然临界温度达到455摄氏度,有着较强的耐火能力。
小结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场所。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各种活动的需求,为市民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市民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使市民能够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上对园林绿地环境的需求。
作者简介:梁雅娟(1983—),女,湖南耒阳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绿化研究。
赵艳丽(1977—),女,河南宝丰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绿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