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双抢”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unhong7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农村,最忙碌莫过于盛夏做“双抢”。
  凌晨三点,我睡眼蒙眬地搬起小凳,拎一把早已梳理好的稻草,跟着妈妈出门去开早工拔秧。
  七月的夜空,灰蓝、高远,月亮还挂在河西树梢上。赤脚踩到带露的草丛,竟还有一丝凉意。妈妈说,走中间泥路,当心草里踩到蛇。我一惊,警惕地跟着妈妈的脚步走。原本空旷的秧坂田里,只有蛙声、虫鸣此起彼伏,脚步声和说话声惊扰到它们的领地,青蛙纷纷“扑通,扑通”逃进水沟深处去,百虫噤声偷望。


  伯母和婶婶合一个秧坂坐下来一起拔。这是我第一次学拔秧,妈妈让我坐在她身边,看她示范。天还太黑看不太清楚,我用拇指和食指撮几根,觉得这秧苗很嫩,泥很软。“拔秧简单,小菜一碟。”我心里想。可不久就开始感觉指尖痛,而且我拔的秧有许多断掉了,手里那两把秧苗乱蓬蓬的。妈妈教我拔秧的动作要领:两手底边贴地,拇指要和其他四个指头配合,捏住秧苗根部,手腕力量水平方向拉而不只是往上拔,避免断秧。两手满把了,先轻轻在水中洗洗秧根,左右稍微交叉叠放在一起,左手捏紧,右手抽秧,从中间扎牢,打上活结。说话间,妈妈手里一个漂亮的秧帚已经成型,摆在她身后的秧帚队伍中,个个一模一样,像听话的小兵,列队恭候将军的号令,等着奔赴各自的阵地。我看了很佩服,开始细细体会妈妈的话,模仿她的动作,认真实践。妈妈不时回过头来看看我,提点一下。几个小时过去,天开始蒙蒙亮起来。我感觉小拇指锥心的痛,抬起来一看,两手经过长时间的浸泡,胖胖的,皱皱的,个个指腹磨损得赤红赤红,两个小拇指已经破皮流血了。我苦笑一下。妈妈她们远远在前面,各自的半坂秧快拔好了,背后都跟着一长队小兵。婶婶好像懂我的心思,拿起我的秧帚看了看,举起来跟大家说:“秧把扎得有模有样的,第一次拔秧已经很不错了!”其他人也微笑点头,或表扬几句。听到大人们的赞扬声,我的眉头舒展开来,手上的痛也好一点了。
  在这农村大学堂里,没有老师,但人人都可做老师,都是这么手把手教会了,一代代传下去的。
  经过妇女们一早晨四个多小时的暗中摸索,当天要种的秧基本拔够了,天也大亮了。人坐在秧凳上,身体一直趴着,站起来才感觉腰酸背疼,饥肠辘辘,各自搬起秧凳回家吃早饭。接下来,更繁重的活还一茬接一茬等着大家呢。
  俗话说:“雾露醒,跳落井。”
  吃好早饭,拿起爸爸早已磨好的镰刀,出门去割稻。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朦胧的薄雾早已散尽,七八点钟的太阳晒到脸上已经热辣辣了。
  一人先去田埂上均匀分好稻草绳,三四人一起割半坂田,形成梯队,右手镰刀沙啦沙啦挥三下,左手已满满一个稻把,交叉叠放在稻草绳上。第一个只放两把,继续往前;后面的也每人放两三把;到最后一个放上两把,就顺手掖起绳子,将堆得高高的稻把结结实实捆好,继续奋力割,一路往前追。我在出门时不肯听妈妈的话,没穿厚重的粗布衣裤,结果半坂稻割好,手臂和小腿都被长满锯齿的新鲜稻叶割出一道道鲜红的纹线,在汗水的浸泡下又痒又痛!这就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妈妈比较心细,一早烧好一大锅粥,早餐吃好后,把剩下那一半装进大钵头,盖上长毛巾,用方竹篮拎到田头。割了半上午的稻,又热又渴又饿时,回到田头,能喝上一碗凉粥,那种感觉真是爽。“神仙的日子也不过如此!”我不无夸张地赞美道。喝好继续割稻,人也更有劲儿了。妈妈看着我热得红彤彤、汗涔涔的脸,满意地笑了。
  终于,一方田稻割完了。原本的金色变成一片翘着稻茬的灰泥,浸在水中,闪着银光。人们既没兴致也没时间端详大地容颜的变化,个个拖着汗水湿透了的又沉又脏的衣裤往家赶,有的直接去了河埠头,衣服和人一起洗了,才回家吃饭。中午歇热,可以找个阴凉通风处,布块门板,或者席地而卧,美美地睡一觉。
  下午三点左右,戴上草帽,穿上粗布长袖衣裤,全副武装去插秧。赤脚走路还真是一大考验,路面烫得你不得不跑起来。割完稻的田块,经过拖拉机和电耕犁一个中午砰砰砰的无数个来回耕作,密密麻麻的稻茬不见了,展示给人平整、软糯、水汪汪的新面容。
  男劳力不知何时已经把秧箒一担担挑过去,一堆堆间隔均匀布置在田埂边。插秧队伍来到田边,有的两人一搭档,用随身带来的“种田绳”布线,有的给布好线的长条一对对打上秧。不懂事的小毛孩,不知天高地厚,下去就占了“上沓”,引来大人们一阵哄笑,少不得有人提醒他,赶紧退回田埂上,话音未落,便是一阵惊叫,两个嫩嫩的小腿肚已经被滚烫的田水刻上两圈红色!也难怪呀,水中的泥鳅都被烫熟了,白肚皮朝天浮在田沟里呢。等种田高手上阵种了“上沓”,整齐布好六棵,往后快速退去,新手和动作笨的人才跟着下去,种“下沓”。老古话说:“不会种田看上沓。”田头辛苦的人们中间,不时也有许多开怀的笑声响起。有一个笑话,我一直记忆犹新:
  “看看谁种田最快?”
  “当然是最前面的喽。”
  这是在笑话那些外行人呀,因为种田是倒退活,最前面其实是最慢的,哈哈。
  就这样一路倒退着,左手抓秧把,拇指快速挑出一箒四五根秧,右手及时接了就插,插了又来接,讲究的是两手和各指尖间的配合默契。年轻人的威力来自动作灵敏,腰板结实,能双臂脱靠,两手的距离短了,速度自然就有了。背脊的热是那火样的太阳烤的,而始终贴近水面的脸,被蒸得汗如雨下。一沓田种好,不知流了多少汗,粗布衣裤已经全部湿透,又重又贴。谁管这些!看到田头的大缸茶水,也顾不了缸边那一圈圈黑黑的茶垢,拿起篮里的大碗,舀了一碗就昂起头咕噜咕噜猛灌。田头的茶缸里还放了些盐和姜,防止中暑。喝了赶紧下田去,人家早已开工了,落在后面要被爱评论的长舌妇笑话死,姑娘家最要紧的是面子。种田高手名声在外,日后嫁人也更抢手。嘻嘻。
  等到太阳渐渐西沉落山,酷热得到些许缓解的时候,就轮到可恶的蚊子上阵,来折磨劳累了一天的种田人了。两手在机械性忙碌的时候,蚊子围着你的脸和两条泥腿嗡嗡个不停,赶也赶不走,具体咬到哪里也不清楚,只知道痒痒得难受,忍不住用泥手去抓,整个儿成了泥人,也没人有空看你,看了也见怪不怪。这个时候最好的防护还是身上那套粗布衣裤,把袖管、裤筒全放下来,一直没到泥水里。脸和脖子怎么办?那就没办法了,回家等着边吃晚饭边抓痒去吧。
  八点钟以后,有月亮的晚上,秧插到何处还有把握,不然,星星的微光可靠不住。黑漆漆的田里,秧把也不容易找到,更看不出布好的线,两脚的位置踩不准,抓到一把秧,只管凭感觉插,一心想着快点再快点,腰都直不起来了,两腿发胀了,趁早插满好回家,去河里洗个澡,最后才能慰劳那一直在造反的胃。
  这个时候,我才真正深刻领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了。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巴顿是二战时期美国最著名的将军,曾指挥大小战役无数,立下了显赫的功勋,为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有一次,巴顿将军在指挥一场重大的战役时,与敌人发生了猛烈交火。激战中,巴顿将军发现一架敌机正朝自己的阵地俯冲过来,情况万分紧急。按照常理,有飞机轰炸时,一般都是就地卧倒,以防止弹片击中身体。巴顿将军久经沙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就在他准备就地卧倒时,忽然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位年轻的士兵没有卧倒,
“咚咚呛呛”的锣鼓声响了,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粒粒石子,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小伙伴欣喜地大声叫:“耍猴把戏的来了!”我便拔腿和小伙伴们一道向响起锣鼓声的地方跑去。在
第一章关于渎神者和宗教叛逆者1.异教徒,信仰邪念,或者俄罗斯人以肮脏语言咒骂上帝和我们的救世主耶稣基督,或者咒骂降生耶稣的贞洁的圣母玛丽娅、神圣的十字架、神的使者,任
引言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逐渐成为世界赖以为支撑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人都越来越相同,也不意味着我们在创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导语:每个月,我们都为读者们奉上60余篇精彩的故事。与此同时,每个月我们也都收到全国各地来的读者反馈与投稿,有的是分享阅读感受,有的是一些建议,还有一些是满满的祝福。  广东 宇奇:《今古传奇·故事版》的故事都很好看,有关友情的故事我很喜欢。但是我们这边有时不容易买到杂志,报刊亭经常会没有。  奇奇:买不到杂志?不用担心,直接邮购,简单轻松!在您家附近的邮局,填写订阅单,支付钱款,就可以等杂志上门
青春不是人生某一时期的标志,它是指人应有的心理状态。若要永葆青春,既要有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和激荡的热情,还要有战胜胆怯的勇气和决不向困难妥协而敢于去冒险的希求。  人不是因岁月的流逝而老朽,当理想之火泯灭的时候,人生的“暮年”就开始了。岁月的流逝会在皮肤上刻下皱纹,而热情的消失则在心灵上留下痕迹。担心、疑惑、不自信、恐慌、绝望——这些东西正是夭折精神之树的元凶。无论是到了古稀之年的老人,还是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