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本期从事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只有抓住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做,才能花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而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呢?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工作,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重视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参与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上每一课前都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自主去读,自己做笔记,以书面的形式整理出自己读后的感受以及不懂的地方。通过多种方式,学生自己学会主动地去查有关课文内容、作者、背景的有关资料,以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设情景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学习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情景创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学习的强烈意识,各种感官积极活跃,渴求找到参与学习的起点和任务。 我结合高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经常依据教材内容运用资料引入法、激情导入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尽量少讲精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们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再浪费其它多余的时间,就进入了“教”这个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而此环节的时间也只有15分钟左右,这就决定了教的内容要少而精。
例如,教学《凡卡》一文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其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对此应多讲一两句。在这一环节中,教的内容是少了,但教的要求不能降低。在“教”的这个环节中,自然不是教师“一言堂”,老师教的方式是:先让会的学生讲,讲对了,老师不重复;学生讲得不完整,老师要补充;学生讲错了,老师要订正。
三、挖掘训练点,引导学生探究参与
挖掘语文教材的训练点,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探究参与是课堂学习中学生深层次学习的体现,属于学习展开阶段,表现在学习进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阅读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这种自问自答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达到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形成呢?
1.从感知课文内容入手,启发学生提问题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感知课文的内容和顺序;回忆与新课文有关的旧知识等方面提出问题,并通过释题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和层次,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以构建阅读对象的整体框架,更好地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迅速深化和完善。
(1)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模式,让学生有径可循
在引导学生提问题前,先告诉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所提的问题层次是不同的:在初读文章时,应提识记问题;在识记的基础上就应该提一些感知性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提问题的方法,我教给学生提感知问题的模式:a、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先写什么?后写什么?c、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2)重视提问的评点,让学生弄清错误的原因
即学生提问题时,要对学生的问题及时作出评价,对所提的问题到位的,要多加肯定,如超出教师的预想的,要大力表扬;对学生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时,要耐心纠正,让学生弄清错误的原因,找出正确提问题的路子。
2.从理解课文内容入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即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想象等活动来理解课文,不仅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要知道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1)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起着思维定向,激发动机的作用,重在引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提出问题是核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切入点。因此,我在日常语文课堂中,利用和创设能引起学生认识冲突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
①课堂要多启发,多让学生有体验的机会。
②在课堂上多开展些小竞赛、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提问的活动。
(2)有所选择,做到目标集中,角度恰当
语文课堂提问的天地是广阔的,从字的多音、异读到字的形体、笔顺笔画,词的构成、含义,句子的构造及其表达的效果,句段衔接照应,作者思路、意图、情感倾向,语言风格等都可提问,但不能不加选择,面面俱到没有选择不行,做到目标集中,角度恰当。
四、拓展学习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课后拓展延伸立足点于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我充分利用身边的自读课本,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虽然并不能达到课内教学的水平,但是这也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起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一、重视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参与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在上每一课前都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自主去读,自己做笔记,以书面的形式整理出自己读后的感受以及不懂的地方。通过多种方式,学生自己学会主动地去查有关课文内容、作者、背景的有关资料,以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设情景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学习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师的情景创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学习的强烈意识,各种感官积极活跃,渴求找到参与学习的起点和任务。 我结合高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经常依据教材内容运用资料引入法、激情导入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尽量少讲精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们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再浪费其它多余的时间,就进入了“教”这个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而此环节的时间也只有15分钟左右,这就决定了教的内容要少而精。
例如,教学《凡卡》一文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其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对此应多讲一两句。在这一环节中,教的内容是少了,但教的要求不能降低。在“教”的这个环节中,自然不是教师“一言堂”,老师教的方式是:先让会的学生讲,讲对了,老师不重复;学生讲得不完整,老师要补充;学生讲错了,老师要订正。
三、挖掘训练点,引导学生探究参与
挖掘语文教材的训练点,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探究参与是课堂学习中学生深层次学习的体现,属于学习展开阶段,表现在学习进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发现问题,然后再通过阅读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这种自问自答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达到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形成呢?
1.从感知课文内容入手,启发学生提问题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感知课文的内容和顺序;回忆与新课文有关的旧知识等方面提出问题,并通过释题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和层次,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以构建阅读对象的整体框架,更好地促使学生的认识活动迅速深化和完善。
(1)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模式,让学生有径可循
在引导学生提问题前,先告诉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所提的问题层次是不同的:在初读文章时,应提识记问题;在识记的基础上就应该提一些感知性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提问题的方法,我教给学生提感知问题的模式:a、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先写什么?后写什么?c、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2)重视提问的评点,让学生弄清错误的原因
即学生提问题时,要对学生的问题及时作出评价,对所提的问题到位的,要多加肯定,如超出教师的预想的,要大力表扬;对学生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时,要耐心纠正,让学生弄清错误的原因,找出正确提问题的路子。
2.从理解课文内容入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即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想象等活动来理解课文,不仅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要知道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1)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起着思维定向,激发动机的作用,重在引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提出问题是核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切入点。因此,我在日常语文课堂中,利用和创设能引起学生认识冲突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
①课堂要多启发,多让学生有体验的机会。
②在课堂上多开展些小竞赛、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提问的活动。
(2)有所选择,做到目标集中,角度恰当
语文课堂提问的天地是广阔的,从字的多音、异读到字的形体、笔顺笔画,词的构成、含义,句子的构造及其表达的效果,句段衔接照应,作者思路、意图、情感倾向,语言风格等都可提问,但不能不加选择,面面俱到没有选择不行,做到目标集中,角度恰当。
四、拓展学习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课后拓展延伸立足点于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我充分利用身边的自读课本,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虽然并不能达到课内教学的水平,但是这也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起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