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经历“失败周”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eng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我以交换生的身份前往英国伦敦温布尔登中学学习。然而,我刚到温布尔登中学两周,就感受到了英国教育的诡异之处。学校竟然设“失败周”,其间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有意设置一些考验来培养我们坦然“接受失败”,这让我备感意外。
  周一,我听闻学校数学教研组推出了一套极富挑战性的数学考试试题,这让我跃跃欲试,因为我在中国的时候数学成绩极为拔尖,如今来到异地,我格外想向外国的同学展示我的能力。然而,数学老师在发完试卷后,说道:“同学们,坦白地说这份试题的难度远超过你们的解题能力,你们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拿满分。”
  我不屑地笑笑,心想:老师,你就吹吧,中学生的数学题能难到哪里去呢!
  然而,当我阅览完试卷后,惊出一身冷汗,试卷上的题目,我大部分都没有思路,根本就不可能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做完,别说得高分,就连能不能及格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刹那间,我的心情跌到低谷,一种对数学从未有过的挫败感袭来,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坚持做完了。
  翌日,考试成绩出来,我只得了28分,更令我惊奇的是,我的低分,竟然跻身年级前五名,为此我还受到了数学老师琼斯的表扬。
  我不解地找到琼斯老师询问原因。琼斯老师对我说:“温布尔登中学是英国顶级的中学,该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很优秀,但我们担心你们因为自身完美而产生优越感,这样会让你们今后经不起挫折,或裹足不前。开设‘失败周’是为了让你们从小就摆脱完美主义思想,了解无论是谁,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我为琼斯老师这番话而惊讶不已。原来老师是想通过这种挫折教育法让我们这些“完美学生”从小认识到“完美是求知的敌人”。
  我本以为“失败周”就此结束了,谁知,周三的时候,班主任又通知我们,周四学校将开设死亡课,模拟应对父母车祸。
  周四一大早,我们就在学校大礼堂集合。大约等了十分钟,校长领着一个人到了讲台上,说:“同学们,这位艾琳老师是我们当地的一个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今天就让她给我们讲讲殡仪馆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
  这话刚落声,台下一阵惊叫。紧接着,艾琳女士伸手示意大家安静,随后她讲述了她日常工作时的一些事情,讲完后,她让我们上台轮流扮演角色,模拟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很多同学入戏很深,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散场后,我找到艾琳女士问:“老师,为什么要开设这样的课程在我们面前展示阴暗面呢?”艾琳老师笑着答道:“通过这样的课程让你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你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像这样的挫折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在英国的学校中十分常见。当然,除了这些,英国的中学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法庭参观,并旁听审讯现场。此举意在不刻意保持学生们心灵的‘纯洁’,不回避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目的是以防你们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
  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原来,英国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回避阴暗面,其宗旨是引导孩子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学校老师制定挫折训练,是让学生主动接受挫折的经历,从而在潜移默化间打磨学生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如此想来这种刻意制造各种挫折和障碍的教育,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此举对比国内,我想要是被一些学校借鉴,那么学生的抗打压能力肯定会变强,那么之前饱受社会各界批评的学生自杀现象,也就肯定能减少不少。
其他文献
四年前,有关部门曾对NBA、GDP、WTO等英语缩略词痛下杀手,取而代之以“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国内生产总值”、“世界贸易组织”等。打开电视,原本听惯了于嘉、张卫平们一口一个NBA,忽然满嘴“美职篮”,不免有些别扭;画面之上,CCTV依然在,并未改做“中央电视台”,则令人顿感滑稽。而且,电视台改口“美职篮”,民间依旧NBA,一个中国,被此禁令横断为两块。  如今,“改口令”隐然有卷土重来之势。昨
期刊
在过去我们还没有微信的时候(这里不说微博,是因为从来就没认为微博是一个社交工具,微博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社交媒体,媒体属性要远远大于社交)我们依赖手机来纪录联络人,更早以前依赖纸笔联络簿。它们的一个共通特点是:不容易保留太久。手机会换,号码会换,纸本联络簿会忘记丢到哪里去……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现实生活里的朋友圈,是会不断淘汰更换的。那些在你换手机、换号码、搬家后就丢失的联络人,相对的也是你比较不熟
期刊
参展人次超过101万的第25届香港书展近日落幕。无论是现场所见,还是媒体报道,80岁的台湾作家李敖为22岁的儿子李戡推介新书助威,都是绕不开的亮点。  在李氏父子轰动香港书展的同时,我不禁想起现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诗人北岛前些时编选的《给孩子的诗》——内地媒体对7月上旬北岛的北京之行多有报道,这本诗集是“给兜兜和孩子们”的。李敖与北岛的年龄、写作风格、交际圈子各有差异,我却忍不住将他们相提并论,皆
期刊
享有“西方医学之父”之称的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经发誓:治病时不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今天的医生们仍然遵循着这一治疗原则。这位古希腊医学家的智慧不仅适用于医生,其实对于我们所有人都不无裨益。  下面是希波克拉底总结出的经受住了2000多年考验的五个健康观点,以及当今医学家做出的解读。  1.走路是最好的药  希波克拉底注意到,久坐不动的人会变得肌肉松弛,那些走路多的人更长寿、更健康,所以他给病人
期刊
过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心态”,其中还要学会放得下,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一般都会用这些话去劝解别人,但当自己面对名、利、地位、得失、输赢,甚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时,却就放不下了、想不开了、为什么呢?其原因很简单,你、我、他都是性情中人。真的要想得开、放得下,不仅是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还需要自身性格的磨练。  一个人的“心态”,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为人处世的一种技巧,是人生的一种境
期刊
有很多种痛苦,是人自己找来的,喜欢和别人作比较,就是一种自己找来的痛苦。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把自己和别人来作比较呢?本来是全然没有关系的两个个体,一比较,事情就多了起来,种种困扰痛苦,也就应运而生。  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发现,别人比自己生活得开心、快乐;也会发现,别人的事业顺利、爱情称心,而自己仿佛什么也没有。  在比较的过程中,在发现别人比自己强的情形下,愤懑之心
期刊
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心中有梦的人,因为有梦生活才会狂奔,因为有梦生命才不会沉沦,与梦想同行,总会有惊讶眸光的感动。天空总是博爱心生羽翼的人,大地总是宠爱心怀四季的人,与天地同行,就会沾染山水的灵秀。  人之所以不愉快,是面对繁杂难以掌控自己的心,寄托的太多,被忧虑所扰,走不出飘渺的思维,被情绪左右,被纠结缠绕。生存需要踏出脚窝的印痕,而不是寻找灵魂的依附。放下纠葛是为了理清脉络,坦荡风雨是为了明
期刊
没有树的院落,就像没有父亲的家,空荡荡的。我发现时,春天已到了。  那些树,是父亲种的,就像我和姐姐有着各自葳蕤的时光。岁月流逝,姐姐已结婚生子,我也要在城里安家。如同那些树,我们长到分叉的年纪,然后分道扬镳。现在,父亲卖掉它们,手刃了那段时光。他把钱全都交给我。  我买了新房,父亲卖掉“心房”。我顾不了这么多,在他面前,我总像个孩子般没用。父亲总有他的办法,哪怕是面对我天文数字般的房贷,他眼也不
期刊
2014年高考尚未结束,6月8日,就有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在报上拍胸脯:今年的“试题就是让那些习惯于死记硬背、宿构套作,陷身于题海战术的考生无计可施”。笔者见了,赶紧将报道存档,等分数下来,再和专家对对账。  专家声称,要让“那些能深入观察现实、思辨能力强的高素质考生在考试中获益”。不过,考题本身是否够得上这两条标准?全国卷(新课标I)作文“山羊过独木桥”,“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
期刊
我们很难理解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会愿意去开什么米粉店,葱饼店……也非常惊讶,一些没什么文化的人,就那样一个人创业最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但是他们都忠于自己所选择的想要做的事情。  比如你的信念是“帮助他人”,你可以去帮助艺术家,可以去NGO工作帮助底层的边缘人群,可以去帮助自闭症儿童;比如你的信念是“做出一流的作品”,你可以去广告公司做创意,可以去做产品经理,也可以宅在家里写小说画漫画。你应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