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与麦卡威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kanhaow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伯和中華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历史。阿拉伯和中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埃及和中国,构成四大文明古国的“半壁江山”,尼罗河和黄河孕育了埃及和中国优秀而古老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学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历史悠久。埃及学者对中国文学进行大量的翻译及研究,进而促进了中国文学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加强了中阿文化的交流。在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最早开展中国文学介绍和研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杰出作家作品进行了大量翻译和研究。自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后,埃及开始了真正的汉语教学,使埃及成为第一个在大学设立中文系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58年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开始设立独立的中文专业,但由于中东战争的影响,中文系不得不停开。直到1977年,中文专业才得以恢复,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正式设立了中文系。目前,埃及已成为阿拉伯世界、非洲和中东地区汉语教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教学层次最完善、颁发学历最高的国家之一。
  进入20世纪后,埃及和中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并逐步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中国文学传播到了阿拉伯世界,赢得了阿拉伯特别是埃及读者的欢迎和喜爱。鲁迅、老舍等现代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埃及得到了翻译、传播与研究,乃至对一些埃及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埃及文学作品也传入了中国。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很赞赏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特别是孔子的《论语》和老舍的《骆驼祥子》。他曾说:“我希望埃及和中国的文化交往能够继续下去,也希望在埃及所有的书店和图书馆能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更多作品,这样肯定能深化我们两国的文化交流。”2012年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也表示,他读过马哈福兹的长篇小说《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以及埃及小说新旗手哲迈勒·黑托尼和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部分作品,也希望中国人能读到阿拉伯文学。
  在中埃两国文学界,贾平凹和萨阿德·麦卡威为现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两位作家,其作品大部分是以城乡为主要题材的,两位作家倾注笔力于描写乡村的现实生活,通过放弃自己乡村前往城市读书或者打工的一些村民的故事,以轻淡的笔墨来处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
  在埃及,译者综合了中国网站上的信息对贾平凹作了介绍: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延河》 《美文》杂志主编。出版作品有《贾平凹文集》24卷,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 《高兴》《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长篇小说16部。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五魁》及散文《丑石》《商州三录》 《天气》等。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五次,即“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施耐庵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50余次;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香港“红楼梦·世界华人长篇小说奖”,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法国“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作品被翻译出版为英语、法语、瑞典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等30多个语种,并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话剧、戏剧等20余种。
  现在,我也向中国读者介绍一下埃及作家麦卡威:萨阿德·麦卡威(Sa'ad Makkawi)是一位埃及著名现当代作家、记者和翻译家。他于1916年出生在米努夫省的首府希宾库姆的达拉顿村。他高中毕业之后于1936年赴法留学医学,但没有成功,后换专业在索邦大学学习文学。1940年,由于二战爆发没有获得文学本科学位就返回埃及。从而,他只能从事新闻工作和小说创作。他在《埃及人报》《人民报》《共和报》等报纸当记者期间,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然后,他调至文化部工作,直到于1976年年满60岁退休。麦卡威是埃及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有建树的作家。他的文艺才能是多方面的,写过小说、戏剧、诗歌、杂文和文艺评论,还从事过翻译,涉猎面非常广泛。他的创作以短篇小说的成就最高、数量最多。近半个世纪的笔耕生涯中,他留下了4部长篇小说和14本短篇小说集。麦卡威的代表作品《睡着行者们》于1963年出版,并被翻译成英文,拍成电视剧,后被阿拉伯作家联盟选为20世纪100部最佳阿拉伯小说之一。其他长篇小说还有:《男人与道路》《鞭子》和《不要只灌溉我一个人》等。除了长篇小说以外,麦卡威的短篇小说的创作是最丰富的,也是最能显现他的语言能力、才思、气质和想象力的。他曾创作近300部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都收录于14部短篇小说集中:《陶瓷的女人》《爪子和犬齿》《被吸引者的咖啡馆》《来自扎马雷克区的修女》《浑浊之水》《恶魔组》《恶棍的时间》《烤的月亮》《夜门》《在绿草上跳舞》《沙海拉及其他小说》《黎明参观了花园》《在死河的边缘》和《关于沉睡城市的话语》。其中《浑浊之水》是他的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品。它的全部小说都以麦卡威的故乡米努夫省的首府希宾库姆的达拉顿村为舞台。达拉顿村及其周围环境和现实生活就是这些有趣故事的主要题材。《浑浊之水》被不少评论家作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埃及十大短篇小说集之一,甚至大部分研究在此期间埃及短篇小说的著作都谈到并研究它,这不仅因为它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语言,而且也是因为它被认为是埃及短篇小说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即以麦卡威为代表作家之一的“象征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另外,麦卡威还创作了四部戏剧:《死活人》《艰难的日子》《礼物》和《梦进村》。发表关于音乐研究的作品《如果这个世界属于我们》和关于政治历史研究的《粘土人》。麦卡威还翻译了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乡下女孩》、阿努伊的《贝克特,或上帝的荣誉》、马塞尔·马丁的《电影的语言》和爱弥尔·左拉的《萌芽》等200多部法国小说和著作。   贾平凹和麦卡威分别作为中埃现当代文坛上的两位大家,作品均带有浓郁的本土化、地域化特色。以城乡为主要题材的两位作家,其小说创作在以乡村为题材之时,也有许多对都市的描摹。这就是二人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而这事实上是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的。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作家,在他们的生活习惯中的确可透视出他们属于淳朴农民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精神。二人对乡村的一切思念、怀旧、想家的情绪,都可造成他们创作时对城市采取批判性立场。 二人体验过在自己祖国的异化感和疏离感。他们的乡村价值趋向,带有他们从乡村进入都市的特殊心理体验的痕迹。二人都对乡土有着深厚的眷恋,而对城市生活排斥和抗拒。正因为此,城市狂欢中的异化,对回到乡村的永久渴望,使二人将自己的个性和经历以火一样的文字烙印在其作品中,以“从乡村到城市”这一心理经验为主,并在乡村视角下去看待城市生活和人物。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文学创作是作家对于生活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这样的双向动因,社会生活的历史演进及其种种变动,都会在文学创作中引起一定反响。近些年来,埃及和中国的社会生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即在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的强力推导之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在地域扩张、人口膨胀的同时,涌现出了新的群体,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新的生活形态,造成了新的社会问题。这样一些新的都市人的生活样貌与精神现状,既给现在的都市带来新的生活风景,也在一定意义上连动着敏感的社会神经。因此,许多埃及和中国作家都把他们的目光投向这一生活领域和社会群体,接连写出了许多为他们描形造影的作品,使得在小说创作领域里,城乡移民题材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与焦点。
  贾平凹的创作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写民俗、写事态、写人心,他始终在关注人生,尤其关注乡村的变化,关注城市化的历程。他创作了一系列“商州”小说,反映农村社会生活,与此同时,也创作了一系列都市小说如《废都》《白夜》《土门》《高兴》等,揭示当代都市人的心理和人性的变化,寻找精神家园的归宿。我们不难发现,贾平凹在看待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矛盾冲突时,其创作具有两个主要特性:一个是“对城市与乡村的双向批判”;另一个是“‘城与乡都不再是家园’的模式”。作为来自乡村又寓居城市的“边缘人”,徘徊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贾平凹的创作,和他本人从淳朴农民到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变迁过程相伴随。他的农民出身,使他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历史命运,同情农民和乡人进城者, 站在民间的立场上叙述乡村进入现代经历的酷烈冲突。不过,贾平凹在对乡村的封闭、保守、贫穷、落后同情之时,也带着批判。
  与麦卡威的不同之处是,贾平凹在刻画一座物质的、自私的、腐败的“废都”的形象的同时,并不像麦卡威一样试图刻画一个对立和参照的完美、干净、理想的浪漫式乡村的形象,也不像麦卡威一样将乡村作为他笔下的乡下进城者人物的精神家园,贾平凹的创作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换句话说,贾平凹向乌托邦世界的追求比麦卡威是更理性的,也是更实际的。他立于一座衰败的城市与一个颓靡的乡村中间的困境,所能表现出来的是关于现代中国“城”与“乡”的双重忧思以及灵魂无处归系的浓浓哀愁。
  麦卡威的乡村属于以伊斯兰教苏菲主义为主的埃及贫穷乡村,这无疑影响他对生活和艺术的看法。因此,他的作品富含了很多乡村的名称和人物。他的文学创作基于乡村和城市的二元,这也是麦卡威创造他所有艺术作品所使用的两个主要舞台。麦卡威在其作品中对城乡二元世界和两种文化进行了强烈的比照,并给予了持久的深刻思考。
  在麦卡威处理城乡联系的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它具有两个主要特性:一个是“先偏向社会”;另一个是“地狱般的城市”。“先偏向社会”,即麦卡威创作时主要是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市民的看法多持批判的态度。在他小说中的人物身上,他以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以幽玄、慢奏、依赖为主的乡村文化,和与之相反的、以热闹的价值观为主的城市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暴露乡村进城者和城里人之间阶级和文化差别的残酷性。麦卡威以他所刻画的农民人物形象为一种象征,即奋斗的象征。奋斗就是解读这些人物形象的一把关键钥匙。麦卡威的这些“斗争英雄们”虽处于贫困状态、一贫如洗、处于弱势,但却是反抗者、战士、坚持奋斗的、不绝望的、有觉悟的。麦卡威站在人性、人道的立场上试图批判阶级文化和偏见,同情穷人,并为他们而鼓与呼。在他看来,贫穷的社会阶层的大罪和道德解体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社会的地位低下,他们是贫困的受害者。正因为此,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的特点有现实,有人性人情的展示,有精神深处的触摸。他擅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来描写他们的特点,通过反映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来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地狱般的城市”,即麦卡威对城市和城里人持批判的态度,而偏向乡村和乡村进城者。在他的“地狱般的城市”里,社会关系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导致了城市社会道德的衰落甚至解体,使社会丧失了高尚、公平、正义,直接造成了社会精神道德层面的功利化、低俗化。他所刻画的城市形象陷入糜烂、颓废、放荡、贪欲、盗窃、抢劫、冤仇、憎恨、虚伪、阴谋、罪恶等困境。而乡村进城者在这种城市里不仅受到歧视,而且还受到多方面的侵害。然而,虽然麦卡威对于城市生活采取否定的态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想要描绘一个完美、理想、浪漫、纯洁的乡村形象,他只是试图通过刻画一组关系错综复杂的鲜活人物形象来揭露他们之间存在的生命、死亡、荒谬和疯狂的冲突。麦卡威通过对人物心理和精神空间的深度开掘,给我们展示了这些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价值观、阶级、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地域特色,他笔下的“商州”已经超越其现实的含义,成为了乡土小说中独一无二、极具特色的文化地域,与之相对应的“城市”世界也是特色鲜明。
  麦卡威的创作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种表现形式:宗教信仰的传统、多种教派、社会人生关系等。在他看来,人类的生命是一个各种元素相互作用的有机单元。麦卡威小说体现出各种社会问题的二元对立,包括善與恶、正义与非正义、生与死、强权和屈辱等。
  贾平凹和麦卡威都出生于乡村,由乡入城,具有相同的“乡下人进城”的经历,且一直以“乡下人”自居,这种对“乡下人”身份的自我认同体现到创作中,就是二人都以“乡土”作为对立和参照构建其都市世界,并在城市小说中对城市文明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在对待城市文明的批判反思上,麦卡威表现得比较感性,对城市文明的负面如自私、虚伪、人性变态等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贾平凹则比较理性,对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较为辩证的审视与反思。
  此外,神秘主义、现实主义、历史书写也是贾平凹和麦卡威二人创作的鲜明特征和趋向。而这些特点的形成,直接与两位作家自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秘现象,具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这一特点的形成,与贾平凹自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也与贾平凹对中外文学优秀传统如中国志怪小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的学习和借鉴有关。当然,这也是贾平凹小说创作比较自觉的艺术追求的结果。此外,贾平凹的乡土叙事一直偏向现实,在现实触动下去反省历史,在他看来,过去与当今时代完全具有同时代性,它们共享不变的时间。
  麦卡威的父亲是一位具有传统文化的阿拉伯语教师、学者,父亲的培养使他在创作中倾向于将历史和遗产投射于当代现实之中。麦卡威在其描写埃及社会的现实主义小说中表现出色,这为其他埃及优秀作家如优素福·伊德里斯、阿卜杜·拉赫曼·谢尔卡威、法鲁克·穆尼布、阿卜杜·哈基姆·卡西姆、穆罕默德·巴萨提等人开拓了创作道路,他们的小说世界充满着悖论和讽刺意味,而边缘化人群通过保持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软化他们生活的残忍,并将其变得是可以忍受的。
  总之,在我看来,以贾平凹、麦卡威二人的小说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现实、文化意识等要素,全面对比分析贾平凹、麦卡威二人小说的创作主题、人物塑造、审美追求以及叙事策略,对比和分析两人小说创作的相似点与不同之处,将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事。
  (责任编辑:庞洁)
其他文献
小说是啥,我理解的小说就是说话。  但说话里面有官腔、骂腔、笑腔、哭腔,有各种腔调,在我理解小说就是正常的跟人说话的腔调,你给读者说一件事情,首先把你的事情说清楚、说准确,然后想办法说的有趣,这就是好的语言,语言应该用很简单、很明白、很准确、很有趣味的话表达出特定时空里的那个人、那件事、那个物的情绪。这种情绪要表达出来,就要掌握抑扬顿挫。  怎么把话说得有趣呢?  就是巧说,其中有一点就是会说闲话
期刊
陈艳群  这老兄,千里迢迢由北京飞来长沙,仅停留四小时,只为与多年未见的唐喝上两杯。那晚他喝下去的烈酒比說出来的话还要多得多,酒足饭饱话仍没说够,便轻飘飘地上了出租车,又糊里糊涂地上了飞机,摇摇晃晃,但准确无误返回了北京。  他就是翟墨,一位在信念、帆船和酒精的忠实呵护下,独自乘惊涛骇浪,顶烈日骄阳,披星戴月地绕地球航行了整整一圈的山东汉子。  2008年5月,翟墨独自驾驶一艘无动力帆船“日照”号
期刊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是《全唐诗》中收录的一首著名民歌,以寥寥数语描绘出著名将领哥舒翰的威武形象和赫赫战功,清朝诗人沈德潜很推崇这首诗简洁自然的朴素美,说它“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其实,当时歌颂哥舒翰除了这首歌的作者“西鄙人”(广袤西部的老百姓),还有不少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高适、储光羲等等,李白更是认为名将卫青与他相比都黯然失色。但是这位“
期刊
山东高密,浙江嘉兴,河南延津,哈尔滨北极村,陕西关中……当这一连串的地理坐标排列于纸面,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你,一定会在瞬间唤醒自己那顽固的文学经验。你也许还会多少产生出一些没来由的欣喜与骄傲,因为你知道,这宛如标记在地图册上的一块块物理区域,实际上,指向着一个个明确的文学英雄——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陈忠实……  于是,一部当代中国文学史,几可绘制成一本地图册。当我们的大作家们几乎全部站在故
期刊
棋 道  父亲是村里公认的棋王。打我记事起,农闲之余总有人找父亲对弈。无论对方棋艺如何,父亲总是认真对待,经常让对方乘兴而来,连输数盘之后败兴而去。母亲有时候会劝父亲:“你就不能让着人家一点?赢了不当吃不当喝的,你这么不给人家面子,看以后谁还理你。”父亲总是笑而不语。事实上找父亲下棋的人并没有因为他的不留情面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我当时也不懂谁胜谁负,只知道父亲下棋不愿意被人打扰。我就故意趁他
期刊
最近,心情稍稍有些失落,不为别的,我所居住的小区大面积整治,施工人员将楼下的一丛晚饭花全部铲除了。原本每日里上下班都能与它们见面的,老朋友一般。有的时候,我去幼儿园接两个小宝宝,会特意给两个小家伙指一指绿岛里生长颇为旺盛的晚饭花,告诉他们,这叫晚饭花。“爹爹,爹爹,为什么叫晚饭花呢?”两个小家伙异口同声地问。“爹爹”一称,为当地方言,与爷爷同义。“自然是到了要吃晚饭时,花开得最好,才叫晚饭花。”我
期刊
或许,我们是最后一代有保存手稿习惯的读书/写书人。经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轰轰烈烈的“换笔”运动,还会有个别人坚持用毛笔或钢笔撰写文章或著作,但绝大部分写作者,我相信都改用电脑了。年轻一辈除了考试答卷以及填表签名时手写,其他场合,已完全脱离了笔墨纸砚。  我第一次购买个人电脑是1993年7月,书写习惯很快便改弦易辙了,除了个别短文,已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手稿。记得当初北京大学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曾规定晋
期刊
一  哥本哈根冬日的早晨,天色依然很暗。  在酒店十层用早餐时,室内灯火通明,窗外却漆黑一片。用餐的人三三两两,愉快而亲密地交谈,如暗夜的知己。从遥远的幽暗中看这人影憧憧的仿佛午夜的早餐,不知何等感受。  我的心却去了那幽暗中。那里有一个小小的人鱼招引着我。  尽快吃了早餐,趁着蒙蒙的白光,出门,左拐,前行。  街上人迹寥寥,一切都为时尚早。  把自己丢失给石头与水泥的建筑丛林,迷失在河边的清冷的
期刊
一系列与国际中文教育和孔子学院有关的评论文章,特别是《孔子学院何去何从?》发表以后,不少读者、国际中文教师和本行业相关人士对孔子学院的未来表示担忧,加上近来常有“关闭”孔子学院的消息传来,有不少人认为孔子学院将不复存在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孔子学院,从最初建立就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误解,这类不理解和误解分各种层面。比如,有不少人将孔子学院与孔子书院等同,将孔子课堂与孔子学堂等同,还有人认为
期刊
李浩教授结集近年所撰有关唐代石刻研究论文十多篇,颜曰《摩石录》,将由联经出版公司出版,嘱我为序,不敢辞,谨述初读感受,与读者分享。  近年与李浩教授来往频繁,他主办会议我多曾参加,我这边的事情也不免叨扰于他,有这样的机缘,本书中半数文章,先前就曾阅读,时有所获。比如李百药墓志,即从他这里初见,我恰在编订唐诗,李百药为初唐名家,立即据以增写小传,补充事迹。再如回纥公主墓志与双语之安优婆姨墓志,我难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