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前程迢迢,路已远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家陈顺筑常认为自己很不会拍照,他只是利用影像来创作。早期他是利用父亲留下的照片或底片,加入自己的观念之后重制,或是放大,或是拼贴,或是加入其他的媒材,让原本的照片隐入作品中成为新作品的记忆,而新作品则生长出自己所期待的模样和形式,如《四季游踪——指南宫》系列(2003年完成),陈顺筑将父亲拍摄的旧照放大,将母亲和父亲的上半身照片转印在磁砖上,然后再贴在原照片上。那照片是他小时候父亲带着妈妈和他,由澎湖过海到台湾旅行时留下的家庭照。经过了多年之后,四十岁的陈顺筑,重制这张照片,回忆过往并思念已过世的父亲母亲,一张旧家庭照片透过艺术家的心和手之后,已然成为观者可以一起欣赏和讨论的艺术作品。
  陈顺筑的《迢迢路》系列作品拍摄,始于20世纪90年代,止于2010年,创作历程长达二十年以上。自称不擅长摄影的他,却每天出门一定背着一台或两台相机,随机拍下眼前的人、事、物。这些随机拍下的身边景物,他也从来没有冲洗过,像记忆一样尘封在底片里。但他擅长整理资料,手边的胶卷冲成底片之后,一一被归档存放在文件夹中,一本又一本的,拍摄的年代、拍摄地点,都清清楚楚地纪录下来,要阅读或要使用照片时,不会乱了套,也不会混淆不清。他的记忆归他掌管,他的秘密只有他知道,这些照片其实是他的私密日记,安静而诚实,无法被偷窥,只有自己心里有数。
  但是,陈顺筑的《迢迢路》系列作品中,有心的观众可以从作品名称中,串出一条他的生命轴线,以及照片中的时空坐标:《1990法国巴黎》、《1993彭湖赤崁》、《1993-5阳明山》、《1995-2花莲》、《1996-3美国佛蒙特》、《1999-2台北天母》、《2001-6台北深坑》、《2002-2美国纽约》、《2002捷克布拉格》、《2005-3台北新店》、《2007-3澎湖》、《2010缅甸》……他的寻常生活,其实也是一条艺术巡旅,这些原是旅行中的小小片段,也常成为他创作的主视觉。父亲留下的底片,拍的多为家庭生活记录,而他个人拍摄的,则多为生活中的小小偶遇。摄影成为艺术家创作中的主要元素,父亲对他在创作上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陈顺筑的《迢迢路》承接了父亲遗留下的非关艺术的家庭记忆,和自己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所养成的美学观,以及他独特的诗性才学,这些东西融合出了艺术家的魅力与特质。
  陈顺筑在《迢迢路》中有一件很特别的作品,是拍摄于1993年的《台北金瓜石》,镜头集中在一棵树和树的影子所交织出的狭小空间中,地面上水泥地的深浅阴影,和镜头左下角的一道水泥墙,营造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视觉效果,像是一件肌理细腻而构图复杂的素描作品。
  拍摄于2001年的《澎湖》,一如寻常的澎湖列岛中任何一座小岛上都有可能出现的一条路径,长草漫漫,荒无人烟,路的尽头是在最远方的端点上;天上的云,和飞机飞过划出的痕迹,寂静如艺术家的心灵深处,忧郁如他的性情。
  2005年的《台北新店》,是拍摄艺术家的一只手,由车窗内往外自拍的作品。窗外的草丛和树影,与车窗、玻璃和手,形成两个绝然不同的世界,一边是荒野,一边是文明,这就是现代人的矛盾所在。
  陈顺筑在台北非画廊的策划之下,以《迢迢路》系列参与“2016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展出,并接受主办单位之邀参与了大会主题展“Insight”,届时将展出《族谱肖像——叔叔1》、《族谱肖像——叔叔2》、《族谱肖像——姑姑》等三件大型作品,让观众在欣赏艺术家的纯摄影作品之外,也可以眼见艺术家在影像创作上的敏锐、睿智和个人美学的表达。
  这位在艺术圈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在2014年因为癌症过世,享年51岁,正是美丽人生的壮年期,但生命戛然而止,我们唯有透过其作品细数他的生命风华。他在癌症晚期依然自己开车出行,不麻烦人,不惊动人。直到最后躺在病床上,他关心的还是他的展览、他的作品和他的艺术,在最虚弱之时,艺术是点燃他双眼的光,炯炯有神,望向远方,直到黯淡,并离开……
其他文献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徐震专卖店作为没顶公司直接经营的艺术品零售商店,它的创办理念和经营范围是什么样的?它与其他的艺术衍生品商店。或者如艺术家向京、瞿广慈推出的“稀奇店”之类的属于同一个范畴吗?  徐震(以下简称“徐”):徐震专卖店的创办理念就是推广徐震品牌下所有的东西,经营范围是艺术品。你说的这些例子它们应该不是一个范畴。首先徐震专卖店主要是卖艺术品,而有些店更偏重艺术衍生品,或者说小型限
期刊
徐可(以下简称“徐”):此次展览叫做“时空雕塑”,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权五祥(以王下简称“权”):我是科班出生的雕塑系的学生,对于西方和亚洲的雕塑从历史上做过一些探究。我们如何把传统雕塑转变为现代雕塑?有哪些精髓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作为韩国人,生活在首尔,希望从韩国这个亚洲国家把这些作品传播到全世界,从雕塑的层面上该如何表达我的想法与情感?我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与时间、空间、地区糅合在一起,所以
期刊
正在余德耀美术馆展出的“安迪·沃霍尔:影子”,似乎是安迪·沃霍尔创作谱系中的一次“例外”,没有了熟悉的罐头和玛丽莲-梦露的肖像,有的只是消解和抽离了这些主题后的色彩叠加。我们似乎走进了一个极简艺术的视觉感受力中,可置身其中,去触摸那些画面的场域,熟悉感又慢慢回笼。虽然《影子》作品与波普艺术不尽相同,可沃霍尔仍旧保留了他在创作波普艺术时使用的重复性、标准化以及去主体性的表达。  受孤星基金会(现为迪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您此次最新的个展为什么会选择在“西游记”这个题目下展开创作?  谷文达(以下简称“谷”):这个展览“西游记”是我艺术道路的某种隐喻,主要想强调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字面上看,就像英文标题“Journey tothe West”,去西方世界“西游”了三十年,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我展览里的作品不是讲《西游记》的小说或者故事插图,实际上“西游”只是象征我
期刊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个展览,题名为“与手稿对话——关于绘画隐秘之魅”,包括了一百余幅手稿和油画作品,参展艺术家年龄段跨越了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既有在80年代就早已成名的画家,也有初露锋芒的青年人,他们的作品和手稿,将向观众揭示绘画从远古至今仍然魅力无穷的奥秘。  在当代艺术领域,电子、影像、数码技术不断催生了新的艺术语言方式,而比起新媒体艺术对高科技的直接运用,绘画艺术更多的是受到这些技术方
期刊
“对面的楼与对面的楼”,是张如怡继2014年的个展“隔|断”后,在东画廊举行的第二次个展。恰如展览标题所示,楼房、瓷砖墙及建筑素材贯穿整个展览,与画廊空间展开交流与对峙,给观众带来似曾相识、异样而紧迫的观看体验。  张如怡2016年的新作依然延续其强烈的个人风格,理性、冷峻、简约地处理她从现实环境中抽取而来的创作素材,如楼宇、柱子、门、楼梯、仙人掌等,并对环境空间形成干预或转换。其具有压迫感的视觉
期刊
由秋入冬,在这个容易被冷风刮过脸庞的季节,对于上海来说却是异常热闹——两个大型的艺术博览会召开,紧接着是“大烟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上海双年展开幕,当然各个画廊、私人美术馆也不会错过这个档期,相继推出了多个重磅展览。那么在众人眼中,这一切是不是属于一番好景呢?  在这大半个月的盛况期间,独立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在苏州河边找到了一栋非艺术空间的小楼,在这栋小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在我的印象中,2013年上海K11的艺术空间是以艺术空间的名义出现的,之后逐步发展为现在的美术馆。请介绍一下这个转变的过程以及原因。  黄圣智(以下简称“黄”):2013年到2016年,上海K11的艺术项目做了较大的策略调整。K11总的来说是一个概念很新的管理公司,它协助我们的母公司新世界中国去做一个全新概念的产业管理。整个K11模式的核心是“艺术、人文、自然”。这三个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刘芯涛开启他油画创作生涯的序幕,以黑白灰的色调表现都市荒诞夜景的《溃夜》系列,为艺术界所熟知,长期以来,刘芯涛坚持以日常体验、都市生存、社会变迁等主题作为创作线索。影射今日世界的黯淡,同时也保持着光亮的信心。  刘芯涛近年在深圳、巴黎、北京等地,几次举办个人作品展,本次展览由白盒子艺术馆与艺术家达成共识,根据不同场馆的特点,比如展厅结构、场馆一贯的学术方向,将本次
期刊
王满的新个展名叫作“洪荒”,英文名则是“power”,合起来便是刚被评为2016年十大流行语的“洪荒之力”。“洪荒之力”之所以流行,不仅仅是因为呆萌而给力的傅园慧,更因为她非常戏谑化地把一种糅合了上进心与平常心的普通人情绪在那个象征着宏大叙事与集体主义的奥运会现场“轻易”地自然流露了出来。  不知道王满的展览名是否有向“洪荒之力”致意的意味,但是这种潜藏在翻译之间的机心,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