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二尖瓣置换术一例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her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发热、胸闷、气促半年余于2004年5月27 13步行入院,伴有双侧胸部疼痛,活动后气促加重,患者曾连续4次到当地医院住院就诊,胸部CT提示双肺下部胸腔积液,胸腔积液旧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为阴性,红细胞沉降第(ESR)57 mm/1 h,白细胞2.8×109/L,心脏超声检查提不二尖瓣未见赘生物,结果为:二尖瓣损害以关闭不全为主,二尖瓣前后叶脱垂,二尖瓣重度反流,二尖瓣口面积3.3 cm2,三尖瓣轻度反流,肺动脉高压(中度),极少量心包积液,左室收缩功能增强。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清内皮素(ET)水平以及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前后血清中ET的变化,并与肝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ET与PBC疾病进展的关系.通过ET作用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引起其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的变化,探讨ET在PBC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量PBC患者外周血
选择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同时联合检测类风湿因子(RF),对2535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BA)患者进行长达10年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说明其临床应用价值。
期刊
胞膜窖(caveolae)是细胞质膜表面特异性的内陷囊状结构,而窖蛋白(caveolin)是构成caveolae的标志性结构分子.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caveolae和caveolin的细胞生理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细胞内物质转运,稳定胆固醇,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衰老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肌肉退行性病变等)的发病过程中作为一个衰老因子的作用越来越得到
期刊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川崎病住院患儿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川崎病,降低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儿童医院杜忠东教授提供的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温州地区经住院治疗的全部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 2001-2010年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数为827例,其中完全川崎病占74.12%,不完全川崎病占
目的 通过对以往确诊为干燥综合征(SS)的患者其临床特点及唇腺病理中IgG4抗体的分析,探讨米库利奇病(MD)与SS的差异及其早期诊治的关键.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58例SS患者唇腺标本中的IgG4水平及病理情况,分析其临床资料,揭示IgG4阳性与阴性患者各指标问的差异,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gG4阳性组患者共9例,男女比例1∶2;阴性组49例,男女比例1∶5.IgG4
IgG4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IgG4-related antuoimmune disease)又称为IgG4相关的硬化性疾病,是以累及胰腺以及胰腺外的肺间质,腮腺、泪腺、下颌腺等外分泌腺,胆道、后腹膜、肾脏、胃肠道、肝脏、乳腺等器官和脏器的慢性炎症性病变,血清学显示高y球蛋白血症.病变部位以浆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为突出表现,可以检测到大量表达IsC4阳性的浆细胞,与自身免疫有关,且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有
期刊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组以血清IgG4水平升高、受累组织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及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体[1].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激素治疗效果显著[2].日本报道称该病的发病率为2.8/100万~10.8/100万[3],而我国尚无相关资料,现仅以个案报道为主。
期刊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35岁,主因"多关节疼痛7年,活动受限、肌肉萎缩2年"于2008年4月1日入院。
期刊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侵犯全身各脏器,其中肾脏是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几乎所有的SLE患者均可有肾脏受累,是SLE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
期刊
目的 研究端粒保护蛋白TPP1及POT1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表达及其与SEE肾损、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EE患者活动组28例、缓解组20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PBMCs TPP1、POT1 mRNA表达水平,并且与SEE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PP1及POT1基因表达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