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直接参与知识创新与观念创新的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①.在培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直接参与知识创新与观念创新的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①.在培养新型艺术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育思想的传授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关键的作用,还是学生进入艺术殿堂的引路人,是艺术教育的传承者.
其他文献
当前,部分农业高校毕业生存在职业生涯决策困难,体现在就业择业心态、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以及就业意向与实际去向差异性较大等。通过调研部分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对“双一流”建设高校S大学2018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对比分析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实际就业去向情况。结果显示,毕业生部分就业意向的实现率较低,表现在毕业生的自我认知不清晰、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决策方法以及就业行动滞后等方面。基于对农业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提升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认知、决策及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致力于向学生传授人类社会共同的知识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及加强大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实际能力,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才的诉求。当前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存在地位尴尬、课程设置与通识教育目标相脱节、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国内高校理应加强制度设计,有效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明确通识教育目标,旨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优化通识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科研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动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厘清科研育人的相关概念,解析科研育人的丰富内涵,是高校开展科研育人的前提条件。科研育人与“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其他育人方式相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突出的主体性、深入的探索性和潜在的引导性等特征。高校开展科研育人,能够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人性的完善,能够促进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升,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能够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建设科技强国。
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二律背反”困境,通过对不可替代性核心能力培养意义的讨论,提出应将不可替代性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据此提出了“创新导向、需求定制”的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以及保障机制设计。
王:2021年7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三问美育科目进中考》的文章,该报记者就美育进中考的问题对高校专家、基层教研员与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采访,文中我们
现代日本的农学研究与教育走在世界前列,但其危机感特别强烈。21世纪的到来又成为日本反省、创新的契机,新世纪的农业、农村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六次产业理论应运而生。相应地,农学研究与教育发生了互为因果的变革,学术界学科整合的成果也体现在农学系统专业的建设上,新农学突破传统范畴,在与理学、工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复合的同时,还走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以发现、打造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渠道,并用农学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建设城市。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各种不同视角的农学系统的学部,不仅有对于传统农学的充实、调整,也有与各种学科的嫁
自主研学实践包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可以将它看作社会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然而,目前自主研学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育人资源,还处于“沉睡”的状态,人们对它缺乏重视。本文以农科大学生为例,在对农科大学生自主研学实践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认知现状、参与现状、参与频率、关注内容、实践效果以及成果转化六个方面分析农科大学生的自主研学实践现状,进而对自主研学实践这一“沉睡”的教育资源从哲学视域、资源学视域以及心理学视域进行归因分析,最后提出应当激活它独特的育人价值,而不应该任其“沉睡”的观
当下我国创业教育快速发展,但存在创业教育商业化趋向严重,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感教育缺失,创业教育学理论泛西方化趋向等问题,亟需一种新的创业教育模式作为改革引擎。高校社会创业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较好的契合性。因此,建议以社会创业教育为深化改革切入点,找准社会创业教育的定位;注重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搭建社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寻求多方支持,构建社会创业结构,从而坚守教育理性,防治当下创业教育的虚火,成就“守正出新”。
基于2010—2018年江苏48所公立本科院校样本,使用三种SFA模型对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效率进行了测算和比较。研究表明:不考虑高校间异质性、不区分短时效率和持久效率,都会造成效率测算的结果偏误;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效率整体提升空间较大,且在考察期内没有表现出改善迹象,其原因主要是持久效率偏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谨慎选择恰当的SFA模型评估高校科研效率;二是提升高校科研效率需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下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关键。农业院校工科类专业肩负培养具有“三农”情怀且以强农兴农为已任的高素质工科人才的责任。通过梳理并探析农业院校工科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与难点,阐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响应国家战略,明确建设目标;立足立德树人,建设师资队伍;改造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保障机制,实现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