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材于写作的意义
读完《素材》(《莫愁·小作家》2020年1期卷首)后有两个直觉:
第一是作家为什么要在文中写下两处议论,第五自然段“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呢?”和结尾关于学问的讨论及后续文字,即:
“学,是无处不学;问,是无处不问。教育如此,生活如此,写作也如此。满地皆是写作素材,用心用情者,世事洞明,文章练达。”
在《素材》为题的文章里,发议论可不是一件很妙的事。再好的素材都是璞玉,它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的玉器,到底是玉麒麟,还是玉手镯、玉戒指,要看匠人的喜好和自己的主张。况且如“问,是无处不问”这样过于泛化的判断,也很难在文中找到明确的挂靠。
如果省略这些议论文字,说不定在一般读者的眼中,这既是一篇富有韵味的写人文章,又是一组有关围绕人物的美好、劳动与生命的教育素材,岂不两妙?
第二是想换题目。两处议论继续保留,不如就把“素材”换成“题材”。把生活中原本感性、原始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加工并组织到文章中去之后,那就叫“题材”,就像原本待字闺中的漂亮姑娘,一旦上了花轿进了洞房,就该叫美丽新娘一样。甚至,想把题目换成人“杨瑞清校长”。
直觉不是理性,作家何以这样处理,一定有她自己的考量。最起码一条,因为这是写给《莫愁·小作家》刊物的卷首语,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读者对象与写作意图。
思考再三,我以为,作者首先是想告诉我们每一个热爱写作的孩子,素材之于写作的意义。
好素材的意义
1.好的素材,就像厨师手中优质的食材一样,不靠佐料,也能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诱人无比。
“乡村花多,初春时有荠菜花,仲春的桃树、梨树、槐树会开花;暮春时节的韭菜、蚕豆花开得如重重诗行;夏天的藤架上,丝瓜的花蕾如蝴蝶轻扑微风;鸡冠花、晚饭花随意散落在房前屋后;绿浪翻涌的田野,西瓜开花结籽,水稻抽穗扬花,棉花吐蕊绵白;屋檐下的冰棱、窗上的霜花、落在长河里的雪花,这些绽放的诗意让冬日枯寂的乡村美如童话。”
这就是大自然提供的天然素材。这是乡村,江淮大地特有的风景,这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和不同的美,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幻准时来到人间。你只要有照相机,或者有如照相机般的眼睛,就能捕捉下来,定格在你的心灵底片上。你若是像韩丽晴这样把它记录下来,就是那么纯朴、自然、美好和诗意。这样的文字,美煞人,置放在文章恰当的地方,就是一段迷人的亮丽风景。这就是清水芙蓉的审美效应,这就叫“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高明的作家,无不如此。
我们的丰富生活,也是取之不竭的素材库。只要你用心搜集和捕捉,有时会让你感觉惊艳无比。
韩丽晴在《素材》的最后,不忘交代素材的来源。
“多年过去,五里村小学改名为行知小学。我一直记得杨瑞清当年讲述的这些故事,记得他腼腆而谦和的笑容。”
不但告诉读者这是什么人讲述的,而且还提供了讲述人当时的细节,“他腼腆而谦和的笑容”。这样的细节,不只有证据意义,更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审美妙处。
这就是好素材的意义。无需添油加醋,也无需大厨烹饪,店小二随意端上几盘,客官用后,只叹:上等佳肴,唇齿生香。
2.好的素材,就像苏轼眼中的庐山,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发现不同的本质与美丽风光。
鸢尾花就是这样的好素材。
“粉蓝色的花一朵朵,一簇簇,一棵棵依着一排红砖墙根,开得清澈。春天的正午,阳光轻盈,在田野包围着的校园里,鸢尾花上跳荡的光泽,像灰姑娘水晶鞋上闪烁的光斑。
“杨瑞清带着孩子们,沿着校园的围墙种了一圈鸢尾花。”
鸢尾花,俗称爱丽丝,娇艳迷人,仿佛下凡人间的女神,在希腊神话中,就是被当作彩虹女神来爱戴的。法国人把鸢尾花视为国花,象征着艺术、浪漫和爱。杨瑞清为什么要带着孩子们在校园围墙种上一圈鸢尾花,不只是五里村这里独有花,也不只是香化、美化校园环境,更是因为这种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的象征、寓意和神韵是不一样的。
鸢尾花花期长,每一朵花期一周左右,每一株则可以持续开放一个多月。让孩子们生活在蓝色的花海之中,成为一个个花仙子,享受着诗意、青春、希望和爱,这是多么惬意而高雅的育人境界。以美塑人,春风化雨,育人无声。
鸢尾花的花语非常丰富,总体说来,有传播好消息的使者,爱的使者,想念你,优雅的心等花语。不同的颜色,又有不同的花语。热情、适应力强,是紅色鸢尾花语;好消息,使者,想念你,仰慕你,是蓝色鸢尾花语;纯真,快乐,是白色鸢尾花语;友谊天久地长,热情开朗大方,是黄色鸢尾花语;爱意与吉祥,祝福美好,是紫色鸢尾花语;而黑色鸢尾的花语,则是绝望的爱等。在不同的国家,其花语又是不一样的。
关于花的名字,有说是从一个姑娘的名字而来,有说是从花的形状而来。久远的传说,增加了鸢尾花的神秘与高贵,不同的花姿,增添了无穷的美丽与诗意。
这是杨瑞清可以一花多用、举一反三,实现美好教育的极好教科书。从自然中取材,用之于灵动生命的教育,花养人美,人养花性,天人合一,妙趣横生。
柿子树在杨瑞清的眼中,也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使用,并能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的好素材。
“他带着孩子们除了栽鸢尾花,还在校园里种了8棵柿子树,师生们一起给柿子树捉虫、施肥。秋天,和孩子们一起爬树摘柿子。他们讲述柿子的故事,朗诵与柿子相关的诗歌,在柿子树下唱歌跳舞。放学了,孩子们捧着分到手的两只柿子小心翼翼走在回家的路上,小脸激动得通红。杨校长说,这不是简单的柿子,它们是勤劳之果,是丰收之果,是道德之果。杨校长说的这些话,他们有些听得明白,有些还听不明白。杨校长还说,你们是了不起的人,你们创造了丰收。
“当晚,有孩子在村小读书的人家,灯火里都透着柿子的果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过两只柿子进行了无缝对接。” 可以认识一种果树,是科普教材;
可以领着孩子一起栽种,是劳动教育、生活教育、动手能力教育的好项目;
可以在点缀着串串橙黄的碧绿的柿子树下,讲故事,诵诗文,唱歌跳舞,开展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
可以让孩子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回家与父母一起分享,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无缝对接……
这是多么美妙而丰富的教育素材。
我曾经多次对学写作的同学们讲,素材内涵是丰富的、立体的、复杂的,它的本质与价值是多维的,因此,好的素材就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可以多用的。
3.好的素材,就像秘不外传的处方妙药,人无我有,人少我丰,人丰我特,人特我新。
这是我们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秘诀,素材要尽可能个性化,有自己写作的素材故乡,写作时不要总是使用人云亦云的老旧、大众的素材。对于可能要参加中考或高考的同学来说,这一点太重要了。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场作文最后呈现的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我在阅卷现场,心情糟透了。
有一个材料,几乎用烂了,那就是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他因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南京师范大学的何永康教授曾在阅卷后的感受中写道:到处是苹果,可以开苹果专卖店,可以制作苹果酱。阅卷一天下来之后,见着苹果字样就要反胃。这就是素材、论据撞车和缺少个性化、独家性的危险。
这类作文得分情况肯定不会妙。
从那之后,我提出要有自己的素材库。
韩丽晴的《素材》做到了,她没有用司空见惯的如何爱学生,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何辅导学困生,如何为老师成长牵线搭桥、送温暖等老套故事和素材去写杨瑞清校长。而是用五年前自己采访杨瑞清时的独家收藏来写人物,不但准确地描写了人物,也使素材极具个性化和独特性。
也许,同学们依旧会感到为难,同在一所学校,一个老师所教,我们又都读一样的教科书,做一样的考试卷,我们有的素材,也是大家都有的,哪怕是素材大全这样的教辅材料,也是同学们人手都有,怎么才能体现素材的独特性和私藏性呢?
我以为,课外阅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你可以做一个不从众的专题阅读,做一个你个体能够独有或者很少人有的阅读积累。
你的家庭生活、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以及乡土文化,都可以与众不同。
如果出现相似相同,你就要记住16个字的素材积累原则:
人无我有,人少我丰,人丰我特,人特我新。
4.从素材到题材,就像从食材到菜肴,考量的是大厨精湛的手艺与个性风味。
杨瑞清是一个高明的大厨,这样说,丝毫不是贬低一个优秀校长,而是想表达我的赞美。比如学校生活中这样一个原始、真实的毛胚素材:
“清晨,两个气喘吁吁的男孩跑来,一见校长,赶紧递上口袋,激动地说,杨老师,有只鸽子,送给您。杨瑞清奇怪,男孩道:我们在路上捡的,它飞不动了,听大人们说鸽子汤有营养。说完,满怀期盼地望着校长。
“心里轻轻一声叹息,杨瑞清收下口袋,摸摸孩子的头,爱怜地说:谢谢你们,上课去吧。”
孩子满怀期盼,把捡来的鸽子送给他们喜爱的校长煮汤增加营养;而校长轻轻叹息,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怎么能如此对待生命!虽然心境、理解、关怀都不相同,甚至有相当的距离、落差,但杨校长依旧收下口袋,摸摸孩子的头,表达抚爱,还爱怜地对孩子们纯朴的爱表达了感谢,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们去上课。
然后就是对这样喜忧参半的原生素材进行加工,也就是教育人所说的备课。目标就是,既保护孩子的童心,又能引导孩子逐步建立起珍爱生命、尊重自由的人文价值观。方法是,运用情境教育和同伴互助的集体教育,让鸽子事件变成一个美好的生命教育的故事。
这个校长大厨是这样来烹饪的:
“早自习课结束后,师生们在操场上开晨会。快结束时,杨瑞清拎出那只口袋:同学们猜猜,这里有什么宝贝?
“打开口袋,杨瑞清捧出一只扑棱着翅膀的鸽子。孩子们高兴得叫起来。杨瑞清说:我要表扬两位同学,他们看到这只飞不动的鸽子,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带到学校交给了老师。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从小培养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爱心。
“杨瑞清注意到,那两位同学先是惭愧地低下头,尔后,又自豪地高高扬起头。杨瑞清笑了,他们将来不管身在何处,都会成为爱护生命的人,少年时代留在心灵上的烙印不会轻易被岁月抹去。
“杨瑞清接着说,同学们,这只鸽子我们怎么处置呢?
“底下一片声地喊:让它飞走,讓它飞走。”
不得不佩服杨校长。当然,有同学会说,其实应该佩服作家。因为作家的生命意识和人文情怀,作家的叙述简洁、细节生动、情感柔韧的写作风格,才会把这位富有大爱情怀的杨校长塑造得栩栩如生。
满地皆是写作素材
作家还想暗示我们的是,如何写人,如何通过多件事情去集中笔墨写好一个人。文章写了主人公的三件事,一是种花,二是种树,三是放鸽子,当然,都是和五里村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做这三件事。通过三件事,写主人公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巧选、巧用教育素材和利于孩子身心快乐成长的资源,实现办学的教育追求,让村小的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这个主人公,就是杨瑞清校长,就是后来学校改名为行知小学的校长。而行知二字,又不只是用教育家陶行知之名来命名,更是杨瑞清办学理念与行动的最直接概括,也是文章之“文眼”所在。对于散文写作来说,或许就是贯穿三则素材的“神”。
当然,还有一个暗示,那就是做最好教育、做最好校长需要素材资源,让读者同理可悟:生活、工作、写作等等,都得要像杨校长那样,需要积累、选择和使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素材。用作者的话说,也就是“满地皆是写作素材,用心用情者,世事洞明,文章练达”。
这样想了,我对作家增加的两处议论和以“素材”为题的卷首语,还是欣然接受的。
蔡明:江苏省妇联“莫愁家庭教育”名师名家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名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编辑 巴恬恬 [email protected]
读完《素材》(《莫愁·小作家》2020年1期卷首)后有两个直觉:
第一是作家为什么要在文中写下两处议论,第五自然段“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呢?”和结尾关于学问的讨论及后续文字,即:
“学,是无处不学;问,是无处不问。教育如此,生活如此,写作也如此。满地皆是写作素材,用心用情者,世事洞明,文章练达。”
在《素材》为题的文章里,发议论可不是一件很妙的事。再好的素材都是璞玉,它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的玉器,到底是玉麒麟,还是玉手镯、玉戒指,要看匠人的喜好和自己的主张。况且如“问,是无处不问”这样过于泛化的判断,也很难在文中找到明确的挂靠。
如果省略这些议论文字,说不定在一般读者的眼中,这既是一篇富有韵味的写人文章,又是一组有关围绕人物的美好、劳动与生命的教育素材,岂不两妙?
第二是想换题目。两处议论继续保留,不如就把“素材”换成“题材”。把生活中原本感性、原始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加工并组织到文章中去之后,那就叫“题材”,就像原本待字闺中的漂亮姑娘,一旦上了花轿进了洞房,就该叫美丽新娘一样。甚至,想把题目换成人“杨瑞清校长”。
直觉不是理性,作家何以这样处理,一定有她自己的考量。最起码一条,因为这是写给《莫愁·小作家》刊物的卷首语,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读者对象与写作意图。
思考再三,我以为,作者首先是想告诉我们每一个热爱写作的孩子,素材之于写作的意义。
好素材的意义
1.好的素材,就像厨师手中优质的食材一样,不靠佐料,也能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诱人无比。
“乡村花多,初春时有荠菜花,仲春的桃树、梨树、槐树会开花;暮春时节的韭菜、蚕豆花开得如重重诗行;夏天的藤架上,丝瓜的花蕾如蝴蝶轻扑微风;鸡冠花、晚饭花随意散落在房前屋后;绿浪翻涌的田野,西瓜开花结籽,水稻抽穗扬花,棉花吐蕊绵白;屋檐下的冰棱、窗上的霜花、落在长河里的雪花,这些绽放的诗意让冬日枯寂的乡村美如童话。”
这就是大自然提供的天然素材。这是乡村,江淮大地特有的风景,这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和不同的美,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幻准时来到人间。你只要有照相机,或者有如照相机般的眼睛,就能捕捉下来,定格在你的心灵底片上。你若是像韩丽晴这样把它记录下来,就是那么纯朴、自然、美好和诗意。这样的文字,美煞人,置放在文章恰当的地方,就是一段迷人的亮丽风景。这就是清水芙蓉的审美效应,这就叫“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高明的作家,无不如此。
我们的丰富生活,也是取之不竭的素材库。只要你用心搜集和捕捉,有时会让你感觉惊艳无比。
韩丽晴在《素材》的最后,不忘交代素材的来源。
“多年过去,五里村小学改名为行知小学。我一直记得杨瑞清当年讲述的这些故事,记得他腼腆而谦和的笑容。”
不但告诉读者这是什么人讲述的,而且还提供了讲述人当时的细节,“他腼腆而谦和的笑容”。这样的细节,不只有证据意义,更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审美妙处。
这就是好素材的意义。无需添油加醋,也无需大厨烹饪,店小二随意端上几盘,客官用后,只叹:上等佳肴,唇齿生香。
2.好的素材,就像苏轼眼中的庐山,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发现不同的本质与美丽风光。
鸢尾花就是这样的好素材。
“粉蓝色的花一朵朵,一簇簇,一棵棵依着一排红砖墙根,开得清澈。春天的正午,阳光轻盈,在田野包围着的校园里,鸢尾花上跳荡的光泽,像灰姑娘水晶鞋上闪烁的光斑。
“杨瑞清带着孩子们,沿着校园的围墙种了一圈鸢尾花。”
鸢尾花,俗称爱丽丝,娇艳迷人,仿佛下凡人间的女神,在希腊神话中,就是被当作彩虹女神来爱戴的。法国人把鸢尾花视为国花,象征着艺术、浪漫和爱。杨瑞清为什么要带着孩子们在校园围墙种上一圈鸢尾花,不只是五里村这里独有花,也不只是香化、美化校园环境,更是因为这种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的象征、寓意和神韵是不一样的。
鸢尾花花期长,每一朵花期一周左右,每一株则可以持续开放一个多月。让孩子们生活在蓝色的花海之中,成为一个个花仙子,享受着诗意、青春、希望和爱,这是多么惬意而高雅的育人境界。以美塑人,春风化雨,育人无声。
鸢尾花的花语非常丰富,总体说来,有传播好消息的使者,爱的使者,想念你,优雅的心等花语。不同的颜色,又有不同的花语。热情、适应力强,是紅色鸢尾花语;好消息,使者,想念你,仰慕你,是蓝色鸢尾花语;纯真,快乐,是白色鸢尾花语;友谊天久地长,热情开朗大方,是黄色鸢尾花语;爱意与吉祥,祝福美好,是紫色鸢尾花语;而黑色鸢尾的花语,则是绝望的爱等。在不同的国家,其花语又是不一样的。
关于花的名字,有说是从一个姑娘的名字而来,有说是从花的形状而来。久远的传说,增加了鸢尾花的神秘与高贵,不同的花姿,增添了无穷的美丽与诗意。
这是杨瑞清可以一花多用、举一反三,实现美好教育的极好教科书。从自然中取材,用之于灵动生命的教育,花养人美,人养花性,天人合一,妙趣横生。
柿子树在杨瑞清的眼中,也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使用,并能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的好素材。
“他带着孩子们除了栽鸢尾花,还在校园里种了8棵柿子树,师生们一起给柿子树捉虫、施肥。秋天,和孩子们一起爬树摘柿子。他们讲述柿子的故事,朗诵与柿子相关的诗歌,在柿子树下唱歌跳舞。放学了,孩子们捧着分到手的两只柿子小心翼翼走在回家的路上,小脸激动得通红。杨校长说,这不是简单的柿子,它们是勤劳之果,是丰收之果,是道德之果。杨校长说的这些话,他们有些听得明白,有些还听不明白。杨校长还说,你们是了不起的人,你们创造了丰收。
“当晚,有孩子在村小读书的人家,灯火里都透着柿子的果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过两只柿子进行了无缝对接。” 可以认识一种果树,是科普教材;
可以领着孩子一起栽种,是劳动教育、生活教育、动手能力教育的好项目;
可以在点缀着串串橙黄的碧绿的柿子树下,讲故事,诵诗文,唱歌跳舞,开展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
可以让孩子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回家与父母一起分享,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无缝对接……
这是多么美妙而丰富的教育素材。
我曾经多次对学写作的同学们讲,素材内涵是丰富的、立体的、复杂的,它的本质与价值是多维的,因此,好的素材就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可以多用的。
3.好的素材,就像秘不外传的处方妙药,人无我有,人少我丰,人丰我特,人特我新。
这是我们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秘诀,素材要尽可能个性化,有自己写作的素材故乡,写作时不要总是使用人云亦云的老旧、大众的素材。对于可能要参加中考或高考的同学来说,这一点太重要了。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场作文最后呈现的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我在阅卷现场,心情糟透了。
有一个材料,几乎用烂了,那就是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他因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南京师范大学的何永康教授曾在阅卷后的感受中写道:到处是苹果,可以开苹果专卖店,可以制作苹果酱。阅卷一天下来之后,见着苹果字样就要反胃。这就是素材、论据撞车和缺少个性化、独家性的危险。
这类作文得分情况肯定不会妙。
从那之后,我提出要有自己的素材库。
韩丽晴的《素材》做到了,她没有用司空见惯的如何爱学生,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何辅导学困生,如何为老师成长牵线搭桥、送温暖等老套故事和素材去写杨瑞清校长。而是用五年前自己采访杨瑞清时的独家收藏来写人物,不但准确地描写了人物,也使素材极具个性化和独特性。
也许,同学们依旧会感到为难,同在一所学校,一个老师所教,我们又都读一样的教科书,做一样的考试卷,我们有的素材,也是大家都有的,哪怕是素材大全这样的教辅材料,也是同学们人手都有,怎么才能体现素材的独特性和私藏性呢?
我以为,课外阅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你可以做一个不从众的专题阅读,做一个你个体能够独有或者很少人有的阅读积累。
你的家庭生活、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以及乡土文化,都可以与众不同。
如果出现相似相同,你就要记住16个字的素材积累原则:
人无我有,人少我丰,人丰我特,人特我新。
4.从素材到题材,就像从食材到菜肴,考量的是大厨精湛的手艺与个性风味。
杨瑞清是一个高明的大厨,这样说,丝毫不是贬低一个优秀校长,而是想表达我的赞美。比如学校生活中这样一个原始、真实的毛胚素材:
“清晨,两个气喘吁吁的男孩跑来,一见校长,赶紧递上口袋,激动地说,杨老师,有只鸽子,送给您。杨瑞清奇怪,男孩道:我们在路上捡的,它飞不动了,听大人们说鸽子汤有营养。说完,满怀期盼地望着校长。
“心里轻轻一声叹息,杨瑞清收下口袋,摸摸孩子的头,爱怜地说:谢谢你们,上课去吧。”
孩子满怀期盼,把捡来的鸽子送给他们喜爱的校长煮汤增加营养;而校长轻轻叹息,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怎么能如此对待生命!虽然心境、理解、关怀都不相同,甚至有相当的距离、落差,但杨校长依旧收下口袋,摸摸孩子的头,表达抚爱,还爱怜地对孩子们纯朴的爱表达了感谢,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们去上课。
然后就是对这样喜忧参半的原生素材进行加工,也就是教育人所说的备课。目标就是,既保护孩子的童心,又能引导孩子逐步建立起珍爱生命、尊重自由的人文价值观。方法是,运用情境教育和同伴互助的集体教育,让鸽子事件变成一个美好的生命教育的故事。
这个校长大厨是这样来烹饪的:
“早自习课结束后,师生们在操场上开晨会。快结束时,杨瑞清拎出那只口袋:同学们猜猜,这里有什么宝贝?
“打开口袋,杨瑞清捧出一只扑棱着翅膀的鸽子。孩子们高兴得叫起来。杨瑞清说:我要表扬两位同学,他们看到这只飞不动的鸽子,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带到学校交给了老师。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从小培养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爱心。
“杨瑞清注意到,那两位同学先是惭愧地低下头,尔后,又自豪地高高扬起头。杨瑞清笑了,他们将来不管身在何处,都会成为爱护生命的人,少年时代留在心灵上的烙印不会轻易被岁月抹去。
“杨瑞清接着说,同学们,这只鸽子我们怎么处置呢?
“底下一片声地喊:让它飞走,讓它飞走。”
不得不佩服杨校长。当然,有同学会说,其实应该佩服作家。因为作家的生命意识和人文情怀,作家的叙述简洁、细节生动、情感柔韧的写作风格,才会把这位富有大爱情怀的杨校长塑造得栩栩如生。
满地皆是写作素材
作家还想暗示我们的是,如何写人,如何通过多件事情去集中笔墨写好一个人。文章写了主人公的三件事,一是种花,二是种树,三是放鸽子,当然,都是和五里村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做这三件事。通过三件事,写主人公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巧选、巧用教育素材和利于孩子身心快乐成长的资源,实现办学的教育追求,让村小的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这个主人公,就是杨瑞清校长,就是后来学校改名为行知小学的校长。而行知二字,又不只是用教育家陶行知之名来命名,更是杨瑞清办学理念与行动的最直接概括,也是文章之“文眼”所在。对于散文写作来说,或许就是贯穿三则素材的“神”。
当然,还有一个暗示,那就是做最好教育、做最好校长需要素材资源,让读者同理可悟:生活、工作、写作等等,都得要像杨校长那样,需要积累、选择和使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素材。用作者的话说,也就是“满地皆是写作素材,用心用情者,世事洞明,文章练达”。
这样想了,我对作家增加的两处议论和以“素材”为题的卷首语,还是欣然接受的。
蔡明:江苏省妇联“莫愁家庭教育”名师名家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名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编辑 巴恬恬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