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的意义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kua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材于写作的意义
  读完《素材》(《莫愁·小作家》2020年1期卷首)后有两个直觉:
  第一是作家为什么要在文中写下两处议论,第五自然段“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呢?”和结尾关于学问的讨论及后续文字,即:
  “学,是无处不学;问,是无处不问。教育如此,生活如此,写作也如此。满地皆是写作素材,用心用情者,世事洞明,文章练达。”
  在《素材》为题的文章里,发议论可不是一件很妙的事。再好的素材都是璞玉,它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的玉器,到底是玉麒麟,还是玉手镯、玉戒指,要看匠人的喜好和自己的主张。况且如“问,是无处不问”这样过于泛化的判断,也很难在文中找到明确的挂靠。
  如果省略这些议论文字,说不定在一般读者的眼中,这既是一篇富有韵味的写人文章,又是一组有关围绕人物的美好、劳动与生命的教育素材,岂不两妙?
  第二是想换题目。两处议论继续保留,不如就把“素材”换成“题材”。把生活中原本感性、原始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加工并组织到文章中去之后,那就叫“题材”,就像原本待字闺中的漂亮姑娘,一旦上了花轿进了洞房,就该叫美丽新娘一样。甚至,想把题目换成人“杨瑞清校长”。
  直觉不是理性,作家何以这样处理,一定有她自己的考量。最起码一条,因为这是写给《莫愁·小作家》刊物的卷首语,必须得有一个明确的读者对象与写作意图。
  思考再三,我以为,作者首先是想告诉我们每一个热爱写作的孩子,素材之于写作的意义。
  好素材的意义
  1.好的素材,就像厨师手中优质的食材一样,不靠佐料,也能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诱人无比。
  “乡村花多,初春时有荠菜花,仲春的桃树、梨树、槐树会开花;暮春时节的韭菜、蚕豆花开得如重重诗行;夏天的藤架上,丝瓜的花蕾如蝴蝶轻扑微风;鸡冠花、晚饭花随意散落在房前屋后;绿浪翻涌的田野,西瓜开花结籽,水稻抽穗扬花,棉花吐蕊绵白;屋檐下的冰棱、窗上的霜花、落在长河里的雪花,这些绽放的诗意让冬日枯寂的乡村美如童话。”
  这就是大自然提供的天然素材。这是乡村,江淮大地特有的风景,这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同的花和不同的美,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幻准时来到人间。你只要有照相机,或者有如照相机般的眼睛,就能捕捉下来,定格在你的心灵底片上。你若是像韩丽晴这样把它记录下来,就是那么纯朴、自然、美好和诗意。这样的文字,美煞人,置放在文章恰当的地方,就是一段迷人的亮丽风景。这就是清水芙蓉的审美效应,这就叫“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高明的作家,无不如此。
  我们的丰富生活,也是取之不竭的素材库。只要你用心搜集和捕捉,有时会让你感觉惊艳无比。
  韩丽晴在《素材》的最后,不忘交代素材的来源。
  “多年过去,五里村小学改名为行知小学。我一直记得杨瑞清当年讲述的这些故事,记得他腼腆而谦和的笑容。”
  不但告诉读者这是什么人讲述的,而且还提供了讲述人当时的细节,“他腼腆而谦和的笑容”。这样的细节,不只有证据意义,更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审美妙处。
  这就是好素材的意义。无需添油加醋,也无需大厨烹饪,店小二随意端上几盘,客官用后,只叹:上等佳肴,唇齿生香。
  2.好的素材,就像苏轼眼中的庐山,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发现不同的本质与美丽风光。
  鸢尾花就是这样的好素材。
  “粉蓝色的花一朵朵,一簇簇,一棵棵依着一排红砖墙根,开得清澈。春天的正午,阳光轻盈,在田野包围着的校园里,鸢尾花上跳荡的光泽,像灰姑娘水晶鞋上闪烁的光斑。
  “杨瑞清带着孩子们,沿着校园的围墙种了一圈鸢尾花。”
  鸢尾花,俗称爱丽丝,娇艳迷人,仿佛下凡人间的女神,在希腊神话中,就是被当作彩虹女神来爱戴的。法国人把鸢尾花视为国花,象征着艺术、浪漫和爱。杨瑞清为什么要带着孩子们在校园围墙种上一圈鸢尾花,不只是五里村这里独有花,也不只是香化、美化校园环境,更是因为这种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的象征、寓意和神韵是不一样的。
  鸢尾花花期长,每一朵花期一周左右,每一株则可以持续开放一个多月。让孩子们生活在蓝色的花海之中,成为一个个花仙子,享受着诗意、青春、希望和爱,这是多么惬意而高雅的育人境界。以美塑人,春风化雨,育人无声。
  鸢尾花的花语非常丰富,总体说来,有传播好消息的使者,爱的使者,想念你,优雅的心等花语。不同的颜色,又有不同的花语。热情、适应力强,是紅色鸢尾花语;好消息,使者,想念你,仰慕你,是蓝色鸢尾花语;纯真,快乐,是白色鸢尾花语;友谊天久地长,热情开朗大方,是黄色鸢尾花语;爱意与吉祥,祝福美好,是紫色鸢尾花语;而黑色鸢尾的花语,则是绝望的爱等。在不同的国家,其花语又是不一样的。
  关于花的名字,有说是从一个姑娘的名字而来,有说是从花的形状而来。久远的传说,增加了鸢尾花的神秘与高贵,不同的花姿,增添了无穷的美丽与诗意。
  这是杨瑞清可以一花多用、举一反三,实现美好教育的极好教科书。从自然中取材,用之于灵动生命的教育,花养人美,人养花性,天人合一,妙趣横生。
  柿子树在杨瑞清的眼中,也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使用,并能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的好素材。
  “他带着孩子们除了栽鸢尾花,还在校园里种了8棵柿子树,师生们一起给柿子树捉虫、施肥。秋天,和孩子们一起爬树摘柿子。他们讲述柿子的故事,朗诵与柿子相关的诗歌,在柿子树下唱歌跳舞。放学了,孩子们捧着分到手的两只柿子小心翼翼走在回家的路上,小脸激动得通红。杨校长说,这不是简单的柿子,它们是勤劳之果,是丰收之果,是道德之果。杨校长说的这些话,他们有些听得明白,有些还听不明白。杨校长还说,你们是了不起的人,你们创造了丰收。
  “当晚,有孩子在村小读书的人家,灯火里都透着柿子的果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过两只柿子进行了无缝对接。”   可以认识一种果树,是科普教材;
  可以领着孩子一起栽种,是劳动教育、生活教育、动手能力教育的好项目;
  可以在点缀着串串橙黄的碧绿的柿子树下,讲故事,诵诗文,唱歌跳舞,开展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
  可以让孩子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回家与父母一起分享,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无缝对接……
  这是多么美妙而丰富的教育素材。
  我曾经多次对学写作的同学们讲,素材内涵是丰富的、立体的、复杂的,它的本质与价值是多维的,因此,好的素材就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可以多用的。
  3.好的素材,就像秘不外传的处方妙药,人无我有,人少我丰,人丰我特,人特我新。
  这是我们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秘诀,素材要尽可能个性化,有自己写作的素材故乡,写作时不要总是使用人云亦云的老旧、大众的素材。对于可能要参加中考或高考的同学来说,这一点太重要了。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场作文最后呈现的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我在阅卷现场,心情糟透了。
  有一个材料,几乎用烂了,那就是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他因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南京师范大学的何永康教授曾在阅卷后的感受中写道:到处是苹果,可以开苹果专卖店,可以制作苹果酱。阅卷一天下来之后,见着苹果字样就要反胃。这就是素材、论据撞车和缺少个性化、独家性的危险。
  这类作文得分情况肯定不会妙。
  从那之后,我提出要有自己的素材库。
  韩丽晴的《素材》做到了,她没有用司空见惯的如何爱学生,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何辅导学困生,如何为老师成长牵线搭桥、送温暖等老套故事和素材去写杨瑞清校长。而是用五年前自己采访杨瑞清时的独家收藏来写人物,不但准确地描写了人物,也使素材极具个性化和独特性。
  也许,同学们依旧会感到为难,同在一所学校,一个老师所教,我们又都读一样的教科书,做一样的考试卷,我们有的素材,也是大家都有的,哪怕是素材大全这样的教辅材料,也是同学们人手都有,怎么才能体现素材的独特性和私藏性呢?
  我以为,课外阅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你可以做一个不从众的专题阅读,做一个你个体能够独有或者很少人有的阅读积累。
  你的家庭生活、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以及乡土文化,都可以与众不同。
  如果出现相似相同,你就要记住16个字的素材积累原则:
  人无我有,人少我丰,人丰我特,人特我新。
  4.从素材到题材,就像从食材到菜肴,考量的是大厨精湛的手艺与个性风味。
  杨瑞清是一个高明的大厨,这样说,丝毫不是贬低一个优秀校长,而是想表达我的赞美。比如学校生活中这样一个原始、真实的毛胚素材:
  “清晨,两个气喘吁吁的男孩跑来,一见校长,赶紧递上口袋,激动地说,杨老师,有只鸽子,送给您。杨瑞清奇怪,男孩道:我们在路上捡的,它飞不动了,听大人们说鸽子汤有营养。说完,满怀期盼地望着校长。
  “心里轻轻一声叹息,杨瑞清收下口袋,摸摸孩子的头,爱怜地说:谢谢你们,上课去吧。”
  孩子满怀期盼,把捡来的鸽子送给他们喜爱的校长煮汤增加营养;而校长轻轻叹息,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怎么能如此对待生命!虽然心境、理解、关怀都不相同,甚至有相当的距离、落差,但杨校长依旧收下口袋,摸摸孩子的头,表达抚爱,还爱怜地对孩子们纯朴的爱表达了感谢,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们去上课。
  然后就是对这样喜忧参半的原生素材进行加工,也就是教育人所说的备课。目标就是,既保护孩子的童心,又能引导孩子逐步建立起珍爱生命、尊重自由的人文价值观。方法是,运用情境教育和同伴互助的集体教育,让鸽子事件变成一个美好的生命教育的故事。
  这个校长大厨是这样来烹饪的:
  “早自习课结束后,师生们在操场上开晨会。快结束时,杨瑞清拎出那只口袋:同学们猜猜,这里有什么宝贝?
  “打开口袋,杨瑞清捧出一只扑棱着翅膀的鸽子。孩子们高兴得叫起来。杨瑞清说:我要表扬两位同学,他们看到这只飞不动的鸽子,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带到学校交给了老师。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从小培养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爱心。
  “杨瑞清注意到,那两位同学先是惭愧地低下头,尔后,又自豪地高高扬起头。杨瑞清笑了,他们将来不管身在何处,都会成为爱护生命的人,少年时代留在心灵上的烙印不会轻易被岁月抹去。
  “杨瑞清接着说,同学们,这只鸽子我们怎么处置呢?
  “底下一片声地喊:让它飞走,讓它飞走。”
  不得不佩服杨校长。当然,有同学会说,其实应该佩服作家。因为作家的生命意识和人文情怀,作家的叙述简洁、细节生动、情感柔韧的写作风格,才会把这位富有大爱情怀的杨校长塑造得栩栩如生。
  满地皆是写作素材
  作家还想暗示我们的是,如何写人,如何通过多件事情去集中笔墨写好一个人。文章写了主人公的三件事,一是种花,二是种树,三是放鸽子,当然,都是和五里村小学的孩子们一起做这三件事。通过三件事,写主人公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巧选、巧用教育素材和利于孩子身心快乐成长的资源,实现办学的教育追求,让村小的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这个主人公,就是杨瑞清校长,就是后来学校改名为行知小学的校长。而行知二字,又不只是用教育家陶行知之名来命名,更是杨瑞清办学理念与行动的最直接概括,也是文章之“文眼”所在。对于散文写作来说,或许就是贯穿三则素材的“神”。
  当然,还有一个暗示,那就是做最好教育、做最好校长需要素材资源,让读者同理可悟:生活、工作、写作等等,都得要像杨校长那样,需要积累、选择和使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素材。用作者的话说,也就是“满地皆是写作素材,用心用情者,世事洞明,文章练达”。
  这样想了,我对作家增加的两处议论和以“素材”为题的卷首语,还是欣然接受的。
  蔡明:江苏省妇联“莫愁家庭教育”名师名家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名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编辑 巴恬恬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1  回想过往,喜欢的书太多,但爱不释手的,唯有《红楼梦》。  印象里,最早看的一版《红楼梦》是妈妈买的,一套拼音版的四大名著简版。玫红色的封面,宝玉和黛玉坐在石椅上共读《西厢记》,瓣瓣桃花飞落。这样的意境,一下子黏住了我游移不定的眼睛。  是她,打开了我的文学世界。  曹雪芹对各种人物的细描细画;大观园的飞流短长;四大家族的起起落落……特别是那红男绿女的诗社雅韵,记忆太深。本是贾芸为了巴结宝玉送
期刊
上期“作文实战”《无法忘却的镜头》一文的结尾,作者让大家就江苏省盐城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作文题进行备考演练: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讲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 意思是说一袭白袍,一旦沾染了墨,便永远也洗不掉了。“白袍”如此,为人处事做学问,何尝不会遇到相似情形呢?要求:①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我们收到大量投稿,这期刊
期刊
上期“作文实战”栏目给出的备考演练作文题目是《时光的味道》。我们收到了大量来稿,下面这篇文章的作者,另辟角度,以温暖的笔触,写了离别的故事,非常感人。  坐在书桌前,我看向窗外。今年的槐花又开了。  外婆家的后山,也有一片槐树林,四五月间花开正盛。“乖儿,槐花开了,我们去摘吧。”外婆呼喊着,我可一秒钟也不會怠慢,赶忙跟去。  外婆一手拿着长竹杆,一手提着篮子,带着我上了山。放眼望去,棵棵槐树高大挺
期刊
麦黄时节,布谷鸟不停地叫着“麦黄草枯,麦黄草枯!”丝丝缕缕,如箫似笳。乡亲们磨着镰刀,霍霍声顺风传得很远很远。麦子们成熟着亢奋着期待着。风过时,掀起层层麦浪,浓郁的麦香,把人心滋润得丝绸一样柔软、生动。  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心坎上。麦浪翻滚,如丝绸缎面般波光潋滟、璀璨耀眼。麦子是父性的,潇洒泼辣;水稻是母性的,温润含蓄。  成熟的麦田里,滚滚麦浪被刺猬般的太阳检
期刊
【文题回放】  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总有值得停住的地方。也许是我们在这里发现了美好,于是驻足欣赏;也许是我们需要在这里回头看看之前走过的路,于是进入思索并找到方向;也许是在这里可以歇息,积攒力量,然后再继续前行。  请以“值得停住的地方”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命题透视】  试题采用“导语+题目”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在全国很多地市的中考中广泛使用。导语或引出写作话题,阐述写作由头,或启发
期刊
【文题回放】  柔弱,不是台前装扮得强大,退回幕后出汗。柔弱是种敬慕的心情,是种静聆的姿态……唯其柔弱而犹勇敢,才显出生命的尊严。  对这段话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命题透视】  这是2020届江苏5月份十六校高考模拟联考作文题。统观近几次江苏各市的模考作文题,都沿袭了话题型作文或核心词的材料作文模式。本
期刊
我的家乡高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讲江淮方言,其方言独特、风趣。  我简单地介绍几个词语。如果某人做事很认真、有条理,在这里通常被说成做事“板扎”。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字典、辞书中,有“板实”“板正”等词,未见“板扎”,而江淮一带方言中“板扎”一词常用到。“板扎”还可以用“ABB”式、“AABB”式重叠,即“板扎扎”“板板扎扎”。重叠以后更增加了“板扎”的分量及喜爱的感情色彩。  与“板扎”同义的还
期刊
海马:本名王勇,教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从事教育、新闻工作,并长期担任三江学院校党委宣传部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现任校党委委员、校长助理。  《莫愁·小作家》 :你觉得,现在大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跟以前相比,或者说跟你上学时相比,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原因是什么?  海马:人文素养或人文素质,它的具体落实或体现,主要在阅读和写作。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大学生在人文素质
期刊
月亮悄悄爬上天空,爷爷照旧搬一张陪伴他多年的摇椅,靠窗,安静地歇息着。月辉透过窗静静地洒在爷爷银白的头发上,一切是那么的安详与美好。  跟以往一样,爷爷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岁月的冲刷与侵蚀早已摧毁了那张黑白的照片,照片上的人已不清晰。但爷爷并不在意,他紧紧地捏住那张珍贵的照片,让记忆在每个宁静的夜晚绽放在那张已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一张充满温情的照片。  爷爷说,他与奶奶相识时,他身着军装,手捧一
期刊
“夜这么黑,有两只萤火虫,那就亮多了。”我仍记得多年前,一个星光阑珊的长夜,我幽幽地自语道。  床另一侧的祖父,大概是听厌了,咳了两声,翻个身又睡了。  第二天清晨,祖母照常早早地把我叫醒,简餐过后便把我送上了校车。可晚上回来,却没看见每天都在街口棋摊旁的祖父。“娃儿,叫你家老周来下棋啊。”邻居老爷爷叮嘱我。  进了家门,祖母告诉我:“你爷爷下午回村里了,还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呢。”我吃過饭,在院中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