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与必要性,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和动力机制,提出建立目标导向机制、过程校正机制、效果评价机制等保障措施,旨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 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108-02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肩负着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就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正面临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将他们长期在学习中掌握的专业技能转化成实际的应用成果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需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他们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的情况,并且他们还缺乏社会实际经验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结合现阶段发展形势,构建适宜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机制是尤为值得探索的,这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力渠道,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机制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与必要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非为了立马培养出成型的事业精英,而是依托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升大学生规划布局、资源整合、创意设计等能力,进一步为将来迈入社会自主创业或者在社会组织中肩负起具备一定挑战性的工作打下创新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依托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依旧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与专业教育的关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完善;高职院校实施的产学研模式发展不足,成果转化率偏低;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及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因而,亟待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融合。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机制
(一)市场环境的压力
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業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既包括用人需求的提升,还包括对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事业心等综合素质的关注。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深入的背景下,为了应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企业选人用人更为严谨,由过去关注大学生毕业院校、学历水平趋向于关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专业素质。为了响应社会的热点关注,我国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发布高校教学质量报告、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等制度,依托结构化整合,将一系列高等院校办学情况、就业情况充分呈现在大众面前,并引导社会开展积极监督、评价。该项措施推动高校迎合市场竞争,借助市场作用力调配资源,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市场环境的压力下,高职院校将依托办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报告等途径,向社会公布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各式各样公正、权威的创新创业评估报告必然可凸显更有效的作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
(二)政府的推动力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行简政放权,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与此同时,关注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倡导知识产权的保护、全面系统的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等政策调动起了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科学技术人员可留职创业的政策,为众多具备创业能力及创业项目的高校教师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高职院校发展的驱动力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机制还离不开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驱动力的有效支持。市场环境的压力关注的是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空间,政府的推动力关注的是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发展环境,高职院校发展的驱动力则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变革。高职院校应当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自身发展的良好契机。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不尽相同,学校每个部门的协调整合,形成高职院校发展的驱动力。发展驱动力源自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视,源自每个部门相互间的协调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对高职院校过去人才培养不足的有效弥补。依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既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还会对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等带来深远的影响。
综上,市场、政府、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动力源,理清他们的发展现状,分析他们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可确保彼此间独立作用的有效发挥,还可推动三者相互间协同合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动力机制的保障措施
为了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一步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首先应当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认识,基于此对他们的创新创业行为意识开展系统引导、激励、评价,如此方可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成创新型专业人才。应当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靠保障。
(一)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自大学生入学开始便借助基础课教学、专题讲座等途径,帮助学生有效认识创新能力提升对自身及社会的重要意义,并使他们掌握创新人才所需具备的各项素质,了解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相关步骤及基本方法,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打下创新思考与实践的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在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教授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对专业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汲取与专业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依托案例分析、课堂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开展实践应用,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 另一方面,可设置创新学分机制,在创新学分设置上,首先,应当注重创新创业活动与学生具体专业的关联性,进一步促进学在自身专业领域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其次,注重创新创业活动的创造性、探究性,依托创造性、探究性的创新创业活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创造力,进一步促进其发展成创造型人才。
(二)建立过程校正机制
一方面,为学生配置专门的指导教师。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往往面临各式各样的难题,加大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难度。为学生配置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既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还为学生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在教师全面系统的指导下,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合理性,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还可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监督,既能够有效指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走在正确方向上,还可防止学生由于缺乏动力而被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现象的引发,收获良好的创新能力培养成效。
另一方面,构建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活动阶段汇报、中期检查制度。依托全面系统的阶段汇报、中期检查制度,提高学生、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活动实施过程的有效重视,而并非等到活动进入尾声时临时编写报告应付检查。与此同时,该种检查制度还可促进高职院校相关管理者及时找出学生、指导教师在创新创业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校正手段,进一步促进收获良好的创新能力培养成效。
(三)建立效果评价机制
一方面,评价创新创业活动方向选择科学合理与否。评价创新创业活动内容的专业关联性及具备创造性、探究性与否。针对不具备专业关联性及创造性、探究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及其成果,应当不作认可,从而确保学生切实在专业领域中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另一方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高职院校大学生专业素质、方法基础薄弱,难以获取明显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然而只要创新创业活动布局科学、方法使用合理、学生专注投入,即便研究成果不够理想,学生能力同样可得到有效提升。鉴于此,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开展过程评价,不可片面地强调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更应当关注学生经由创新创业活动是否切实取得了发展进步。
總而言之,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势必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单单是高职院校重点考虑的事情,也是政府、社会高度关注的事情。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提高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目标与必要性的认识,强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全面分析,基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机制,建立目标导向机制、过程校正机制、效果评价机制等,积极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琦,杨振龙.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
[2]余敬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
[3]俞燕.双创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1)
[4]杨彩霞,张婧,吴峻,赵永刚,宫先成.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5]栾培新,李莉.基于STS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动力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作者简介】马金娟(1987— ),女,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法制与文化建设。
(责编 丁 梦)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 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C-0108-02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肩负着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就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正面临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将他们长期在学习中掌握的专业技能转化成实际的应用成果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需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大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他们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的情况,并且他们还缺乏社会实际经验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结合现阶段发展形势,构建适宜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机制是尤为值得探索的,这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力渠道,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由此可见,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机制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与必要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非为了立马培养出成型的事业精英,而是依托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升大学生规划布局、资源整合、创意设计等能力,进一步为将来迈入社会自主创业或者在社会组织中肩负起具备一定挑战性的工作打下创新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依托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依旧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与专业教育的关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完善;高职院校实施的产学研模式发展不足,成果转化率偏低;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及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因而,亟待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融合。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机制
(一)市场环境的压力
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業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既包括用人需求的提升,还包括对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事业心等综合素质的关注。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深入的背景下,为了应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企业选人用人更为严谨,由过去关注大学生毕业院校、学历水平趋向于关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专业素质。为了响应社会的热点关注,我国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发布高校教学质量报告、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等制度,依托结构化整合,将一系列高等院校办学情况、就业情况充分呈现在大众面前,并引导社会开展积极监督、评价。该项措施推动高校迎合市场竞争,借助市场作用力调配资源,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市场环境的压力下,高职院校将依托办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报告等途径,向社会公布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各式各样公正、权威的创新创业评估报告必然可凸显更有效的作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
(二)政府的推动力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行简政放权,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与此同时,关注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倡导知识产权的保护、全面系统的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等政策调动起了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科学技术人员可留职创业的政策,为众多具备创业能力及创业项目的高校教师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高职院校发展的驱动力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机制还离不开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驱动力的有效支持。市场环境的压力关注的是高职院校今后的发展空间,政府的推动力关注的是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发展环境,高职院校发展的驱动力则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变革。高职院校应当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自身发展的良好契机。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不尽相同,学校每个部门的协调整合,形成高职院校发展的驱动力。发展驱动力源自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视,源自每个部门相互间的协调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对高职院校过去人才培养不足的有效弥补。依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既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还会对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等带来深远的影响。
综上,市场、政府、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动力源,理清他们的发展现状,分析他们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可确保彼此间独立作用的有效发挥,还可推动三者相互间协同合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动力机制的保障措施
为了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一步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首先应当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认识,基于此对他们的创新创业行为意识开展系统引导、激励、评价,如此方可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成创新型专业人才。应当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可靠保障。
(一)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自大学生入学开始便借助基础课教学、专题讲座等途径,帮助学生有效认识创新能力提升对自身及社会的重要意义,并使他们掌握创新人才所需具备的各项素质,了解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相关步骤及基本方法,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打下创新思考与实践的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在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教授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对专业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汲取与专业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依托案例分析、课堂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开展实践应用,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 另一方面,可设置创新学分机制,在创新学分设置上,首先,应当注重创新创业活动与学生具体专业的关联性,进一步促进学在自身专业领域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其次,注重创新创业活动的创造性、探究性,依托创造性、探究性的创新创业活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创造力,进一步促进其发展成创造型人才。
(二)建立过程校正机制
一方面,为学生配置专门的指导教师。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往往面临各式各样的难题,加大了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难度。为学生配置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既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还为学生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在教师全面系统的指导下,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合理性,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还可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监督,既能够有效指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走在正确方向上,还可防止学生由于缺乏动力而被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现象的引发,收获良好的创新能力培养成效。
另一方面,构建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活动阶段汇报、中期检查制度。依托全面系统的阶段汇报、中期检查制度,提高学生、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活动实施过程的有效重视,而并非等到活动进入尾声时临时编写报告应付检查。与此同时,该种检查制度还可促进高职院校相关管理者及时找出学生、指导教师在创新创业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校正手段,进一步促进收获良好的创新能力培养成效。
(三)建立效果评价机制
一方面,评价创新创业活动方向选择科学合理与否。评价创新创业活动内容的专业关联性及具备创造性、探究性与否。针对不具备专业关联性及创造性、探究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及其成果,应当不作认可,从而确保学生切实在专业领域中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另一方面,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高职院校大学生专业素质、方法基础薄弱,难以获取明显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然而只要创新创业活动布局科学、方法使用合理、学生专注投入,即便研究成果不够理想,学生能力同样可得到有效提升。鉴于此,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开展过程评价,不可片面地强调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更应当关注学生经由创新创业活动是否切实取得了发展进步。
總而言之,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势必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单单是高职院校重点考虑的事情,也是政府、社会高度关注的事情。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提高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目标与必要性的认识,强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全面分析,基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机制,建立目标导向机制、过程校正机制、效果评价机制等,积极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琦,杨振龙.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
[2]余敬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
[3]俞燕.双创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1)
[4]杨彩霞,张婧,吴峻,赵永刚,宫先成.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5]栾培新,李莉.基于STS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动力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作者简介】马金娟(1987— ),女,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法制与文化建设。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