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民进党内第三号人物谢长廷的大陆之行掀起的政治涟漪,促使两岸多边格局发生微妙变化。一是民进党重要人士与大陆的互动“由暗化明”,可能出现常态化互动趋势;二是搅动绿营内部开明派或务实派与保守派的两岸路线之争;三是牵动岛内蓝绿两大阵营两岸政策的调整;四是造成苏贞昌、谢长廷、蔡英文关系的重新定位与变化。
民进党与大陆互动迈出重要一步
谢长廷大陆之行本身,是大陆对台政策,尤其是对岛内绿营政策灵活、务实处理的重要体现,从而将民、共关系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
谢长廷虽然是以“维新基金会”董事长与私人身份参访大陆,但他却是民进党内的重量级政治人物,曾任党主席,代表民进党参选过台湾地区领导人,也是现任中常委,显然是非普通的民进党党员,因此才会受到海峡两岸的广泛、高度关注。同时,谢长廷到大陆参访,是在获得民进党主席首肯与大陆做出重要政治决定下实现的,是民进党与大陆互动的重要事件。
谢长廷在大陆倡导的“宪法各表”的两岸论述,尽管与大陆强调的“九二共识”有异,但与过去民进党重要政治人物的政治立场与两岸论述相比,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宪法各表”承认在法理上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是对大陆最担心的、民进党长期谋求的“法理台独”的否定,是民进党政治人物对现行台湾政治体制扭曲的一种回归。这一论述与大陆的主张有了一定程度的交集,双方的差距明显缩小,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值得肯定。同时,谢长廷率先到福建老家寻根祭祖,强调“饮水思源,慎终追远”,这是谢个人情感认同的历史回归,展现了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文化台独”的否定,所彰显的文化与政治意义非同凡响。
大陆在回应谢长廷提出的“宪法各表”论述时表示,大陆的立场是一贯的,即“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同时强调“我们也愿意认真听取和对待台湾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理性、积极、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一表述是对谢长廷两岸论述的一定肯定。对于大陆而言,促进民进党更多人士、尤其是重要人士更广泛与频繁地参访大陆、了解大陆,建构大陆与民进党或绿营的民间互动机制是下一阶段对台工作的重要任务。国、共之间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机制,对推动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目前民进党中央还无法与大陆正式互动或没有互动平台的情况下,如果谢长廷主导的“维新基金会”能够成为民、共互动的民间平台,或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对国民党两岸政策构成新的压力
尽管谢长廷这次到大陆的“开展之旅”与八年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在规模、层次、影响与意义上不能同日而语,但却仍有几分类似,对民进党与两岸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八年前,国民党在最困难的时候,对其两岸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以民间政党领袖身份,决然前往大陆考察访问,与胡锦涛会谈并发表新闻公报,达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五大共同愿景。此次访问不仅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国民党的东山再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眼下,谢长廷也是在民进党处境困难、面临对两岸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背景下访问大陆。访问期间,谢长廷受到了国台办主任王毅与国务委员戴秉国的接见,这是自2000年以来民、共最高层级的公开互动与会面,是一个历史性的交集。谢长廷在两岸关系上所提出的“宪法共识”与“宪法各表”的论述,不只是涉及民、共之间的互动与两岸关系的论述,而且影响到国民党关于两岸关系的论述,对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也会带来影响。
国民党虽然承认“九二共识”,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中各表”,其核心也就是谢长廷倡导的“宪法各表”。谢长廷的“宪法共识”与“宪法各表”的核心是承认“中华民国宪法”与台湾现行政治体制。“中华民国宪法”在两岸关系中的核心价值是在法理上确认“两岸同属一中”,“宪法共识”等于承认“宪法一中”,承认“宪法一中”就等于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只是两岸及蓝绿的表述不一样。
谢长廷的两岸论述显然与国民党的两岸论述逐步接近。如果谢长廷的两岸论述未来能够成为民进党的共识与政治主张(未来的可能性很大),则标志着民进党“国民党化”的重大发展趋势以及国、民两党的两岸论述日益接近或趋同。事实上,国民党也在不断变化,已从过去的“求统”变为“不统”;从谢长廷的论述看,民进党正在从“求独”变为“不独”。从陈水扁“四不一没有”的政治承诺到谢长廷的“宪法共识”与“宪法各表”,承认现行的“中华民国宪法”体制、即“不独”应是未来民进党转型的关键。未来两党的区别可能在于国民党承认“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而强调“宪法各表”的差异。
未来谢长廷的两岸论述一旦成为民进党的两岸论述,即民进党的两岸论述“国民党化”之后,将对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及两岸政策形成新的压力。未来国民党如果不能继续左转,提出更新、更积极的两岸论述与两岸政策主张,其在岛内蓝绿权力竞争中的优势将会消失,甚至处于下风或不利地位。有台湾学者警告,“国民党守成等于弃子求败”。
另外,若谢长廷的两岸论述继续发酵,在国、民两党两岸论述日益接近的情况下,两岸议题在“大选”中的分量可能会下降,不再是“大选”胜否的关键。候选人的形象、民生福利与经济政策等内政主张与改革可能成为新的焦点,这是另一政治外溢效果,也值得关注。
牵动绿营内部的两岸路线之争
谢长廷的大陆之行与他的两岸新论述,在党内及整个绿营内部引起了不同的声音,一场新的两岸政策路线之争已不可避免,这场争斗将牵动党内政治势力的消长甚至四年后党内对大位争夺形势的变化。
随着谢长廷大陆之行及其两岸新论述的持续讨论所引起的外溢效应进一步发散,在党内关于两岸政策论述的争辩也逐渐引爆,其核心集中于是否认同“宪法共识”、“宪法各表”与“宪法一中”。
党内“激进台独”势力或保守政治势力毫无疑问持反对立场。前党主席姚嘉文最先表达了不满,认为“宪法各表”有违民进党“台湾主权独立”的政治主张。即使被认为是“台独理论大师”或党内开明派的林浊水也表示了反对,他认为“宪法共识”就是国民党的“一中”,不可能成为民进党的主张。党内另一“天王”游锡堃也是“台独”强硬派的代表,他直言,民进党不只有“台湾前途决议文”,还有在他担任党主席期间制订的“台湾正常化国家决议文”,因此认为“公投制宪”对民进党重新执政更重要,直接否定谢长廷以两岸新论述作为突破民进党重新上台困境的主张。中生代激进派代表梁文杰也表示,“宪法共识”比国民党“九二共识”更激进,因为这是从根本上承认“中国必将统一”。
不过,谢长廷的论述得到了党内开明派与务实派的认同与支持,尤其是社会中间力量的认同。以党内敢言与开明而闻名的前党主席许信良就直言,谢长廷此行已顺利打破民、共长期僵局。蔡英文也表示,“这是民进党对陆交流走向正常方向的一步”,“有助推动民进党与大陆常态化交流”。不少党内精英诸如高雄市长陈菊、党籍“立委”邱志伟、党中央网络发展部主委郑运鹏等均给以正面肯定。
但是,对于谢长廷的两岸新论述,民进党现任党主席苏贞昌目前尚未对此最后表态。这也使得当前这场两岸论述争论仍然停留在党内个人的政治认知与政治主张之上,没有成为党的决议与共识。
苏贞昌之所以回避谢长廷提出的两岸论述,显示了他在两岸议题上的困境。在苏贞昌的算盘中,马当局尽管在两岸关系发展问题上成绩突出,但执政成效不佳,民意一样不满,处境困难,因此民进党不用调整两岸政策、或只要在两岸问题上不失分就有可能重新获得上台执政的机会。如果沾惹这一敏感議题,反而容易引起党内争议,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可是,谢长廷的大陆行与两岸论述给苏贞昌出了个难题:回应与不回应,对自己均不利。支持谢的论述,等于党内个人的政治立场与主张变为党的立场,意味着民进党两岸政策的重大调整,而苏贞昌与民进党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如果引起党内“保守势力”与“激进台独势力”的强烈反弹,将导致民进党陷于内争;若苏贞昌不支持、不回应,又表明他的两岸政策立场保守、不积极,且得不到党内开明派、改革派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不利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
此外,下一步苏谢关系如何发展,也值得观察。苏谢关系是民进党内部一对最复杂的政治人物的竞争关系,也是一对最尖锐的个人矛盾。谢系已明确表示,若得不到民进党中央的支持,将另起炉灶,以“维新基金会”作为与大陆的互动平台,这显然是对苏贞昌的另一种压力。如果苏贞昌不能妥善处理,逼谢长廷与蔡英文再次结盟,将危及他问鼎大位的机会。苏贞昌已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关卡。
民进党与大陆互动迈出重要一步
谢长廷大陆之行本身,是大陆对台政策,尤其是对岛内绿营政策灵活、务实处理的重要体现,从而将民、共关系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
谢长廷虽然是以“维新基金会”董事长与私人身份参访大陆,但他却是民进党内的重量级政治人物,曾任党主席,代表民进党参选过台湾地区领导人,也是现任中常委,显然是非普通的民进党党员,因此才会受到海峡两岸的广泛、高度关注。同时,谢长廷到大陆参访,是在获得民进党主席首肯与大陆做出重要政治决定下实现的,是民进党与大陆互动的重要事件。
谢长廷在大陆倡导的“宪法各表”的两岸论述,尽管与大陆强调的“九二共识”有异,但与过去民进党重要政治人物的政治立场与两岸论述相比,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宪法各表”承认在法理上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是对大陆最担心的、民进党长期谋求的“法理台独”的否定,是民进党政治人物对现行台湾政治体制扭曲的一种回归。这一论述与大陆的主张有了一定程度的交集,双方的差距明显缩小,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值得肯定。同时,谢长廷率先到福建老家寻根祭祖,强调“饮水思源,慎终追远”,这是谢个人情感认同的历史回归,展现了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文化台独”的否定,所彰显的文化与政治意义非同凡响。
大陆在回应谢长廷提出的“宪法各表”论述时表示,大陆的立场是一贯的,即“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同时强调“我们也愿意认真听取和对待台湾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理性、积极、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一表述是对谢长廷两岸论述的一定肯定。对于大陆而言,促进民进党更多人士、尤其是重要人士更广泛与频繁地参访大陆、了解大陆,建构大陆与民进党或绿营的民间互动机制是下一阶段对台工作的重要任务。国、共之间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机制,对推动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目前民进党中央还无法与大陆正式互动或没有互动平台的情况下,如果谢长廷主导的“维新基金会”能够成为民、共互动的民间平台,或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对国民党两岸政策构成新的压力
尽管谢长廷这次到大陆的“开展之旅”与八年前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在规模、层次、影响与意义上不能同日而语,但却仍有几分类似,对民进党与两岸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八年前,国民党在最困难的时候,对其两岸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以民间政党领袖身份,决然前往大陆考察访问,与胡锦涛会谈并发表新闻公报,达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五大共同愿景。此次访问不仅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国民党的东山再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眼下,谢长廷也是在民进党处境困难、面临对两岸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背景下访问大陆。访问期间,谢长廷受到了国台办主任王毅与国务委员戴秉国的接见,这是自2000年以来民、共最高层级的公开互动与会面,是一个历史性的交集。谢长廷在两岸关系上所提出的“宪法共识”与“宪法各表”的论述,不只是涉及民、共之间的互动与两岸关系的论述,而且影响到国民党关于两岸关系的论述,对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也会带来影响。
国民党虽然承认“九二共识”,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中各表”,其核心也就是谢长廷倡导的“宪法各表”。谢长廷的“宪法共识”与“宪法各表”的核心是承认“中华民国宪法”与台湾现行政治体制。“中华民国宪法”在两岸关系中的核心价值是在法理上确认“两岸同属一中”,“宪法共识”等于承认“宪法一中”,承认“宪法一中”就等于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只是两岸及蓝绿的表述不一样。
谢长廷的两岸论述显然与国民党的两岸论述逐步接近。如果谢长廷的两岸论述未来能够成为民进党的共识与政治主张(未来的可能性很大),则标志着民进党“国民党化”的重大发展趋势以及国、民两党的两岸论述日益接近或趋同。事实上,国民党也在不断变化,已从过去的“求统”变为“不统”;从谢长廷的论述看,民进党正在从“求独”变为“不独”。从陈水扁“四不一没有”的政治承诺到谢长廷的“宪法共识”与“宪法各表”,承认现行的“中华民国宪法”体制、即“不独”应是未来民进党转型的关键。未来两党的区别可能在于国民党承认“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而强调“宪法各表”的差异。
未来谢长廷的两岸论述一旦成为民进党的两岸论述,即民进党的两岸论述“国民党化”之后,将对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及两岸政策形成新的压力。未来国民党如果不能继续左转,提出更新、更积极的两岸论述与两岸政策主张,其在岛内蓝绿权力竞争中的优势将会消失,甚至处于下风或不利地位。有台湾学者警告,“国民党守成等于弃子求败”。
另外,若谢长廷的两岸论述继续发酵,在国、民两党两岸论述日益接近的情况下,两岸议题在“大选”中的分量可能会下降,不再是“大选”胜否的关键。候选人的形象、民生福利与经济政策等内政主张与改革可能成为新的焦点,这是另一政治外溢效果,也值得关注。
牵动绿营内部的两岸路线之争
谢长廷的大陆之行与他的两岸新论述,在党内及整个绿营内部引起了不同的声音,一场新的两岸政策路线之争已不可避免,这场争斗将牵动党内政治势力的消长甚至四年后党内对大位争夺形势的变化。
随着谢长廷大陆之行及其两岸新论述的持续讨论所引起的外溢效应进一步发散,在党内关于两岸政策论述的争辩也逐渐引爆,其核心集中于是否认同“宪法共识”、“宪法各表”与“宪法一中”。
党内“激进台独”势力或保守政治势力毫无疑问持反对立场。前党主席姚嘉文最先表达了不满,认为“宪法各表”有违民进党“台湾主权独立”的政治主张。即使被认为是“台独理论大师”或党内开明派的林浊水也表示了反对,他认为“宪法共识”就是国民党的“一中”,不可能成为民进党的主张。党内另一“天王”游锡堃也是“台独”强硬派的代表,他直言,民进党不只有“台湾前途决议文”,还有在他担任党主席期间制订的“台湾正常化国家决议文”,因此认为“公投制宪”对民进党重新执政更重要,直接否定谢长廷以两岸新论述作为突破民进党重新上台困境的主张。中生代激进派代表梁文杰也表示,“宪法共识”比国民党“九二共识”更激进,因为这是从根本上承认“中国必将统一”。
不过,谢长廷的论述得到了党内开明派与务实派的认同与支持,尤其是社会中间力量的认同。以党内敢言与开明而闻名的前党主席许信良就直言,谢长廷此行已顺利打破民、共长期僵局。蔡英文也表示,“这是民进党对陆交流走向正常方向的一步”,“有助推动民进党与大陆常态化交流”。不少党内精英诸如高雄市长陈菊、党籍“立委”邱志伟、党中央网络发展部主委郑运鹏等均给以正面肯定。
但是,对于谢长廷的两岸新论述,民进党现任党主席苏贞昌目前尚未对此最后表态。这也使得当前这场两岸论述争论仍然停留在党内个人的政治认知与政治主张之上,没有成为党的决议与共识。
苏贞昌之所以回避谢长廷提出的两岸论述,显示了他在两岸议题上的困境。在苏贞昌的算盘中,马当局尽管在两岸关系发展问题上成绩突出,但执政成效不佳,民意一样不满,处境困难,因此民进党不用调整两岸政策、或只要在两岸问题上不失分就有可能重新获得上台执政的机会。如果沾惹这一敏感議题,反而容易引起党内争议,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可是,谢长廷的大陆行与两岸论述给苏贞昌出了个难题:回应与不回应,对自己均不利。支持谢的论述,等于党内个人的政治立场与主张变为党的立场,意味着民进党两岸政策的重大调整,而苏贞昌与民进党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如果引起党内“保守势力”与“激进台独势力”的强烈反弹,将导致民进党陷于内争;若苏贞昌不支持、不回应,又表明他的两岸政策立场保守、不积极,且得不到党内开明派、改革派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不利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
此外,下一步苏谢关系如何发展,也值得观察。苏谢关系是民进党内部一对最复杂的政治人物的竞争关系,也是一对最尖锐的个人矛盾。谢系已明确表示,若得不到民进党中央的支持,将另起炉灶,以“维新基金会”作为与大陆的互动平台,这显然是对苏贞昌的另一种压力。如果苏贞昌不能妥善处理,逼谢长廷与蔡英文再次结盟,将危及他问鼎大位的机会。苏贞昌已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