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政责任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些问题。本文通过探析这一制度可能存在的内外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对政府树立新型行政价值观,塑造廉洁高效政府形象,促进服务性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政责任制度;问题;对策
中圖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69-01
探讨行政责任,先从“责任”二字谈起。古代汉语中,只有“责”字,而无“责任”一词。现代汉语中的“责任”一词,是从古汉语的“责”字发展而来,并保留了一些基本含义。本文试图探析我国行政责任制度存在的困境,并就责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出可能改进的措施。
一、行政责任制度存在的困境
(一)外部困境。
1.行政体制的不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真实的和广泛的民主,但由于发展历史比较短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不完善,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还没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地位还没充分体现;人大监督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法律支持,存在一些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和不善监督的问题;党政关系不合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权力还没得到保障等等。
2.行政监督主体地位不高。行政监督的效果和力度取决于监督主体所拥有的地位和权能,但我国的行政监督主体缺乏实质性的权威和必要的独立性。如人大一年一次的例行会议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作用非常有限;国家司法机关按照行政区划设置,他们的人事权、财政经费等一系列问题都受制于同级政府和党委,这样很不利于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作为舆论监督重要主体的新闻媒介多是行政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其舆论监督功能非常有限。
3.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低。行政监督是一种法治监督。在我国,行政监督的法制还不完善,一些应当制定还尚待制定完善,比如反腐败法、新闻法等,使监督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监督活动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落到实处。
4.监督形式和内容单一。行政监督按照过程和时序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种类型。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常常忽视事前监督,轻视事中监督,重视事后监督。人大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多数只停留在调研、观察和评议上,对干部跟踪监督少,督促少,知情少,监督工作缺乏连续性可持续性,而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总是可能发生于行政活动的每一环节。
(二)外部困境。
1.行政体制的弊端。行政体制是政府行政的制度平台。行政体制的弊端就是行政责任制度困境的源头。这种弊端主要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权力体制关系不明确管理方式落后;政府运行不透明,信息不公开;行政随意性大;执法不文明等。这些问题引发了各种形式的卸责和失责行为。
2.行政体制内部监督虚弱无力。监督机构要能确实发挥作用,其重要前提就是要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但无不遗憾的是,在当前反腐败的工作中,行政监察机关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几年来,虽然“审计风暴”一浪高过一浪,但无法顺利过渡到对政府部门领导者的“审计问责”,也就影响了监督效果的真实效力。就监察机关看,虽然它承担着广泛的行政监督任务,但仅仅只有建议权,以致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3.行政责任伦理的弱化和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行政人员队伍的责任伦理也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公仆”意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行政人员的头脑中日趋淡化,“官本位”思想严重,眼睛向“上”看,对“上”负责,缺乏艰苦创业、吃苦实干、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缺乏敬业精神特别是主动服务的精神。
二、行政责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行政责任制度,保障和实现行政责任,防范权力滥用,遏制权力腐败,从根本上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首先要加强权力机关的监督。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系统中占有首要和全权的地位。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所以,加强人大对行政责任的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加强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但也需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加强政党组织对行政责任的监督,就是要加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等对行政机关人员的监督;再次要加强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主要是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最后要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行政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二)健全法制,严格执法。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行政责任制度作为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行政责任制度,实质上也意味着完善政治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建设现代行政文化。如果说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行政组织和规章制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行政组织的“硬件”部分,那么行政文化就是行政体制的“软件”部分,是行政体制的内在品格和精神支柱。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广大行政人员身上培养现代的行政心理、行政道德和行政价值观念,用现代的行政价值指导公共行政,规范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最终确保行政人员队伍的忠诚、廉洁、效率和责任,并塑造普遍的、完善的行政人格。
(四)深入推进行政问责制。努力发展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必须要把行政问责制与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结合起来;要把行政问责制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要把行政问责与政务公开结合起来;要把行政问责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同时建立健全政府的责任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体系。必要时借鉴、吸收国外行政问责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加强理论研究。①
参考文献:
[1]韩志明.《行政责任的制度困境与制度创新》[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
[2]佘科贵:《深入推进行政问责制理论研究》[J].2007.1.23
[3]李汪洋.顾爱华:《论中国行政责任制度体系》[J].2000.9
注释:①佘科贵:《深入推进行政问责制理论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1月23日
关键词:行政责任制度;问题;对策
中圖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69-01
探讨行政责任,先从“责任”二字谈起。古代汉语中,只有“责”字,而无“责任”一词。现代汉语中的“责任”一词,是从古汉语的“责”字发展而来,并保留了一些基本含义。本文试图探析我国行政责任制度存在的困境,并就责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出可能改进的措施。
一、行政责任制度存在的困境
(一)外部困境。
1.行政体制的不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真实的和广泛的民主,但由于发展历史比较短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不完善,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还没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地位还没充分体现;人大监督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法律支持,存在一些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和不善监督的问题;党政关系不合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权力还没得到保障等等。
2.行政监督主体地位不高。行政监督的效果和力度取决于监督主体所拥有的地位和权能,但我国的行政监督主体缺乏实质性的权威和必要的独立性。如人大一年一次的例行会议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作用非常有限;国家司法机关按照行政区划设置,他们的人事权、财政经费等一系列问题都受制于同级政府和党委,这样很不利于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作为舆论监督重要主体的新闻媒介多是行政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其舆论监督功能非常有限。
3.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低。行政监督是一种法治监督。在我国,行政监督的法制还不完善,一些应当制定还尚待制定完善,比如反腐败法、新闻法等,使监督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监督活动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落到实处。
4.监督形式和内容单一。行政监督按照过程和时序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种类型。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常常忽视事前监督,轻视事中监督,重视事后监督。人大对政府机关的监督,多数只停留在调研、观察和评议上,对干部跟踪监督少,督促少,知情少,监督工作缺乏连续性可持续性,而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总是可能发生于行政活动的每一环节。
(二)外部困境。
1.行政体制的弊端。行政体制是政府行政的制度平台。行政体制的弊端就是行政责任制度困境的源头。这种弊端主要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权力体制关系不明确管理方式落后;政府运行不透明,信息不公开;行政随意性大;执法不文明等。这些问题引发了各种形式的卸责和失责行为。
2.行政体制内部监督虚弱无力。监督机构要能确实发挥作用,其重要前提就是要具备相对的独立性。但无不遗憾的是,在当前反腐败的工作中,行政监察机关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几年来,虽然“审计风暴”一浪高过一浪,但无法顺利过渡到对政府部门领导者的“审计问责”,也就影响了监督效果的真实效力。就监察机关看,虽然它承担着广泛的行政监督任务,但仅仅只有建议权,以致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3.行政责任伦理的弱化和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行政人员队伍的责任伦理也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公仆”意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行政人员的头脑中日趋淡化,“官本位”思想严重,眼睛向“上”看,对“上”负责,缺乏艰苦创业、吃苦实干、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精神,缺乏敬业精神特别是主动服务的精神。
二、行政责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行政责任制度,保障和实现行政责任,防范权力滥用,遏制权力腐败,从根本上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首先要加强权力机关的监督。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系统中占有首要和全权的地位。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所以,加强人大对行政责任的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要求;其次要加强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但也需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加强政党组织对行政责任的监督,就是要加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等对行政机关人员的监督;再次要加强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主要是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最后要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行政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二)健全法制,严格执法。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行政责任制度作为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行政责任制度,实质上也意味着完善政治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建设现代行政文化。如果说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行政组织和规章制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行政组织的“硬件”部分,那么行政文化就是行政体制的“软件”部分,是行政体制的内在品格和精神支柱。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广大行政人员身上培养现代的行政心理、行政道德和行政价值观念,用现代的行政价值指导公共行政,规范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最终确保行政人员队伍的忠诚、廉洁、效率和责任,并塑造普遍的、完善的行政人格。
(四)深入推进行政问责制。努力发展和完善行政问责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必须要把行政问责制与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结合起来;要把行政问责制与行政监察、审计结合起来;要把行政问责与政务公开结合起来;要把行政问责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同时建立健全政府的责任体系和行政问责制度体系。必要时借鉴、吸收国外行政问责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加强理论研究。①
参考文献:
[1]韩志明.《行政责任的制度困境与制度创新》[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
[2]佘科贵:《深入推进行政问责制理论研究》[J].2007.1.23
[3]李汪洋.顾爱华:《论中国行政责任制度体系》[J].2000.9
注释:①佘科贵:《深入推进行政问责制理论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