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评价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科技发展顺利运行的最基本的运行机制。一个科学、健全的科技评价体系对于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科技评价工作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因此,针对国内外科技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我国高校科技评价方法的建议,对科技评价方法的改革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技评价;科技管理;比较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252-03
科技评价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科技发展顺利运行的最基本的运行机制。一个科学、健全的科技评价体系,对于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科技评价工作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科技评价的结果可做为科技计划制订、项目立项的依据,用作检查科研活动的效率或效果,以促进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科技评价经过多年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国外科技评价工作,更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国外科技评价方式
现代意义的科研评价较早地出现在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对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被认为是科研评价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西方科研评价发展的高峰。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了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活动,并将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和科研活动纳入了绩效评估的范畴。英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委员会在进行科研评价时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制订了一套统一标准,将结果分为7个等级,由专家组进行评价,其评价依据是看提交的研究活动的质量有多少成果被认为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荷兰大学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职员数量和被用作投入指标的研究经费数量;产出指标包括科学出版物的数量和实质;论文、专利和邀请的讲座的数量;研究成果对于学科的重要性,对一般科学、未来技术可能的影响和应用及社会效益等。
(一)国外科技评价特点分析
国外科技评价的标准主要有文献索引、学会奖、专利和市场标准等。在基础研究上,德国认为科学论文发表后学术界的反映就是最好的评估。这方面西方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如SCI、EI、ISTP等检索工具,其在文献计量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科技奖励方面,西方学会奖极为普遍,最具权威的是学会奖和民间奖,如著名的诺贝尔奖。而政府奖较为少见,这是在“社会强于政府”的国家的一种现象,因为其科学共同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应用技术方面,前期的评价标准是专利的申请与授权,如日本已经成功地依靠专利制度实现了经济强国之梦。在日本工业界,如果不能很快地申报包含足够的内容以获得足够高的商业回报专利,他们是不会愿意为大学里的研究人员提供经费资助的。后期的评价标准是市场管理机制,靠公平的市场来评价。如德国政府认为,“好的成果必然得到市场的认可和验证,市场效益是成果评估的主要标准。”可见,国外在高校科技评价中是很重视市场效益和专利权的申请的,即很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
(二)国外高校科技评价的一般方法
一般认为,科技评价有两种基本方法,即定量指标评价法和专家定性判断法。按照美国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的观点,可以把科研评价细分为以下几种方法:文献计量分析、同行评议、经济计量方法、案例研究、回溯分析和定标比超六种方法。
1.同行评议分析方法
同行评议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科研事项进行评价的活动,因此,同行评议是以专家定性判断为主的方法。以目前世界上科研评价系统最先进、最成熟的国家之一的英国为例。英国的科研评价模式指的是由专业评价人员实施评价工作、综合评价结论和建议等等,一般完全委托给专业评价人员。专业评价人员通常具有很深的资历、丰富的评价经验、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他们提供的结论通常能获得行政部门和学术界的认可,在政府制订政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文献计量分析法
文献计量评价作为目前国际潮流的科研评价方法,源于20世纪中叶兴起的科学计量学和科学引文分析。1962—1963年,被称为“科学计量学之父”的美国科学家普赖斯,先后发表两部著作《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小科学,大科学》,开创了科学定量分析之先河。文献计量分析是以出版物、出版物的引文和专利、专利的引文等为依据,对相关科研实体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文献计量分析的优点在于它的定量性。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根据文献计量指标功能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描述型的统计指标和关联性的统计指标。对于描述性指标主要是指论文、专利和引文的数量、平均引用率等等,通过它们可以粗略估计研究的数量及其影响;关联性指标主要指合作著文的作者分析等,描述参与者之间的现存关系等等。目前国际上运用最多的高校科研绩效的客观评价工具则是加菲尔德主持编制的《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数据库。世界著名科学计量学专家,匈牙利学者布劳温采用科学计量学12项指标,利用每项指标分学科对32个国家的学科水平进行比较,得到在1976—-1980年间我国物理学在SC1上平均引文率排第一位。1997年英国学者罗伯特根据SCI,利用论文的被引次数(RCA)和论文的引文率(RCI)两项指标,分学科领域、分国家进行比较,得到在1981—1994年间我国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13位,论文的质量指标——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居世界第65位。
3.经济计量方法
经济计量方法主要用于评价高校科研活动的投人与产出。按照Kostoff的观点,经济计量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方法、边际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生产函数方法。一般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比较不同规模高校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尽量采用相对数指标,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该方法比较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分析。 二、我国科技评价的一般方法
对科技成果做出科学合理的定量化评价,已成为我国目前的重要事项。纵观我国学者近几年的学术文献,在对科技评价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科技评价方法的介绍却是寥寥无几,除了国际通行的专家评价法(即同行评议)和计量指标分析法(文献分析)以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一)科技业绩综合量化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以科技工作业绩评价为主线,以获得科研经费数,通过鉴定或科技成果项目数、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数、科技成果奖励数为主要内容,给各个指标分别进行量化得分,由多人合作的论文或者项目则按照相应的对照比例进行得分计算,最后进行汇总得到实际完成的科研量化结果X,同时给出每位教师每年应该完成的科研工作量Y,将量化结果X和Y进行比较,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简便的高校科研业绩的评价方法,主要用于考核教师是否完成了科研工作量定额。但是各项指标的量化得分很难统一,同时科研指标的不统一性使得这一标准的普适度只限于学校内部。
刘开源(2005)提出了科研量化管理的量化范围和具体计分办法。其中SCI等文献检索是当前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刘艳阳(2003)利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出版的期刊引文报告(JcR)2001版报道的定量数据,对151种收录期刊及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学科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按学科统计出对应的期刊数据及影响因子的最大值及平均值,并对每一学科中影响因子大于2、被引用次数大于3 000的期刊予以统计分析。以具体数字说明这些指标在学科中分布极不均衡,如果简单绝对地使用SCI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指标将有碍于科学研究的正常发展。冯敏(2004)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普通高校的科研评价存在着单纯依赖于核心期刊评价、跨学科评价以及客观性评价等问题,提出普通高校应针对自身实际,逐步实行科研成果评价社会化,制订新的适合成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么大中(2004)则针对具有的方法——同行评议——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的途径。陈曦(2002)则从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程序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评价的方法应从定量(SCI问题)和定性(同行评议的问题)两方面考虑;而评价程序则应注重评价的反馈和个体的发展等。
2013年,李新荣在《基于集对分析的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一文中,通过论述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基础上,从投入与产出两方面设计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进而运用集对分析的思想方法建立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模型,并举例说明其初步应用。
高校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考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以定量为主,将考核项目分解后确定多种不同的考核基本要素,并给予每项赋以不同的分值,最后根据所测评出来的总分值确定被评者考核的等级。(2)评价的内容指标基本相同,包括论文、著作、专利及获得国家、省部委奖项等。(3)评价标准上主要包括是否有SCI、EI、SSCI等检索的论文等量化指标。
(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AHP法是著名运筹学家Seaty于1980年提出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人的经验和判断,对定量和非定量因素进行统一测度。其主要思想是:(1)分解。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一个有序的、阶梯层次的结构模型,即把问题层次化。(2)判断。对同一层次的评价指标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建立判断矩阵,得到各评判指标的相对重要权重。(3)综合。计算各层各个指标的组合权重,得到相对于总目标的优先顺序。当然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总时,先要对各项指标进行量纲化处理。应用AHP的基本思想,对高等院校的科技工作进行的综合评价,可以采用相对评价方法和绝对评价方法。相对评价方法指直接将若干个待评价的对象进行相对比较,确定出各评价对象相对于评价指标的优劣顺序;绝对评价方法则是指应用AHP确定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集,对具体评价对象的指标实际值进行量纲化,然后加权做出最后的评价结果。此种方法目前在高校科研评价中应用较广,如北京工业大学的路萍、吴斌在“层次分析法在高等院校科技评价系统中的应用”中将层次分析法运用到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科技评价系统,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四川工业学院的谢合明副教授在“高校无形资产考评体系的综合评价”中也提出了在高校无形资产评价中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建议,同时给出了高校无形资产的指标评价体系。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也是在高校科研评价中应用较普遍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它是一种用于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际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的一种方法,比较适合于评价因素多、结构层次多的对象系统。该方法一般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使用,先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给出模糊评价因素集合和评语等级,确定出模糊评价隶属矩阵,最后通过合成算子得出参评单位的模糊评价值。如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韩静轩在“科研机构科技活动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一文中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应用;江汉石油学院段尧清在“高校科研量化管理的优先级评价方法”中,也提到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的理论。
2011年,许红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一文中提出一种测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2012年,于谦益在《高校科技管理评估研究》中提出构建一般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指标体系,阐述了一种基于模糊评估的评价方法,旨在能够公正、客观、合理、全面地对各种科技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四)其他综合评价方法
基于各种方法的不足与缺陷,许多学者又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例如,西安理工大学的曾绍智等在“高校内部科研院所科研绩效”中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的二次相对评价方法。整个评价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把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院所年度目标的量化分值和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得到的各院年度科研绩效量化评价分值分别作为参考指数和当前指数,然后将它们作为输入输出,用DEA方法测算它们的二次相对评价分值。这种评价是在动态中进行的,测算的是指数状态的相对有效性,而且DEA方法本身考虑到规模收益变化,对不同层次的院所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消除各院所客观基础条件不同所造成的影响,真正体现各院所的主观努力程度。另外,还有各种多元统计方法以及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如非线性综合评价模型的综合研究、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判别分析以及集对分析和韦林分布、多知识库的计算机专家评价系统等等,在高校科研评价中都有所涉及,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三、建议
纵观国内外科研评价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科技评价无非有两种基本方法,即定量指标评价法和专家定性判断法,其中作为定量评价法的文献分析法和多指标的德尔菲—层次分析法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多的综合评价方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科技评价方法的基础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科技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
(一)知识产权指标未纳入科技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科技成果鉴定及其奖励制度和专利法的激励制度,即科技管理双轨制。这种双轨激励的强度差异使得各种奖励政策向成果倾斜,从而也使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向科技成果方向倾斜,而对专利等知识产权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只赋予知识产权这方面的指标很小的权重,甚至对其置之不理。这种以引用评价和鉴定评价(即以论文发表、成果鉴定为主的评价体系)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使得我国投资产出的智力成果大部分以科研成果而非专利形式保持其技术形态,导致我国的科技成果只停留在知识资产的形态上,而没有转化到国家知识产权即产权的形态上,造成我国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以及科技成果只满足于组织上和学术上的认可,而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激励程度不够,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把知识产权等指标纳入进来,不能只停留在科技成果鉴定、论文发表数量、SCI等收录数量、纵横向科研项目及其经费、科研成果奖励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同时,对知识产权、专利等指标应赋予适当的权重,真正体现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质量,体现各高校的科研产出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强化专利激励,改革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进行“并轨”管理,才有可能真正体现高校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把资源配置到专利制度所规范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才有可能与国际科研评价标准接轨。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不全面
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主体造就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对科技人员进行评价时,采用的科研评价指标应该包括三大检索、科技著作、成果获奖、专利权、成果鉴定、承担项目和经费等方面,但是如果对各高校院所或者是高校之间的科研实力进行对比时,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包括以上指标外,还必须包括其他的硬件科研投入指标和条件指标,如科技人员数量、实验室建设、学科与基地建设等指标。如果着重于对高校科研绩效的研究,则要重点考虑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效益指标等的分层设置问题。另外,指标的量化绝对数形式、相对数形式以及多元组合的形式问题也是我们在构建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重视的问题。有关各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主要包括两类方法,一类是主观构权法,包括专家调查法、两两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一类是客观赋权法,主要包括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环比分析法等。
参考文献:
[1] 刘勇,营利荣.基于三角模糊数的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绩效评价[J].科技政策与理论,2010,(10):11-13.
[2] 毛钟红.浅谈高校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26-27.
[3] 陆根书,张晓磊,席酉民,等.构建高校科研评价系统,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37-43.
[4] 陈元.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广东科技.2008,(4):16-18.
[5] 孙焕,侯咏.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烤烟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7,(2):38-40.
[责任编辑 王 莉]
关键词:科技评价;科技管理;比较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252-03
科技评价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科技发展顺利运行的最基本的运行机制。一个科学、健全的科技评价体系,对于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科技评价工作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科技评价的结果可做为科技计划制订、项目立项的依据,用作检查科研活动的效率或效果,以促进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科技评价经过多年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国外科技评价工作,更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国外科技评价方式
现代意义的科研评价较早地出现在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对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被认为是科研评价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西方科研评价发展的高峰。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了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活动,并将政府资助的科研机构和科研活动纳入了绩效评估的范畴。英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委员会在进行科研评价时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制订了一套统一标准,将结果分为7个等级,由专家组进行评价,其评价依据是看提交的研究活动的质量有多少成果被认为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荷兰大学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职员数量和被用作投入指标的研究经费数量;产出指标包括科学出版物的数量和实质;论文、专利和邀请的讲座的数量;研究成果对于学科的重要性,对一般科学、未来技术可能的影响和应用及社会效益等。
(一)国外科技评价特点分析
国外科技评价的标准主要有文献索引、学会奖、专利和市场标准等。在基础研究上,德国认为科学论文发表后学术界的反映就是最好的评估。这方面西方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如SCI、EI、ISTP等检索工具,其在文献计量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科技奖励方面,西方学会奖极为普遍,最具权威的是学会奖和民间奖,如著名的诺贝尔奖。而政府奖较为少见,这是在“社会强于政府”的国家的一种现象,因为其科学共同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在应用技术方面,前期的评价标准是专利的申请与授权,如日本已经成功地依靠专利制度实现了经济强国之梦。在日本工业界,如果不能很快地申报包含足够的内容以获得足够高的商业回报专利,他们是不会愿意为大学里的研究人员提供经费资助的。后期的评价标准是市场管理机制,靠公平的市场来评价。如德国政府认为,“好的成果必然得到市场的认可和验证,市场效益是成果评估的主要标准。”可见,国外在高校科技评价中是很重视市场效益和专利权的申请的,即很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
(二)国外高校科技评价的一般方法
一般认为,科技评价有两种基本方法,即定量指标评价法和专家定性判断法。按照美国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的观点,可以把科研评价细分为以下几种方法:文献计量分析、同行评议、经济计量方法、案例研究、回溯分析和定标比超六种方法。
1.同行评议分析方法
同行评议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相关领域的某一科研事项进行评价的活动,因此,同行评议是以专家定性判断为主的方法。以目前世界上科研评价系统最先进、最成熟的国家之一的英国为例。英国的科研评价模式指的是由专业评价人员实施评价工作、综合评价结论和建议等等,一般完全委托给专业评价人员。专业评价人员通常具有很深的资历、丰富的评价经验、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他们提供的结论通常能获得行政部门和学术界的认可,在政府制订政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文献计量分析法
文献计量评价作为目前国际潮流的科研评价方法,源于20世纪中叶兴起的科学计量学和科学引文分析。1962—1963年,被称为“科学计量学之父”的美国科学家普赖斯,先后发表两部著作《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小科学,大科学》,开创了科学定量分析之先河。文献计量分析是以出版物、出版物的引文和专利、专利的引文等为依据,对相关科研实体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文献计量分析的优点在于它的定量性。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根据文献计量指标功能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描述型的统计指标和关联性的统计指标。对于描述性指标主要是指论文、专利和引文的数量、平均引用率等等,通过它们可以粗略估计研究的数量及其影响;关联性指标主要指合作著文的作者分析等,描述参与者之间的现存关系等等。目前国际上运用最多的高校科研绩效的客观评价工具则是加菲尔德主持编制的《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数据库。世界著名科学计量学专家,匈牙利学者布劳温采用科学计量学12项指标,利用每项指标分学科对32个国家的学科水平进行比较,得到在1976—-1980年间我国物理学在SC1上平均引文率排第一位。1997年英国学者罗伯特根据SCI,利用论文的被引次数(RCA)和论文的引文率(RCI)两项指标,分学科领域、分国家进行比较,得到在1981—1994年间我国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13位,论文的质量指标——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居世界第65位。
3.经济计量方法
经济计量方法主要用于评价高校科研活动的投人与产出。按照Kostoff的观点,经济计量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方法、边际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生产函数方法。一般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比较不同规模高校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尽量采用相对数指标,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该方法比较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分析。 二、我国科技评价的一般方法
对科技成果做出科学合理的定量化评价,已成为我国目前的重要事项。纵观我国学者近几年的学术文献,在对科技评价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科技评价方法的介绍却是寥寥无几,除了国际通行的专家评价法(即同行评议)和计量指标分析法(文献分析)以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一)科技业绩综合量化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以科技工作业绩评价为主线,以获得科研经费数,通过鉴定或科技成果项目数、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数、科技成果奖励数为主要内容,给各个指标分别进行量化得分,由多人合作的论文或者项目则按照相应的对照比例进行得分计算,最后进行汇总得到实际完成的科研量化结果X,同时给出每位教师每年应该完成的科研工作量Y,将量化结果X和Y进行比较,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简便的高校科研业绩的评价方法,主要用于考核教师是否完成了科研工作量定额。但是各项指标的量化得分很难统一,同时科研指标的不统一性使得这一标准的普适度只限于学校内部。
刘开源(2005)提出了科研量化管理的量化范围和具体计分办法。其中SCI等文献检索是当前高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刘艳阳(2003)利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出版的期刊引文报告(JcR)2001版报道的定量数据,对151种收录期刊及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学科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按学科统计出对应的期刊数据及影响因子的最大值及平均值,并对每一学科中影响因子大于2、被引用次数大于3 000的期刊予以统计分析。以具体数字说明这些指标在学科中分布极不均衡,如果简单绝对地使用SCI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指标将有碍于科学研究的正常发展。冯敏(2004)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普通高校的科研评价存在着单纯依赖于核心期刊评价、跨学科评价以及客观性评价等问题,提出普通高校应针对自身实际,逐步实行科研成果评价社会化,制订新的适合成果评价的指标体系。么大中(2004)则针对具有的方法——同行评议——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的途径。陈曦(2002)则从评价的对象、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程序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评价的方法应从定量(SCI问题)和定性(同行评议的问题)两方面考虑;而评价程序则应注重评价的反馈和个体的发展等。
2013年,李新荣在《基于集对分析的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一文中,通过论述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基础上,从投入与产出两方面设计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进而运用集对分析的思想方法建立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模型,并举例说明其初步应用。
高校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考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以定量为主,将考核项目分解后确定多种不同的考核基本要素,并给予每项赋以不同的分值,最后根据所测评出来的总分值确定被评者考核的等级。(2)评价的内容指标基本相同,包括论文、著作、专利及获得国家、省部委奖项等。(3)评价标准上主要包括是否有SCI、EI、SSCI等检索的论文等量化指标。
(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AHP法是著名运筹学家Seaty于1980年提出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充分利用人的经验和判断,对定量和非定量因素进行统一测度。其主要思想是:(1)分解。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一个有序的、阶梯层次的结构模型,即把问题层次化。(2)判断。对同一层次的评价指标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建立判断矩阵,得到各评判指标的相对重要权重。(3)综合。计算各层各个指标的组合权重,得到相对于总目标的优先顺序。当然对各项指标进行加总时,先要对各项指标进行量纲化处理。应用AHP的基本思想,对高等院校的科技工作进行的综合评价,可以采用相对评价方法和绝对评价方法。相对评价方法指直接将若干个待评价的对象进行相对比较,确定出各评价对象相对于评价指标的优劣顺序;绝对评价方法则是指应用AHP确定出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集,对具体评价对象的指标实际值进行量纲化,然后加权做出最后的评价结果。此种方法目前在高校科研评价中应用较广,如北京工业大学的路萍、吴斌在“层次分析法在高等院校科技评价系统中的应用”中将层次分析法运用到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科技评价系统,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四川工业学院的谢合明副教授在“高校无形资产考评体系的综合评价”中也提出了在高校无形资产评价中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建议,同时给出了高校无形资产的指标评价体系。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也是在高校科研评价中应用较普遍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它是一种用于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际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的一种方法,比较适合于评价因素多、结构层次多的对象系统。该方法一般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使用,先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给出模糊评价因素集合和评语等级,确定出模糊评价隶属矩阵,最后通过合成算子得出参评单位的模糊评价值。如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韩静轩在“科研机构科技活动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一文中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应用;江汉石油学院段尧清在“高校科研量化管理的优先级评价方法”中,也提到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的理论。
2011年,许红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一文中提出一种测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2012年,于谦益在《高校科技管理评估研究》中提出构建一般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指标体系,阐述了一种基于模糊评估的评价方法,旨在能够公正、客观、合理、全面地对各种科技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四)其他综合评价方法
基于各种方法的不足与缺陷,许多学者又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例如,西安理工大学的曾绍智等在“高校内部科研院所科研绩效”中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的二次相对评价方法。整个评价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把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院所年度目标的量化分值和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得到的各院年度科研绩效量化评价分值分别作为参考指数和当前指数,然后将它们作为输入输出,用DEA方法测算它们的二次相对评价分值。这种评价是在动态中进行的,测算的是指数状态的相对有效性,而且DEA方法本身考虑到规模收益变化,对不同层次的院所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消除各院所客观基础条件不同所造成的影响,真正体现各院所的主观努力程度。另外,还有各种多元统计方法以及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如非线性综合评价模型的综合研究、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判别分析以及集对分析和韦林分布、多知识库的计算机专家评价系统等等,在高校科研评价中都有所涉及,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三、建议
纵观国内外科研评价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科技评价无非有两种基本方法,即定量指标评价法和专家定性判断法,其中作为定量评价法的文献分析法和多指标的德尔菲—层次分析法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多的综合评价方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科技评价方法的基础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科技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
(一)知识产权指标未纳入科技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科技成果鉴定及其奖励制度和专利法的激励制度,即科技管理双轨制。这种双轨激励的强度差异使得各种奖励政策向成果倾斜,从而也使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向科技成果方向倾斜,而对专利等知识产权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只赋予知识产权这方面的指标很小的权重,甚至对其置之不理。这种以引用评价和鉴定评价(即以论文发表、成果鉴定为主的评价体系)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使得我国投资产出的智力成果大部分以科研成果而非专利形式保持其技术形态,导致我国的科技成果只停留在知识资产的形态上,而没有转化到国家知识产权即产权的形态上,造成我国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以及科技成果只满足于组织上和学术上的认可,而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激励程度不够,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把知识产权等指标纳入进来,不能只停留在科技成果鉴定、论文发表数量、SCI等收录数量、纵横向科研项目及其经费、科研成果奖励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同时,对知识产权、专利等指标应赋予适当的权重,真正体现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质量,体现各高校的科研产出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强化专利激励,改革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进行“并轨”管理,才有可能真正体现高校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把资源配置到专利制度所规范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去,才有可能与国际科研评价标准接轨。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不全面
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主体造就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对科技人员进行评价时,采用的科研评价指标应该包括三大检索、科技著作、成果获奖、专利权、成果鉴定、承担项目和经费等方面,但是如果对各高校院所或者是高校之间的科研实力进行对比时,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包括以上指标外,还必须包括其他的硬件科研投入指标和条件指标,如科技人员数量、实验室建设、学科与基地建设等指标。如果着重于对高校科研绩效的研究,则要重点考虑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效益指标等的分层设置问题。另外,指标的量化绝对数形式、相对数形式以及多元组合的形式问题也是我们在构建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重视的问题。有关各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主要包括两类方法,一类是主观构权法,包括专家调查法、两两比较法、层次分析法等;一类是客观赋权法,主要包括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环比分析法等。
参考文献:
[1] 刘勇,营利荣.基于三角模糊数的高校科技中介机构绩效评价[J].科技政策与理论,2010,(10):11-13.
[2] 毛钟红.浅谈高校如何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26-27.
[3] 陆根书,张晓磊,席酉民,等.构建高校科研评价系统,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37-43.
[4] 陈元.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广东科技.2008,(4):16-18.
[5] 孙焕,侯咏.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烤烟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07,(2):38-40.
[责任编辑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