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的过程。而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手段,主动探索新知,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将大胆变革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学好各科知识,形成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当受到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的重视,然而,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却令人堪忧。
一方面,缺乏学习动机。很多调查表明,不少中职学生对学习都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来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等一系列问题,不知不觉成了学习语文课程都困难的学生。
另一方面,缺乏学习兴趣。作为初中阶段基础教育淘汰出来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都不能正常接受语文素养再教育,在语文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智力或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对许多事物都缺乏应有的兴趣,尤其是谈到学习就心生厌倦,对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虽然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水准,其综合素质较差,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学习语文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因为听不懂课和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丧失学习信心;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到职校是来学习专业的,语文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无所谓,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从不主动学习,更谈不上刻苦努力。
为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刻不容缓!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1 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趣味导学就显得有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教学中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借教具、助领悟,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这样,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学习的意识中。
教师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发现法,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点面结合法,是找准切入点,以教师的点带动学生的面,以学生的点带动学生的面,从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层次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教学,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多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会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因此,经常变换教学模式,如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等多种形式的交叉采用,可以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小说就利用小说特定的历史背景、作者经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精彩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讲诗歌则配以画面、配以音乐,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刻领会诗歌内涵,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总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堂。因为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不能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加上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因此,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动态、科技发展和热门话题,如“纳米技术”、“网络技术”、“和谐社会”等内容引入课堂,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的热爱。如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各种有意义的节日和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了解历史、文化,关心祖国建设,放眼世界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结合科技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成果,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自主探究。
卢梭早就指出过:对学生“不要教他这样或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杜威也说过:“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两位教育哲人十分鲜明地告诉我们:人类的文化成果是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获取,并得以内化的。人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能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须得通过活动。”其实质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在理解旧知的基础上从新构建新知。布鲁纳也反复强调,最好把人当作主动参与知识学习的人。他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习得语文知识及其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参与,在语文课堂控制中,最充分地运用“参与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实践活动,奋发学习心态,体现群体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学好各科知识,形成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当受到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的重视,然而,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却令人堪忧。
一方面,缺乏学习动机。很多调查表明,不少中职学生对学习都有“被逼无奈”的感觉,他们迫于家长的压力上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动力,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来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等一系列问题,不知不觉成了学习语文课程都困难的学生。
另一方面,缺乏学习兴趣。作为初中阶段基础教育淘汰出来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都不能正常接受语文素养再教育,在语文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智力或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对许多事物都缺乏应有的兴趣,尤其是谈到学习就心生厌倦,对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虽然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水准,其综合素质较差,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学习语文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因为听不懂课和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丧失学习信心;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到职校是来学习专业的,语文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无所谓,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从不主动学习,更谈不上刻苦努力。
为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刻不容缓!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1 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趣味导学就显得有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
教学中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借教具、助领悟,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这样,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学习的意识中。
教师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发现法,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点面结合法,是找准切入点,以教师的点带动学生的面,以学生的点带动学生的面,从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层次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教学,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多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会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因此,经常变换教学模式,如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等多种形式的交叉采用,可以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小说就利用小说特定的历史背景、作者经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精彩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讲诗歌则配以画面、配以音乐,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刻领会诗歌内涵,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总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堂。因为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不能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加上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因此,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动态、科技发展和热门话题,如“纳米技术”、“网络技术”、“和谐社会”等内容引入课堂,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的热爱。如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各种有意义的节日和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了解历史、文化,关心祖国建设,放眼世界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结合科技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成果,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自主探究。
卢梭早就指出过:对学生“不要教他这样或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杜威也说过:“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两位教育哲人十分鲜明地告诉我们:人类的文化成果是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获取,并得以内化的。人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取能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须得通过活动。”其实质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在理解旧知的基础上从新构建新知。布鲁纳也反复强调,最好把人当作主动参与知识学习的人。他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习得语文知识及其能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参与,在语文课堂控制中,最充分地运用“参与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实践活动,奋发学习心态,体现群体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