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nuzg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到了初三时,基本上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主见与判断力了,这时候,家长可以与孩子平等地商量一些重大决策了,在这以前,孩子学不学琴,都是家长替他做的决定,而在这个阶段,大家可以共同商量孩子的定位。这时候,孩子也知道自己决定,自己是有责任的,一但根据自己的决定做出了选择,今后不管自己是否后悔,他都不应该埋怨家长。如果孩子到初三的时候明确表现出来我不愿意再学音乐了,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要“牛不喝水强按头”,就可以停下来了。我认为,初三以前的音乐教育,就像语言与数学一样,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孩子接受这样的教育,应该具有强制性,就像孩子不想学数学、不想学语文是不行的一样。但是到了初三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是否继续学音乐了。
  建议一:家长具体要做的
  提前做好宣传
  怎么做才能让学琴孩子能够坚持到初三,家长还是要做一些准备工作的。
  耳濡目染也好,渗透也好、灌输也好,家长要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要告诉孩子:学琴,就像学语文、学算术一样,小孩都得学。而且要让孩子明白:学琴要一直持续学到初三,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概念:学琴是必须要做的事,没有不学的可能性,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从人性方面的考虑,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当他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可能性的时候,他对这件事的拒绝、反抗、逃避、不满、冲突和焦虑就少。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很自然地到时间就去上学,因为他知道上学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你从小告诉你们家小孩,上学是可以上,也可以不上的,那你就能看到,这个孩子想逃学的愿望有多强,所以家长要想让孩子把学琴自然地持续到初三的话,就要从小让孩子形成非常明确的概念:学琴是件不可回避的事。反之,如果给他造成了学琴是可学可不学的印象的话,那么当他在产生了不想学琴的念头的时候,想逃避学琴、抵抗练琴的意愿就会变得非常强烈,情绪与行为也会变得非常激烈。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有想到过,孩子学琴之所以产生那么强的痛苦感,是因为他有想逃避学琴的想法,而他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家长没有提前让孩子形成“学琴是不可避免的”概念。
  初三以后怎么办?
  这时候,家长就问了。那初三以后怎么办呢?我认为,初三以后的音乐教育属于个性化选择,什么叫做个性化选择呢?其实就是孩子想学就学,不学就算了,初三以前是必修课,初三以后选修课,初三以前是强制的、是必须的,初三以后是可选的,是自愿的,如果孩子还想学,那家长就为他提供条件,孩子说不想学了,那就算了。
  建议二:要不要让孩子将来从事音乐职业
  我要给各位家长一些建议的是,关于是否把音乐作为孩子未来职业选择的问题。在我看来,不管从事何种行业,都要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善于此道;
  二是乐于此道。
  善于此道,则工作会轻松而有成就,乐于此道,则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有快乐。
  孩子是否乐于此道,家长最有发言权,而孩子是否善于此道,那就必须要听教师与专家的意见了。如果家长发现这个孩子有音乐才能,在学琴的过程中,比其他的孩子的进步快很多,学得轻松很多,别的小孩学两年琴才学二级,你们家小孩学两年琴,已经考了六级了,别人小孩考二级的时候,每天都需要练两个小时,而你们家小孩考八级的时候,每天练琴不超过两个小时,这就够了,这时,你应该意识到,“我们家孩子可能是属于那种善于此道的孩子了。”
  到了这个时候,如果你个人有让孩子从事音乐专业意愿的话,你就要严肃认真地与孩子的老师沟通了。而在做出决定之前,你应该向一个真正的专家去咨询了。因为,孩子是否有足够的潜能从事音乐专业,通常家长是没有资格判断的,郎朗的父亲,对郎朗从小就寄予很高的希望,那因为他本人就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有把握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音乐潜能的判断。通常都是跟自己见过的其他孩子进行比较的,由于经验有限,你的判断往往不太靠谱,孩子从开始学琴,就比周围的孩子进步快。参加比赛,先在区里获了奖,再到市里获了奖。参加全省比赛,名次也不错,家长就觉得自己生出一个天才来了,以为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大音乐家、大明星,于是乎辞职带着孩子到北京来,住在音乐学院的周边,陪着孩子学琴,到了北京,一看和他一块学琴的孩子才知道,自己孩子的水平,连音乐学院附中可能都考不上。


  首先,家长见到的孩子少,没有准确的参照系数,其次,家长又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所以对孩子未来职业选择问题上应该多听听老师的话,如果孩子的老师权威性不够的话,那最好找一个更权威的专家鉴定一下。
  但是,我在这里要提醒家长一件不大不小事儿:
  老师的话不可不听,但也不一定全听,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师说的话,有时候是鼓励,不是判断,“鼓励”和“判断”之间是有差别的。鼓励是一种感性的态度,而判断是理性的比较,千万不要把“鼓励”当作“判断”,比如说老师会跟孩子说:“你太棒了,你太有才了,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大音乐家。”家长对这类的话,不必太当真。我的钢琴老师就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过后很久才知道,教师也就是想鼓励鼓励我。上次我们学校招生考试期间,一个初试就落榜的考生家长来找我说,考场的老师都对我们孩子说了,不错,很不错!还对他笑呢,怎么初试就下来了,我说,老师那是在安慰你、鼓励你,那些话不是真正的评价。我们的老师出于善良用心,经常对孩子说一些带有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家长不用对这样的话太认真。如果你到了真的需要教师来鉴定与评价做出决策的时候,那你就要非常严肃认真地跟老师谈。


  我建议采用下面的问法:   我向您咨询一下:在同龄的孩子当中,如果按才能把孩子由高到低排一个队,你觉得,我们家孩子处于哪一个位置呢?你不要让他直接评价孩子好或不好,你让他排一个队,为你家孩子放一个位置,这个时候老师给你的评价才是真正比较客观的,当然即便老师作出这样的判断,家长的脑子里面,还要绷紧另外一根弦儿:你一定要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个老师做出的评价,是根据他所见过的学生进行的排位,而这个老师本人处于什么样的专业地位,是你一定要注意的。
  一个市体校教练所见过的好学生和坏学生,不能跟省体校的教练相比的。要是与国家队教练相比较,那么他的评价可能就更不靠谱了,如果你想让孩子考中央音乐学院,你就最好找到一个中央音乐学院老师来鉴定一下;如果你想让孩子考一般音乐院校,那你就要找一个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专家鉴定一下,如果你想让孩子考综合大学的音乐系,那个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老师说的建议,你就可以采纳了。
  职业定位,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经过专家理性的判断,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目标定位。当孩子确实“善于此道”的判断明确后,再加上这个孩子热爱音乐、喜欢学琴,觉得在学音乐、学琴的过程中,他能感到快乐,那么孩子也属于一个“乐于此道”者。这时,家长就可以考虑,把音乐作为孩子未来择业的一个方向,反之,如果一个孩子的音乐潜能不是很高,学琴很吃力,对音乐又没有特别的兴趣与偏好,那家长千万不要把音乐作为孩子今后的职业选择。
  切不可根据自己的意志,强行安排孩子走职业音乐工作者的道路。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种由家长盲目为孩子选择音乐职业,所造成的悲剧实在太多了。
  建议三:分段定位,适时调整
  所谓“分段定位”的意思,就是小孩刚刚开始学琴的时候,不要有那么高的期待,有些家长在孩子还没有开始学琴时,就想好了,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考上音乐学院,一定要当音乐家。我可以告诉大家,这种期待很不现实,你过早地进行专业定位,完全有可能导致职业定位的错位,最终产生教育悲剧,应该分段定位,适时调整。首先,你应该先让你孩子把琴学起来,通过良好的教育,使孩子喜欢音乐,喜欢学琴,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在音乐方面特别灵,特别喜欢音乐,小孩子刚刚学习没多久,进步特别快,这时候,你就可以把练琴时间加长一点了,比如原来每天练琴不足1小时,现在就可以练一个多小时了,这时候,你发现,别人家孩子考级一年通过一级都挺吃力,而你们家的孩子,以每年2- 3级的速度进步,练琴还一点也不觉得苦,参加考级,还都是以优秀水平通过,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初步判断,这个孩子将来有可能向音乐专业方面发展了。这时候,如果自己孩子的教琴老师,不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老师,你就可以考虑换个更专业一些的老师了,如果经过一个具有较高专业地位的老师判断,建议你,孩子可以报考专业音乐院校了,这时候就应该找一个专业音乐院校表演专业的老师来教。这个时候,你就已经在把孩子往职业音乐工作者的道路上推了。一但孩子能够考上音乐学院大学本科,甚至音乐学院的附中、附小,他成为一个专业音乐工作者就基本已成定局。
  除非他自己到时候又不想从事音乐职业了。到了这个时候,家长就不用再为孩子的职业音乐道路操心了,因为在后续的路程上,孩子能不能成为专家、大师,更多地取决于孩子自身的潜能,及他的专业老师和学校对他的培养与教育了。
  在分段定位的道路上,有两个词家长一定要牢记:一个是循序渐进,一个是适可而止。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前面讲过的那张描述潜能、努力、成就、痛苦关系的图表,循序渐进就是指,当他通过适度的努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后,在并没有非常吃力、痛苦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明显的进步势头,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目标瞄向下一个层级;但是,如果孩子通过很大的努力,才达到现在的程度,而且他的吃力、痛苦感已经很强,进步的势头却已经明显放缓了,这时候,就不要再想通过加大努力去追求更高层级的目标了。这就是所谓的“适可而止”。但是有些家长,不是采用这种定位策略,他们坚信,只要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我见过很多既没有很高的音乐潜能,更不热爱音乐的孩子,连考上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能力都不够,而家长却做着让孩子成为音乐大师、明星的美梦,既不顾孩子潜能的制约,也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就想让孩子成为郎朗、李云迪那样的明星,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计后果,孩子不上学,家长辞了职,没有给孩子与自己留下任何退路。这种做法的结果,很可能是牺牲了两个其他行业普通工作者的工作与事业成就,毁掉了一个家庭几年间正常的家庭生活。结果培养出来的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音乐工作者。音乐是一个非常要求潜能的职业,如果孩子潜能不足,凭着超负荷的努力,勉强进入音乐工作者行列。将来从业后,不仅工作疲惫不堪,活得很辛苦,而且在整个的职业生涯中,会毫无成就感。家长们不要以为,只要把孩子推上了音乐职业的道路上,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实际上,为孩子谋求一个长远的幸福生活,才是我们的目的。当然,很可能还有更糟的后果,孩子根本没有足够的音乐潜能,家长却固执地带着孩子直奔职业音乐家的目标而去,放弃了国民基础教育的内容,结果孩子连续几年考不上音乐学院,最后孩子没有走上音乐专业道路不说,连最基本的国民基础教育都不完整,此时再想退回去上普通大学时,才突然发现,孩子已经根本不可能考上任何一所普通大学了,这时,家长就只有后悔不迭了。
  如果我们的家长了解了潜能对音乐成就的制约作用,采取了分段定位,适时调整的策略,那么,这样的人生悲剧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这时候,可能很多琴童家长就在想了,学到初三?也太遥远了,现在我们家的小孩刚刚小学二年级,现在他和我和我们全家都痛苦得不行了。怎么能坚持到初三呢?
其他文献
《留守的小月亮》是我和著名作曲家房德和老师合作的一首少儿歌曲,继2007年在全省第十四届“群星奖”文艺调演中荣获少儿组金奖之后,又多次下基层进行巡回演出,并拍成了MTV,2008年又由电视台选送参加了由省政府举办的全省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文艺演出,并由辽宁广播电视台进行了播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作曲家的动听旋律和编排者动人的表演,因为文字只有配上音乐才能称其为歌,才可以拿来歌
期刊
按现代乐器分类法,唢呐属簧振动气鸣乐器。在历史上又有号角、金口角、苏而奈、巴拉满、聂兜姜等称呼,民间俗称喇叭、大号、大笛、大杆、二杆等。明代,唢呐已在我国普遍使用。唢呐类乐器流布于我国汉、满、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等民族中。  唢呐在我国民间运用得十分广泛,可以独奏、合奏和伴奏,并在民间婚丧仪式中普遍使用。唢呐多与笛、笙、锣鼓组合为小型的鼓乐班。在我国南北方大量存在的民间吹打乐,如河北吹歌、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演唱技巧”出发,以Veronica Swift和Benny Benack III版本的《social call》为例,分析爵士演唱技巧在爵士歌曲中的呈现和应用。本文首先研讨了Veronica Swift(维罗妮卡·斯威夫特)和Benny Benack III(班尼·贝纳三世)的生平背景;其次分析歌词含义;再从旋律、和声、曲式结构的角度进行音乐剖析;最后探讨Veronica Swi
期刊
〔摘 要〕奏鸣曲式最初源于古二部曲式更为细致的调性布局——古奏鸣曲式。其最初的曲式构建原则是主调与副调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原则。然而20世纪之后,奏鸣曲式在突破调性的洪流中仍然保有一席之地,此调性曲式承载非调性音乐的“悖论”就此产生。基于当代多元化、个性化的创作现状,论文仅选取贝尔格的钢琴奏鸣曲作为初步研讨对象,该作品是自由无调性时期早期作品的代表,亦有潜在的十二音作曲技法倾向。文章试图借助模因论的观
期刊
民族主义音乐(Nationalism),或称民族乐派,不是20世纪才出现的新流派,而是在20世纪有了新的发展。19世纪,随着民族运动、民族意识的发展,或随着民族文化复兴和发扬,欧洲很多作曲家采用民间旋律和节奏,选用本民族历史或临时事件作为题材进行创作。由此形成的民族主义音乐运动延续到了20世纪。  20世纪民族乐派与19世纪民族乐派相比有共性也有不同。从共性上看:都面向民间汲取滋养;都重视民间素材
期刊
在现代乐器分类法中,二胡属擦奏弦鸣乐器,因具有两条弦而得名,俗称胡琴、南胡、嗡子等,流行在我国南北方各地。近几十年始定名为二胡。  二胡由琴筒、琴杆、琴轴、琴弦、千斤、琴码、琴弓等构成。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筒,多用红木、紫檀或乌木制成,其形状主要为六方形,长13 厘米,前口直径(对边)8.8 厘米。有些地区则制成圆形或八方形。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
期刊
第五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期间,为庆祝弘韵箜篌乐团成立十周年暨双排弦踏瓣式全转调箜篌诞生三十周年,沈阳音乐学院弘韵箜篌乐团于2014年5月24日19时举办了“弘韵抒怀”箜篌专场音乐会,这是继2013年5月20日首届箜篌艺术节之后的又一次箜篌盛会。  箜篌,曾在古代盛极一时,经历了两千年的兴衰浮沉,明清时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今,沈阳音乐学院赵广运教授,为箜篌的复出倾注了半生的精力,终于把箜篌再次展
期刊
人在听音乐时身体会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与上瘾有关的化学物质,能够使人感觉快乐。  根据专家们的最新研究,人们喜爱音乐和他们沉溺性欲、毒品、赌博、美食等的原因并没有什么不同。研究发现,如果听到的曲调打动了你,那么你的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一种与冲动、上瘾有关的化学物质。甚至只是在脑子里想着音乐声,例如维瓦尔第(意大利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或者美国费西合唱团的《你好好爱我》,都会使人产生这种感
期刊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又译为《钟楼怪人》),根据法国文学巨擘雨果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吕克·普拉蒙登(Luc Plamondon)作词,理查德·科奇安特(Richard Cociante)作曲,1998年首演于巴黎国会大厅。  法国文学家雨果(Victor-Marie Hugo)于1831年创作的长篇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末的巴黎为背景,巴
期刊
许知俊,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指挥双专业,师从杜鸣心教授、叶小纲教授、李华德教授。现为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国家一级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合唱联盟副主席。曾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指挥奖”、“(歌剧)最佳指挥奖”,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作为当今乐坛活跃的著名指挥家,他与海内外许多乐团和剧院有着很好的合作。曾出访欧、亚、美、非的很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