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锅肉的传说
“文革”中,某县革委会接到通知,省里某“首长”要来“视察”。县革委“一班人”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如何接待。该县地处偏远贫困地区,拿不出什么好吃的来招待“首长”,研究来研究去,只好决定,把县城所有的厨师召来,到时一人做一个“拿手菜”送上去,以数量对质量,让“首长”高兴。
却说某厨师肥头大耳,人称王胖子。王胖子贪吃贪睡,年轻时未学好手艺,后来掌厨也没有什么长进,哪来什么“拿手好菜”?接受的又是“政治任务”,岂敢推却?只好愁眉苦脸回到家里,茶不喝,饭不吃,唉声叹气。老婆问他好半天,他才一五一十道出原委,受到老婆一阵奚落。不过,老婆毕竟是老婆,最后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那‘首长’啥没吃过,稀罕这鬼地方的东西?那么多人都上一个菜,一个菜夹一下,也要把他胀死。你干脆炒一个回锅肉拿上去,混过去算了。”
真是绝了!王胖子一拍大腿,从床上跳起来。那晚上,他竟多吃了两碗干饭。
“首长”终于来了。县招待所里摆了一大桌,厨师们把自己最拿手的菜一个一个端上来。不知是“首长”没有食欲,还是那些菜都不好吃,不是动一下,就是一动不动。县领导不停地劝,“首长”却依然皱眉头,摇脑壳,搞得县领导心头“北风吹”,冷飕飕的。
王胖子的回锅肉端上来了。那回锅肉用二刀圆尾做的,半肥半瘦,切得纸样薄,炒得黄灿灿、香喷喷的。那肥肉上片片都有灯盏窝,那瘦肉油浸浸的,配以绿油油的蒜苗、白生生的仔姜、红艳艳的鲜海椒和黑亮亮的木耳,真是五颜六色,鲜艳夺目。那“首长”刚训完一顿话,拿起筷子,正准备象征性地往嘴里送一点什么。一见这回锅肉,不禁眼睛一亮,夹上一片送进口中。
“好吃。”“首长”说。
县领导急忙介绍:“这回锅肉乃川东第一名菜,虽是家常菜,要炒好却不容易。‘首长’见多识广,这菜本来不该上席……”
“好好,就这个好。”“首长”又夹上一片送进口中,“想当初,我们要吃这个回锅肉都不行哟……”
王胖子一直站在旁边,心头七八个吊桶打水,这时才放了下来。县领导把他介绍给“首长”,让他和“首长”握手,更使他受宠若惊。
“这回锅肉是我家的祖传……”王胖子脑瓜忽然开了窍,自我吹嘘起来。那“首长”却不再理他,拿起筷子,望望满桌珍馐佳肴,却不知如何下手。鸡,烦!鸭,烦!鱼,烦!那筷子不知不觉还是伸向了那回锅肉。
全县城所有厨师做的菜,只有王胖子的回锅肉,“首长”动了三下。后来评厨师等级,就凭这一点,王胖子就上了特级。有人不服,闹到县里,说王胖子连“红烧狮子头”都做不来,还评特级,自己如何如何,为啥就评不上。县领导一句话便将其顶了回去:“你做的菜,省上来的‘首长’动了几下?”
改革开放,王胖子把回锅肉当招牌,把那饭馆承包下来,竟走红,发了大财。县领导甚至提出,要把王胖子的回锅肉作为开发重点,用以振兴全县经济。这不,那到县城的条条公路路口,那江边码头上,到处都立着诸如“正宗王胖子回锅肉”、“老牌子王胖子回锅肉”、“真传王胖子回锅肉”之类的招牌,有的还特地注明:“若有假冒,假一罚十”、“真正嫡传,绝非赝品”。
不过,王胖子早已死了。
忆苦饭的轶事
一、
那年那月,时兴吃忆苦饭。成立“革委会”、进行“清队”动员、教育“可教”子女、庆祝“最高指示”发表、两派宣布“大联合”……甚至哪家哪户有个红白喜事,都要先上忆苦饭。于是留下若干轶事。
某厂两派经过艰苦漫长的谈判,终于在两天两夜之后达成“协议”,宣布“大联合”。谈判代表饿得头昏眼花,却依然不准离开会场。主持谈判的军代表宣布,为了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请大家吃一顿忆苦饭。食堂师傅已准备好“四菜一汤”,接到军代表的命令,又去煮忆苦饭。忙乱近一小时,方才将忆苦饭送上。包谷羹又干又香,加了些青菜叶子、芽菜颗颗、榨菜丝丝在里面,好吃惨了。谈判代表狼吞虎咽,几下子就将那几大盆吃得一干二净。军代表是农村来的,见了很是气愤,把食堂师傅拉来训了一顿:“这是忆苦饭吗?我们在家过年过节也吃不到!”忆苦饭吃完,再上“四菜一汤”。面对那红烧肉、回锅肉、烧白,谈判代表全都摇头,几乎动也没动——那包谷羹已经满到了喉咙管,哪还能再装东西!
不过,直到现在,有个当年的谈判代表还说:那忆苦饭真的好吃,绝对胜过美食节的所有小吃!
二、
某校成立“革委会”,两派都请来了很多“战友”,其中一派把郊县农村的“战友”都请来了一大桌,照例是先吃忆苦饭。学校饭堂小,师傅们三天前便忙起,做了几大筐窝窝头,苞谷面做的,加了些菜叶子在里面,于是黑不黑黄不黄的。城市崽儿咬一口,觉得割喉咙管,便丢在桌子脚。农村来的“战友”吃得津津有味,见到处都丢,好可惜。于是将衣服脱下来,做成口袋样子,将那窝窝头全捡起来,装起拿回家。城市崽儿觉得这些“战友”脏了自己的“班子”,不许他们捡。一吵一闹,一推一搡,竟打了起来。农村“战友”将就那窝窝头作武器,掷到城市崽儿身上、脸上。随后,农村“战友”扛着“战利品”,凯旋而归。
三、
知青下乡到农村,头一顿都在农民家里吃。那地方缺烧,农民将饭、菜煮成一锅。正是春荒二月,那饭不见米星,干青菜又黑糊糊的,为酽汤,又加了麦麸子和谷糠。那饭递到知青手上,几乎所有的知青都一惊:头一顿就请我们吃忆苦饭呀!按城里的经验,忆苦饭后都有好吃的,可以拈“闪闪”(肥肉)。于是便不顾肚皮咕咕乱叫,象征性吃了那么一点。农民再劝,也不吃。没法,农民只好收拾桌子,于是完成了一项“政治任务”。可苦了那些知青,“闪闪”没吃成,肚皮又未填,头昏眼花要晕倒!第二顿吃另一家农民,也就顾不了那么多,狼吞虎咽吃了三大碗。
第二天,第二家农民就找第一家农民扯皮:“你说知青吃不得,他吃我的,咋就吃那么多,好亏哟!”
四、
“整风”开始,先开忆苦会,先吃忆苦饭。农村的忆苦饭,那才叫真正的“苦”。野菜、干红苕叶、红苕根、菜疙瘩煮一大锅,撒几把谷糠、麦麸在里面,连盐也不放,黑耸耸的,当知青的哪能吃得下?一女知青端了一碗,吃了一口,便再难下咽。想到在爸妈面前撒娇的日子,想到重庆城的九园包子、过桥米线、吴抄手的美味,那眼泪水就忍不住掉下来,不断线往碗里落。“整风”工作队队长看见了,过来关切地问她。没法子,她只好又刨两口,那眼泪水却忍不住,还是落。几个男知青却在一边又说又笑。那队长气愤了,训了他们一通:“你看你们这个女同学,多有阶级盛情!你们还有说有笑的,和贫下中农不是一条心。”
两个月后,那女知青就被推荐,成为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的幸运儿。
“文革”中,某县革委会接到通知,省里某“首长”要来“视察”。县革委“一班人”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如何接待。该县地处偏远贫困地区,拿不出什么好吃的来招待“首长”,研究来研究去,只好决定,把县城所有的厨师召来,到时一人做一个“拿手菜”送上去,以数量对质量,让“首长”高兴。
却说某厨师肥头大耳,人称王胖子。王胖子贪吃贪睡,年轻时未学好手艺,后来掌厨也没有什么长进,哪来什么“拿手好菜”?接受的又是“政治任务”,岂敢推却?只好愁眉苦脸回到家里,茶不喝,饭不吃,唉声叹气。老婆问他好半天,他才一五一十道出原委,受到老婆一阵奚落。不过,老婆毕竟是老婆,最后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那‘首长’啥没吃过,稀罕这鬼地方的东西?那么多人都上一个菜,一个菜夹一下,也要把他胀死。你干脆炒一个回锅肉拿上去,混过去算了。”
真是绝了!王胖子一拍大腿,从床上跳起来。那晚上,他竟多吃了两碗干饭。
“首长”终于来了。县招待所里摆了一大桌,厨师们把自己最拿手的菜一个一个端上来。不知是“首长”没有食欲,还是那些菜都不好吃,不是动一下,就是一动不动。县领导不停地劝,“首长”却依然皱眉头,摇脑壳,搞得县领导心头“北风吹”,冷飕飕的。
王胖子的回锅肉端上来了。那回锅肉用二刀圆尾做的,半肥半瘦,切得纸样薄,炒得黄灿灿、香喷喷的。那肥肉上片片都有灯盏窝,那瘦肉油浸浸的,配以绿油油的蒜苗、白生生的仔姜、红艳艳的鲜海椒和黑亮亮的木耳,真是五颜六色,鲜艳夺目。那“首长”刚训完一顿话,拿起筷子,正准备象征性地往嘴里送一点什么。一见这回锅肉,不禁眼睛一亮,夹上一片送进口中。
“好吃。”“首长”说。
县领导急忙介绍:“这回锅肉乃川东第一名菜,虽是家常菜,要炒好却不容易。‘首长’见多识广,这菜本来不该上席……”
“好好,就这个好。”“首长”又夹上一片送进口中,“想当初,我们要吃这个回锅肉都不行哟……”
王胖子一直站在旁边,心头七八个吊桶打水,这时才放了下来。县领导把他介绍给“首长”,让他和“首长”握手,更使他受宠若惊。
“这回锅肉是我家的祖传……”王胖子脑瓜忽然开了窍,自我吹嘘起来。那“首长”却不再理他,拿起筷子,望望满桌珍馐佳肴,却不知如何下手。鸡,烦!鸭,烦!鱼,烦!那筷子不知不觉还是伸向了那回锅肉。
全县城所有厨师做的菜,只有王胖子的回锅肉,“首长”动了三下。后来评厨师等级,就凭这一点,王胖子就上了特级。有人不服,闹到县里,说王胖子连“红烧狮子头”都做不来,还评特级,自己如何如何,为啥就评不上。县领导一句话便将其顶了回去:“你做的菜,省上来的‘首长’动了几下?”
改革开放,王胖子把回锅肉当招牌,把那饭馆承包下来,竟走红,发了大财。县领导甚至提出,要把王胖子的回锅肉作为开发重点,用以振兴全县经济。这不,那到县城的条条公路路口,那江边码头上,到处都立着诸如“正宗王胖子回锅肉”、“老牌子王胖子回锅肉”、“真传王胖子回锅肉”之类的招牌,有的还特地注明:“若有假冒,假一罚十”、“真正嫡传,绝非赝品”。
不过,王胖子早已死了。
忆苦饭的轶事
一、
那年那月,时兴吃忆苦饭。成立“革委会”、进行“清队”动员、教育“可教”子女、庆祝“最高指示”发表、两派宣布“大联合”……甚至哪家哪户有个红白喜事,都要先上忆苦饭。于是留下若干轶事。
某厂两派经过艰苦漫长的谈判,终于在两天两夜之后达成“协议”,宣布“大联合”。谈判代表饿得头昏眼花,却依然不准离开会场。主持谈判的军代表宣布,为了纪念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请大家吃一顿忆苦饭。食堂师傅已准备好“四菜一汤”,接到军代表的命令,又去煮忆苦饭。忙乱近一小时,方才将忆苦饭送上。包谷羹又干又香,加了些青菜叶子、芽菜颗颗、榨菜丝丝在里面,好吃惨了。谈判代表狼吞虎咽,几下子就将那几大盆吃得一干二净。军代表是农村来的,见了很是气愤,把食堂师傅拉来训了一顿:“这是忆苦饭吗?我们在家过年过节也吃不到!”忆苦饭吃完,再上“四菜一汤”。面对那红烧肉、回锅肉、烧白,谈判代表全都摇头,几乎动也没动——那包谷羹已经满到了喉咙管,哪还能再装东西!
不过,直到现在,有个当年的谈判代表还说:那忆苦饭真的好吃,绝对胜过美食节的所有小吃!
二、
某校成立“革委会”,两派都请来了很多“战友”,其中一派把郊县农村的“战友”都请来了一大桌,照例是先吃忆苦饭。学校饭堂小,师傅们三天前便忙起,做了几大筐窝窝头,苞谷面做的,加了些菜叶子在里面,于是黑不黑黄不黄的。城市崽儿咬一口,觉得割喉咙管,便丢在桌子脚。农村来的“战友”吃得津津有味,见到处都丢,好可惜。于是将衣服脱下来,做成口袋样子,将那窝窝头全捡起来,装起拿回家。城市崽儿觉得这些“战友”脏了自己的“班子”,不许他们捡。一吵一闹,一推一搡,竟打了起来。农村“战友”将就那窝窝头作武器,掷到城市崽儿身上、脸上。随后,农村“战友”扛着“战利品”,凯旋而归。
三、
知青下乡到农村,头一顿都在农民家里吃。那地方缺烧,农民将饭、菜煮成一锅。正是春荒二月,那饭不见米星,干青菜又黑糊糊的,为酽汤,又加了麦麸子和谷糠。那饭递到知青手上,几乎所有的知青都一惊:头一顿就请我们吃忆苦饭呀!按城里的经验,忆苦饭后都有好吃的,可以拈“闪闪”(肥肉)。于是便不顾肚皮咕咕乱叫,象征性吃了那么一点。农民再劝,也不吃。没法,农民只好收拾桌子,于是完成了一项“政治任务”。可苦了那些知青,“闪闪”没吃成,肚皮又未填,头昏眼花要晕倒!第二顿吃另一家农民,也就顾不了那么多,狼吞虎咽吃了三大碗。
第二天,第二家农民就找第一家农民扯皮:“你说知青吃不得,他吃我的,咋就吃那么多,好亏哟!”
四、
“整风”开始,先开忆苦会,先吃忆苦饭。农村的忆苦饭,那才叫真正的“苦”。野菜、干红苕叶、红苕根、菜疙瘩煮一大锅,撒几把谷糠、麦麸在里面,连盐也不放,黑耸耸的,当知青的哪能吃得下?一女知青端了一碗,吃了一口,便再难下咽。想到在爸妈面前撒娇的日子,想到重庆城的九园包子、过桥米线、吴抄手的美味,那眼泪水就忍不住掉下来,不断线往碗里落。“整风”工作队队长看见了,过来关切地问她。没法子,她只好又刨两口,那眼泪水却忍不住,还是落。几个男知青却在一边又说又笑。那队长气愤了,训了他们一通:“你看你们这个女同学,多有阶级盛情!你们还有说有笑的,和贫下中农不是一条心。”
两个月后,那女知青就被推荐,成为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的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