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其坤
1963年出生,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北京市科协九届副主席。
2014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 2016年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2017年被评为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低维超导电性等。2013年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2014年在界面诱导的高温超导研究上取得突破。发表论文500余篇,被引次数超过19000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150余次。
2018年11月6日,北京市科协、科协频道邀请薛其坤院士做客北京科学中心,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节目的采访。随后,科协频道对薛其坤院士进行了采访。
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
科协频道:薛院士,您好。2016年,在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上您获得了“物质科学奖”,您和您的团队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您在获奖感言中也提到“通过这次获奖更弘扬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那是什么精神动力让您矢志不渝地带领团队多年坚持这项科学研究?
薛其坤:追求科学的进步是每一个科学家的梦想,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完成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在我的科学生涯中走的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是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的、重大的梦想,这是我的基本感想吧!
科协频道:您觉得这对科研工作者进行科研攻关有什么样的启示吗?
薛其坤: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以及和各位科研工作者共享的地方。
第一,你要有敢于实现重大科学目标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勇气。当时,掌握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理论以后,怎么通过实验来实现?根据我们当时的分析和判断,还是非常艰难的。而且,这个理论的正确与否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不确定的,所以说,尽管我们有了这种追求,有实验和发现的计划,但是它存在的不确定性是非常大的。但是,通过不断试错,我们要有这种勇气证明这个理论或者是判断是不是正确的。这种科学创新的勇气我觉得值得和各位科研工作者分享。
第二,我们最后实现了科研目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学工具的发展,用我们古人的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瓷器是非常硬的,你想修理瓷器,想打造瓷器,如果你没有金刚钻,用一般的木头或钢铁是做不了的,是没有任何作为的。所以,我们在整个的发现过程中,由于我们长期的积累,在实验的技术、实验的工具或者说实验“金刚钻”的打造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基础。所以,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你想要有比较高质量的科学创新活动,必须把你的工具打造得更加强大,更加锋利,更加“硬”,这样,你碰到很难的科学物体的时候,你有别人达不到的工具,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能闻到别人闻不到的气味,这样的一个工具对科技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团队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很讲究和谐以及团队精神。我们在实验中涉及不同实验技术,以及不同学术背景的三四个团队,这三四个团队中每个团队中还有不同年级、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学生,包括20多个学生,凝结在同一个科学目标下,如何最有效地进行合作,实际上非常重要。通过导师的引导和对学生的教育,使我们这个团队不同背景的学生、不同课题组的学生、不同导师下的学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最高的效率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最后实现了科学发现。所以团队精神也很重要,团队精神在我们一切科技创新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中,我想只要涉及不同的人,不同的方面,我们就需要团队精神。这是我想和各位科技工作者分享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对于很多的其他科技创新活动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发挥实验工具的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科协频道:您能帮我们举一个最能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例子吗?
薛其坤:最能體现科学方法的,就是当时我们对材料缺陷的控制,材料缺陷的控制你可以从材料的生长技术上去控制,但是你看不到它,你只能通过性质来测量。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是结合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它对材料缺陷的研究可以达到原子尺度,不仅让你能在材料生长上找到解决办法,同时在这个“明亮的眼睛”的指导下,我们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选择正确的方向去改进我们材料的生长过程。所以,把不同的实验工具结合到一起,把不同的方法结合到一起,也是做出创新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能你所用的工具是在某一个方面有优势,但是如果把两个优势结合起来,那可能就会形成 “1+1>2”这种效率。我们在发现过程中,把不同优势的实验工具结合到一起,是我们这次实验发现的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或者值得大家借鉴的因素。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崇尚科学,喜欢科学
科协频道:您是物理学家,对于青少年来说,您有没有一些方法和建议,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物理、认识科学?
薛其坤:实际上从事物理也好,从事科学也好,是一件非常幸福、非常美妙的事情,因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包括我好奇你吃了饭,下了班干什么,你看到了好吃的东西,会想它为什么好吃。尤其对孩子来讲,他会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或者事件都非常好奇。其实,科学家这个职业对于孩子们和年轻人而言,是一个提供了最高水平实现他好奇心的这样的职业。所以,如果年轻人包括孩子们,对现实世界很好奇,喜欢问为什么,那选择科学将是给你最大的满足、最大幸福感的职业。希望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年轻人崇尚科学,喜欢科学,满足你的好奇心,使你的精神非常愉悦。
让公众感受到科学的美妙
科协频道:我们知道您非常重视科学传播工作,这么多年来也一直积极地投身于科学传播工作中,作为科研工作者,您觉得应该如何架起科学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呢? 薛其坤:科研工作者大部分时间应该专攻于他的职业,集中精力做科研,但是当某一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把科学知识传播出去、把科学产生的有可能的应用尽快进行转化以外,我觉得还应该在某一个阶段及时向大众宣传你所做的这个科学,让大家了解到科学的美妙,包括它有可能产生的用处,对我们生活有什么改进。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把握好你全力以赴做科研和一定阶段花点时间做科普的辩证关系。你的主业是做科学研究,但是在适当的时机,要及时地把你所从事的科学、你对科学的理解和大众进行交流,让大家也能了解科学最新的进展和进步,使大部分人能感觉到你确实在从事着一个非常美妙的实验。
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大众的科学素质,提高大众的判断能力。大家都知道,在网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新的科學和新的技术,大家都觉得很好奇,但是如果没有正确地去解读,有时候会给大众造成一些误解和错觉。在适当的时机及时地把真正的科学,和大部分人进行传播交流,我觉得这是科学家职责的一部分。然而,关键就是把握好这个辩证关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科学传播内容要像“好莱坞大片”那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
科协频道:“科协频道”是科协科学传播工作的一个缩影,我们今天采访地点北京科学中心未来也要建成科普新地标,与“科协频道”一样,都肩负服务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使命。您对今后我们的科学传播工作还有哪些期望?
薛其坤:对于未来的科学传播和科普而言,我对北京科学中心的建立充满了期待,我的建议就是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做出一系列的科学大片,你做出来的科学传播内容,要像我们看“好莱坞大片”那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才能让大众真正体会到科学的美妙,享受到科学的乐趣,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我希望你们通过现在的先进的媒体技术,把它变成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年轻人都喜欢看的作品,我希望你们系统地规划一下,做出一个像《发现》一样的、让大家普遍认可、非常想看的一个频道或者节目。这一点我本人充满了期待,也是作为九届科协主席对你们年轻人的一个殷切期望。因为现在的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电视技术、传播技术都已经非常发达了,如果把这些技术利用得好,在科学传播方面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使我们的科学传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使我们国家的科普进入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行列,我想这对我们国家科学的发展,对于科学创新氛围的打造,将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你们做好这个工作。
科协频道:谢谢您!
1963年出生,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清华大学副校长,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北京市科协九届副主席。
2014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得者, 2016年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2017年被评为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低维超导电性等。2013年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2014年在界面诱导的高温超导研究上取得突破。发表论文500余篇,被引次数超过19000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150余次。
2018年11月6日,北京市科协、科协频道邀请薛其坤院士做客北京科学中心,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节目的采访。随后,科协频道对薛其坤院士进行了采访。
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
科协频道:薛院士,您好。2016年,在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上您获得了“物质科学奖”,您和您的团队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您在获奖感言中也提到“通过这次获奖更弘扬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那是什么精神动力让您矢志不渝地带领团队多年坚持这项科学研究?
薛其坤:追求科学的进步是每一个科学家的梦想,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完成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在我的科学生涯中走的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是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的、重大的梦想,这是我的基本感想吧!
科协频道:您觉得这对科研工作者进行科研攻关有什么样的启示吗?
薛其坤: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以及和各位科研工作者共享的地方。
第一,你要有敢于实现重大科学目标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勇气。当时,掌握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理论以后,怎么通过实验来实现?根据我们当时的分析和判断,还是非常艰难的。而且,这个理论的正确与否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不确定的,所以说,尽管我们有了这种追求,有实验和发现的计划,但是它存在的不确定性是非常大的。但是,通过不断试错,我们要有这种勇气证明这个理论或者是判断是不是正确的。这种科学创新的勇气我觉得值得和各位科研工作者分享。
第二,我们最后实现了科研目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学工具的发展,用我们古人的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瓷器是非常硬的,你想修理瓷器,想打造瓷器,如果你没有金刚钻,用一般的木头或钢铁是做不了的,是没有任何作为的。所以,我们在整个的发现过程中,由于我们长期的积累,在实验的技术、实验的工具或者说实验“金刚钻”的打造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基础。所以,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你想要有比较高质量的科学创新活动,必须把你的工具打造得更加强大,更加锋利,更加“硬”,这样,你碰到很难的科学物体的时候,你有别人达不到的工具,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你能闻到别人闻不到的气味,这样的一个工具对科技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团队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很讲究和谐以及团队精神。我们在实验中涉及不同实验技术,以及不同学术背景的三四个团队,这三四个团队中每个团队中还有不同年级、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学生,包括20多个学生,凝结在同一个科学目标下,如何最有效地进行合作,实际上非常重要。通过导师的引导和对学生的教育,使我们这个团队不同背景的学生、不同课题组的学生、不同导师下的学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最高的效率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最后实现了科学发现。所以团队精神也很重要,团队精神在我们一切科技创新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中,我想只要涉及不同的人,不同的方面,我们就需要团队精神。这是我想和各位科技工作者分享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对于很多的其他科技创新活动也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发挥实验工具的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科协频道:您能帮我们举一个最能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例子吗?
薛其坤:最能體现科学方法的,就是当时我们对材料缺陷的控制,材料缺陷的控制你可以从材料的生长技术上去控制,但是你看不到它,你只能通过性质来测量。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是结合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它对材料缺陷的研究可以达到原子尺度,不仅让你能在材料生长上找到解决办法,同时在这个“明亮的眼睛”的指导下,我们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选择正确的方向去改进我们材料的生长过程。所以,把不同的实验工具结合到一起,把不同的方法结合到一起,也是做出创新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能你所用的工具是在某一个方面有优势,但是如果把两个优势结合起来,那可能就会形成 “1+1>2”这种效率。我们在发现过程中,把不同优势的实验工具结合到一起,是我们这次实验发现的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或者值得大家借鉴的因素。
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崇尚科学,喜欢科学
科协频道:您是物理学家,对于青少年来说,您有没有一些方法和建议,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物理、认识科学?
薛其坤:实际上从事物理也好,从事科学也好,是一件非常幸福、非常美妙的事情,因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包括我好奇你吃了饭,下了班干什么,你看到了好吃的东西,会想它为什么好吃。尤其对孩子来讲,他会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或者事件都非常好奇。其实,科学家这个职业对于孩子们和年轻人而言,是一个提供了最高水平实现他好奇心的这样的职业。所以,如果年轻人包括孩子们,对现实世界很好奇,喜欢问为什么,那选择科学将是给你最大的满足、最大幸福感的职业。希望更多的孩子、更多的年轻人崇尚科学,喜欢科学,满足你的好奇心,使你的精神非常愉悦。
让公众感受到科学的美妙
科协频道:我们知道您非常重视科学传播工作,这么多年来也一直积极地投身于科学传播工作中,作为科研工作者,您觉得应该如何架起科学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呢? 薛其坤:科研工作者大部分时间应该专攻于他的职业,集中精力做科研,但是当某一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把科学知识传播出去、把科学产生的有可能的应用尽快进行转化以外,我觉得还应该在某一个阶段及时向大众宣传你所做的这个科学,让大家了解到科学的美妙,包括它有可能产生的用处,对我们生活有什么改进。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把握好你全力以赴做科研和一定阶段花点时间做科普的辩证关系。你的主业是做科学研究,但是在适当的时机,要及时地把你所从事的科学、你对科学的理解和大众进行交流,让大家也能了解科学最新的进展和进步,使大部分人能感觉到你确实在从事着一个非常美妙的实验。
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大众的科学素质,提高大众的判断能力。大家都知道,在网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新的科學和新的技术,大家都觉得很好奇,但是如果没有正确地去解读,有时候会给大众造成一些误解和错觉。在适当的时机及时地把真正的科学,和大部分人进行传播交流,我觉得这是科学家职责的一部分。然而,关键就是把握好这个辩证关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科学传播内容要像“好莱坞大片”那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
科协频道:“科协频道”是科协科学传播工作的一个缩影,我们今天采访地点北京科学中心未来也要建成科普新地标,与“科协频道”一样,都肩负服务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使命。您对今后我们的科学传播工作还有哪些期望?
薛其坤:对于未来的科学传播和科普而言,我对北京科学中心的建立充满了期待,我的建议就是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做出一系列的科学大片,你做出来的科学传播内容,要像我们看“好莱坞大片”那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才能让大众真正体会到科学的美妙,享受到科学的乐趣,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我希望你们通过现在的先进的媒体技术,把它变成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年轻人都喜欢看的作品,我希望你们系统地规划一下,做出一个像《发现》一样的、让大家普遍认可、非常想看的一个频道或者节目。这一点我本人充满了期待,也是作为九届科协主席对你们年轻人的一个殷切期望。因为现在的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电视技术、传播技术都已经非常发达了,如果把这些技术利用得好,在科学传播方面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使我们的科学传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使我们国家的科普进入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行列,我想这对我们国家科学的发展,对于科学创新氛围的打造,将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你们做好这个工作。
科协频道: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