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以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路径拓展等多个方面联动推进,通过构建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三大课堂”融通的全方位育人机制,搭建立体化育人平台,拓展多元化育人路径,创新和丰富协同育人内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协同育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12-0135-04
引言
协同是由德国学者Haken在系统论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协同即为两个或以上的个体,经过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来实现任务或目标的过程[1].伴随着协同理论的普及,其广泛被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运用,尤其是在国家全力推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号召下,高职院校也要主动参与其中,发挥协同创新中协同育人的核心价值[2].协同育人即为利用协同方式,把高质量的科技教育资源转变为育人资源,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2015年7月30日,在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普通本科院校共有1202所,其中绝大多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3].上述类别院校只有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才培育模式,才能够强化创新能力的实现,完成自身跨越式发展,而协同育人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保障之一.
旅游行业是操作性与应用性要求较高的行业,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的全新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使得旅游人才长时间出现结构性缺失的问题,特别是学历高、综合素养高的,中高层旅游管理人员的严重确实.协同育人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育人形式,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逐渐普及应用.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指导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变文件中提出,要实现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行业发展需求,寻找切入点、创新点与经济增长点.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致力于解决我国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与旅游行业、旅行社发展管理需求相脱节,培养的旅游人才普遍存在职业素养相对低下、岗位适应能力有限、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等情况.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路径拓展等方面出发,着重探讨解决行业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教育与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路径,特别是人才培养的“六共”模式对提高行业性应用型本科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和示范引领作用.
1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顶层设计
创新是引领应用型旅游院校发展的第一动力,旅游管理学院一直致力于积极推进产教融合,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探索开放式的办学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始建于1989年,曾获省部级优质专业、特色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特色高校专业建设项目和中央财政专项支持;2011年,通过世界旅游组织国际旅游教育质量认证;2015年旅游管理类本科开始招生,2016年获批省部级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省部级“一流学科”(培育).旅游管理学院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办学情况、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服务质量等情况,从学院的规划设计、管理体系、协同理念等顶层设计入手,把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作为学院发展的重点与办学特色,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学习.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协同,目标是培育人才,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协同协作与组织,这不仅仅是办学理念,也是办学体系,更加注重的内涵式发展,协同育人价值的展现是合力的表现.
1.1 构建OPECA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能在国内外景区、酒店、餐饮、会展、旅游综合体、运动休闲、俱乐部、邮轮、高铁等产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国际组织等从事相关投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构建OPECA(目标导向、人才专业性、创业和创新性、沟通能力、应用型)行业应用型导向的学校育人平台和行业育人平台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机制,着重建设旅游管理人才培育的专业结构体系以及创新创业号召下的人才培育创新体系.
1.2 加大“双师双能型”和“专兼结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机制
高水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培育出高素养、高技能旅游管理人才的基础保障,也是旅游院校开展优质教育的核心支撑,同时也是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的核心力量,更加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要培养出高素养、高技能的学生就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支持.为了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双师双能型”和“专兼结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学院一方面强化高校旅游管理毕业生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提升其实践经验与能力.有选择性的定期组织教师前往著名星级酒店与旅游企业参与学习,累积工作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在校内建立领先的校内实习实验中心,如省部级的“桂林桂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旅游行為实验室”“东盟旅游研究基地”和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休闲养生旅游研究中心”,独立法人企业“桂旅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教师校内专业实验和社会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加强来自旅游企业教师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基本功训练,针对教师开展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基础教学技能训练,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与学术能力.融合人才培育、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使得高校与企业成为人才培育的双主体,使得院校学生拥有双导师(学生导师+企业导师)以及双身份(学生+就业预备员工).
1.3 建设“旅游行业标准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也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4]要打造应用型本科专业,明确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学院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构建了“旅游行业标准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着力塑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OPECA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重构,组建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企业管理、休闲管理、康养旅游、空乘服务和高铁服务六大专业模块与专业任选模块课程群,并将应用型、校企合作开发型和创新创业型三类课程巧妙融入其中.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项目为主线,将课堂教学、实验、讨论、项目、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高度融合.为激发教研室活力、凝聚力、创造力,搭建“一专业四方向”专业平台、“一学科四支撑”课程群平台、“老带新,新助老”项目平台、“虚拟仿真与校企共建”实践平台、“校外导师加项目顾问”双创平台,打造柔性、共享的基层教学组织. 2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协同育人的平台建设实践
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解决高校、企业在经营中相互独立、融合有限的困境.打造共赢发展的局面,建立互惠互利的机制,实行科技成果共享体系,实行订单式人才培育有助于冲破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困境[5].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把建设协同育人平台作为高校转型的重要过程,通过建设院校实践教学平台、协同育人平台等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初期的定岗实行形式逐渐过渡到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育的全阶段,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六共同”合作教学模式即共定方案、共建基地、共建师资、共编教材、共开课程、共评质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1 构建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按照旅游业转型升级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做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将旅游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设计和教学环境中,增加实践学分与自主选修课比例.根据行业标准与企业经验丰富人员一同制定专业人才培育方案,调整人才培育重点与内容.企业深入参与高校人才培育,在满足院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一同制定人才培育方案,一同开发课程教材,一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一同选择实训实习内容、一同组织考核评价.选定的协同育人企业作为国际或国内的知名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已陆续派行业专家参与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教学内容适应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即保证了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质量.
2.2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课程开发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规格特征,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我们不是多种教育理念的简单的组合或叠加,而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实践体系,体现了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战略抉择与基本使命.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企业课程——企业家讲坛”.企业家讲坛项目的顺利推进,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课程开发在课程实践、科技创新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环节都注重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提供了经验借鉴,也为教师在立足行业、了解行业、融入行业、服务行业,创新服务地方经济模式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做到了专业与产业相依相促.
2.3 推进“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融合
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要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重要是基于协同育人平台,深化教学改革,夯实育人根基,积极推进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有机融合.针对第一课堂开展全新改革,规范开展第二课堂,深入扩展第三课堂,将三大课堂融合起来,将当地市场环境中利益相同主体通过连接的形式形成可靠稳定的育人体系.尝试教考分离形式,打造以综合素质为主,辅以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模式,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健全课程调整、评估与淘汰体系.
2.4 平台的制度化建设项目的构建
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及“新大学运动”[6]发展经验等基础的办学实践成果,学院非常注重对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确保共建双方权力和义务不受损害,为协同育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支持.配合制度化建设项目,学院已经完成了协同育人制度体系的构建,并开始与协同育人企业着手“实习员工管理办法”“实习员工工作手册”“实习员工岗位职责”“实习团队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实习日志周报制度”等具体制度的构建工作,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健全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践行学生自主学习形式,优化课堂教学课时,便于企业相关人员周末与夜晚进行课程教授,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协调安排学生参与实训.
2.5 坚持文化引领,推广“大师工作室”模式
在人才培育中文化氛围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在产学研协同培育人才的体系中文化是重要的源动力.在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中要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院校可以定期组织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来宣扬主流文化与价值观,引导教师与学生在工作与学习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可以以开放的形式容纳吸收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等优秀文化内容.学院依托在全国茶艺比赛中多次荣获奖项的优势,大力培育和推广“大师工作室”带教模式.参考企业管理体系与模式培育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发展规划相融合,结合行业文化与专业实践教育,打造新型“师徒制”教学模式.
3 深化合作內涵,拓展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之一就是要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人才培育的过程是开放性的,当地企业、政府均能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使得培育出来的人才是社会实际需求的.学院在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拓展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方式,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开展密切合作,一同制定出人才培育方案.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各自承担起责任,通过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开展人才培育,使得人才培育、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员工培育等形成协同效应.校企、校政、校校等多主体参与协同育人体系,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培育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培育新体系.
3.1 以校校协同育人为根本,打造校际应用型人才培养联盟平台
校校协同是将院校作为主体,实现院校与院校之间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合作,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校校协同合作不强制要求合作院校在实力与办学宗旨上的对等,其不仅仅可以是本科院校之间的协作,也可以是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中职院校直接的协作;不仅仅可以是国内院校之间的协作,也可以是国际院校之间的协作.校校合作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可以参考美国常春藤、澳大利亚G8高校联盟等形式及我国首个名校联盟——C9,借助我校牵头的中国-东盟旅游联盟教育体开展国际合作.
3.2 以校企协同合作为基础,大力拓展产学合作模式深度 在协同育人模式中校企协同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类型,其优势在于融合了高校的人才储备优势以及企业对市场的敏锐程度,利用了高校与企业的天然优势,实现了企业发展与人才培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实现人才培育与企业发展、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学校牵头成立了广西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教集团这一平台,我们在原有良好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展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立体化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旅游管理学院将实施以“铸学科、塑专业、锤课程、炼教学”为主要抓手的内涵建设战略,按照“通识课+专业课+企业课程”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大力拓宽产学合作深度.
3.3 以校地校行协同合作为宗旨,提升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
校地协调也被成为校政协调,是高校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针对当地社会发展环境,与当地政府在人才培育方面进行的合作.校地协同模式可以在局部区域进行,也可以在跨地域进行;既可以国内地方合作,也可以是国际区域合作.学院与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协会、中国饭店业协会等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建立了联系,成为其会员单位.还作为牵头单位成立了广西乡村旅游联盟、桂林市民宿协会,企业资源相对丰富,能够使得相应下属单位的合作形式更加紧密,并进一步扩展资源利用.同时,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准确的行业人才需求资讯,提高学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升学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质量.
3.4 以国际协同育人为契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开放大学建设
按照“以开放的视野办学、办开放的大学”的教育国际化理念,学院成立“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桂林)中心”,由自治区特聘专家美国天普大学李想教授领衔,在教学中逐步引进美国旅游酒店職业教学体系、国际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与国际接轨;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留学深造、到国际品牌酒店实习和就业的机会,提高就业的质量和档次.学院与中国烹饪协会签署了“中国——东盟美食技艺交流合作备忘录”,为我校组织培育中国东盟美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旅游烹饪大赛、中国—东盟旅游美食(厨师)节、中国—东盟餐饮旅游职业教育合作发展高峰论坛、中国烹饪大师技艺展演等品牌活动项目及多种形式促进交流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还将不断学习更新最新的办学宗旨,参考国际办学形式,拓展学院层次划分,进行中外分段、学生互转、学位互授等合作形式,在国际领域实现协同合作的全新变革.
结语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有相对独立的培养路径和完整的培养体系,协同育人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育人形式,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逐渐普及应用.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指导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变文件中提出,要实现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行业发展需求,寻找切入点、创新点与经济增长点.本研究从学校教育与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理入手,根据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规格特征,融入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体现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战略抉择与基本使命,解决行业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校教育与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路径,特别是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六共”模式,对提高行业性应用型本科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和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37(4):5-8.
〔2〕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 [J].职教论坛,2013(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7-30)[2015-08-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 dt/s5987/201507/t20150730_196698.html,2015 -08-0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5〕陈浩,董颖.略论“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67-71.
〔6〕柳友荣.中国“新大学”:概念、延承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1):75-80.
〔7〕李建求.高职教育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思考[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74-75.
关键词:协同育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12-0135-04
引言
协同是由德国学者Haken在系统论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协同即为两个或以上的个体,经过相互协作、共同配合来实现任务或目标的过程[1].伴随着协同理论的普及,其广泛被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运用,尤其是在国家全力推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号召下,高职院校也要主动参与其中,发挥协同创新中协同育人的核心价值[2].协同育人即为利用协同方式,把高质量的科技教育资源转变为育人资源,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2015年7月30日,在教育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普通本科院校共有1202所,其中绝大多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3].上述类别院校只有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才培育模式,才能够强化创新能力的实现,完成自身跨越式发展,而协同育人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保障之一.
旅游行业是操作性与应用性要求较高的行业,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的全新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使得旅游人才长时间出现结构性缺失的问题,特别是学历高、综合素养高的,中高层旅游管理人员的严重确实.协同育人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育人形式,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逐渐普及应用.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指导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变文件中提出,要实现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行业发展需求,寻找切入点、创新点与经济增长点.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致力于解决我国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与旅游行业、旅行社发展管理需求相脱节,培养的旅游人才普遍存在职业素养相对低下、岗位适应能力有限、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等情况.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路径拓展等方面出发,着重探讨解决行业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校教育与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路径,特别是人才培养的“六共”模式对提高行业性应用型本科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和示范引领作用.
1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顶层设计
创新是引领应用型旅游院校发展的第一动力,旅游管理学院一直致力于积极推进产教融合,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探索开放式的办学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始建于1989年,曾获省部级优质专业、特色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特色高校专业建设项目和中央财政专项支持;2011年,通过世界旅游组织国际旅游教育质量认证;2015年旅游管理类本科开始招生,2016年获批省部级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省部级“一流学科”(培育).旅游管理学院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办学情况、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服务质量等情况,从学院的规划设计、管理体系、协同理念等顶层设计入手,把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作为学院发展的重点与办学特色,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学习.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协同,目标是培育人才,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协同协作与组织,这不仅仅是办学理念,也是办学体系,更加注重的内涵式发展,协同育人价值的展现是合力的表现.
1.1 构建OPECA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能在国内外景区、酒店、餐饮、会展、旅游综合体、运动休闲、俱乐部、邮轮、高铁等产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国际组织等从事相关投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依据.构建OPECA(目标导向、人才专业性、创业和创新性、沟通能力、应用型)行业应用型导向的学校育人平台和行业育人平台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机制,着重建设旅游管理人才培育的专业结构体系以及创新创业号召下的人才培育创新体系.
1.2 加大“双师双能型”和“专兼结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机制
高水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是培育出高素养、高技能旅游管理人才的基础保障,也是旅游院校开展优质教育的核心支撑,同时也是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的核心力量,更加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要培养出高素养、高技能的学生就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支持.为了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双师双能型”和“专兼结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学院一方面强化高校旅游管理毕业生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提升其实践经验与能力.有选择性的定期组织教师前往著名星级酒店与旅游企业参与学习,累积工作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在校内建立领先的校内实习实验中心,如省部级的“桂林桂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旅游行為实验室”“东盟旅游研究基地”和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休闲养生旅游研究中心”,独立法人企业“桂旅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教师校内专业实验和社会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加强来自旅游企业教师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基本功训练,针对教师开展基本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基础教学技能训练,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与学术能力.融合人才培育、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使得高校与企业成为人才培育的双主体,使得院校学生拥有双导师(学生导师+企业导师)以及双身份(学生+就业预备员工).
1.3 建设“旅游行业标准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也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4]要打造应用型本科专业,明确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学院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构建了“旅游行业标准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着力塑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OPECA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重构,组建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企业管理、休闲管理、康养旅游、空乘服务和高铁服务六大专业模块与专业任选模块课程群,并将应用型、校企合作开发型和创新创业型三类课程巧妙融入其中.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项目为主线,将课堂教学、实验、讨论、项目、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高度融合.为激发教研室活力、凝聚力、创造力,搭建“一专业四方向”专业平台、“一学科四支撑”课程群平台、“老带新,新助老”项目平台、“虚拟仿真与校企共建”实践平台、“校外导师加项目顾问”双创平台,打造柔性、共享的基层教学组织. 2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协同育人的平台建设实践
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解决高校、企业在经营中相互独立、融合有限的困境.打造共赢发展的局面,建立互惠互利的机制,实行科技成果共享体系,实行订单式人才培育有助于冲破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困境[5].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把建设协同育人平台作为高校转型的重要过程,通过建设院校实践教学平台、协同育人平台等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初期的定岗实行形式逐渐过渡到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育的全阶段,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六共同”合作教学模式即共定方案、共建基地、共建师资、共编教材、共开课程、共评质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1 构建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生的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按照旅游业转型升级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做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将旅游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设计和教学环境中,增加实践学分与自主选修课比例.根据行业标准与企业经验丰富人员一同制定专业人才培育方案,调整人才培育重点与内容.企业深入参与高校人才培育,在满足院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一同制定人才培育方案,一同开发课程教材,一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一同选择实训实习内容、一同组织考核评价.选定的协同育人企业作为国际或国内的知名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已陆续派行业专家参与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教学内容适应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即保证了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质量.
2.2 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课程开发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规格特征,融入现代教育理念,我们不是多种教育理念的简单的组合或叠加,而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实践体系,体现了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战略抉择与基本使命.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企业课程——企业家讲坛”.企业家讲坛项目的顺利推进,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课程开发在课程实践、科技创新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环节都注重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提供了经验借鉴,也为教师在立足行业、了解行业、融入行业、服务行业,创新服务地方经济模式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做到了专业与产业相依相促.
2.3 推进“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融合
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要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重要是基于协同育人平台,深化教学改革,夯实育人根基,积极推进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有机融合.针对第一课堂开展全新改革,规范开展第二课堂,深入扩展第三课堂,将三大课堂融合起来,将当地市场环境中利益相同主体通过连接的形式形成可靠稳定的育人体系.尝试教考分离形式,打造以综合素质为主,辅以个性化发展的评价模式,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健全课程调整、评估与淘汰体系.
2.4 平台的制度化建设项目的构建
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及“新大学运动”[6]发展经验等基础的办学实践成果,学院非常注重对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确保共建双方权力和义务不受损害,为协同育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支持.配合制度化建设项目,学院已经完成了协同育人制度体系的构建,并开始与协同育人企业着手“实习员工管理办法”“实习员工工作手册”“实习员工岗位职责”“实习团队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实习日志周报制度”等具体制度的构建工作,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与此同时健全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践行学生自主学习形式,优化课堂教学课时,便于企业相关人员周末与夜晚进行课程教授,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协调安排学生参与实训.
2.5 坚持文化引领,推广“大师工作室”模式
在人才培育中文化氛围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在产学研协同培育人才的体系中文化是重要的源动力.在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中要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院校可以定期组织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来宣扬主流文化与价值观,引导教师与学生在工作与学习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可以以开放的形式容纳吸收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等优秀文化内容.学院依托在全国茶艺比赛中多次荣获奖项的优势,大力培育和推广“大师工作室”带教模式.参考企业管理体系与模式培育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发展规划相融合,结合行业文化与专业实践教育,打造新型“师徒制”教学模式.
3 深化合作內涵,拓展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之一就是要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人才培育的过程是开放性的,当地企业、政府均能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使得培育出来的人才是社会实际需求的.学院在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拓展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方式,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开展密切合作,一同制定出人才培育方案.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各自承担起责任,通过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开展人才培育,使得人才培育、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员工培育等形成协同效应.校企、校政、校校等多主体参与协同育人体系,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培育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培育新体系.
3.1 以校校协同育人为根本,打造校际应用型人才培养联盟平台
校校协同是将院校作为主体,实现院校与院校之间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系统合作,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校校协同合作不强制要求合作院校在实力与办学宗旨上的对等,其不仅仅可以是本科院校之间的协作,也可以是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中职院校直接的协作;不仅仅可以是国内院校之间的协作,也可以是国际院校之间的协作.校校合作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可以参考美国常春藤、澳大利亚G8高校联盟等形式及我国首个名校联盟——C9,借助我校牵头的中国-东盟旅游联盟教育体开展国际合作.
3.2 以校企协同合作为基础,大力拓展产学合作模式深度 在协同育人模式中校企协同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类型,其优势在于融合了高校的人才储备优势以及企业对市场的敏锐程度,利用了高校与企业的天然优势,实现了企业发展与人才培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实现人才培育与企业发展、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学校牵头成立了广西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职教集团这一平台,我们在原有良好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展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立体化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旅游管理学院将实施以“铸学科、塑专业、锤课程、炼教学”为主要抓手的内涵建设战略,按照“通识课+专业课+企业课程”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大力拓宽产学合作深度.
3.3 以校地校行协同合作为宗旨,提升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
校地协调也被成为校政协调,是高校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针对当地社会发展环境,与当地政府在人才培育方面进行的合作.校地协同模式可以在局部区域进行,也可以在跨地域进行;既可以国内地方合作,也可以是国际区域合作.学院与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协会、中国饭店业协会等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建立了联系,成为其会员单位.还作为牵头单位成立了广西乡村旅游联盟、桂林市民宿协会,企业资源相对丰富,能够使得相应下属单位的合作形式更加紧密,并进一步扩展资源利用.同时,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准确的行业人才需求资讯,提高学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升学院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质量.
3.4 以国际协同育人为契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开放大学建设
按照“以开放的视野办学、办开放的大学”的教育国际化理念,学院成立“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桂林)中心”,由自治区特聘专家美国天普大学李想教授领衔,在教学中逐步引进美国旅游酒店職业教学体系、国际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与国际接轨;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留学深造、到国际品牌酒店实习和就业的机会,提高就业的质量和档次.学院与中国烹饪协会签署了“中国——东盟美食技艺交流合作备忘录”,为我校组织培育中国东盟美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旅游烹饪大赛、中国—东盟旅游美食(厨师)节、中国—东盟餐饮旅游职业教育合作发展高峰论坛、中国烹饪大师技艺展演等品牌活动项目及多种形式促进交流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还将不断学习更新最新的办学宗旨,参考国际办学形式,拓展学院层次划分,进行中外分段、学生互转、学位互授等合作形式,在国际领域实现协同合作的全新变革.
结语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有相对独立的培养路径和完整的培养体系,协同育人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育人形式,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逐渐普及应用.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指导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变文件中提出,要实现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行业发展需求,寻找切入点、创新点与经济增长点.本研究从学校教育与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理入手,根据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规格特征,融入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体现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战略抉择与基本使命,解决行业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校教育与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路径,特别是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六共”模式,对提高行业性应用型本科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和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37(4):5-8.
〔2〕徐平利.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 [J].职教论坛,2013(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7-30)[2015-08-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 dt/s5987/201507/t20150730_196698.html,2015 -08-0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5〕陈浩,董颖.略论“政产学”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67-71.
〔6〕柳友荣.中国“新大学”:概念、延承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1):75-80.
〔7〕李建求.高职教育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思考[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