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各项技术与设备还没有国外发达国家先进与高端,因此,导致了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还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建筑节能情况较为严峻,但是我国现在还在为构建节能建筑而不懈努力。本文对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对建筑节能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建筑节能;现状;发展
一、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
1、没有充分利用新科技的力量和管理方式
在建筑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及改进管理方式才能更好的保障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建设规模增长较快的时期,只有不斷的利用最近科技、使用新材料,才能防止这种能耗的现状,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建筑品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新的理念、技术、管理模式需要得到有效推广。
相关规定比较冷门,很多连专业人士都未必知晓,更何况是普通大众。其次,相关规定对大众而言,过于专业或过于笼统,很难进行实践和操作。因此,大多数规定仅仅是书面上的规定,并没有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
2、建筑节能意识薄弱
由于缺乏对建筑节能专业知识的了解及认知,因此人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忽视建筑节能的重要性,更关注建筑的外部和内部构造,对于外在形式的认可往往大于对建筑本身节能功能的认可。基于该种购房心理,开发商也会将时间、金钱、人力、物力更多的花费在装饰、外观等方面,而忽略房屋舒适、合理利用、人性化设计等的要求。从使用者到建造者,薄弱的节能意识是建筑节能的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3、建筑节能创新的交流平台不健全
在任何时候,技术创新都是社会进步的第一大动力,建筑节能行业也不例外。目前,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创新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我们目前仍未建立一套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节能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缺乏一个统一的交流和结合的平台。节能技术投入严重不足,节能材料的成本昂贵、推广不足、节能理念落后等都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4、政府管理机制的落后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建设、经济、信息化、环保、规划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因此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行政监督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做到不相互推卸,不相互扯皮,从材料到建造,从建造到使用,每一个环节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现阶段政府关于建筑节能部分并没有很好的进行落实,很多节能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执行。
二、我国建筑节能方面的发展方法
1、墙体保温。墙体保温分为外保温和内保温,保温材料可以用聚苯板或胶粉聚苯颗粒。目前较成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主要有外挂式外保温、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浇注成型、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外保温等。
2、外墙门窗保温。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热交换,70%通过门窗,30%通过墙体和屋面,故要加强门窗保温。双层门窗保温隔音效果好于单层门窗,塑钢门窗热传导效果明显好于铝合金和钢门窗,在隔声、隔热、节能、减少室内温差,提高采光性方面,中空镀膜玻璃效果最佳。
3、地板、屋顶保温。选择地板、屋顶保温材料的同时,增加地板、屋顶保温层厚度可以提高保温隔音效果。
4、.改变建筑设计布局,提高建筑节能效果。设计时应注意窗墙比、遮阳效果、及房间的朝向。设计达到布局合理,才能有利于提高建筑节能效果。如设计住宅小区时,在总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低密度、高容积率对节能有利,同时要选择在采光、通风条件比较好的地段进行建设,还应有良好的朝向。
5、太阳能源与建筑有机结合。太阳能源取之不尽,在设计中增设太阳能设施,建筑成本增加少,但节能效果很好。太阳能应用技术应该作为一项专业技术进入到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在与相关专业的配合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专业设计,使太阳能就像其他建筑部件、构件一样,最终也成为建筑的一个部件,使建筑与太阳能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体。
三、我国建筑节能未来发展措施
1、注重节能建筑的落实。当务之急不是急于不断提高节能设计标准,而是要保证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全面落实和达标,既有建筑改造分步落实。应该完善节能设计标准和既有建筑改造的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及经济性奖励政策,要完善节能建筑的责任追诉制。只有将节能建筑比例提升,建筑节能才能有稳步发展的基础。
2、大力推行新科技
不论是在建筑设计阶段还是建筑施工过程中都要尽量才有最新科技,选择新材料。在设计阶段做好建筑的外形和结构的设计,根据需要,选择节能措施。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可能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及水源热泵技术等。
3、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的检测、统计、审计和披露制度。目前我国尤其应该重视建立建筑能耗的后期跟踪和披露制度,将建筑寿命周期内的能耗统计和披露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应该尽快制定一套公正规范的建筑节能检测手段,实现对建筑的节能现场检测,将建筑能耗变成国家和老百姓都能看得见、算得清的明白账。这对推动建筑节能落实、政策制定和提高老百姓的认知程度都有积极意义。
4、建立完善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体系
以立法形式制定强制性建筑物最低能耗标准,注意建筑节能政策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抓好政府强制性的职能,有必要将相关的建筑节能标准上升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即以立法形式制定强制性的建筑物(包括建筑耗能设备)最低能效标准。并且,这些最低能耗标准要随着技术进步及达标率的不断提高而及时更新。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大建筑节能的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增加执法手段。确保制定的最低能效标准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
5、建立并维护基于市场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
基于市场的节能激励政策内涵之一是指从节能机制本身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采暖计量收费机制,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采暖量缴费,做到“想节能时就可以实现节能”,从而可以调动其采暖节能的积极性,使老百姓能够真正从节能中获益,从而调动参与节能的积极性,是鼓励节能型建筑发展的前提措施。
基于市场的节能激励政策的另一方面的内涵是指财政激励机制。因为提高能源效率所需的节能附加成本问题往往是推动节能工作的一大障碍,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与支持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政府应尽职尽责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
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机构、一个团体比政府更适合或更具有威慑力,来实行建筑节能的雄心壮志了。在建筑节能方面,政府机构首先应摒弃过去对华丽建筑的追求,政府办公大楼应起到建筑节能的示范作用。在政策激励方面,政府应制定全国性的激励政策,从房地产开发商,到材料供应商,再到购房者,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以驱动各方节能。在监督管理方面,应做到赏罚分明。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补贴、信息服务机制等多种措施通力合作,凸显政府在建筑节能中的先锋作用。
7、加强对建筑节能的宣传和培训
通过节能宣传、节能培训,提高公众的建筑节能意识。当前,我国公众节能意识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水平依然很低。
总之,建筑节能事业已不再是一个国家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而是世界所有建筑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战略目标,然而建筑节能工作是完成这项战略目标中不可忽视的工作任务。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虽然还赶不上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只要我国确定相关的激励政策与法律法规的颁发,提高技术水平,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将会在发展之中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相信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在未来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四、结束语
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刘素萍,建筑节能与围护结构[J].工业建筑2001,31(7)
[2]朱伟,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几点措施[J].甘肃2002(2):37
[3]刘加平,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2001(2):12-15
[4]李彩云,浅谈建筑节能开发应用-科学之友2010(5)
【关键词】 建筑节能;现状;发展
一、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
1、没有充分利用新科技的力量和管理方式
在建筑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及改进管理方式才能更好的保障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在我国建设规模增长较快的时期,只有不斷的利用最近科技、使用新材料,才能防止这种能耗的现状,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建筑品质,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新的理念、技术、管理模式需要得到有效推广。
相关规定比较冷门,很多连专业人士都未必知晓,更何况是普通大众。其次,相关规定对大众而言,过于专业或过于笼统,很难进行实践和操作。因此,大多数规定仅仅是书面上的规定,并没有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
2、建筑节能意识薄弱
由于缺乏对建筑节能专业知识的了解及认知,因此人们在生活中可能会忽视建筑节能的重要性,更关注建筑的外部和内部构造,对于外在形式的认可往往大于对建筑本身节能功能的认可。基于该种购房心理,开发商也会将时间、金钱、人力、物力更多的花费在装饰、外观等方面,而忽略房屋舒适、合理利用、人性化设计等的要求。从使用者到建造者,薄弱的节能意识是建筑节能的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3、建筑节能创新的交流平台不健全
在任何时候,技术创新都是社会进步的第一大动力,建筑节能行业也不例外。目前,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创新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我们目前仍未建立一套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节能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缺乏一个统一的交流和结合的平台。节能技术投入严重不足,节能材料的成本昂贵、推广不足、节能理念落后等都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4、政府管理机制的落后
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建设、经济、信息化、环保、规划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因此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行政监督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做到不相互推卸,不相互扯皮,从材料到建造,从建造到使用,每一个环节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现阶段政府关于建筑节能部分并没有很好的进行落实,很多节能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执行。
二、我国建筑节能方面的发展方法
1、墙体保温。墙体保温分为外保温和内保温,保温材料可以用聚苯板或胶粉聚苯颗粒。目前较成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主要有外挂式外保温、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浇注成型、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外保温等。
2、外墙门窗保温。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热交换,70%通过门窗,30%通过墙体和屋面,故要加强门窗保温。双层门窗保温隔音效果好于单层门窗,塑钢门窗热传导效果明显好于铝合金和钢门窗,在隔声、隔热、节能、减少室内温差,提高采光性方面,中空镀膜玻璃效果最佳。
3、地板、屋顶保温。选择地板、屋顶保温材料的同时,增加地板、屋顶保温层厚度可以提高保温隔音效果。
4、.改变建筑设计布局,提高建筑节能效果。设计时应注意窗墙比、遮阳效果、及房间的朝向。设计达到布局合理,才能有利于提高建筑节能效果。如设计住宅小区时,在总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低密度、高容积率对节能有利,同时要选择在采光、通风条件比较好的地段进行建设,还应有良好的朝向。
5、太阳能源与建筑有机结合。太阳能源取之不尽,在设计中增设太阳能设施,建筑成本增加少,但节能效果很好。太阳能应用技术应该作为一项专业技术进入到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在与相关专业的配合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专业设计,使太阳能就像其他建筑部件、构件一样,最终也成为建筑的一个部件,使建筑与太阳能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体。
三、我国建筑节能未来发展措施
1、注重节能建筑的落实。当务之急不是急于不断提高节能设计标准,而是要保证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全面落实和达标,既有建筑改造分步落实。应该完善节能设计标准和既有建筑改造的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及经济性奖励政策,要完善节能建筑的责任追诉制。只有将节能建筑比例提升,建筑节能才能有稳步发展的基础。
2、大力推行新科技
不论是在建筑设计阶段还是建筑施工过程中都要尽量才有最新科技,选择新材料。在设计阶段做好建筑的外形和结构的设计,根据需要,选择节能措施。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可能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及水源热泵技术等。
3、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的检测、统计、审计和披露制度。目前我国尤其应该重视建立建筑能耗的后期跟踪和披露制度,将建筑寿命周期内的能耗统计和披露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应该尽快制定一套公正规范的建筑节能检测手段,实现对建筑的节能现场检测,将建筑能耗变成国家和老百姓都能看得见、算得清的明白账。这对推动建筑节能落实、政策制定和提高老百姓的认知程度都有积极意义。
4、建立完善建筑节能的政策法规体系
以立法形式制定强制性建筑物最低能耗标准,注意建筑节能政策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抓好政府强制性的职能,有必要将相关的建筑节能标准上升到国家的法律、法规,即以立法形式制定强制性的建筑物(包括建筑耗能设备)最低能效标准。并且,这些最低能耗标准要随着技术进步及达标率的不断提高而及时更新。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大建筑节能的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增加执法手段。确保制定的最低能效标准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
5、建立并维护基于市场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
基于市场的节能激励政策内涵之一是指从节能机制本身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采暖计量收费机制,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采暖量缴费,做到“想节能时就可以实现节能”,从而可以调动其采暖节能的积极性,使老百姓能够真正从节能中获益,从而调动参与节能的积极性,是鼓励节能型建筑发展的前提措施。
基于市场的节能激励政策的另一方面的内涵是指财政激励机制。因为提高能源效率所需的节能附加成本问题往往是推动节能工作的一大障碍,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与支持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政府应尽职尽责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
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机构、一个团体比政府更适合或更具有威慑力,来实行建筑节能的雄心壮志了。在建筑节能方面,政府机构首先应摒弃过去对华丽建筑的追求,政府办公大楼应起到建筑节能的示范作用。在政策激励方面,政府应制定全国性的激励政策,从房地产开发商,到材料供应商,再到购房者,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以驱动各方节能。在监督管理方面,应做到赏罚分明。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补贴、信息服务机制等多种措施通力合作,凸显政府在建筑节能中的先锋作用。
7、加强对建筑节能的宣传和培训
通过节能宣传、节能培训,提高公众的建筑节能意识。当前,我国公众节能意识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水平依然很低。
总之,建筑节能事业已不再是一个国家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而是世界所有建筑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战略目标,然而建筑节能工作是完成这项战略目标中不可忽视的工作任务。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虽然还赶不上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只要我国确定相关的激励政策与法律法规的颁发,提高技术水平,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将会在发展之中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相信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在未来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四、结束语
全面的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长远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刘素萍,建筑节能与围护结构[J].工业建筑2001,31(7)
[2]朱伟,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几点措施[J].甘肃2002(2):37
[3]刘加平,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2001(2):12-15
[4]李彩云,浅谈建筑节能开发应用-科学之友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