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实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而要完成一次教学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信息、信息和载体和信息的接受终端。其中信息是传达教学的内容,而信息的载体和接受终端.则是人的因素,即教员和学员。根据信息理论可知,在进行一次信息传递时,基本上要经过下列几个基本过程。
一是信息的贮存和分类,对于教学活动,就是教员课前所从事的备课和课前准备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员将教学内容进行贮存、归纳和分类,并把这些经过整理的内容,做为信息向外传递,此时教员已具备了信息的载体或发送始端的功能。
二是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一定的煤体的传递过程。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所谓的方式,是指传递教学内容的形成,即教学方法。而媒体,则是指用以传递教学内容的媒介,也就是在授课中,教员的语音语言、形体语言、板书、实验和实习等。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传递媒体是同时进行的,处于同一过程中的。传递方式的选择,决定着信息传递的速度、数量和终端接收的效果,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即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至于传递媒体,由于它实质上是起着对信息的译码和翻译作用,所以它对信息的传递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三是信息接收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是指学员对教学内容的接收、理解和掌握。
四是信息反馈过程。这一过程信息接受终端向发送始端反馈接收效果,促使发送始端不断修正发送的信息内容和方法。这一过程反映在教学中,就是通过评教、评学,召开各种教学会议以及考试等活动,来估价教学效果,不断地修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从以上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它具有双向性,并符合信息传递的基本理论。但同时,又由于在这一活动中的主体是人,所以它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使这一活动更加复杂。它同直接“给与”和“接收”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应在于教学活动是教员和学员之间完成的双重认识过程,而这一过程又由于具有社会活动的属性,所以它又与一般的信息传递过程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一次循环。那么我们如何更快、更直接地去认识事物,也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时,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呢?前面我们讲了,教学方法只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加快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要想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就必须对每一方面进行合理选择,科学使用。本文只就教学方法中一种进行专门的讨论。
那么什么是教学方法呢?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教员进行传递信息的方式。这一活动的主体是教员,客体是学员,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员的思维,使其较快地理解和掌握你所表达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如同你选择回家的道路一样。从某处到你家可能有许多条道路,但是你为了更快、更方便,往往选择最近和最平坦的道路回家。教学也是一样,我们总是选择我们认为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从事教学活动。当然,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教员的选择,阅历不同,而千差万别,但是基本的方法是可循的,每个人的教学方法,只是这些基本方法的不同的排列而己。在这里,我只想对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反差式教学法”谈一些浅见。
什么是“反差式教学法”呢?这一概念因人而异,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有的人认为所谓的“反差就是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差异性,即矛盾的特殊性”。也有的人认为,“反差”是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过程。还的有人认为,“反差”就是事物的对立面,就如同语法中的反义词一样。那么这一概念到底如何事理解和解释呢?我认为,所谓“反差”就是事物之间相互比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求同存异”、“求异存同”,即特殊性,发现此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即普遍性。我们通过将此事物与许多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形象地、简单地、较快地认识这一事物,掌握这一事物的变化规律,而“反差式教学法”就是这一基本原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过程。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反差式教学法”的二个基本特征:一、它是一种事物与多种事物之间的比较过程。这种比较的过程,便我们找到了认识事物的捷径。二、它的比较原则是“求同存异”,“求异存同”。就是把未知的复杂的事物与多种已知的事物相比较,将未知的、复杂的事物分解,来找出事物间同一性和差异性,缩短认识事物的进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的,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也就是矛盾的普遍牲,使我们对新事物和复杂事物的认识形成了一个简单、整体的框架,得以将事物分门别类。而事物间的差异性,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又使我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产生了具体的概念。“反差式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概念、理论和设备分解,把分解的各部分,同学员熟悉的己知的概态、理论和设备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点。先使学员对这些部分知识,有个比较透彻的理解,然后,再将分解的知识积木式地组合起来,再来对比这些整体知识与前面所比较的知识在概念上、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从这一理论的实质来看,它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基本观点,在教学形式上的应用,因此说,这种方法从理论上可行的,也是科学的。
我们知道,人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次循环过程,认识都向前发展了一步。学员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反复的实践和认识,对于某些事物,已经有了比较深刻和认识,获得了全部或部分的实践经验,而如何利用这些经验,便学员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就是“反差式教学法”研究课题的实质。将知识分解成学员已掌握了的认识的全部或一部分,引导他们使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建立起新得部分概念和理论,使学员自觉完成由实践向理论认识的转化,增加学员的参与意识,使教学具有了双向成分。最后,将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引导学员利用已得出的推理,来重新判断这一新知识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使其建立新的、完整的概念和理论,促进其认识向深一层次发展。因此,“反差式教学法”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那么,“反差式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法,有哪些区别呢?我们知道,一般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员讲,学员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员就如同一架录音机。其教学形式是这样的:是这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所以就是这样的。对于重点和难点,为了讲得清楚、准确,便不断地重复,以示其重要。这些重点难点,通过不断地重复,是否阐述清楚,进而在学员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了呢?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例如:某人告诉你说,不要乱扔烟头,要防止火灾,并为此一再翻来覆去地讲个没完,那么,此时你会有何感受呢?就乱扔烟头的危害,在你头脑中又有多少印象呢?一般来讲,你首先的感觉就是厌烦,而后就不再集申精力听,最后产生的拒绝接受的心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重复作用”的逆反心理。那么再假如,这个人先告诉你说,某单位发生火灾,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和伤亡,原因是由于乱扔烟头造成的,然后又说,我们单位于发生火灾的单位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着发生火灾的可能,最后告诉你烟头千万乱扔不得,那时,你的感觉和印象是怎样的呢?很显然,你会接受这个结论的。如果我们抛开其它因素,仅从讲话的形式来看,这个例子就是使用了“反差法”,也就是使用了简单的比较法。在这个推理过程中,结论是由说者和听者同时得出的。这在心理学理论上,就是使用了“不要说你应该怎样”而是说“你认为应该怎样”这一原理。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反差式教学法”的特点就是“你认为应该怎样”。它的基本形式是:你学过的事物是怎样的——将它们组合起来又是怎样的——这一组合的新事物又是怎样——原来是这样的。这就是它与一般教学方法存在的根本区别。这一方法既采用了比较的原理,又引进了“诱导”的形式,因而,它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反差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就是“比较”。那么采用这一教学法,是否会影晌教学进度呢?俗话讲,“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两句俗语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只看比较才能正确有认识事物,也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最快地、正确地认识事物。也就是说,比较是正确认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捷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从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员最快地、最多地认识事物,而“反差式教学法”,正是能够较好的完成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而且还会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进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卡耐基先生,在讲解推销术时,曾阐述了这样一个原理;你要便你的顾客相信,他这样做,完全自愿的,而绝不是你强迫的。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与推销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形式上,是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的。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反差式教学法”与上面的推销术原理具有同工异曲之妙。从形式上看,我们也是向学员推销我们的产品——知识。而“反差法”则正是加快和增加推销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反差式教学法”只是诸多教学方法理论中的一种,因而它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的应用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场所的不同而变化,但是它的基本原则我们是可以遵循的,那就是:一、比较的原则。这种比较,可以是与周围事物横向比较,也可以是与事物自身进行的纵向比较,还可以同多种事物和事物的本身进行交叉比较,这些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例如:“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就是同类事物间的横向比较,“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则是事物自身的比较,二、积极引导学员参与教学。使学员自愿加入授课思维中来,变课堂教员一人思维,成学员、教员共同思维,也就是使学员自愿接受我们推销给他们的知识新产品。这两条原则,用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增加授课效果,增加学员学习兴趣。
要想把“反差式教学法”实施好,做为一名教员首先要加强备课,拓宽备课内容。通过备课和课前准备,掌握学员已获得的知识,将重要的、复杂的内容,分解成学员掌握了的简单内容。这样,在授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设计好每一节课,这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这里所说的设计,并不是说以节课的时间分配问题,而是指授课思路的设计。一节课中,你首先要讲什么内容,问题如何引出,怎样向学员发问,结论应该怎样推出,以及准备举哪些例子,何时举例等。同时还要预计学员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设想学员的思想发展是否能与你的思路相吻合,以及如何引导学员的思维按着你既定的思路进行等。这一切都必须有个统筹安排。第三,把握学员思路,掌握课堂节奏。在上课时,这一点很重要,节奏过快,学员思路跟不上,影响授课效果,节奏过慢,学员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要想控制课堂节奏,就必须把握住学员思路,使他们跟着你所说的所想的发展。第四,增强授课技巧,这里主要指语言(包括身体语言)技巧,它与演说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它的内容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做进一步的探讨。第五,当将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时,要恰如其份,反差要强烈,才能使学员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员学完汽油机之后,你讲柴油机课程时,可以采用如下思路:
1.回顾汽油机的基本功能和构造。
2.简单介绍柴油的燃烧特点。
3.提出假如把汽油换成柴油那么该如何改动汽油机呢?由此比较出第一种差别:点火方式。
4.通过对柴油和汽油的比较,得出第二种差别:供油差别。
5.由上述两种差别,还可以进一步比较出其它构造、功能和差别,进而可推出两者的共同之处。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将柴油机件分解,而且与汽油机件进行比较,找出两者间的相
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再将机件逐一结合成整体,推断出柴油机和汽油机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由此推断出柴油机的整体构造和功能。这一方法就是“反差式教学法”?通过比较,把汽油机的知识恰郊其分地反射到了柴油机和知识中来,不仅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授课效果,减少了授课难度。第六,用来比较的事物要能俗、简单。我们进行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筒单的道理来讲。如果用来比较的事物复杂难懂,那问题就会更加复杂,令人难以捉摸。比如,你把飞蝶比喻成盘子,那么飞喋的外貌便直观清楚了,如果你要是把盘子比喻成飞蝶,那么盘子的形状就更令人难以弄清了,反而弄巧成拙。
总之,教学方法只是教学活动一个过程中的一个方面。科学的教学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由于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使教学方法具有了社会属性。而做为其中之一的“反差式教学法”是把“反差式”的原理引入教学,它的中心环节就是“比较”。人们也正是通过比较才正确地、完整地认识了事物,因而它是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由于教学法具有的社会属性,因此。“反差式教学法”,在使用中也就不可能有固定的使用模式去遵循,我们只能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根据具体倩况,善加运用,决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一是信息的贮存和分类,对于教学活动,就是教员课前所从事的备课和课前准备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员将教学内容进行贮存、归纳和分类,并把这些经过整理的内容,做为信息向外传递,此时教员已具备了信息的载体或发送始端的功能。
二是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一定的煤体的传递过程。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所谓的方式,是指传递教学内容的形成,即教学方法。而媒体,则是指用以传递教学内容的媒介,也就是在授课中,教员的语音语言、形体语言、板书、实验和实习等。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传递媒体是同时进行的,处于同一过程中的。传递方式的选择,决定着信息传递的速度、数量和终端接收的效果,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信息传递,即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至于传递媒体,由于它实质上是起着对信息的译码和翻译作用,所以它对信息的传递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三是信息接收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是指学员对教学内容的接收、理解和掌握。
四是信息反馈过程。这一过程信息接受终端向发送始端反馈接收效果,促使发送始端不断修正发送的信息内容和方法。这一过程反映在教学中,就是通过评教、评学,召开各种教学会议以及考试等活动,来估价教学效果,不断地修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从以上教学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它具有双向性,并符合信息传递的基本理论。但同时,又由于在这一活动中的主体是人,所以它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使这一活动更加复杂。它同直接“给与”和“接收”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应在于教学活动是教员和学员之间完成的双重认识过程,而这一过程又由于具有社会活动的属性,所以它又与一般的信息传递过程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一次循环。那么我们如何更快、更直接地去认识事物,也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时,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呢?前面我们讲了,教学方法只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加快教学速度,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要想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就必须对每一方面进行合理选择,科学使用。本文只就教学方法中一种进行专门的讨论。
那么什么是教学方法呢?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教员进行传递信息的方式。这一活动的主体是教员,客体是学员,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员的思维,使其较快地理解和掌握你所表达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如同你选择回家的道路一样。从某处到你家可能有许多条道路,但是你为了更快、更方便,往往选择最近和最平坦的道路回家。教学也是一样,我们总是选择我们认为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从事教学活动。当然,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教员的选择,阅历不同,而千差万别,但是基本的方法是可循的,每个人的教学方法,只是这些基本方法的不同的排列而己。在这里,我只想对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反差式教学法”谈一些浅见。
什么是“反差式教学法”呢?这一概念因人而异,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有的人认为所谓的“反差就是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差异性,即矛盾的特殊性”。也有的人认为,“反差”是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过程。还的有人认为,“反差”就是事物的对立面,就如同语法中的反义词一样。那么这一概念到底如何事理解和解释呢?我认为,所谓“反差”就是事物之间相互比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通过“求同存异”、“求异存同”,即特殊性,发现此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即普遍性。我们通过将此事物与许多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形象地、简单地、较快地认识这一事物,掌握这一事物的变化规律,而“反差式教学法”就是这一基本原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过程。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反差式教学法”的二个基本特征:一、它是一种事物与多种事物之间的比较过程。这种比较的过程,便我们找到了认识事物的捷径。二、它的比较原则是“求同存异”,“求异存同”。就是把未知的复杂的事物与多种已知的事物相比较,将未知的、复杂的事物分解,来找出事物间同一性和差异性,缩短认识事物的进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异的,事物之间的这种联系,也就是矛盾的普遍牲,使我们对新事物和复杂事物的认识形成了一个简单、整体的框架,得以将事物分门别类。而事物间的差异性,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又使我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产生了具体的概念。“反差式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概念、理论和设备分解,把分解的各部分,同学员熟悉的己知的概态、理论和设备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点。先使学员对这些部分知识,有个比较透彻的理解,然后,再将分解的知识积木式地组合起来,再来对比这些整体知识与前面所比较的知识在概念上、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从这一理论的实质来看,它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基本观点,在教学形式上的应用,因此说,这种方法从理论上可行的,也是科学的。
我们知道,人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次循环过程,认识都向前发展了一步。学员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反复的实践和认识,对于某些事物,已经有了比较深刻和认识,获得了全部或部分的实践经验,而如何利用这些经验,便学员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就是“反差式教学法”研究课题的实质。将知识分解成学员已掌握了的认识的全部或一部分,引导他们使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建立起新得部分概念和理论,使学员自觉完成由实践向理论认识的转化,增加学员的参与意识,使教学具有了双向成分。最后,将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引导学员利用已得出的推理,来重新判断这一新知识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使其建立新的、完整的概念和理论,促进其认识向深一层次发展。因此,“反差式教学法”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那么,“反差式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法,有哪些区别呢?我们知道,一般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员讲,学员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员就如同一架录音机。其教学形式是这样的:是这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所以就是这样的。对于重点和难点,为了讲得清楚、准确,便不断地重复,以示其重要。这些重点难点,通过不断地重复,是否阐述清楚,进而在学员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了呢?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分析一下。例如:某人告诉你说,不要乱扔烟头,要防止火灾,并为此一再翻来覆去地讲个没完,那么,此时你会有何感受呢?就乱扔烟头的危害,在你头脑中又有多少印象呢?一般来讲,你首先的感觉就是厌烦,而后就不再集申精力听,最后产生的拒绝接受的心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重复作用”的逆反心理。那么再假如,这个人先告诉你说,某单位发生火灾,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和伤亡,原因是由于乱扔烟头造成的,然后又说,我们单位于发生火灾的单位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着发生火灾的可能,最后告诉你烟头千万乱扔不得,那时,你的感觉和印象是怎样的呢?很显然,你会接受这个结论的。如果我们抛开其它因素,仅从讲话的形式来看,这个例子就是使用了“反差法”,也就是使用了简单的比较法。在这个推理过程中,结论是由说者和听者同时得出的。这在心理学理论上,就是使用了“不要说你应该怎样”而是说“你认为应该怎样”这一原理。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反差式教学法”的特点就是“你认为应该怎样”。它的基本形式是:你学过的事物是怎样的——将它们组合起来又是怎样的——这一组合的新事物又是怎样——原来是这样的。这就是它与一般教学方法存在的根本区别。这一方法既采用了比较的原理,又引进了“诱导”的形式,因而,它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反差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就是“比较”。那么采用这一教学法,是否会影晌教学进度呢?俗话讲,“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两句俗语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只看比较才能正确有认识事物,也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最快地、正确地认识事物。也就是说,比较是正确认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捷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从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学员最快地、最多地认识事物,而“反差式教学法”,正是能够较好的完成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而且还会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进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卡耐基先生,在讲解推销术时,曾阐述了这样一个原理;你要便你的顾客相信,他这样做,完全自愿的,而绝不是你强迫的。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与推销虽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形式上,是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的。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反差式教学法”与上面的推销术原理具有同工异曲之妙。从形式上看,我们也是向学员推销我们的产品——知识。而“反差法”则正是加快和增加推销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反差式教学法”只是诸多教学方法理论中的一种,因而它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的应用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场所的不同而变化,但是它的基本原则我们是可以遵循的,那就是:一、比较的原则。这种比较,可以是与周围事物横向比较,也可以是与事物自身进行的纵向比较,还可以同多种事物和事物的本身进行交叉比较,这些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例如:“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就是同类事物间的横向比较,“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则是事物自身的比较,二、积极引导学员参与教学。使学员自愿加入授课思维中来,变课堂教员一人思维,成学员、教员共同思维,也就是使学员自愿接受我们推销给他们的知识新产品。这两条原则,用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增加授课效果,增加学员学习兴趣。
要想把“反差式教学法”实施好,做为一名教员首先要加强备课,拓宽备课内容。通过备课和课前准备,掌握学员已获得的知识,将重要的、复杂的内容,分解成学员掌握了的简单内容。这样,在授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设计好每一节课,这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这里所说的设计,并不是说以节课的时间分配问题,而是指授课思路的设计。一节课中,你首先要讲什么内容,问题如何引出,怎样向学员发问,结论应该怎样推出,以及准备举哪些例子,何时举例等。同时还要预计学员可能提出哪些问题,设想学员的思想发展是否能与你的思路相吻合,以及如何引导学员的思维按着你既定的思路进行等。这一切都必须有个统筹安排。第三,把握学员思路,掌握课堂节奏。在上课时,这一点很重要,节奏过快,学员思路跟不上,影响授课效果,节奏过慢,学员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要想控制课堂节奏,就必须把握住学员思路,使他们跟着你所说的所想的发展。第四,增强授课技巧,这里主要指语言(包括身体语言)技巧,它与演说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它的内容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做进一步的探讨。第五,当将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时,要恰如其份,反差要强烈,才能使学员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员学完汽油机之后,你讲柴油机课程时,可以采用如下思路:
1.回顾汽油机的基本功能和构造。
2.简单介绍柴油的燃烧特点。
3.提出假如把汽油换成柴油那么该如何改动汽油机呢?由此比较出第一种差别:点火方式。
4.通过对柴油和汽油的比较,得出第二种差别:供油差别。
5.由上述两种差别,还可以进一步比较出其它构造、功能和差别,进而可推出两者的共同之处。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将柴油机件分解,而且与汽油机件进行比较,找出两者间的相
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再将机件逐一结合成整体,推断出柴油机和汽油机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由此推断出柴油机的整体构造和功能。这一方法就是“反差式教学法”?通过比较,把汽油机的知识恰郊其分地反射到了柴油机和知识中来,不仅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授课效果,减少了授课难度。第六,用来比较的事物要能俗、简单。我们进行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筒单的道理来讲。如果用来比较的事物复杂难懂,那问题就会更加复杂,令人难以捉摸。比如,你把飞蝶比喻成盘子,那么飞喋的外貌便直观清楚了,如果你要是把盘子比喻成飞蝶,那么盘子的形状就更令人难以弄清了,反而弄巧成拙。
总之,教学方法只是教学活动一个过程中的一个方面。科学的教学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由于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使教学方法具有了社会属性。而做为其中之一的“反差式教学法”是把“反差式”的原理引入教学,它的中心环节就是“比较”。人们也正是通过比较才正确地、完整地认识了事物,因而它是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由于教学法具有的社会属性,因此。“反差式教学法”,在使用中也就不可能有固定的使用模式去遵循,我们只能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根据具体倩况,善加运用,决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