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有不同之处,但又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中专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从而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思想教育 ;自身修养 ;年龄特征 ;陶冶情操
一、研究目的
教育学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这说明体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体育课程因其独特的教育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作风、团结的精神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体育教学因为其综合价值,在学科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实验法
三、结果与分析
1. 体育教学的内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这说明体育在教学上不仅是育体的一种手段,也是育德的一个过程。
2.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良好的性格,优秀的意志品质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意义: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有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
(2)根据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许多有利条件。学生的多种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等品质,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而且表现在他们参与运动的行为中,中专学生活泼好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各种行为将会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为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3.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例谈
(1)抓住时机,进行情感教育。
体育课不同于其它的课,它主要是以身体的练习为主,在课堂上和学生的思想交流并不很多。体育教师也不同于班主任,他没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然而在我们的体育课中,学生们会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困惑,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擅于在课中抓住时机,进行情感教育。
(2)巧用表扬,进行行为教育。
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在身体活动中进行的,学生在活动中,行为常常失控,多种多样的行为很真实而自然地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中的一切行为表现,不失时机地抓住好的或者不良的行为表现进行表扬或批评,尤其是中专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其活泼好动的特点,巧用“表扬”,进行“行为”教育。
老师要抓住中专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喜表扬的心理特点,擅于利用表扬进“行为”教育,迅速规范课堂纪律,既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给了他们一个正确行为概念,又是对学生进行了“赏识教育”,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体育课程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体育的课堂常规教学中,教师要擅于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促进学生讲文明、守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修养品质,进行团队教育。
现在的孩子,独身子女居多。在这个群体中,由于其独特的唯一身份,较为优越的生长环境,许多独生子女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独断专行、不关心他人、不擅长合作等等,
浅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班正贵
自主探究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都要设计探究的环节,但在探究的过程中随之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创设情境是自主探究的辅助,我们不能任意夸大其作用,更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的花哨,应强调其实效性;自主探究也不是事事探究,否则就会造成探究内容臃肿,失去了探究的价值;学生的探究是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妥善引导,因此探究前要给学生制定探究目标。教师应该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 ,自主探究成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在课堂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探究型课堂的实质,对探究活动存在片面认识,以至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一、创设情境华而不实
创设情境现已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针对部分数学知识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现实情境,的确给课堂带来了积极影响。很多教师通过“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课堂也因此显得有生机,提高了教学效率。这说明,数学教学“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探究性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离不开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但是不是所有探究课堂都需要创设情境呢?显然不是。人们这么热衷于创设情境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刚才提到的它确实对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教师过于迷信“创设情境”。为了迎合新教学理念,以至于有的教师盲目地追求探究情境的花哨、时尚,造成非教学因素太多而干扰了学生的探究,导致探究内容脱离数学问题,探究活动完不成,学习目标不能实现。因此,必须用务实的眼光审视教学情境,提升探究的有效性。
首先,结合现实情形创设的探究情境,应紧扣数学探究主题,防止探究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喧宾夺主,干扰探究活动的进程。
其次,创设情境不能只热衷于联系生活,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个性差异,否则会影响到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降低课堂实效。 事实上,情境是为数学学习服务的,对于一些不便于用情境承载的数学内容,如果从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来引入、展开,用数学的内在魅力吸引学生,效果一定会比创设一些看似热闹,却缺乏数学内涵的情境好得多。因此,探究情境应变俏为实。
二、探究内容臃肿、冗杂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但目前一部分教师通过课堂实践发现,探究性学习与完成学习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有探究课上不完的现象。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探究内容过多。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探究很多内容,那势必是面面俱到。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教师盲目崇尚探究学习,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凡所学内容一概探究。自主探究是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不能任意夸大其作用。新教学理念下的一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死搬硬套教学理念,只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现在的教学内容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我们提倡课前做好教学预设,就是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才的同时,认真研究学生,把教材内容变多为少,力求让探究内容精一些。这样才能进行有效地探究,易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探究内容过多的教材时,不必拘拟于教材所定课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灵活组织教学,进行有效探究。另外,教师要精心选择、添补课外资源,不能过多增补学习素材,否则容易造成探究内容过多而完不成学习目标。
三、探究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很多教师认为探究就是撒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谈 “讲” 色变,已成为部分教师的共性。特别是有人听课的时候,老师们都要设计一个探索的环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成了一个旁观者,任由同学们去冥思苦想,漫无边际探究,导致学生的探究游离于教师的指导而放任自流,变的盲目无序,白白浪费时间。事实上,学生的探究只是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妥善引导。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探究,比如一些数学概念、规则、定义、运算法则就没有探究的价值,由教师直接告诉就可以了。有一部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差甚远,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解才能明白,讲解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不必要的探究是让学生走了获取知识的弯路。
其次,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明确告诉学生探究的目标是什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探究方案,从而大胆猜测、大胆质疑。特别是学生的探究处于困境或游离于学习目标时,教师应急时指点迷津,启发引导学生走向探索的正确目标。这样才能使探究过程化曲为直,提升探究的实效性。
总之,开放、探究不是彻底的放开、由着学生随心所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目的、有步骤、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所收获才行。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栗木乡下冲小学550100)
而这些品质会严重影响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影响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的教学,正是可以让学生修养“品质”,进行团队教育的过程。
《接力比赛》是同学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游戏还没开始,同学们就已经欢呼雀跃,兴奋的不得了,随着我的哨音,一队和二队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真是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劲,比赛紧张激烈,不分上下,突然一队有一同学掉棒了,呀!太可惜了,一下子拉开了好大的距离,任凭后面的同学怎么追赶都无济于事。正在这时,一队那边发生了很大的吵架声,大家都在埋怨李某,有的甚至开始动手动脚了,可怜的李某吓得躲到一边去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一队的一些同学当遭遇到掉棒事件之后,表现出性格急燥、急功近利、缺乏宽容的态度,这是不良的个性品质,非常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虽然他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上进心,但太过注重竞争,太过于功利,倾向于从利己的角度考虑,对整个队的凝聚力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课中我们要对这种不良的行为倾向给予适度的批评和教育,引导他们用正确的心态,宽容地对待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在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同时,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4)挖掘题材,进行爱国教育 。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太平盛世,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繁荣昌盛的年代,孩子们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快乐健康的成长,他们没有经历过国家的苦难和沧桑,也不知道国家发展中的挫折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擅于在课堂中挖掘题材,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和重担,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要善于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中去挖掘育人的潜在题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严密课的组织教法
学生严格遵循体育课各环节及其课的内容的基本要求,自然地培养好行为、好习惯、好品质、好作风。
2.结合教材特点
例如:田径教材可以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教材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体操教材可以培养沉着果断的品质,韵律舞蹈教材可以培养美的情感和文明行为,游戏教材可以培养团结友爱,公正诚实的品德。
3.发挥集体作风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团结友爱的、奋发进取的班级集体,同时,应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去教育每个学生。
4.处理典型事例和突发事件
教师要善于在课中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使他们不断进步。
5.不断提高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提高教学要求,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努力过程中,有效地受到刻苦耐劳,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等优育品质的教育。
体育教育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集体主义、团结友爱精神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科学安排教法,挖掘德育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用明理、知事、动情等方法引导学生,真正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陈国华.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130-135.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 116023)
关键词:思想教育 ;自身修养 ;年龄特征 ;陶冶情操
一、研究目的
教育学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这说明体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体育课程因其独特的教育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作风、团结的精神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体育教学因为其综合价值,在学科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实验法
三、结果与分析
1. 体育教学的内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这说明体育在教学上不仅是育体的一种手段,也是育德的一个过程。
2.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良好的性格,优秀的意志品质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意义: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有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
(2)根据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许多有利条件。学生的多种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等品质,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而且表现在他们参与运动的行为中,中专学生活泼好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各种行为将会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为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3.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例谈
(1)抓住时机,进行情感教育。
体育课不同于其它的课,它主要是以身体的练习为主,在课堂上和学生的思想交流并不很多。体育教师也不同于班主任,他没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然而在我们的体育课中,学生们会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困惑,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擅于在课中抓住时机,进行情感教育。
(2)巧用表扬,进行行为教育。
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在身体活动中进行的,学生在活动中,行为常常失控,多种多样的行为很真实而自然地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中的一切行为表现,不失时机地抓住好的或者不良的行为表现进行表扬或批评,尤其是中专的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其活泼好动的特点,巧用“表扬”,进行“行为”教育。
老师要抓住中专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喜表扬的心理特点,擅于利用表扬进“行为”教育,迅速规范课堂纪律,既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给了他们一个正确行为概念,又是对学生进行了“赏识教育”,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体育课程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体育的课堂常规教学中,教师要擅于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促进学生讲文明、守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修养品质,进行团队教育。
现在的孩子,独身子女居多。在这个群体中,由于其独特的唯一身份,较为优越的生长环境,许多独生子女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独断专行、不关心他人、不擅长合作等等,
浅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班正贵
自主探究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都要设计探究的环节,但在探究的过程中随之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创设情境是自主探究的辅助,我们不能任意夸大其作用,更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的花哨,应强调其实效性;自主探究也不是事事探究,否则就会造成探究内容臃肿,失去了探究的价值;学生的探究是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妥善引导,因此探究前要给学生制定探究目标。教师应该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 ,自主探究成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在课堂实践中,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探究型课堂的实质,对探究活动存在片面认识,以至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一、创设情境华而不实
创设情境现已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针对部分数学知识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现实情境,的确给课堂带来了积极影响。很多教师通过“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课堂也因此显得有生机,提高了教学效率。这说明,数学教学“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探究性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离不开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但是不是所有探究课堂都需要创设情境呢?显然不是。人们这么热衷于创设情境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刚才提到的它确实对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教师过于迷信“创设情境”。为了迎合新教学理念,以至于有的教师盲目地追求探究情境的花哨、时尚,造成非教学因素太多而干扰了学生的探究,导致探究内容脱离数学问题,探究活动完不成,学习目标不能实现。因此,必须用务实的眼光审视教学情境,提升探究的有效性。
首先,结合现实情形创设的探究情境,应紧扣数学探究主题,防止探究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喧宾夺主,干扰探究活动的进程。
其次,创设情境不能只热衷于联系生活,还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个性差异,否则会影响到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降低课堂实效。 事实上,情境是为数学学习服务的,对于一些不便于用情境承载的数学内容,如果从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来引入、展开,用数学的内在魅力吸引学生,效果一定会比创设一些看似热闹,却缺乏数学内涵的情境好得多。因此,探究情境应变俏为实。
二、探究内容臃肿、冗杂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但目前一部分教师通过课堂实践发现,探究性学习与完成学习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有探究课上不完的现象。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探究内容过多。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探究很多内容,那势必是面面俱到。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教师盲目崇尚探究学习,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凡所学内容一概探究。自主探究是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不能任意夸大其作用。新教学理念下的一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死搬硬套教学理念,只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现在的教学内容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我们提倡课前做好教学预设,就是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才的同时,认真研究学生,把教材内容变多为少,力求让探究内容精一些。这样才能进行有效地探究,易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探究内容过多的教材时,不必拘拟于教材所定课时,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灵活组织教学,进行有效探究。另外,教师要精心选择、添补课外资源,不能过多增补学习素材,否则容易造成探究内容过多而完不成学习目标。
三、探究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很多教师认为探究就是撒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谈 “讲” 色变,已成为部分教师的共性。特别是有人听课的时候,老师们都要设计一个探索的环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成了一个旁观者,任由同学们去冥思苦想,漫无边际探究,导致学生的探究游离于教师的指导而放任自流,变的盲目无序,白白浪费时间。事实上,学生的探究只是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妥善引导。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探究,比如一些数学概念、规则、定义、运算法则就没有探究的价值,由教师直接告诉就可以了。有一部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差甚远,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解才能明白,讲解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不必要的探究是让学生走了获取知识的弯路。
其次,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明确告诉学生探究的目标是什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探究方案,从而大胆猜测、大胆质疑。特别是学生的探究处于困境或游离于学习目标时,教师应急时指点迷津,启发引导学生走向探索的正确目标。这样才能使探究过程化曲为直,提升探究的实效性。
总之,开放、探究不是彻底的放开、由着学生随心所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目的、有步骤、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所收获才行。
(作者单位:贵州省罗甸县栗木乡下冲小学550100)
而这些品质会严重影响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影响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的教学,正是可以让学生修养“品质”,进行团队教育的过程。
《接力比赛》是同学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游戏还没开始,同学们就已经欢呼雀跃,兴奋的不得了,随着我的哨音,一队和二队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真是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劲,比赛紧张激烈,不分上下,突然一队有一同学掉棒了,呀!太可惜了,一下子拉开了好大的距离,任凭后面的同学怎么追赶都无济于事。正在这时,一队那边发生了很大的吵架声,大家都在埋怨李某,有的甚至开始动手动脚了,可怜的李某吓得躲到一边去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一队的一些同学当遭遇到掉棒事件之后,表现出性格急燥、急功近利、缺乏宽容的态度,这是不良的个性品质,非常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虽然他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上进心,但太过注重竞争,太过于功利,倾向于从利己的角度考虑,对整个队的凝聚力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课中我们要对这种不良的行为倾向给予适度的批评和教育,引导他们用正确的心态,宽容地对待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在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同时,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4)挖掘题材,进行爱国教育 。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太平盛世,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繁荣昌盛的年代,孩子们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快乐健康的成长,他们没有经历过国家的苦难和沧桑,也不知道国家发展中的挫折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擅于在课堂中挖掘题材,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和重担,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要善于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中去挖掘育人的潜在题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严密课的组织教法
学生严格遵循体育课各环节及其课的内容的基本要求,自然地培养好行为、好习惯、好品质、好作风。
2.结合教材特点
例如:田径教材可以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教材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体操教材可以培养沉着果断的品质,韵律舞蹈教材可以培养美的情感和文明行为,游戏教材可以培养团结友爱,公正诚实的品德。
3.发挥集体作风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团结友爱的、奋发进取的班级集体,同时,应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去教育每个学生。
4.处理典型事例和突发事件
教师要善于在课中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使他们不断进步。
5.不断提高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只有不断创新,提高教学要求,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努力过程中,有效地受到刻苦耐劳,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等优育品质的教育。
体育教育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集体主义、团结友爱精神等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科学安排教法,挖掘德育因素,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用明理、知事、动情等方法引导学生,真正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陈国华.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130-135.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 11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