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形结合教育模式作为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系统化,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但在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中,数形结合教育模式的运用还不太广泛,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合理运用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本文主要从小学数学教育入手,结合案例阐述了数形结合教育模式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应用研究
在青岛市,我们的中考,一直在变革的路上。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从初三设地理课开始,就是独立命题,当时各县级市的中考拥有完全自主性(当时青岛西海岸新区前身,是青岛市的一个县级市——胶南市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12年之后合并为一个区——青岛市黄岛区,2014年被列为国家第九个经济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采用的是把地理成绩计入中考,满分为40分。独立命题一直持续到2008年,全青岛市开始统一举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也就是八年级的会考,青岛西海岸新区也随之使用青岛市统考试题,但当时仍然保留地理成绩以满分40分计入中考总分的做法。直到2014年,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政策又一次调整,八年级的地理、生物以及信息技术三门学科一并进行会考,地理和生物才分别以总分80分计入中考成绩,青岛西海岸新区也开始完全执行青岛市的中考政策。这样一直持续到2019年,青岛市的中考政策再次进行改革,除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之外,其他学科都采用等级制的划分方法,地理也不再以分数制的形式呈现。一直以来,老师们对于初中地理教学都延续着良好的传统,认真备课、教学,在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对地理学科“另眼相看”的时候,仍然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并做好教学模式的构建,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
一、加强集备,做好周密的学期计划
在开学之前,学生尚未返校,教师们先入校备课。在老师们进行集备时,会拿出半天的时间,让全体地理教师进行激烈的讨论,探讨最佳学习方案,研究策略,以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是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考试要求,以免走弯路。于是,在有限的课时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本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与以往相比,现阶段的课堂效率更高,课堂容量更大,更加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把初中地理课程中,与学生生活及其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全部找出来,将教材重新整合,把相关的生活情境编辑进去,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生活体验。在掌握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之外,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如旅游中电子地图的使用,日常生活中对于阴晴冷暖的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等等。
二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的寒假和暑假作业之一是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让学生了解全球的变化形势,掌握世界各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以更好地把握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这样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长远的思考,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都是有用的。
三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如: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岸线漫长,地域广阔,而每年夏季青岛啤酒节的主会场就设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我们从家中赶往啤酒节会场的路上,会感受到气温的变化,从陆地到海边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气温差异,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关注生活,并积极探究,以了解地理知识的真正的功能与价值,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度。
四是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我们的地理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依赖于大数据,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自动形成成长记录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有电子记录,永远可见,使学习效果可视化。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都记录在册,实现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老师们会觉得初二会考时间那么紧,内容那么多,哪还顾得上什么基本理念,让学生们快快背书,多多做题,提高成绩才是硬道理。其实老师们的这种焦虑,会影响教学效率,容易在工作中乱了方寸。因为通过复习,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学生书背得好,考分却不高,因为死记硬背的地理根本行不通!地理会考试题灵活多变,以原创题居多,并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出发,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往往不能灵活运用。只有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其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会考成绩,这才是会考复习的重中之重。研究了新课程标准,老师们心中有底了,理念也新了。我们知道,初二学生课业负担重,面对八门学科,还有地理生物会考,决不能通过加课时、压作业的办法来提高分数,加重学生的负担,而要具体研究复习策略,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于是打破旧课堂,完善新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成为教师的一种使命和责任。具体应该怎样做?首先是通过完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效率。
下面就是对长时间摸索形成的“问题式循环教学模式”的详细介绍。
问题式循环教学模式,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是教学方法,也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即本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任务即教学目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完成。如八年级上册《滚滚长江》这节课,就可运用教师示范,学生绘图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纵向是教学流程,也就是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滚滚长江》这节课的第一个循环,也就是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通过绘图感受长江的源流概况;第二个循环,是通过绘图找出长江重要拐弯处的重要地理事物;第三个循环也是更高层次的任务,是通过读图探究长江的重要地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问题展开,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提出形式是多样的,有知识性问题、选择性问题、思考性问题、实施性问题等等。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而且要有一定的高度,尤其是复习课,学生们已经有能力做到前后联系,知识连贯,解决更高层次的问题。我们集备之后的展示课—— 《滚滚长江》一节,就没有一味地讲知识点,也没有沿用过去那种老师指图、学生回答的常规教学方式。学生也不只是一味地合作、探究、讨论,而是通过教师画图示范、指导学生动手绘图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培养了能力,从而达成了目标。这种问题式循环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得在课堂上,教师的活动减少了很多,而学生的活动却增多了不少。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了,思考增多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我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老师们也一致认为学地理,不能背地理,死记硬背对学生的发展毫无益处。
二、进行大单元教学
根据教材的结构,把教材划分为七个大的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是完整的、连续的。根据大单元教学,创造相对完整的单元学习,实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问题式循环教学模式的实施,对老师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太渺小,而一个群体的思想就能汇集共同的智慧,产生长远的群体影响力。只有通过集体备课来研究更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更加科学的课堂循环,才能浓缩课堂精华,提高课堂效率。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创新,我们的教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应用研究
在青岛市,我们的中考,一直在变革的路上。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从初三设地理课开始,就是独立命题,当时各县级市的中考拥有完全自主性(当时青岛西海岸新区前身,是青岛市的一个县级市——胶南市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12年之后合并为一个区——青岛市黄岛区,2014年被列为国家第九个经济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采用的是把地理成绩计入中考,满分为40分。独立命题一直持续到2008年,全青岛市开始统一举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也就是八年级的会考,青岛西海岸新区也随之使用青岛市统考试题,但当时仍然保留地理成绩以满分40分计入中考总分的做法。直到2014年,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政策又一次调整,八年级的地理、生物以及信息技术三门学科一并进行会考,地理和生物才分别以总分80分计入中考成绩,青岛西海岸新区也开始完全执行青岛市的中考政策。这样一直持续到2019年,青岛市的中考政策再次进行改革,除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之外,其他学科都采用等级制的划分方法,地理也不再以分数制的形式呈现。一直以来,老师们对于初中地理教学都延续着良好的传统,认真备课、教学,在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对地理学科“另眼相看”的时候,仍然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并做好教学模式的构建,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
一、加强集备,做好周密的学期计划
在开学之前,学生尚未返校,教师们先入校备课。在老师们进行集备时,会拿出半天的时间,让全体地理教师进行激烈的讨论,探讨最佳学习方案,研究策略,以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是充分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考试要求,以免走弯路。于是,在有限的课时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本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与以往相比,现阶段的课堂效率更高,课堂容量更大,更加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把初中地理课程中,与学生生活及其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全部找出来,将教材重新整合,把相关的生活情境编辑进去,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生活体验。在掌握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之外,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如旅游中电子地图的使用,日常生活中对于阴晴冷暖的天气和气候的关注等等。
二是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的寒假和暑假作业之一是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让学生了解全球的变化形势,掌握世界各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以更好地把握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这样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长远的思考,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都是有用的。
三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如: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岸线漫长,地域广阔,而每年夏季青岛啤酒节的主会场就设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我们从家中赶往啤酒节会场的路上,会感受到气温的变化,从陆地到海边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气温差异,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多关注生活,并积极探究,以了解地理知识的真正的功能与价值,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良好态度。
四是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我们的地理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依赖于大数据,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自动形成成长记录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有电子记录,永远可见,使学习效果可视化。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都记录在册,实现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老师们会觉得初二会考时间那么紧,内容那么多,哪还顾得上什么基本理念,让学生们快快背书,多多做题,提高成绩才是硬道理。其实老师们的这种焦虑,会影响教学效率,容易在工作中乱了方寸。因为通过复习,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学生书背得好,考分却不高,因为死记硬背的地理根本行不通!地理会考试题灵活多变,以原创题居多,并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出发,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往往不能灵活运用。只有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其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会考成绩,这才是会考复习的重中之重。研究了新课程标准,老师们心中有底了,理念也新了。我们知道,初二学生课业负担重,面对八门学科,还有地理生物会考,决不能通过加课时、压作业的办法来提高分数,加重学生的负担,而要具体研究复习策略,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于是打破旧课堂,完善新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成为教师的一种使命和责任。具体应该怎样做?首先是通过完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效率。
下面就是对长时间摸索形成的“问题式循环教学模式”的详细介绍。
问题式循环教学模式,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是教学方法,也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即本节课要完成什么任务,任务即教学目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完成。如八年级上册《滚滚长江》这节课,就可运用教师示范,学生绘图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纵向是教学流程,也就是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滚滚长江》这节课的第一个循环,也就是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通过绘图感受长江的源流概况;第二个循环,是通过绘图找出长江重要拐弯处的重要地理事物;第三个循环也是更高层次的任务,是通过读图探究长江的重要地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问题展开,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提出形式是多样的,有知识性问题、选择性问题、思考性问题、实施性问题等等。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而且要有一定的高度,尤其是复习课,学生们已经有能力做到前后联系,知识连贯,解决更高层次的问题。我们集备之后的展示课—— 《滚滚长江》一节,就没有一味地讲知识点,也没有沿用过去那种老师指图、学生回答的常规教学方式。学生也不只是一味地合作、探究、讨论,而是通过教师画图示范、指导学生动手绘图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培养了能力,从而达成了目标。这种问题式循环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得在课堂上,教师的活动减少了很多,而学生的活动却增多了不少。使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了,思考增多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我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老师们也一致认为学地理,不能背地理,死记硬背对学生的发展毫无益处。
二、进行大单元教学
根据教材的结构,把教材划分为七个大的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是完整的、连续的。根据大单元教学,创造相对完整的单元学习,实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问题式循环教学模式的实施,对老师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太渺小,而一个群体的思想就能汇集共同的智慧,产生长远的群体影响力。只有通过集体备课来研究更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更加科学的课堂循环,才能浓缩课堂精华,提高课堂效率。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创新,我们的教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