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历史无用论”这一社会现象从教育层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结合实践对如何应对这股思潮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历史无用 教育 考古实践
纵观整个高中乃至社会,“历史无用论”已经不是一两个学生偏科的借口,而日益变成一种公众的认识,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都认为,历史就是一场刚刚上演的戏剧,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记住这场戏剧的边边角角,甚至还有人认为“历史是任人妆扮的小姑娘”,她的原貌都是不确定的,为什么还要去学呢?
一、解析“历史无用论”
这些观念的形成与“趋利”的社会取向有关,不可避免地也影响了高中生的思维长成。除了社会因素,“历史无用论”大行其道,教育本身也是无法免其责的。
首先是教学资源单一。历史是生动的,丰富的,庞大的,全方位的,他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包括碑刻、墓志、绘画、壁画、建筑、家具、瓷器等实物史料,还包括经史子集、地方志以及学术著作、文学作品、近代报刊杂志甚至是家谱等文献史料。我们的历史由这些丰富的史料承载并记录着,而我们给学生的历史却仅着眼于三本教材,寄如此丰富的历史于三本教材,然后让他们全盘接受,这本身就是历史学科自我枯燥化。
正是因为教学资源的单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历史教学被局限在教室一方天地里,被局限在课堂上,教师所能做的最大限度的努力,便是课堂上竭尽所能地去跟学生说历史是怎么一回事,充其量多用一些图片与音像作品,去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但这对于真实的历史来说,无异于隔靴骚痒,学生终不能真实地触摸到历史,不能形成对历史的亲近感,从而不能从心底有认同感。
最后,当前的考试模式是制约历史学科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目前的历史考试,更多考察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而正是由于这一考试制度,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变成了简单、枯燥的历史知识点的传授。教师针对考点备课、上课,学生围绕考点学习、复习,最终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历史无用论”之对策
学生不重视历史,这是很多历史老师苦不堪言的一个难题,其实真正的难题更在于学生由于考试开始重视历史,这种重视也只是背历史上的条框知识点,直接把历史等同于知识条目。这样的历史学习是远远不能实现历史的学科价值的,就算仅从分数这个评判标准来说,这样的历史学习也肯定出不了高分。
那么,如何应对“历史无用论”这种思想上的错误呢?
1.“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这里有正反两方面的理解。首先,从正面接触历史的意义,比如:龚自珍“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欲灭其国,先毁其史。”;毛泽东“历史是最让人清醒的教科书。”、培根“读史使人明智”等,让学生粗浅地意识到历史对于立国修身的重要性,开始去思索前人为什么这么推崇历史。然后,展示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抗日战争以及南京大屠杀的一些颠倒事实黑白的片断,比如“日军战士救护老太太”、“日军军官给中国小朋友分糖果”等图片,再比如对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送审本关于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只是在一张名为‘因巷战而遭到破坏的上海市区’的照片下面用小字注解为‘南京事件’”,从反面理解“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从而认识历史的意义。
2.接触历史著作,感受历史价值
接触一些历史记录的著作,例如柏杨《中国人史纲》,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等,逐渐意识到历史反映社会以及记录过去的职责,它能让人回忆并反思过去,他也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现在。
3.介绍考古实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历史离生活太遥远了,他们不断发出疑问,我们怎么知道那么远古的历史事实就是这样的呢?我们现在所学的历史事实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其实这些都是本源问题。针对这些疑问并结合自身资源,我尽可能把授课与考古实践经历相结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以触摸历史。例如“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一课,给学生展示发掘江西湖田窑考察古陶瓷遗址的照片,并讲解瓷器的断代;再比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把江西奉新考察竹纸工艺遗址及民俗的资料给学生看,讲解纸的制作过程。诸如此类的课例很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靠近第一手史料,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有根据的历史,就是鲜活的历史,而不仅仅是站不住脚的死板的历史。
4.重视史观培养,渗透价值观教育
“历史无用论”的最基本观点,即学习历史没有实用价值。其实,从高中教育来说,仅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历史教育也大有其存在的价值。历史是一个美育的宝库,是渗透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学科之一。
它可以通过对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民族精英的赞美和颂扬,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美感,形成美的判断;也可以通过对历史上丑恶的人物和滑稽的事物进行深刻揭露和无情的鞭挞,从反面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或者通过对艺术品的介绍、评点和渲染,唤起学生的联想,进人审美过程,形成审美意象;或者让学生浏览名胜古迹,凭吊历史人物,使学生进人美的境界。在这种“美”的寻找、感受与鉴赏中,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欣赏能力,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以及分辨美丑的能力。
当然“历史无用论”不可能就此消除,作为历史教师,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充分调动各种可用资源展现多姿态的鲜活的历史,引领学生发现历史中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文素养,这些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能够抵抗这股思潮的砖瓦之力,我相信,砖瓦累积必成建筑。
(作者单位: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关键词 历史无用 教育 考古实践
纵观整个高中乃至社会,“历史无用论”已经不是一两个学生偏科的借口,而日益变成一种公众的认识,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都认为,历史就是一场刚刚上演的戏剧,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记住这场戏剧的边边角角,甚至还有人认为“历史是任人妆扮的小姑娘”,她的原貌都是不确定的,为什么还要去学呢?
一、解析“历史无用论”
这些观念的形成与“趋利”的社会取向有关,不可避免地也影响了高中生的思维长成。除了社会因素,“历史无用论”大行其道,教育本身也是无法免其责的。
首先是教学资源单一。历史是生动的,丰富的,庞大的,全方位的,他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包括碑刻、墓志、绘画、壁画、建筑、家具、瓷器等实物史料,还包括经史子集、地方志以及学术著作、文学作品、近代报刊杂志甚至是家谱等文献史料。我们的历史由这些丰富的史料承载并记录着,而我们给学生的历史却仅着眼于三本教材,寄如此丰富的历史于三本教材,然后让他们全盘接受,这本身就是历史学科自我枯燥化。
正是因为教学资源的单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历史教学被局限在教室一方天地里,被局限在课堂上,教师所能做的最大限度的努力,便是课堂上竭尽所能地去跟学生说历史是怎么一回事,充其量多用一些图片与音像作品,去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但这对于真实的历史来说,无异于隔靴骚痒,学生终不能真实地触摸到历史,不能形成对历史的亲近感,从而不能从心底有认同感。
最后,当前的考试模式是制约历史学科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目前的历史考试,更多考察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而正是由于这一考试制度,使得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变成了简单、枯燥的历史知识点的传授。教师针对考点备课、上课,学生围绕考点学习、复习,最终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历史无用论”之对策
学生不重视历史,这是很多历史老师苦不堪言的一个难题,其实真正的难题更在于学生由于考试开始重视历史,这种重视也只是背历史上的条框知识点,直接把历史等同于知识条目。这样的历史学习是远远不能实现历史的学科价值的,就算仅从分数这个评判标准来说,这样的历史学习也肯定出不了高分。
那么,如何应对“历史无用论”这种思想上的错误呢?
1.“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这里有正反两方面的理解。首先,从正面接触历史的意义,比如:龚自珍“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欲灭其国,先毁其史。”;毛泽东“历史是最让人清醒的教科书。”、培根“读史使人明智”等,让学生粗浅地意识到历史对于立国修身的重要性,开始去思索前人为什么这么推崇历史。然后,展示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抗日战争以及南京大屠杀的一些颠倒事实黑白的片断,比如“日军战士救护老太太”、“日军军官给中国小朋友分糖果”等图片,再比如对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送审本关于南京大屠杀只字未提,只是在一张名为‘因巷战而遭到破坏的上海市区’的照片下面用小字注解为‘南京事件’”,从反面理解“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从而认识历史的意义。
2.接触历史著作,感受历史价值
接触一些历史记录的著作,例如柏杨《中国人史纲》,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等,逐渐意识到历史反映社会以及记录过去的职责,它能让人回忆并反思过去,他也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现在。
3.介绍考古实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历史离生活太遥远了,他们不断发出疑问,我们怎么知道那么远古的历史事实就是这样的呢?我们现在所学的历史事实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其实这些都是本源问题。针对这些疑问并结合自身资源,我尽可能把授课与考古实践经历相结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以触摸历史。例如“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一课,给学生展示发掘江西湖田窑考察古陶瓷遗址的照片,并讲解瓷器的断代;再比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把江西奉新考察竹纸工艺遗址及民俗的资料给学生看,讲解纸的制作过程。诸如此类的课例很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靠近第一手史料,这样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有根据的历史,就是鲜活的历史,而不仅仅是站不住脚的死板的历史。
4.重视史观培养,渗透价值观教育
“历史无用论”的最基本观点,即学习历史没有实用价值。其实,从高中教育来说,仅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历史教育也大有其存在的价值。历史是一个美育的宝库,是渗透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学科之一。
它可以通过对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民族精英的赞美和颂扬,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美感,形成美的判断;也可以通过对历史上丑恶的人物和滑稽的事物进行深刻揭露和无情的鞭挞,从反面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或者通过对艺术品的介绍、评点和渲染,唤起学生的联想,进人审美过程,形成审美意象;或者让学生浏览名胜古迹,凭吊历史人物,使学生进人美的境界。在这种“美”的寻找、感受与鉴赏中,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欣赏能力,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以及分辨美丑的能力。
当然“历史无用论”不可能就此消除,作为历史教师,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充分调动各种可用资源展现多姿态的鲜活的历史,引领学生发现历史中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文素养,这些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能够抵抗这股思潮的砖瓦之力,我相信,砖瓦累积必成建筑。
(作者单位: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