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社光“东北花棉袄”闯天下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胡社光,1974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曾在荷兰求学,成为荷兰女王设计师团队中的一员。2012年回国创业。

  用“风尘仆仆”这个词,形容一个服装设计师似乎不太合适,但急匆匆走进来的胡社光的确如此。这个在众人眼中靠出位设计爆红的设计师,穿着没熨过的白色纯棉T恤,头发也有些毛躁凌乱,趿拉着鞋子,眼睛还有点浮肿,完全没有时尚中人那种雕琢的精致。
  最近,他因为两件事情成为时尚圈的焦点,一是在北京国际时装周时,让79岁的王德顺光膀子走秀;二是给女明星张馨予设计了戛纳红毯礼服,一袭“东北味”十足的红配绿大袍子,引起了全民热议。
  “第一次,大伙儿觉得老爷子形象很正面,对我还算客气;第二次,就完全开骂了,‘丢人’‘难看’‘土得掉渣’的评价不绝于耳。但我早就习惯了,现在看都不会去看。”翻了个小小的白眼,41岁的胡社光露出一种略带俏皮的笑,还真是挺萌。
  两天时间,不到10元一米的面料
  胡社光开了一间酒吧,一、二楼是聚会喝酒的地方,地下一层是他全新的工作室,现在还在装修。椭圆造型的黑白沙发已经摆好,几个模特假人放在角落里。《环球人物》记者的采访就是在这里进行的,“以前工作室在郊区,后来找的人多了,总有人抱怨太远找不到。我只好搬到这里来。”对胡社光来说,做了将近20年服装设计,如果还需要自己去“找”别人,那就真有点没本事了。
  今年戛纳电影节前,张馨予找到胡社光,想借一两件礼服做“战袍”征战红毯。“当时给她看了几件衣服,但都觉得太夸张了。”正当张馨予决定另寻高人的时候,胡社光来了一个激将法:“敢不敢穿点有意思的?”他觉得戛纳是展现中国文化的绝佳平台,就该穿些有中国特色的、接地气的东西,“大棉袄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元素,比龙袍、青花瓷、兵马俑接地气多了。”
左:2015年5月,张馨予身穿“大棉袄”礼服踏上戛纳红毯。中:2015年3月,王德顺光着膀子参加胡社光2015秋冬秀。右:胡社光2013年以“刺”为主题的时装秀。

  谈了15分钟后,张馨予被说动了。从画图到打版到成衣,胡社光花了两天时间,靠着几匹不到10元一米的红绿面料,完成了一件即将登上世界电影盛会的礼服。之后的故事就是所有人看到的那样,张馨予凭借这件衣服成功刷屏微博、微信,风头甚至盖过了向来在红毯上所向披靡的范冰冰;而胡社光,也在一夜之间,成为时下最受争议的设计师之一。
  事实上,早在这之前,胡社光就已经靠着出位的设计在时尚圈小有名气:前年,他办了一场以“刺”为主题的秀,模特们全身“长”着金属长刺,一件衣服重达5公斤,导致许多人罢工辞演,扬言再也不走胡社光的秀了;去年,他又以“窑”为主题,设计了一套带有陶瓷釉色质感的服装,模特五官完全被面具盖住,眼睛、嘴巴全是后期画上去的,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惊悚的瓷娃娃;今年更甚,他干脆自己当起了模特,穿上“东北大棉袄”的同款西装,踩着将近20厘米的高跟鞋,步履铿锵地从后台走出谢幕……对于这些秀引起的非议,胡社光倒是很坦然,“我自己就常说我是个神经病,设计师不神经病怎么成设计师呢?”
  采访当中,胡社光坐在吧台边上,时不时地刷一下手机微信,冷不丁地一抬头向《环球人物》记者发出邀请:“我6月5号还有一场秀,来不来?”外人只管骂,秀场照开——胡社光就这样翘着二郎腿,坐收了名和利。
  荷兰女王看中了他的衣服
  相比较于那些孤芳自赏的设计师,胡社光明显更加深谙时尚圈的规则——既然不能改变别人,那就“随波逐流”吧,很快他学会了“自黑”。
  胡社光把这种“务实”归功于自己血液里的温州人因子。他的父亲是温州人,母亲是内蒙古人。虽然从小在内蒙古长大,但是他骨子里仍保留着温州人喜欢闯荡的个性。6岁学油画,这种西洋艺术的熏陶,让他从小就想去欧洲看看。16岁,胡社光去荷兰投奔在那里做生意的亲戚。“可是到了机场,发现说好接我的人没来,我只能一个人在机场里等着。而我那个亲戚再也没出现。”他病急乱投医,逮着个黄种人就求助。最后,一位香港老人看他可怜,就把他带回家里,安排他在自家餐馆洗碗。
  原本想象中与维米尔、伦勃朗的“约会”,眨眼便成了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的现实版。“我花了一年多时间,翻着词典学荷兰语,到处洗碗、打工,就是为了生存下来。”七八年后,他靠省吃俭用开了餐馆,没想过重拾艺术的梦想,直到荷兰人的一句话刺激了他。“他跟我说,你们中国人在荷兰,除了餐饮也捣腾不出其他东西。” 1998年,胡社光报考了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想挑战欧洲人最引以为傲的时装产业。
  一开始,胡社光空有绘画基础,对于设计、裁剪一窍不通。为了练手,他就去养老院,一边陪老人们聊天,一边给他们设计衣服。他还会去给残疾人做衣服,“有的残疾人背也弯了,手也断了,就需要特别的设计,这是我最初的‘高级定制’。”
2015年5月25日,胡社光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本刊记者 傅聪 摄)

  从那时候起,胡社光就喜欢在设计中加入一点中国元素,比如在袖口、领口做些中式的改造,或者在印花上加入中国的传统图案。客户们自然倍感新鲜,订单也越做越多。“大二时,我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却被老师骂个半死,说我不自量力。到了毕业的时候,我老师的许多订单都是我介绍过去的。”   胡社光最大的一笔订单来自荷兰皇室。2003年的海牙艺术展,主题恰好是中国,胡社光展出了自己的作品。“当时女王来参加剪彩,我又是她的翻译。”当女王看到胡社光展出的悬空吊着的中国风礼服后,欣赏不已,马上请胡社光给自己做一套礼服。此后几年,他成为女王设计师团队中的一员。靠着这些中国元素,胡社光在荷兰时尚界闯出了名堂。“老外都爱死这些设计了,觉得中国的东西怎么那么美!”
  2012年,胡社光回国,“我很想念故土,也想多寻找一点灵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荷兰顺风顺水的他,在国内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甭管她们穿得像煎饼还是福娃,至少她们尊重中国文化”
  在胡社光工作室的吧台上,放着几本《时尚芭莎》北京国际时装周别册,封面上最醒目的一张图就是今年3月他的2015年秋冬秀。人们更习惯称其为“东北花棉袄秀”,因为这些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东北炕头的棉袄、棉被,甚至有人调侃:模特披着被子就上场了。
  这场秀源自胡社光思索了很长时间的一个想法,却被大众误读了。“一开始我运用了捆绑的元素,想表达传统对于中国人的束缚,接着这些元素逐渐减少,最后是王德顺光着膀子出现,我要表达的是一种从传统中自由解放的理念。可是大多数人只是把关注点放在红配绿棉被上,忽视了我想表达的故事。”
  或许对于胡社光来说,被误读是一种常态。他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起2012年,自己在中国的第一场秀。当时他精心准备了一个环境主题,让模特带上防毒面具,表达呼吸困难的现状,但是最后媒体报道的全是模特因为鞋跟太高摔倒了,“大家还在那里笑,一个劲儿问我什么感觉。”在秀场后台,面对着摄像机,胡社光忍不住哭了出来。那段时间,胡社光有一种被国内时尚圈孤立的感觉,好几次飞回荷兰打算不再回来了。
  “浮躁”,这是胡社光对时尚圈的评价,“人们只关注那些流于表面的噱头,看不到服装要表达的故事。”令胡社光欣慰的是,还是有知音存在。“一次,郭培老师给我的设计点了一个赞,我觉得很开心。”作为中国本土设计师的翘楚,郭培的肯定自然有着很高的含金量。“我们俩甚至没当面说过话,她可能连我长啥样也不知道。但是我们有彼此的微信,会在微信里相互鼓励,聊聊近况。”他们两个人都是中国极富争议的设计师,都喜欢运用强烈的民族色彩,夸张的风格让他们在受到瞩目的同时也惹来不少非议,正因如此,他们彼此就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我觉得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一些中国人,对于外国设计师的东西就趋之若鹜,对中国本土设计师就嗤之以鼻呢?”这种疑问在“大棉袄”亮相戛纳后更加明显,“刚开始大家就是骂,后来有老外把大棉袄系列P在了《复仇者联盟》主角的身上,然后在国外的网站上就出现了各种同款图片。”一件棉袄礼服,就这样从焦点变成了现象。“之前骂我的都反过来夸我了,说我做的棉袄老外都拿去用了,又火了一把。”
  与“火”相比,胡社光更在意的是反差背后折射出来的国人心理。“为什么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大家就说土,可外国人一拿去用,就反过来说好呢?中国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设计。”这让他联想到不久前在网上疯传的Met Ball(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难得这么盛大的一个时尚场合,还是以中国为主题,你看看那些中国女明星穿得都是什么?和主题有什么关系?都是些国外设计师的作品。”反观蕾哈娜等外国明星,虽然“雷倒”不少人,但穿的实实在在都是中国设计师的作品,“甭管她们穿得像煎饼还是福娃,至少她们尊重这个主题,尊重中国文化。”
  采访结束后,胡社光拿起手机给《环球人物》记者看:“最近,越来越多的人肯定‘花棉袄’了。”他突然发现网上有一篇长文,肯定了他的设计,还指出要发扬中国本土时尚。认真读完后,他转发到朋友圈,并写道:“终于变成正面话题了。”
其他文献
丁子 绘  在中国历史上,禅僧行脚有非常悠久的传统,是每个禅僧修行生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古代,交通工具虽不太发达,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官道、有驿站。而行脚的禅僧不仅在官道、驿站上行走,有很多时候是披荆斩棘,在深山老林里行走。他们拜访修行人,寻找或开辟新的修行道场。  禅僧的这种行脚生活,和印度佛教有些渊源。《华严经》里就有善财童子53参的故事。讲的是,善财童子发起菩提心时,文殊师利菩萨告诉他
崔传刚 财经作家  在中国知名企业家中,任正非可以说是最低调的一个,既不去论坛峰会发表演说,也无心于圈子文化,更不爱为别人传道解惑。74岁的他心里只有工作,但他和他亲手创立的华为却无法逃避媒体的聚光灯。  对任正非和华为来说,2018年着实是不容易的一年。这一年中,华为的营收继续高歌猛进,技术创新步步为营,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甚至超越了苹果。但与此同时,华为在海外市场越来越频繁地遭遇“危害国家安
他谈论牛肉阐述中澳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以攀登珠峰形容中新友谊与合作  3月22日至2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2006年以来首次出访澳新,也是中国今年面向大洋洲地区采取的一次重要外交行动。  从抵达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那一刻起,李克强一言一行就成为澳新两国媒体的关注焦点,中国总理潇洒的仪态、睿智而幽默的谈吐不仅让当地媒体津津乐道,更彰显了中国的风采和自信。
这年头不在脸上搞点幺蛾子,都不好意思说自  己是美妆师了。芬兰美妆师西罗宁就这么“作”出  一款新眉形——羽毛眉。这要归功于她的朋友、发  型师罗塞。当时,罗塞正给西罗宁的头发定型,谁  知手一抖,发胶落在眉毛上。罗塞忙拿手中的梳子  刮掉發胶,却突然笑得前仰后合。西罗宁赶紧照镜子,  发现眉毛中间居然被粘掉,只剩上下两层。西罗宁  索性向上下两个方向分别梳理眉毛,结果看上去就  像一片羽毛。她美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写过一则有趣的寓言:马其顿国王菲力浦威胁将围困科林斯城,该城居民迅速行动起来,擦拭武器、搜集石块、修补城墙。大学者第欧根尼见了,急急披上斗篷,沿着街道拼命来回滚动他的木桶,以免成为众多勤勉市民中唯一游手好闲的人。  时间就是攻打我们的马其顿国王,而且最终我们的城市多半会失守。但在失守前,我们总会装模作样让自己忙起来。每个新年,都是一个与时间宣战的节点。新年计划就是我们的武器、石
1980年10月,从未远行过的沈从文,第一次访问美国。在夫人张兆和的陪同下,一去就是100多天,先后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15所大学做了23次演说。逗留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沈从文与老友翻译家王际真重逢,两人上次见面,还是在半个世纪之前。此时,王际真已从大学退休20年,独居家中,不大与外界交往。沈从文四处打听,终得见面。  介绍沈从文与王际真认识的是徐志摩,时间远在192
一  张方脸,满头灰白,身材不高但很敦实,双眼闪着机警,汉语四声相当标准。他就是小蔡斯·弗里曼先生,中文名叫傅立民。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他是美方首席中文翻译。这成为他人生最耀眼的名片。  2014年11月19日晚,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奇寒与五月花饭店内的热烈恰成对比。在美中政策基金会成立19周年暨中美建交35周年庆祝活动上,傅立民荣获美中关系终身成就奖。这场主题为“中国在华盛顿”的活动特意选在这个
感谢主持人詹姆斯的暖场表演,非常感谢!  我们经常被一些东西提醒,一些凸显我们彼此之间差异的东西,比如种族、地域、宗教、性别和政治派别等。这些东西把我们割裂成不同的个体。但是,我们真正强烈需要的,却是那些把我们联结在一起的东西——我们共同的历史和价值观,以及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联盟而做出的共同努力。  在一个多世纪之前,一首诗被谱成曲子,并很快在全世界传唱开来。大家猜猜看是哪首?(18岁的格莱美爵
人物简介:克里斯托弗·李,192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著名演员、歌手。1941年,他应征入伍,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参加二战。1946年退伍并投身表演,参演了近300部影视剧。2015年6月7日,在伦敦去世,享年93岁。  英国国宝级演员伊恩·麦克莱恩最近很忙——他的电视剧《极品基老伴》正在英国热播,敏感的“同志”主题让他不得不疲于应对各种采访。不过,当他听到克里斯托弗·李在6月7日因病去世的消息时,还是
人物简介: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前49年),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西汉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至前49年在位。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定,史称“宣帝中兴”。  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一个女犯正在给一个5岁模样的男孩讲故事,听到高兴处,男孩还会笑出声来。这个孩子已经在监狱里生活了好几年,多亏了监狱里几位处于哺乳期的女犯相助,才有奶水吃。他一直体弱多病,于是大家都唤他“病已”,希望他的病能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