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的不止是“新鲜”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ang_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私人定制”虽然听起来新鲜,但仔细分析,值得探讨之处也有不少。比如,定制的产物会增加收藏价值吗?客户要求个性表达对于艺术家而言又会否形成某种限制……且听业界人士如何解答——
  


  问题一:会增加收藏价值吗?
  周东(北京佳沃畅享美术馆艺术顾问):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打着“私人定制”旗号的艺术品机构,但良莠不齐,更多的是在做低端市场。艺术品价格在国内本就混乱,有很多炒作的成分,一件高端艺术品很可能在艺术家人气骤减后价格大跌。既然是“私人定制”,就不应该当作是一种投资行为,如果在一件艺术品上有收藏者的名字或体现某种专属含义,那么对其他人来说其价值往往会打折扣的,除非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大师级艺术品才会有增值可能。
  王龙君(山东玉雕创作者):过去有那种只在电脑里输入头像,然后通过机器雕刻,这种作品与“私人定制”没有任何关系,作品也不会具有升值空间,真正的私人定制应该是消费者和艺术家思想的高度统一。有些定位高端客户的机构出现是必然的,比如玉恒堂,因为国家级玉雕大师的作品往往动辄上百万元,老百姓是消费不起的。
  问题二:是否会抑制艺术家个性发挥?
  聂危谷(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文化肯定是向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艺术品以一种以前没有、或者是已经有但还可以再拓展的方式加大推广力度和空间,总体来讲是没问题的。 回溯历史,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达·芬奇都有过为皇室、教会定制创作的情况,中国宋徽宗时期的画院也是为皇室服务的,包括以文人画名世的清代“扬州八怪”,在后来逐渐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接受了盐商的定制要求。从纯艺术的角度看,艺术家恐怕难以完全服从定制者的要求,但这个问题还是要变通来看。艺术品如果只停留在艺术家个人欣赏的阶段,那么它不具有任何社会传播性。艺术家的创作绝不应该到自己就终结了,还需要被受众接受,需要和其他群体沟通。“私人定制”并不一定会影响甚至扼杀艺术家的个性,艺术家在社会中仅是一个个体,其思维有局限性,与定制者的沟通可能会打破这种局限,从而获得新的信息并与自己的个性进行结合。其实越有特色就会在其他方面缺失越多。对于艺术家来说,不仅要完成个人的梦想,还要能够容纳更大的,甚至说完成全人类的梦想才是成功的艺术家应该思考的事情。对于定制者来说,虽然在对艺术的理解上与艺术家存在差距,但提出定制要求的人文化层次肯定也是不低的,因此与艺术家的沟通也能在一定的文化高度上达成共识。
  问题三:能否对艺术消费市场起到引导作用?
  吴应骑(重庆大学博物馆名誉馆长):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过热,和藏家对艺术史、艺术市场的不熟悉有关。大多数消费者没有从学术层面进行思考,而是单从经济价值的角度介入收藏领域,这是违背艺术市场发展规律的。私人定制对艺术市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应该冷静对待,藏家在搞收藏之前应该在学术上做些功课,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经济损失。
  谭先生(南昌某画廊负责人):我们很多人把艺术品看得太高、太神秘,从而不知道该如何去消费它。其实对于艺术品市场来说,对消费者有用的、有意义的作品才会引起其主动消费的举动。与其无任何关系的艺术品消费往往只是被动的,礼品赠送就属于这个范畴。只有那些让人看了有亲切感、归属感的作品才会唤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油画在欧洲基本就是以定制为主的,尤其肖像画,但在发明照相机之后其优势减弱了。风景画也有定制的,比如那些常年在外漂泊和定居异乡的人,画家可以通过客户的描述,帮他还原过去的生活场景,找回一种记忆,这样的作品对消费者来说就是有意义的。所以,艺术品市场若想走上更高的台阶,对于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必不可少。解决了这个问题,“私人定制”在未来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问题四:将来会不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辛志冬(山西珠宝行业资深从业人士):个性化的时代就该有个性化的设计,就像现在很多人也将自己的爱车改装得极具个性,拥有个性符号将是艺术品和收藏品的消费趋势,但需要商家拿出更高质量的产品。而且,艺术品不属于工业产品,每个人对美的要求不同,高端艺术品固然买家不多,但这主要是在展示制作品质。其实消费珠宝在5万元以上的基本都会有定制的成分在里面,在制作过程中一般都会征求消费者的意见,为其进行一些符号化加工。
其他文献
据悉,苏富比拍卖行将与艺术品搜索和交易平台Artsy合作,于10月下旬举办一场仅在线上进行的当代艺术拍卖。竞拍的方式是通过iPad和iPhone设备上的App应用程序,当然也可以通过Artsy的官网竞投。此次线上拍卖的主题将关注点放在了那些受到科技启发或者将技术运用到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家,单件作品价格均将在5万美元以下。目前,苏富比正在致力于扩大其在线业务,在此之前,苏富比已经与eBay和Inval
期刊
最近有个名词很火,叫“故宫跑”,说到底还是“拜”《清明上河图》“所赐”。  因为近段时间以来,“石渠宝笈特展”正在故宫武英殿和延禧宫举办。尤其是《清明上河图》,系10年来首次全卷铺开展出。难得一见,人气爆棚很自然,于是本应不紧不慢的看展却变成了赛跑,那一刻,人人都恨不得自己是博尔特“附体”。有评论打趣道,此时若蹲守午门边上卖球鞋,没准还真能小赚一笔。  虽然笔者没有亲眼目睹这样的“壮”况,但从媒体
期刊
北京匡时2015年夏季拍卖会将于10月14日在北京昆仑饭店拉开帷幕,届时包括“龙坡遗珍—台静农作品及藏品”、近现代书画精品、20世纪名人书法、扇画小品、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在内的六大专场、1300余件作品将集中亮相。其中10月14日至15日为预展期,10月16日举槌开拍。
期刊
苏富比将于10月15日在纽约举行“十九世纪家具及装饰艺术”拍卖会,其中包括一场重要专拍——知名亚洲私人珍藏。该珍藏共有200余件拍品,囊括了一系列18至19世纪法国装饰艺术品和英国摄政时期及维多利亚时期的银器。  此珍藏系列由藏家历经半个多世纪精心搜集而成,而且直接购自伦敦及巴黎的著名艺术品交易商。此珍藏推出的200余件18及19世纪装饰艺术佳作,风格仿照欧洲古代法国皇室御器及贵族王公的艺术品位,
期刊
“东方禅思的呢喃:塔比埃斯版画展”近日在北京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举行。安东尼·塔比埃斯塔比埃斯出生在由西方哲学影响的文化中,却对东方哲学的独特韵味情有独钟。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绘画中少有的诗意与韵律感。塔比埃斯的作品中,版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在创作生涯的各个阶段从未停止过版画的创作,这记录了来自艺术家灵魂深处的探索与变化。透过他的版画,我们可以感受到只有对东方艺术深入骨髓的理解,才
期刊
保利香港艺术空间近日举行了“写——杨黎明个展”,呈现了22件自2007年至2015年之间创作的油画作品。展览主题“写”是杨黎明捕捉气的过程。艺术家透过传统毛笔用于西方油画写下“气”的虚像,结合中国意韵和西方抽象,带出书写与抽象中“少即是多”、“无胜于有”的禅意。展览分为红、黑、灰三个系列,分别树立了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探索和时间脉络。
期刊
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上海一处名为“陆氏民宅”的老建筑正在被拆除中,其位于闸北区天潼路800弄内,是闸北区文物保护单位。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方关注,然而经过调查后人们发现,陆氏民宅竟在多年前就已遭到拆除,其目前仅剩堆积的砖石和小部分木梁结构,看罢惹人心疼。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击垮了脆弱的老宅?从目前各方的回答来看,“人祸”难逃罪责。  上海闸北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陆氏民宅”建于清代末年,
期刊
藏书票属于小众收藏,在收藏的人眼里,藏书票里有一个世界甚至宇宙;在不了解的人那里,藏书票好像从未存在。  一枚藏书票可以简约到极致,也可以繁复到极致;可以星星点点都是留白,也可以密密麻麻不透一丝风。藏书票的最佳美术形式是版画,版画宜简也宜繁;可黑白,也可套色;可朴素,也可鲜艳。满版朴素,一点鲜艳的藏书票是玩票人的最爱。  语言文本的泛滥让经典美术展示出迷人的韵致,小版画如藏书票因为篇幅的局限更要求
期刊
你可曾试过拿起一支烟斗?即便不是为了去体会烟草的原始香味,那优雅的流线、舒适的手感、惊艳的木纹,或许也会让你怦然心动。  我与烟斗偶然结缘,从跟随朋友走进一家烟斗俱乐部开始。典雅的布局、柔和的光影,围坐在桌边的客人正在闲聊,丝丝烟气从他们嘴边叼着的烟斗里缓缓升腾。好香啊!弥漫在空气中的纯纯的烟草香味竟是那样与众不同,让我瞬间对此前自己抽惯的卷烟那浓烈刺鼻的气味感到了嫌弃。  抽过烟斗的人都知道,抽
期刊
清明刚过,笔者从几个渠道同时得到消息,日本青铜器、铜镜研究大家樋口隆康先生,突然于4月2日驾鹤仙去,不由得悲从心来……。樋口先生特别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学术上孜孜不倦,蜚声国际;而且在生活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与樋口先生交往的八年多时间里,笔者留下了诸多珍贵记忆。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2007年3月,拙著《唐代铜镜与唐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经文物界前辈牵线,初识樋口先生,两个月后的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