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4月20日,由杭州博物馆联手宁夏博物馆举办的“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西夏文物精品展”在杭州落下帷幕。近3个月的展出,集中展示了一百余件西夏文物精品,通过对西夏文字、西夏工艺、西夏佛教、西夏建筑等方面的展示,让杭州观众、游客尽情领略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所创造的灿烂而独特的文明。
西夏古国的灿烂文明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由党项族建立。立国之后,凭借强劲的军力,雄霸于河朔。其鼎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前期与宋、辽鼎立,后期与南宋、金对峙,共经十主,历时189年。在近两个世纪的风云激荡中,它经历了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战争,力昌文教,发展经济,创造了辉煌的功业和灿烂的文化。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文物、典籍等都遭到毀灭性的破坏,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夏王朝被逐渐掩埋在历史的尘沙之中,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古国”。20世纪以来,凝聚西夏人智慧和才干、展现西夏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类文献、文物被大量发现,使独具魅力的西夏文化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清晰起来。气势恢弘的佛教建筑,精湛超群的石雕技艺,方正繁缛的西夏文字、美轮美奂的金属制品,既是对党项民族自身文化传统的记忆,也是对汉藏民族文化丰厚底蕴的有力诠释。
从未间断过使用的西夏文字
在杭州博物馆的展厅,观众们正在专注地观看第一单元“西夏文字”。
西夏文字是在借鉴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汉字的基础上,在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倡导下,由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完成的,共6000多字,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有比较完整的构成体系和规律。
西夏文字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展出的官署文书、法律条令、审案记录、买卖文契到文学著作、历史书籍、字典辞书、碑刻、印章、钱币以及译自汉文藏文的佛经来看,西夏文字在整个西夏时期,从未间断过使用,即使西夏灭亡后,仍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
1804年,清代学者张澍偶然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使久已死亡的西夏文又为世人所知。20世纪初,黑水城的大量西夏文献被发现,促使各国学者纷纷研究。如今,随着西夏文献被不断成功解读,晦涩难懂的西夏文字逐渐变得清晰、鲜活起来。
西夏工艺特有的民族风格
来到第二单元,观众在林林总总的精美工艺品前纷纷举起相机、手机拍摄。
西夏建国前后,党项族不断吸收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自己的农业、手工业,西夏工艺由此得到提高并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
西夏瓷器以黑、白、褐色釉为主,其装饰多采用点彩、捏塑、剔刻花等工艺。纹饰题材以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为多。比较典型的器物有扁壶、高足碗、白瓷豆等。西夏的金属铸造业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武器、农具及工艺精湛的金银器。西夏钱币是由官府统一铸造的,铸工精细规整,堪与宋钱媲美。
西夏陶瓷器,金、银、铜、铁器和绢纺织品、木器等,都蕴涵着北方游牧民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原地区的这一类器物相比,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参观的人们注意到一只银钵,敞口浅腹,小平底,内外壁均为素面。内底有墨书西夏文“三两半”。讲解员说:“它的发现为探讨西夏度量衡制度提供了实物依据。”
辉煌的西夏佛教艺术
西夏是一个笃信佛教的国度。
西夏政权建立后,历代统治者都极力推行佛教,形成了上下崇佛、寺庙林立、僧人众多、信徒广布的局面。至西夏中后期,其与周边各地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使得藏传佛教在西夏得以迅速传播和弘扬,形成了显密兼修、汉藏结合的佛教思想和辉煌的佛教艺术。
一位女士在第三单元“西夏佛教”展厅指着鎏金文殊菩萨铜造像连声赞叹:“太精美了!太珍贵了!”原来这是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的铜造像,通体鎏金。文殊菩萨头戴高冠,面部圆润,大耳垂肩,双目微合,神态慈祥。
从星罗棋布的佛塔寺庙,到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榆林窟和黑水城遗址,无处不包含着建筑、石窟、雕塑、绘画等丰富多彩的佛教艺术。特色鲜明的西夏佛教,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遗产。
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西夏建筑
第四单元是令人震撼的“西夏建筑”。
西夏建筑的遗存,主要有佛塔、陵园、寺庙以及建筑构件等。
从展出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西夏佛塔吸收了中原建筑的诸多建制风格,又颇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形体构造和修建方式呈现出种类繁多、富于变化的特征。砖木结构的佛塔,有密檐式、阁楼式、覆钵式、复合式等;塔身多以彩绘、影塑、浮雕装饰,使西夏佛塔朴实简练的形体美更为亮丽突出。
素有“东方金字塔”美誉的西夏陵园,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汉唐建筑的传统与技艺,也注入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西夏建筑风格。西夏陵园无论规模还是气势上,堪称西夏建筑集大成者。
瓦当、滴水是西夏最为常见的建筑构件,制作精美、纹样多变。用于屋脊、角梁的鸱吻、套兽及迦陵频伽、摩羯、海狮等各种动物脊饰,是西夏建筑构件中匠心独运的重彩之笔。其质地有琉璃、红陶、灰陶等,雕刻或精细、或简洁、或粗犷,形象气势威猛生动。
在绍兴从事文博工作的邵先生看完展览后说:“展出的都是宝。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和陕西等地,都有西夏遗址和文物的重要发现。今天在杭州能看到遥远的西夏古国的珍贵文物,真是幸运!”这次展出的仅仅是西夏文明的“宝山一角”,还有更多的神秘和精彩,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读……
西夏古国的灿烂文明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朝,公元1038年由党项族建立。立国之后,凭借强劲的军力,雄霸于河朔。其鼎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前期与宋、辽鼎立,后期与南宋、金对峙,共经十主,历时189年。在近两个世纪的风云激荡中,它经历了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战争,力昌文教,发展经济,创造了辉煌的功业和灿烂的文化。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文物、典籍等都遭到毀灭性的破坏,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夏王朝被逐渐掩埋在历史的尘沙之中,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古国”。20世纪以来,凝聚西夏人智慧和才干、展现西夏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类文献、文物被大量发现,使独具魅力的西夏文化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清晰起来。气势恢弘的佛教建筑,精湛超群的石雕技艺,方正繁缛的西夏文字、美轮美奂的金属制品,既是对党项民族自身文化传统的记忆,也是对汉藏民族文化丰厚底蕴的有力诠释。
从未间断过使用的西夏文字
在杭州博物馆的展厅,观众们正在专注地观看第一单元“西夏文字”。
西夏文字是在借鉴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汉字的基础上,在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倡导下,由大臣野利仁荣主持创制完成的,共6000多字,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有比较完整的构成体系和规律。
西夏文字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展出的官署文书、法律条令、审案记录、买卖文契到文学著作、历史书籍、字典辞书、碑刻、印章、钱币以及译自汉文藏文的佛经来看,西夏文字在整个西夏时期,从未间断过使用,即使西夏灭亡后,仍在一定范围内延续使用至明朝中期。
1804年,清代学者张澍偶然发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使久已死亡的西夏文又为世人所知。20世纪初,黑水城的大量西夏文献被发现,促使各国学者纷纷研究。如今,随着西夏文献被不断成功解读,晦涩难懂的西夏文字逐渐变得清晰、鲜活起来。
西夏工艺特有的民族风格
来到第二单元,观众在林林总总的精美工艺品前纷纷举起相机、手机拍摄。
西夏建国前后,党项族不断吸收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自己的农业、手工业,西夏工艺由此得到提高并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
西夏瓷器以黑、白、褐色釉为主,其装饰多采用点彩、捏塑、剔刻花等工艺。纹饰题材以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卉为多。比较典型的器物有扁壶、高足碗、白瓷豆等。西夏的金属铸造业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武器、农具及工艺精湛的金银器。西夏钱币是由官府统一铸造的,铸工精细规整,堪与宋钱媲美。
西夏陶瓷器,金、银、铜、铁器和绢纺织品、木器等,都蕴涵着北方游牧民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原地区的这一类器物相比,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参观的人们注意到一只银钵,敞口浅腹,小平底,内外壁均为素面。内底有墨书西夏文“三两半”。讲解员说:“它的发现为探讨西夏度量衡制度提供了实物依据。”
辉煌的西夏佛教艺术
西夏是一个笃信佛教的国度。
西夏政权建立后,历代统治者都极力推行佛教,形成了上下崇佛、寺庙林立、僧人众多、信徒广布的局面。至西夏中后期,其与周边各地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使得藏传佛教在西夏得以迅速传播和弘扬,形成了显密兼修、汉藏结合的佛教思想和辉煌的佛教艺术。
一位女士在第三单元“西夏佛教”展厅指着鎏金文殊菩萨铜造像连声赞叹:“太精美了!太珍贵了!”原来这是1986年宁夏银川新华街出土的铜造像,通体鎏金。文殊菩萨头戴高冠,面部圆润,大耳垂肩,双目微合,神态慈祥。
从星罗棋布的佛塔寺庙,到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榆林窟和黑水城遗址,无处不包含着建筑、石窟、雕塑、绘画等丰富多彩的佛教艺术。特色鲜明的西夏佛教,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遗产。
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西夏建筑
第四单元是令人震撼的“西夏建筑”。
西夏建筑的遗存,主要有佛塔、陵园、寺庙以及建筑构件等。
从展出的文物中可以看到,西夏佛塔吸收了中原建筑的诸多建制风格,又颇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形体构造和修建方式呈现出种类繁多、富于变化的特征。砖木结构的佛塔,有密檐式、阁楼式、覆钵式、复合式等;塔身多以彩绘、影塑、浮雕装饰,使西夏佛塔朴实简练的形体美更为亮丽突出。
素有“东方金字塔”美誉的西夏陵园,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汉唐建筑的传统与技艺,也注入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西夏建筑风格。西夏陵园无论规模还是气势上,堪称西夏建筑集大成者。
瓦当、滴水是西夏最为常见的建筑构件,制作精美、纹样多变。用于屋脊、角梁的鸱吻、套兽及迦陵频伽、摩羯、海狮等各种动物脊饰,是西夏建筑构件中匠心独运的重彩之笔。其质地有琉璃、红陶、灰陶等,雕刻或精细、或简洁、或粗犷,形象气势威猛生动。
在绍兴从事文博工作的邵先生看完展览后说:“展出的都是宝。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和陕西等地,都有西夏遗址和文物的重要发现。今天在杭州能看到遥远的西夏古国的珍贵文物,真是幸运!”这次展出的仅仅是西夏文明的“宝山一角”,还有更多的神秘和精彩,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