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中国这样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在粮食主产区以某个保底价格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来稳定生产预期,这种方式确保了我国粮食的有效供给。与此同时,最低收购价政策也成为农民种粮的“定心丸”。
对此,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超认为,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不断完善使我国口粮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要进一步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断释放积极信号,让农民科学合理地调整种植结构。
“通过市场,让农民的优质粮食品种得到优价,才能让他们更加有市场主观能动性地去调优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在调优产业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农民的收益,把粮食的附加价值体现到收入上。这样从微观上能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宏观上让国家粮食安全更加有保障。”彭超说。
在1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上,记者获悉,“加快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和安全保障”被列为2019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重点工作之一。
会议指出,将继续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增强价格弹性和灵活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一是引导优化粮食供给结构。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反馈引导作用,促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二是着力抓好粮食收购和不合理库存消化。三是促进扩大粮食产销合作。四是创新完善市场调控。
据悉,今年要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健全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进一步形成优粮优价导向。同时,要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反馈引导作用,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建设完备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主要是针对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烘干等诸多难题,通过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现有资源,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建立专业化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促进收获粮食提质升级、节粮减损和农民增收,并进一步提升农业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87号),随后各省市区积极响应,实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据悉,吉林省粮食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改造提升老式粮食烘干机及水分、温度在线检测、自动控制等功能;按照国家和省关于防治大气污染行动计划要求,对燃煤烘干锅炉进行改燃,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标准;配置粮食清理、色选、玉米脱粒机等机械设备。二是,配置接收、发放、输送、装卸、通风设备及必要的运输车辆等,建设与烘干机配套必要的罩棚、地坪等配套设施,维修改造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三是,配齐粮食质量快检设备及常规检测设备,以及与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连接的网上交易终端等设备。
与此同时,当地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坚持需求导向,科学规划项目建设;规范项目建設,加强监管指导;落实主体责任,提供服务保障,等等。
在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上,《中国报道》记者获悉,要加大对粮食仓储、物流、应急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下达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25亿元。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粮食管理平台一期试运行,与12个省级平台和有关部门实现互通共享;粮库智能化项目完工2794个,安防能力、作业效率和监管水平普遍提升。
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与许多省级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要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就必须搞好粮食库存大清查。搞好粮食库存大清查,对于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加强粮食库存管理,建立粮食库存监管长效机制意义重大。
据了解,为全面掌握政策性粮食库存情况,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安全,我国将组织开展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而此次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是继2001年、 2009年后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性库存大清查。
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决打好大清查这场硬仗。清查要针对政策性粮食库存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以摸清粮食库存数量、质量实底为首要任务,做到焦点不散、靶心不偏,确保查清查实。要坚持从严清查,按照规定程序和检查标准,对纳入清查范围的粮食库存,做到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决不允许有“盲区”和“死角”。
据悉,为保证大清查取得预期效果,2018年下半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在安徽、福建、江西等10个省20个地市开展了试点。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中国这样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追求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在粮食主产区以某个保底价格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来稳定生产预期,这种方式确保了我国粮食的有效供给。与此同时,最低收购价政策也成为农民种粮的“定心丸”。
对此,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超认为,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不断完善使我国口粮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要进一步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断释放积极信号,让农民科学合理地调整种植结构。
“通过市场,让农民的优质粮食品种得到优价,才能让他们更加有市场主观能动性地去调优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在调优产业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农民的收益,把粮食的附加价值体现到收入上。这样从微观上能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宏观上让国家粮食安全更加有保障。”彭超说。
在1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上,记者获悉,“加快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平衡和安全保障”被列为2019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重点工作之一。
会议指出,将继续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增强价格弹性和灵活性,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一是引导优化粮食供给结构。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反馈引导作用,促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二是着力抓好粮食收购和不合理库存消化。三是促进扩大粮食产销合作。四是创新完善市场调控。
据悉,今年要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健全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进一步形成优粮优价导向。同时,要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反馈引导作用,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优化。
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快速增长,建设完备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主要是针对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烘干等诸多难题,通过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现有资源,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建立专业化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促进收获粮食提质升级、节粮减损和农民增收,并进一步提升农业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87号),随后各省市区积极响应,实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据悉,吉林省粮食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推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改造提升老式粮食烘干机及水分、温度在线检测、自动控制等功能;按照国家和省关于防治大气污染行动计划要求,对燃煤烘干锅炉进行改燃,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标准;配置粮食清理、色选、玉米脱粒机等机械设备。二是,配置接收、发放、输送、装卸、通风设备及必要的运输车辆等,建设与烘干机配套必要的罩棚、地坪等配套设施,维修改造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三是,配齐粮食质量快检设备及常规检测设备,以及与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连接的网上交易终端等设备。
与此同时,当地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坚持需求导向,科学规划项目建设;规范项目建設,加强监管指导;落实主体责任,提供服务保障,等等。
在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上,《中国报道》记者获悉,要加大对粮食仓储、物流、应急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下达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25亿元。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粮食管理平台一期试运行,与12个省级平台和有关部门实现互通共享;粮库智能化项目完工2794个,安防能力、作业效率和监管水平普遍提升。
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与许多省级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打好大清查硬仗
要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就必须搞好粮食库存大清查。搞好粮食库存大清查,对于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加强粮食库存管理,建立粮食库存监管长效机制意义重大。
据了解,为全面掌握政策性粮食库存情况,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确保国家粮食储备安全,我国将组织开展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而此次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是继2001年、 2009年后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性库存大清查。
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强调,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决打好大清查这场硬仗。清查要针对政策性粮食库存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以摸清粮食库存数量、质量实底为首要任务,做到焦点不散、靶心不偏,确保查清查实。要坚持从严清查,按照规定程序和检查标准,对纳入清查范围的粮食库存,做到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有账必核、查必彻底,决不允许有“盲区”和“死角”。
据悉,为保证大清查取得预期效果,2018年下半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在安徽、福建、江西等10个省20个地市开展了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