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教研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kny6194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教研应该是“为了学习”、“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新课程实施后,我校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渗透在学校的教研管理工作当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并逐步探索,形成了个性化的有效校本教研模式。
  一、主题小讲座
  以往的教研往往缺乏对教师现状和教学现状的深入的思考,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随意性太强。尽管每周的科组教研从来不落,但是经常是布置工作性的;尽管都能提出一些问题,但是较难深入,大家信马由缰、浅尝辄止。教研活动成了一种机械呆板的、形式上的讨论。
  近两年来,学校要求每个学科每一位老师必须承担一个主题的讲座,因为讲座的时间为三十分钟,因而名曰“小讲座”。
  首先,由科组长在开学初召集本组成员,大家畅所欲言,提出科组或科组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在对问题和困惑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据此提出若干个大家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由教师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将它作为小讲座的主题“认领”。这个问题可以是教师感兴趣的,也可以是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有研究的。考虑到新教师的实际经验和教师的差异,可以个人“认领”,也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共同承担。认领后由科组长在征求教师意见后,拟定讲座的时间。
  再次,选择讲座的每一位老师在本学期中围绕自己的主题进行文献查阅,开展行动研究,丰富和充实讲座理论和实践内容。
  最后,形成文字,制作演示文稿,在组内宣讲。个人承担的则一个人侃侃而谈;合作完成的,则由一人作中心发言,其他补充材料,大家分好工。
  小讲座活动,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研究和展示的平台。通过小讲座的承担,促使教师在这一个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际的行动,促使教师去读书、去查阅资料、去研究教学;通过小讲座,让更多的老师参与深入的对话、进行有价值的交流、分享;通过小讲座锻炼了教师的能力,展示了良好的合作的精神。
  二、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说同一个教学内容,设计、构建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然后进行课堂实施,让全体观摩者研究何种方案是有效的、可取的,值得发扬推广;何种方案或者是哪些环节、措施是导致课堂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需要调整和改进,即在比较中扬弃。
  首先是确定课题。用来同课异构的课题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争议的、或者是难上的内容、新的内容。比如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数学新教材的新内容《位置和方向》等。
  其次是分头备课,构建预设。这期间教师要进行大量的查阅资料,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等活动。
  再次是课堂实施,展示策略。执教的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分班上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科组教师共同听课。
  最后是讨论评价,汲取精华。上课后,由任课教师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并即时反思课堂实施的得与失。然后由听课教师各抒己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点的呈现、学生的参与状况和思维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讨论、评价,形成一致的观点和不同的看法。
  同课异构,可能每一节课都很精彩,很有效,正好可以印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同课异构,可能有的课很精彩,有的设计和实施都相去甚远,同样留给我们思考,精彩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借鉴的是什么,需要避免的是什么?同课异构,可能所有的课都让我们失望,原因又是什么,是否一无是处?假如要改进,应该如何调整?
  各种各样的问题,伴随着老师们的思考和行动。
  三、同课同构
  同课同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设计,由不同的教师去实施。其实施流程为选定主题——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研讨——形成教学预案——确定上课教师、教师再次熟悉教案——教师上课——反思、研讨。
  这种模式的作用在于,能引发老师们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如何处理好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对于课堂生成的动态的资源如何自如地为我所用?
  从而得到诸如这样的启示:即使是再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应该适合学生,适合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学生的认知状态不同,学生的已有知识起点不同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本身的驾驭能力、教学机制、性格气质也会影响学生的学科学习……
  智慧的教师应该是能“吾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从同行身上发现亮点以发扬,发现弱点以避免,通过学习和思考过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责任编辑龙建刚
其他文献
讲授《雷雨》《哈姆雷特》等戏剧名篇时,为拓宽学生视野,笔者将《长生殿》引入教学内容,重温了《长生殿》的悲剧艺术。
刚进中学的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和小学生相似。因此要让学生想学,就必须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那么要如何开展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快乐而又有效呢?  一、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气氛。从第一节课起,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比如:“Hello! Good
2018年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卫生信息标准专委会全体委员会议暨“标准筑基数据领航—构建新时代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学术交流大会于2018年11月17日在湖北省武
欣赏是一种情感加认识,感受加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过程。美术欣赏的第一阶段就是当人们的视线接触到美术作品时产生了对作品本身的艺术形象或艺术语言的感觉,即欣赏过程中的感官欣赏,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欣赏者自己的生 活体验,通过想象形式较为完整的形象,称为知觉形象。这种知觉形象以作品为依托而来得更为具体,更为丰富、饱满。由于在欣赏过程中渗入了欣赏者的情感,这一阶段被称之为情感欣赏阶段。作品在欣赏者的头脑里进
患者男,72岁。因右手掌肿块逐渐增大10余年来院就诊。专科检查:右手掌食指桡侧至环指尺侧见一大小约6cm×5cm圆形包块(图1),边界清晰,有压痛。主动屈伸受限,患指远端血运正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其素质高低,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学校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我校的教师群体整体素质较高,但教师个性鲜明而独立,基于“学校发展需要合作、和谐和传承,学生发展需要关爱、尊重与指导”的实际,近几年,坚持做到教研、科研和培训的“研训”校本化,在师风建设、教师文化营造以及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初中学生因为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还不够成熟,对学习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构建化学微粒观,从物质的本质去理解物质
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和各项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体现了学校的发展内涵和人文精神。加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体现儿童意识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一、优化校园,打造学习乐园  首先,校园总体规划方面,要精心设
陈海波(笔名厚余),1969年11月出生。中文、美术双本科学历,并分别攻读书法、文艺理论研究生课程。东莞市南城阳光实验中学美术高级教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发生剧变的转型社会:同时经历着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大学教育普及化及人口逐步老龄化等进程。社会急剧转型使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面临的诸多矛盾  (一)道德观念多元化使大学生知行不一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各方面的变革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