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教研应该是“为了学习”、“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新课程实施后,我校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渗透在学校的教研管理工作当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并逐步探索,形成了个性化的有效校本教研模式。
一、主题小讲座
以往的教研往往缺乏对教师现状和教学现状的深入的思考,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随意性太强。尽管每周的科组教研从来不落,但是经常是布置工作性的;尽管都能提出一些问题,但是较难深入,大家信马由缰、浅尝辄止。教研活动成了一种机械呆板的、形式上的讨论。
近两年来,学校要求每个学科每一位老师必须承担一个主题的讲座,因为讲座的时间为三十分钟,因而名曰“小讲座”。
首先,由科组长在开学初召集本组成员,大家畅所欲言,提出科组或科组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在对问题和困惑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据此提出若干个大家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由教师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将它作为小讲座的主题“认领”。这个问题可以是教师感兴趣的,也可以是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有研究的。考虑到新教师的实际经验和教师的差异,可以个人“认领”,也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共同承担。认领后由科组长在征求教师意见后,拟定讲座的时间。
再次,选择讲座的每一位老师在本学期中围绕自己的主题进行文献查阅,开展行动研究,丰富和充实讲座理论和实践内容。
最后,形成文字,制作演示文稿,在组内宣讲。个人承担的则一个人侃侃而谈;合作完成的,则由一人作中心发言,其他补充材料,大家分好工。
小讲座活动,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研究和展示的平台。通过小讲座的承担,促使教师在这一个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际的行动,促使教师去读书、去查阅资料、去研究教学;通过小讲座,让更多的老师参与深入的对话、进行有价值的交流、分享;通过小讲座锻炼了教师的能力,展示了良好的合作的精神。
二、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说同一个教学内容,设计、构建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然后进行课堂实施,让全体观摩者研究何种方案是有效的、可取的,值得发扬推广;何种方案或者是哪些环节、措施是导致课堂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需要调整和改进,即在比较中扬弃。
首先是确定课题。用来同课异构的课题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争议的、或者是难上的内容、新的内容。比如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数学新教材的新内容《位置和方向》等。
其次是分头备课,构建预设。这期间教师要进行大量的查阅资料,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等活动。
再次是课堂实施,展示策略。执教的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分班上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科组教师共同听课。
最后是讨论评价,汲取精华。上课后,由任课教师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并即时反思课堂实施的得与失。然后由听课教师各抒己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点的呈现、学生的参与状况和思维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讨论、评价,形成一致的观点和不同的看法。
同课异构,可能每一节课都很精彩,很有效,正好可以印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同课异构,可能有的课很精彩,有的设计和实施都相去甚远,同样留给我们思考,精彩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借鉴的是什么,需要避免的是什么?同课异构,可能所有的课都让我们失望,原因又是什么,是否一无是处?假如要改进,应该如何调整?
各种各样的问题,伴随着老师们的思考和行动。
三、同课同构
同课同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设计,由不同的教师去实施。其实施流程为选定主题——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研讨——形成教学预案——确定上课教师、教师再次熟悉教案——教师上课——反思、研讨。
这种模式的作用在于,能引发老师们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如何处理好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对于课堂生成的动态的资源如何自如地为我所用?
从而得到诸如这样的启示:即使是再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应该适合学生,适合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学生的认知状态不同,学生的已有知识起点不同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本身的驾驭能力、教学机制、性格气质也会影响学生的学科学习……
智慧的教师应该是能“吾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从同行身上发现亮点以发扬,发现弱点以避免,通过学习和思考过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主题小讲座
以往的教研往往缺乏对教师现状和教学现状的深入的思考,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随意性太强。尽管每周的科组教研从来不落,但是经常是布置工作性的;尽管都能提出一些问题,但是较难深入,大家信马由缰、浅尝辄止。教研活动成了一种机械呆板的、形式上的讨论。
近两年来,学校要求每个学科每一位老师必须承担一个主题的讲座,因为讲座的时间为三十分钟,因而名曰“小讲座”。
首先,由科组长在开学初召集本组成员,大家畅所欲言,提出科组或科组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在对问题和困惑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据此提出若干个大家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由教师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将它作为小讲座的主题“认领”。这个问题可以是教师感兴趣的,也可以是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有研究的。考虑到新教师的实际经验和教师的差异,可以个人“认领”,也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共同承担。认领后由科组长在征求教师意见后,拟定讲座的时间。
再次,选择讲座的每一位老师在本学期中围绕自己的主题进行文献查阅,开展行动研究,丰富和充实讲座理论和实践内容。
最后,形成文字,制作演示文稿,在组内宣讲。个人承担的则一个人侃侃而谈;合作完成的,则由一人作中心发言,其他补充材料,大家分好工。
小讲座活动,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研究和展示的平台。通过小讲座的承担,促使教师在这一个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际的行动,促使教师去读书、去查阅资料、去研究教学;通过小讲座,让更多的老师参与深入的对话、进行有价值的交流、分享;通过小讲座锻炼了教师的能力,展示了良好的合作的精神。
二、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说同一个教学内容,设计、构建出不同的教学方案,然后进行课堂实施,让全体观摩者研究何种方案是有效的、可取的,值得发扬推广;何种方案或者是哪些环节、措施是导致课堂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需要调整和改进,即在比较中扬弃。
首先是确定课题。用来同课异构的课题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争议的、或者是难上的内容、新的内容。比如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数学新教材的新内容《位置和方向》等。
其次是分头备课,构建预设。这期间教师要进行大量的查阅资料,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等活动。
再次是课堂实施,展示策略。执教的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分班上课,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科组教师共同听课。
最后是讨论评价,汲取精华。上课后,由任课教师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并即时反思课堂实施的得与失。然后由听课教师各抒己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点的呈现、学生的参与状况和思维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讨论、评价,形成一致的观点和不同的看法。
同课异构,可能每一节课都很精彩,很有效,正好可以印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同课异构,可能有的课很精彩,有的设计和实施都相去甚远,同样留给我们思考,精彩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借鉴的是什么,需要避免的是什么?同课异构,可能所有的课都让我们失望,原因又是什么,是否一无是处?假如要改进,应该如何调整?
各种各样的问题,伴随着老师们的思考和行动。
三、同课同构
同课同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设计,由不同的教师去实施。其实施流程为选定主题——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研讨——形成教学预案——确定上课教师、教师再次熟悉教案——教师上课——反思、研讨。
这种模式的作用在于,能引发老师们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如何处理好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对于课堂生成的动态的资源如何自如地为我所用?
从而得到诸如这样的启示:即使是再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应该适合学生,适合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学生的认知状态不同,学生的已有知识起点不同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本身的驾驭能力、教学机制、性格气质也会影响学生的学科学习……
智慧的教师应该是能“吾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从同行身上发现亮点以发扬,发现弱点以避免,通过学习和思考过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