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一代已成为高校在校生主体,他们的自我意识、行为方式、情感诉求和价值追求等都有鲜明的特征。高校班主任应有热情、有耐心,有恒心、有方法,有能力、有专长,有理想、有目标,可以从注重培养和重视需求两方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高校班主任 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于跃进(1982- ),男,江苏海安人,南京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徐江虹(1983- ),女,浙江桐乡人,南京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南京工程学院校级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就业质量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审视”(项目编号:SZ201623)和2016年南京工程学院校级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Z2016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2-0079-03
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下,“90后”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在校生主体,面对个性特征鲜明的“90后”大学生,班主任应具备哪些素质?高校该如何提升班主任队伍的战斗力?这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90后”大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出生于社会转型期,成长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阶段,成熟于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特定的时代背景,开放的成长环境,使得这一代人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
1.“自我”觉醒,注重个人感受。 较之“70后”“80后”大学生,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开放的文化氛围,为“90后”大学生展示个人特长提供了平台,使大学生获得了更多实现自我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机会,而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则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90后”大学生大多充满自信,喜欢且善于独立思考,注重追求思想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平等,自我意识觉醒,不盲从于他人的建议,更愿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渴望在平等交流中获得认可,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他们一般都会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个人观点,在思考中寻找真知灼见。但是,“9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备受瞩目的环境中长大,这使得他们有时过于注重个人感受,自我意识过剩,容易从自信走向自负,产生个人主义倾向。例如,在大学生集体生活中,不少学生奉行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导致自我需求与舍友利益发生冲突,导致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有的演变成了糟糕的恶性事件。
2.对家庭既依赖又逆反,抗挫能力较弱。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上一辈的辛勤劳作,给“90后”一代打下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以往一个家庭供养若干个子女的物质资源,现今可以将其集中用于培养单个子女。然而,家庭的舍得投入、愿意投入,却在无形中助长了“90后”大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心安理得地接受家长对自己的付出,经济独立意识较差。不少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研报告指出,当遇到经济困难时,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首先选择向家长索要金钱。与此同时,在“90后”一代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外出务工、婚姻解体现象较为常见,部分“90后”大学生不得不在单亲家庭长大,或者成为留守儿童,被隔代抚养。家庭温暖和亲情的缺失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痛苦,使得他们在成年后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对家庭既依赖又逆反的矛盾心理,正是他们心智不成熟的表现。追求思想上的独立更多的是表面现象,面对实际问题时,不少人更喜欢逃避,抗压能力相对较弱。
3.生活数字化,人际交往缺感情。“90 后”一代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生活已成为一种常态。他们通过互联网来购物、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表达情感、学习知识等,部分“90后”大学生还借助网络来创业。可以说,数字化已成为新常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数字化使人际交往打破了时空界限,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自由与便利,有效避免了交往中的尴尬,尤其让现实生活中内向害羞、不善言辞的学生找到了情感倾诉的新渠道。另一方面,数字化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它让“90后”大学生依赖于“线上”人际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容易造成社会认知模糊,进一步加剧孤独的心理感受。虚拟环境下的交往往往充满谎言,不利于交往中信任关系和个人安全感的建立。此外,过于便捷的交友途径也使得速成的人际关系缺少感情与温度。
4.拒绝被标签化,偶像情节普遍化。“90后”一代生活在去标签化的偶像时代,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拒绝被定型或者被归入某一特定群体,他们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但是,由于生活阅历尚浅,是非分辨能力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多数“90后”大学生仍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自我认识模糊。不少“90后”对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努力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等存在诸多疑虑。面对困惑,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在努力寻找学习榜样,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从而建立一个获得自己认可的形象。文体明星和创业名人不同寻常的成名之路与“90后”大学生的成长追求一拍即合,黄晓明、孙杨、马云等人物成为他们最喜欢且最愿意效仿的对象,偶像崇拜已成为“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任何个性鲜明、个人能力出众的人,都可能成为具有“偶像情结”的“90后”大学生群体自觉崇拜的偶像。
二、新形势下高校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 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选任什么样的人担任班主任,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八项特征和四种意识是班主任的必备素质,也是高校选任班主任的参照标准。
1.有热情、有耐心,具有服务意识是首要条件。“90后”一代长期生活在家长以及中小学教师的管束之下,所以进入大学后,他们就更期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位亦师亦友的班主任。他们理想中的班主任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者,也不是颐指气使的管理者,而是一个具有助人精神、能够换位思考的平等交流者。因此,高校选任的班主任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有热情,又要有耐心。具体而言,他们要能够主动关心学生,深入学生群体,及时且全面地了解班级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家庭背景,同时还要能够根据学生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有恒心、有方法,具有责任意识是核心要求。大学行政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加之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自主选课,即使学籍隶属于同一班级,每个学生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也会因课程而异,导致不少学生入学半年甚至更长时间,都还不能认全同班同学,班级的组织结构较为松散。此外,随着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转变,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更为艰难。为此,高校选任的班主任一是要有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愿意花时间经营班级,能自觉地了解、熟悉并掌握班级的整体状况;二是要有恰当合理的工作方法,要想方设法地增强班级人际互动,不断增加学生之间的黏性;三是要有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出谋划策,积极答疑解惑。只有这样的班主任才能不断提升班级凝聚力,实现班级良性发展。
3.有能力、有专长,具有创新意识是关键因素。能够成为拒绝被标签化的“90后”大学生的崇拜对象,并且能够对他们形成独立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的榜样,必定是既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同时又具有过人才能的个性人物。为此,有胜任能力的高校班主任必须具备“明星”潜质,或具备处变不惊的人际交往能力,或具备公平公正的管理才能,或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只有这样的班主任才能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个人权威,才能吸引学生主动靠近,真正成为一个班级的引领者,与学生一起共同打造优秀且富有特色的班集体。
4.有理想、有目标,具有共同体意识是根本保证。多数组织的目标主要由内部核心成员参与制定,所以,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必然代表着部分参与者个人意志的实现,这就是集体和个人的双赢,也是一种最佳的组织状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掌舵人,是班级内部的核心成员,班级的走向必然与其个人风格和个人想法有着必然联系。实践也证明,任何一位优秀的班主任都对自己管理的班级有着个人期望和个人要求。因此,高校应选择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员担任班主任。在选聘之初,可考察准班主任对自己将要管理的班级的看法及工作设想,促使其带领班级学生共同实现班级奋斗目标。对于目标迷茫、在现实中迷失的“90后”大学生而言,只有找到实实在在的目标,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所以有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班主任对其进行引导是尤为重要的。
三、完善班主任工作机制,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1.注重培养,增强班主任胜任力。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由于班主任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不同,又欠缺实践经验,所以新上任的班主任往往很难立即做好相关工作。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培养机制,在培养过程中多下功夫,不断增强班主任的工作胜任力。
首先,建立岗前培训制度。一般而言,岗前培训主要为了让新员工能够尽快熟悉工作内容,了解工作职责,以便迅速地适应拟任岗位。通过这一制度,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向即将上任或新上任的班主任介绍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开展工作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明确工作职责,了解工作方向,熟悉工作方法,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其次,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评奖评优、困难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及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班主任不是全能专家,专题培训可以从理论上加强班主任对工作的认识,帮助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最后,依托沙龙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时,总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向人的工作尤其如此。为此,举办沙龙活动,为广大班主任提供交流平台,可以帮助班主任在学习借鉴中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多角度清除工作死角。例如,开展优秀事迹报告会,让更多的班主任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召开突发事件处理交流会,让班主任更好地应对工作状况;通过特殊学生帮扶讨论,让班主任更好地教育引导典型学生;开展新媒体运用交流,让班主任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重视需求,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心理学认为,行为受个体需要的支配,未满足的需要则是人积极行为的起点。因此,高校管理者可多角度分析班主任可能存在的各种需要,通过满足其需要来激发他们任职的正向动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首先,营造人文环境,为班主任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和机会。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被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的内在潜能才能得以最充分发挥。因此,高校一方面应关爱、激励和充分尊重每一位班主任,多与班主任进行情感交流,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建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使他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工作;另一方面应提高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积极宣传,且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和支持,才能让班主任更好地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次,制造舆论氛围,给予实际优惠,吸引教职工主动担任班主任。我国高校的班主任大多由高校教职工兼任,因为上级部门有相应的规定,所以不少人被强行安排担任班主任,只有小部分人真正热爱班主任工作。对于被动上岗的班主任,高校应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实际优惠和鼓励,使班主任工作对他们产生现实吸引力,化被动为主动。例如,可出台相关政策,对于连续担任或累计担任班主任若干年以上的,从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年终评优等方面予以照顾;在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中,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具有若干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竞聘人员。政治地位上的优先保障,经济待遇上的实在优惠,必定能吸引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教职员工主动加入班主任队伍。
最后,完善考核,为班主任公平竞争搭建良好平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用制度来确保公平、公正。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能够为班主任有效开展工作、实现公平竞争创设良好环境。一方面,根据需要从考核指标、程序及方式等方面继续完善相应制度,尽可能做到权重合理、程序合法、方法科学,将压力式考核转变为激励式考核,即使采取量化指标,也尽量只从方向上进行指引,只设定下限,给班主任更大的工作空间。另一方面,确保现行制度落实到位,既有制度不落实比没有制度更可怕。有的高校规定教职员工晋升职称必须要有一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的经历,且年度考核至少为合格,但实际执行中却碍于各种人情面子,即使有的班主任工作不达标,最后仍给予合格评定。现有制度形同虚设,既不能约束不负责任的班主任,也不能激励认真负责的班主任,长此以往,必定打击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班级是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高校班主任则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90后”大学生具有新特点,高校要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班主任工作机制,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郑勇,宋姣.“90后”大学生特征与高校班主任角色定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刘劲松.高校班主任管理育人工作的挑战与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1(7).
[3]米春香,董其勇.高校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9).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高校班主任 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于跃进(1982- ),男,江苏海安人,南京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徐江虹(1983- ),女,浙江桐乡人,南京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116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南京工程学院校级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就业质量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审视”(项目编号:SZ201623)和2016年南京工程学院校级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Z2016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2-0079-03
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下,“90后”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在校生主体,面对个性特征鲜明的“90后”大学生,班主任应具备哪些素质?高校该如何提升班主任队伍的战斗力?这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90后”大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出生于社会转型期,成长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阶段,成熟于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特定的时代背景,开放的成长环境,使得这一代人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
1.“自我”觉醒,注重个人感受。 较之“70后”“80后”大学生,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开放的文化氛围,为“90后”大学生展示个人特长提供了平台,使大学生获得了更多实现自我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机会,而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则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90后”大学生大多充满自信,喜欢且善于独立思考,注重追求思想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平等,自我意识觉醒,不盲从于他人的建议,更愿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渴望在平等交流中获得认可,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他们一般都会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个人观点,在思考中寻找真知灼见。但是,“90后”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备受瞩目的环境中长大,这使得他们有时过于注重个人感受,自我意识过剩,容易从自信走向自负,产生个人主义倾向。例如,在大学生集体生活中,不少学生奉行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导致自我需求与舍友利益发生冲突,导致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有的演变成了糟糕的恶性事件。
2.对家庭既依赖又逆反,抗挫能力较弱。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上一辈的辛勤劳作,给“90后”一代打下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以往一个家庭供养若干个子女的物质资源,现今可以将其集中用于培养单个子女。然而,家庭的舍得投入、愿意投入,却在无形中助长了“90后”大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心安理得地接受家长对自己的付出,经济独立意识较差。不少针对“90后”大学生的调研报告指出,当遇到经济困难时,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首先选择向家长索要金钱。与此同时,在“90后”一代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外出务工、婚姻解体现象较为常见,部分“90后”大学生不得不在单亲家庭长大,或者成为留守儿童,被隔代抚养。家庭温暖和亲情的缺失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痛苦,使得他们在成年后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对家庭既依赖又逆反的矛盾心理,正是他们心智不成熟的表现。追求思想上的独立更多的是表面现象,面对实际问题时,不少人更喜欢逃避,抗压能力相对较弱。
3.生活数字化,人际交往缺感情。“90 后”一代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生活已成为一种常态。他们通过互联网来购物、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表达情感、学习知识等,部分“90后”大学生还借助网络来创业。可以说,数字化已成为新常态,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数字化使人际交往打破了时空界限,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自由与便利,有效避免了交往中的尴尬,尤其让现实生活中内向害羞、不善言辞的学生找到了情感倾诉的新渠道。另一方面,数字化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它让“90后”大学生依赖于“线上”人际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容易造成社会认知模糊,进一步加剧孤独的心理感受。虚拟环境下的交往往往充满谎言,不利于交往中信任关系和个人安全感的建立。此外,过于便捷的交友途径也使得速成的人际关系缺少感情与温度。
4.拒绝被标签化,偶像情节普遍化。“90后”一代生活在去标签化的偶像时代,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拒绝被定型或者被归入某一特定群体,他们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但是,由于生活阅历尚浅,是非分辨能力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多数“90后”大学生仍会感到迷茫、无所适从,自我认识模糊。不少“90后”对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努力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等存在诸多疑虑。面对困惑,大部分“90”后大学生都在努力寻找学习榜样,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从而建立一个获得自己认可的形象。文体明星和创业名人不同寻常的成名之路与“90后”大学生的成长追求一拍即合,黄晓明、孙杨、马云等人物成为他们最喜欢且最愿意效仿的对象,偶像崇拜已成为“90后”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任何个性鲜明、个人能力出众的人,都可能成为具有“偶像情结”的“90后”大学生群体自觉崇拜的偶像。
二、新形势下高校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 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选任什么样的人担任班主任,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八项特征和四种意识是班主任的必备素质,也是高校选任班主任的参照标准。
1.有热情、有耐心,具有服务意识是首要条件。“90后”一代长期生活在家长以及中小学教师的管束之下,所以进入大学后,他们就更期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位亦师亦友的班主任。他们理想中的班主任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者,也不是颐指气使的管理者,而是一个具有助人精神、能够换位思考的平等交流者。因此,高校选任的班主任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有热情,又要有耐心。具体而言,他们要能够主动关心学生,深入学生群体,及时且全面地了解班级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家庭背景,同时还要能够根据学生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有恒心、有方法,具有责任意识是核心要求。大学行政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加之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自主选课,即使学籍隶属于同一班级,每个学生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也会因课程而异,导致不少学生入学半年甚至更长时间,都还不能认全同班同学,班级的组织结构较为松散。此外,随着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转变,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更为艰难。为此,高校选任的班主任一是要有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愿意花时间经营班级,能自觉地了解、熟悉并掌握班级的整体状况;二是要有恰当合理的工作方法,要想方设法地增强班级人际互动,不断增加学生之间的黏性;三是要有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出谋划策,积极答疑解惑。只有这样的班主任才能不断提升班级凝聚力,实现班级良性发展。
3.有能力、有专长,具有创新意识是关键因素。能够成为拒绝被标签化的“90后”大学生的崇拜对象,并且能够对他们形成独立人格产生重要影响的榜样,必定是既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同时又具有过人才能的个性人物。为此,有胜任能力的高校班主任必须具备“明星”潜质,或具备处变不惊的人际交往能力,或具备公平公正的管理才能,或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只有这样的班主任才能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个人权威,才能吸引学生主动靠近,真正成为一个班级的引领者,与学生一起共同打造优秀且富有特色的班集体。
4.有理想、有目标,具有共同体意识是根本保证。多数组织的目标主要由内部核心成员参与制定,所以,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必然代表着部分参与者个人意志的实现,这就是集体和个人的双赢,也是一种最佳的组织状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掌舵人,是班级内部的核心成员,班级的走向必然与其个人风格和个人想法有着必然联系。实践也证明,任何一位优秀的班主任都对自己管理的班级有着个人期望和个人要求。因此,高校应选择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员担任班主任。在选聘之初,可考察准班主任对自己将要管理的班级的看法及工作设想,促使其带领班级学生共同实现班级奋斗目标。对于目标迷茫、在现实中迷失的“90后”大学生而言,只有找到实实在在的目标,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所以有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班主任对其进行引导是尤为重要的。
三、完善班主任工作机制,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1.注重培养,增强班主任胜任力。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由于班主任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不同,又欠缺实践经验,所以新上任的班主任往往很难立即做好相关工作。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培养机制,在培养过程中多下功夫,不断增强班主任的工作胜任力。
首先,建立岗前培训制度。一般而言,岗前培训主要为了让新员工能够尽快熟悉工作内容,了解工作职责,以便迅速地适应拟任岗位。通过这一制度,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向即将上任或新上任的班主任介绍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开展工作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明确工作职责,了解工作方向,熟悉工作方法,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其次,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评奖评优、困难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及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等。班主任不是全能专家,专题培训可以从理论上加强班主任对工作的认识,帮助班主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最后,依托沙龙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时,总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面向人的工作尤其如此。为此,举办沙龙活动,为广大班主任提供交流平台,可以帮助班主任在学习借鉴中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多角度清除工作死角。例如,开展优秀事迹报告会,让更多的班主任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召开突发事件处理交流会,让班主任更好地应对工作状况;通过特殊学生帮扶讨论,让班主任更好地教育引导典型学生;开展新媒体运用交流,让班主任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重视需求,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心理学认为,行为受个体需要的支配,未满足的需要则是人积极行为的起点。因此,高校管理者可多角度分析班主任可能存在的各种需要,通过满足其需要来激发他们任职的正向动机,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首先,营造人文环境,为班主任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和机会。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被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的内在潜能才能得以最充分发挥。因此,高校一方面应关爱、激励和充分尊重每一位班主任,多与班主任进行情感交流,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建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使他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工作;另一方面应提高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积极宣传,且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和支持,才能让班主任更好地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次,制造舆论氛围,给予实际优惠,吸引教职工主动担任班主任。我国高校的班主任大多由高校教职工兼任,因为上级部门有相应的规定,所以不少人被强行安排担任班主任,只有小部分人真正热爱班主任工作。对于被动上岗的班主任,高校应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实际优惠和鼓励,使班主任工作对他们产生现实吸引力,化被动为主动。例如,可出台相关政策,对于连续担任或累计担任班主任若干年以上的,从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年终评优等方面予以照顾;在选拔任用干部的过程中,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具有若干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竞聘人员。政治地位上的优先保障,经济待遇上的实在优惠,必定能吸引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教职员工主动加入班主任队伍。
最后,完善考核,为班主任公平竞争搭建良好平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用制度来确保公平、公正。完善班主任考核制度,能够为班主任有效开展工作、实现公平竞争创设良好环境。一方面,根据需要从考核指标、程序及方式等方面继续完善相应制度,尽可能做到权重合理、程序合法、方法科学,将压力式考核转变为激励式考核,即使采取量化指标,也尽量只从方向上进行指引,只设定下限,给班主任更大的工作空间。另一方面,确保现行制度落实到位,既有制度不落实比没有制度更可怕。有的高校规定教职员工晋升职称必须要有一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的经历,且年度考核至少为合格,但实际执行中却碍于各种人情面子,即使有的班主任工作不达标,最后仍给予合格评定。现有制度形同虚设,既不能约束不负责任的班主任,也不能激励认真负责的班主任,长此以往,必定打击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班级是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高校班主任则是班级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90后”大学生具有新特点,高校要高度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班主任工作机制,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郑勇,宋姣.“90后”大学生特征与高校班主任角色定位[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刘劲松.高校班主任管理育人工作的挑战与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1(7).
[3]米春香,董其勇.高校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