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的急诊药物使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急诊患者的药物治疗资料。结果:本文所有患者采用药物急诊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抑酸药如PPI、生长抑素,止血类药物,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药,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经过治疗后,40例患者痊愈27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治愈率为92.5%。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与再出血病例;平均再出血时间为22.2±7.2h,平均住院时间为9.2±6.1d。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是急诊科的常见病症,也是危急重症,其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在药物治疗中要综合多种药物共同使用。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休克;急诊;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症,也是危急重症。其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年发病率估计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10%【1】。近年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病因学和发病特点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大多数出血都能明确病因,也能积极采用药物急诊治疗【2】。本文为此回顾调查分析我院过去2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药物诊治情况,达到降低再出血率、死亡率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急诊患者,诊断依据定为: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3】。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诊断可确立。共40例入选病例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最小22岁,最大7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2±17.2岁,多为老年人;发病时间集中在10月到次年3月,以冬春季节为主。
1.2 病因学分析 在发病病因中,40例患者中消化性溃疡有32例,占80.0%,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首位,依次为胃溃疡和胃黏膜炎症。其他疾病组成为胃癌、残胃、吻合口癌等。
1.3 药物急诊措施 首先40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实行禁食,平均禁食时间3.2±1.2天。住院期间前3天患者的平均补液量约1500ml;有12例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输血,输血患者的平均HGB值为68.1+16.6 g/L。
1.4 药物治疗 本文所有患者采用药物急诊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抑酸药如PPI、生长抑素,止血类药物,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药,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
1.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连续两次以上阴性。显效: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阴性。有效:出血减少,大便潜血由强阳性转为阳性。无效:出血不止,重度出血经治疗24小时后无好转甚至加重、死亡。总治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观察例数X100%【4】。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40例患者痊愈27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治愈率为92.5%。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与再出血病例;平均再出血时间为22.2±7.2h,平均住院时间为9.2±6.1d。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发病时多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常伴有明显的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神疲、头晕等,并可有胃脘胀、胃脘痛、恶心呕吐、肠鸣等消化道症状。在诊断中,重视肠鸣音的听诊,肠鸣音活跃或亢进高度怀疑活动性出血或再次出血。血容量的减少对尿量的影响比较快,所以早期尿量的监测对血容量的估计有重要的意义【5】。
本组资料显示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的主要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等,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临床统计资料表明胃溃疡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本组资料显示在出血病因中消化道溃疡性占第1位,与文献报道一致。(2)老年患者胃黏膜呈退行性病变,腺体萎缩,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致防御能力下降,易受损害。(3)一些老年人动脉硬化引起胃黏膜血流量减少,黏膜的再生修复能力减弱。(4)老年人心肺肾功能下降,造成胃黏膜充血、淤血、缺氧致胃黏膜损伤。5)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增多, 临床上普遍应用阿斯匹林作为二级预防性药物;老年人常因伴随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病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而这类药物对胃黏膜有明显损害,破坏胃黏膜屏障,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加重或促进消化道溃疡的形成,是老年人上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的重要诱因。
在急诊药物治疗中,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此时进少量食物可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使之早期愈合,防止再度出血,同时提高胃壁张力,压追血管使出血停止。积极使用抑酸药物,推荐使用生长激素。目前对止血药物在本病治疗中的作用尚有争议,国内指南中不作为一线药物使用,但在部分医院仍应用广泛,不管是否使用止血药,一致的意见是抑酸是不可或缺。合并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血压过低可在充分扩容情况下使用血管活性药多巴胺等;结合既往病史用药【6】。本文结果显示,经过上述药物综合治疗后,40例患者痊愈27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治愈率为92.5%。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与再出血病例;平均再出血时间为22.2±7.2h,平均住院时间为9.2±6.1d。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是急诊科的常见病症,也是危急重症,其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在药物治疗中要综合多种药物共同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38.
[2] 毕更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J].新医学,2010,27(1):11.
[3] 张初民,韩盛.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的关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2(2):180.
[4] 黎忠信,钟华志,邹雪花,等.1869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18(1):19-21.
[5]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诊治指南中华内科杂志,2010,44(1):73-76.
[6] Simoens M,Rutgeerts P.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10,15(1):121-1133.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休克;急诊;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症,也是危急重症。其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年发病率估计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10%【1】。近年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病因学和发病特点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大多数出血都能明确病因,也能积极采用药物急诊治疗【2】。本文为此回顾调查分析我院过去2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药物诊治情况,达到降低再出血率、死亡率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急诊患者,诊断依据定为: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及头晕、面色苍白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3】。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诊断可确立。共40例入选病例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最小22岁,最大7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5.2±17.2岁,多为老年人;发病时间集中在10月到次年3月,以冬春季节为主。
1.2 病因学分析 在发病病因中,40例患者中消化性溃疡有32例,占80.0%,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首位,依次为胃溃疡和胃黏膜炎症。其他疾病组成为胃癌、残胃、吻合口癌等。
1.3 药物急诊措施 首先40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实行禁食,平均禁食时间3.2±1.2天。住院期间前3天患者的平均补液量约1500ml;有12例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输血,输血患者的平均HGB值为68.1+16.6 g/L。
1.4 药物治疗 本文所有患者采用药物急诊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抑酸药如PPI、生长抑素,止血类药物,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药,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
1.5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连续两次以上阴性。显效:吐血或黑便停止,大便潜血阴性。有效:出血减少,大便潜血由强阳性转为阳性。无效:出血不止,重度出血经治疗24小时后无好转甚至加重、死亡。总治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观察例数X100%【4】。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40例患者痊愈27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治愈率为92.5%。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与再出血病例;平均再出血时间为22.2±7.2h,平均住院时间为9.2±6.1d。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发病时多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常伴有明显的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神疲、头晕等,并可有胃脘胀、胃脘痛、恶心呕吐、肠鸣等消化道症状。在诊断中,重视肠鸣音的听诊,肠鸣音活跃或亢进高度怀疑活动性出血或再次出血。血容量的减少对尿量的影响比较快,所以早期尿量的监测对血容量的估计有重要的意义【5】。
本组资料显示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的主要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等,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临床统计资料表明胃溃疡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本组资料显示在出血病因中消化道溃疡性占第1位,与文献报道一致。(2)老年患者胃黏膜呈退行性病变,腺体萎缩,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致防御能力下降,易受损害。(3)一些老年人动脉硬化引起胃黏膜血流量减少,黏膜的再生修复能力减弱。(4)老年人心肺肾功能下降,造成胃黏膜充血、淤血、缺氧致胃黏膜损伤。5)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增多, 临床上普遍应用阿斯匹林作为二级预防性药物;老年人常因伴随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病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而这类药物对胃黏膜有明显损害,破坏胃黏膜屏障,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加重或促进消化道溃疡的形成,是老年人上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的重要诱因。
在急诊药物治疗中,大量出血者宜禁食,少量出血者可适当进流质,此时进少量食物可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使之早期愈合,防止再度出血,同时提高胃壁张力,压追血管使出血停止。积极使用抑酸药物,推荐使用生长激素。目前对止血药物在本病治疗中的作用尚有争议,国内指南中不作为一线药物使用,但在部分医院仍应用广泛,不管是否使用止血药,一致的意见是抑酸是不可或缺。合并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血压过低可在充分扩容情况下使用血管活性药多巴胺等;结合既往病史用药【6】。本文结果显示,经过上述药物综合治疗后,40例患者痊愈27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治愈率为92.5%。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与再出血病例;平均再出血时间为22.2±7.2h,平均住院时间为9.2±6.1d。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是急诊科的常见病症,也是危急重症,其发病率在我国居高不下,在药物治疗中要综合多种药物共同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38.
[2] 毕更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J].新医学,2010,27(1):11.
[3] 张初民,韩盛.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的关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2(2):180.
[4] 黎忠信,钟华志,邹雪花,等.1869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18(1):19-21.
[5] 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上消化道出血性休克诊治指南中华内科杂志,2010,44(1):73-76.
[6] Simoens M,Rutgeerts P.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10,15(1):121-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