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代数法,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象化,提高解题效率。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代数思维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本研究中以此为切入点,详细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代数思维,掌握代数解题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代数法;解题方法
一、小学数学代数法问题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限制代数思维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笔者将其归纳为两点。
(一)算术思维定势的影响
代数学习的基础就是算术知识,而且算术中部分内容并不能被代数替代,如四则运算。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算术作为基本内容,代数则被看作初中生的内容。因此部分教师并不重视培养学生代数思维。加上学生接触代数前接受了大量算术训练,造成思维定势出现,看到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算术解法。
(二)代数方法优势未显现
方程解题初学阶段,教师重视强调方程格式,部分题目直接用算书法就可以解答。学生也不习惯写“解:设……”,不喜欢解方程中的“X=”。长期以往,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认知:算术法简单、列方程繁琐。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联系实际问题选择解题模型,灵活解决问题
在分析问题并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解题模型后,对问题怎样解决已有了合适的思路。对于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建立解题模型,在解决问题的解题模型中选择简单、合适、实用的解决方案,灵活多变地解决问题。
在解决小学数学五年级的问题:学校饭堂运来了一车大米,原计划每天用0.3吨,可以用10天,现在每天少用0.05吨,请问这车大米可以用多少天。解决问题方法一:从原计划的数量关系来计算出大米的总量,然后除以实际每天用的量,计算出可以用多少天,列式计算:0.3×10÷(0.3-0.05)=12(天);解决问题方法二:从每天少用的量乘以计划用的天数,计算出用了原计划天数后还剩下的大米的量,再用剩下的大米除以实际用的量,得到多用的天数,再加上原计划的天数,得到实际可用的天数,列式计算:0.05×10÷(0.3-0.05)+10=12(天)。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行,比较而言第一种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更简单。因此,通过联系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解题模型,能有效灵活地解决问题。
(二)积极创造数学环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其特定的年龄阶段的认知意识中,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而不只是将枯燥的学习作为主要内容。创造有趣的事物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带到学习中来,把这些有趣的事物编成和教学例题相似的数学问题,引出教学内容。
例如,表演教学可以通过课本内容、模拟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为数学的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我们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元、角、分的认识”中,教师通过课堂表演的教学方式,选出特定的学生来表演日常生活中,购买文具、零食等其他东西的情形,用真实的货币进行模拟交易,一位学生需要买一本书,一个笔和一个笔记本,但是自己有10元,书的价格是5元,笔是1元5角,笔记本是2元5角,这就需要学生先理清元、角的换算关系,进行换算完成后,通过加减的方式,完成交易内容。这种教学的情景设计是将课本上的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加工整合后让学生表现出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为小学生积极创造数学问题情境,在这种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快速理解课文的文本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探究能力,快速解决生活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过程中,探究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会影响到课堂数学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培养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用来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育中,适当调整教学模式,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题目,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级“折扣”的数学问题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目前商店中的主要促销手段,学生通过了解知道了打折和送礼券两种方式,再次提出问题,两家衣服店买衣服,其中一家店用打折的方式提出6折,二另一家店则推出买100送40的互动,问学生,作为消费者,哪一家点购买的衣服更合算。由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教师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计算这类实际问题,虽然部分学生得出来的答案不是准确的,但是通过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探究能力,来提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又如,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先把生活中的问题具象化,总结成数学问题。一辆清扫车每分钟走100米,清扫路面的宽度5米,问半小时能打扫多大的路面?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这道题的同时要把洒水车洒湿的路面想象形成一个长方形,之后再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答。还有数学中,部分有关行程的都可以进行问题具象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同时、相对等关键词,扫除数学学习中的障碍,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有它的特点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探究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会积极归纳总结,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的归纳总结,这是作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方式。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有效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我们在教授学生同一类型的应用题的时候,看到有相同的数量关系,相同或类似的解题思路,教育学生去解決某些数学问题时,先教他们把相同题型归纳一起,再来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解题思路,一般分数的乘除法有基本题型:用乘法计算,求某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已知某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减法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等等,通过对各种题型的概括、归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准确的确定好解题方法,快速地解决问题,保证解题的高效性和准确度,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互的过程。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扎实基础、严谨分析、发散思维、灵活运用,才能做到有效地解决问题。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惠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代数思维培养[J].学周刊,2019(11):84.
[2]储冬生.更远的出发,更深的抵达——小学数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辨析[J].教育视界,2018(04):8-10.
[3]刘现堂.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7(09):31-35.
[4]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关键词:小学数学;代数法;解题方法
一、小学数学代数法问题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限制代数思维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笔者将其归纳为两点。
(一)算术思维定势的影响
代数学习的基础就是算术知识,而且算术中部分内容并不能被代数替代,如四则运算。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算术作为基本内容,代数则被看作初中生的内容。因此部分教师并不重视培养学生代数思维。加上学生接触代数前接受了大量算术训练,造成思维定势出现,看到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算术解法。
(二)代数方法优势未显现
方程解题初学阶段,教师重视强调方程格式,部分题目直接用算书法就可以解答。学生也不习惯写“解:设……”,不喜欢解方程中的“X=”。长期以往,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认知:算术法简单、列方程繁琐。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联系实际问题选择解题模型,灵活解决问题
在分析问题并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解题模型后,对问题怎样解决已有了合适的思路。对于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建立解题模型,在解决问题的解题模型中选择简单、合适、实用的解决方案,灵活多变地解决问题。
在解决小学数学五年级的问题:学校饭堂运来了一车大米,原计划每天用0.3吨,可以用10天,现在每天少用0.05吨,请问这车大米可以用多少天。解决问题方法一:从原计划的数量关系来计算出大米的总量,然后除以实际每天用的量,计算出可以用多少天,列式计算:0.3×10÷(0.3-0.05)=12(天);解决问题方法二:从每天少用的量乘以计划用的天数,计算出用了原计划天数后还剩下的大米的量,再用剩下的大米除以实际用的量,得到多用的天数,再加上原计划的天数,得到实际可用的天数,列式计算:0.05×10÷(0.3-0.05)+10=12(天)。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行,比较而言第一种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更简单。因此,通过联系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解题模型,能有效灵活地解决问题。
(二)积极创造数学环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其特定的年龄阶段的认知意识中,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而不只是将枯燥的学习作为主要内容。创造有趣的事物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带到学习中来,把这些有趣的事物编成和教学例题相似的数学问题,引出教学内容。
例如,表演教学可以通过课本内容、模拟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为数学的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我们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元、角、分的认识”中,教师通过课堂表演的教学方式,选出特定的学生来表演日常生活中,购买文具、零食等其他东西的情形,用真实的货币进行模拟交易,一位学生需要买一本书,一个笔和一个笔记本,但是自己有10元,书的价格是5元,笔是1元5角,笔记本是2元5角,这就需要学生先理清元、角的换算关系,进行换算完成后,通过加减的方式,完成交易内容。这种教学的情景设计是将课本上的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加工整合后让学生表现出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为小学生积极创造数学问题情境,在这种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快速理解课文的文本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探究能力,快速解决生活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过程中,探究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会影响到课堂数学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培养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用来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育中,适当调整教学模式,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题目,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级“折扣”的数学问题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目前商店中的主要促销手段,学生通过了解知道了打折和送礼券两种方式,再次提出问题,两家衣服店买衣服,其中一家店用打折的方式提出6折,二另一家店则推出买100送40的互动,问学生,作为消费者,哪一家点购买的衣服更合算。由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教师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计算这类实际问题,虽然部分学生得出来的答案不是准确的,但是通过这种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探究能力,来提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又如,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先把生活中的问题具象化,总结成数学问题。一辆清扫车每分钟走100米,清扫路面的宽度5米,问半小时能打扫多大的路面?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这道题的同时要把洒水车洒湿的路面想象形成一个长方形,之后再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答。还有数学中,部分有关行程的都可以进行问题具象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同时、相对等关键词,扫除数学学习中的障碍,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有它的特点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探究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会积极归纳总结,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的归纳总结,这是作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方式。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有效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我们在教授学生同一类型的应用题的时候,看到有相同的数量关系,相同或类似的解题思路,教育学生去解決某些数学问题时,先教他们把相同题型归纳一起,再来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解题思路,一般分数的乘除法有基本题型:用乘法计算,求某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已知某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减法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等等,通过对各种题型的概括、归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准确的确定好解题方法,快速地解决问题,保证解题的高效性和准确度,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互的过程。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扎实基础、严谨分析、发散思维、灵活运用,才能做到有效地解决问题。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惠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代数思维培养[J].学周刊,2019(11):84.
[2]储冬生.更远的出发,更深的抵达——小学数学“代数初步知识”教学辨析[J].教育视界,2018(04):8-10.
[3]刘现堂.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7(09):31-35.
[4]张桂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