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工作、生活、学习压力日渐增大很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现象,临床发现部分失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失眠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及社会安定和谐。是临床医学治疗一大难题,一般采用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1]。微创穴位埋线技术属于一种新型非药物外治疗法。该方法可明显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及单次就诊时间,疗效显著。笔者以上海市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提升项目《微创穴位埋线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病临床疗效观察》为依据,采用微创穴位埋线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取得较好结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埋线;心脾两虚;不寐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4-306-02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病例为2018年1月-2019年6月门诊心脾两虚不寐患者共收集100例。按照入选顺序单双号进行分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参与研究的患者,告知治疗的相关风险,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并通过。因中途脱落最终收集95例,观察组47例,男14例,女33例;年龄29~76岁,平均(56.47+12.21)岁,病程最短不足2月,最长为21年。年均(2.784+3.5717)年。对照组48例,男14例,女34例;年龄29~75岁,平均(59.38+10.027)岁,病程最短1月余,病程最长32年,平均(4.498±5.5344年。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中失眠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不寐(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3]不寐的诊断依据及证治分类为心脾两虚证: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纳差倦怠,面色无华等。主症: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次症: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等。脉象:脉细无力。以上主症全部具备兼有一项次症,具备相应舌脉者即可诊断为心脾两虚型不寐。
3.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失眠诊断及中医心脾两虚型不寐诊断标准;年龄20~76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6分病程超过1个月;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与观察者。
4.排除及剔除标准
由全身性疾病(感染、疼痛、咳嗽、手术、恶性肿瘤等)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所致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合并心血管、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炎症、手术、外伤、恶性肿瘤所致疼痛失眠患者;合并中重度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者;毒品及酒精依赖者;药物所致;不符合纳人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不愿意参与观察者。
5.治疗方法
观察组埋线操作和对照组的针刺操作均为笔者本人完成。患者治疗前均健康指导,帮助其认识了解病情,同时配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惊恐等以改善睡眠环境,以免影响且提高疗效。告知患者治疗当天勿洗澡,治疗期勿食鱼、海鲜、辛辣等食物,作息规律和适度体育锻炼。观察组告知患者埋线穴位局部轻度肿痛、痒或体温轻度上升均为正常反应,无需处理及紧张。服安眠药者治疗起效后逐渐停止服药。
观察组操作者戴一次性医用无菌手套,取一次性微创埋线针,直径0.9mm,PGLA线体,规格2/0,10mmo患者取合适体位,取双侧穴1组:安眠穴、印堂、心俞、脾俞。2组:神门,百会、三阴交、足三里。治疗过程中两组交替使用。碘伏严格消毒埋线穴区皮肤,取放入线体的一次性微创埋线针手法轻巧,快速刺到所需深度,出现针感后将针芯向前推进,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线体埋人穴位内。出针后无菌棉球按压针孔,覆蓋无菌创可贴。安眠穴刺向鼻尖,神[穴平刺,印堂、百会向前平刺,足三里斜浅刺向足尖,心俞、脾俞斜刺。三阴交平刺且注意埋线后及时按压针孔3-5分钟,告知患者埋线后前三天少走路。每周治疗1次,共5周。
对照组患者双侧取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采用0.30mmX40mm毫针,手法平补平泻,得气为度,得气后留针30min。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共5周。
6.观察指标与方法
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门观察睡眠情况。PSQI由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组成,其中18个条目组成7个因子(睡眠质量、人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每个因子按0~3分等级计分,累积各因子得分为PSQI的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治疗前、治疗后以匹弦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总结观察睡眠改善情况。制疗效标准:减分率:PSQI减分率=(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疗前评分x100%;
痊愈:催眠药物评分为0且PSQI减分率≥75%或PSQl6;显效:75%>PSQI减分率>50%;
有效:50%>PSQI减分率≥25%;无效:PSQI减分率<25%;愈显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x10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7.统计学方法
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两组差异表2、两组有效率比较注:与对照组相比(P<O.05)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8.讨论
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不寐方法众多且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作用,不改变睡眠的正常生理模式。[4]微创穴位埋线疗法以线代针结合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埋入PCLA线体,基于其穴位内的生理作用、物理作用等变化,产生刺激信息及能量,长时间刺激穴位,增加穴位兴奋性及传导性,通过所选穴位的特定作用以达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5]。埋线所用PGLA线体由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而成,与传统肠线相比,不含有蛋白成分,避免了蛋白过敏排异反应和穴位处结节产生,增强了安全性。埋线期间线体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等,对穴区产生的生理及生化刺激时间长达一周左右,符合《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的理论。观察组所选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之腧穴、原穴,具有宁心安神、开郁散结之功。心俞穴有补益心气而生血之效,脾俞穴可利湿升清等。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等。现代医学认为,足三里穴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三阴交健脾养肝强肾、清心醒脑、养血安神。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安神定志等,治疗不寐常用穴,印堂穴位于督脉循行线,络肾贯心,宁神安脑亦为治疗不寐常用穴位,常与百会穴合用治疗不寐。诸穴相配,可补益心脾、协调阴阳、调和脏腑而达安神助眠之功。
综上所述微创穴位埋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较对照组显愈率和有效率更高,可明显降低PSQI评分。亦具备安全、经济、无药物治疗依赖及副作用、减少药物服用剂量和频率的优点。与对照组相比取穴少、患者无需每周多次治疗、单次治疗时间少,患者总就诊次数少,同时可以减少患者治疗时的痛苦、恐惧感及医疗费用负担等。医护人员易学易掌握易操作。可作为一种临床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推广,有利于中医的特色疗法的发扬。
参考文献:
1.赵忠新.睡眠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72-93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寐协作组.不寐(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5,2(1):14-18
4.刘连续.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2):167-170
5.吴新贵,何源浩.背俞穴的主治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3):170,182
[关键词]:埋线;心脾两虚;不寐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4-306-02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病例为2018年1月-2019年6月门诊心脾两虚不寐患者共收集100例。按照入选顺序单双号进行分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参与研究的患者,告知治疗的相关风险,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并通过。因中途脱落最终收集95例,观察组47例,男14例,女33例;年龄29~76岁,平均(56.47+12.21)岁,病程最短不足2月,最长为21年。年均(2.784+3.5717)年。对照组48例,男14例,女34例;年龄29~75岁,平均(59.38+10.027)岁,病程最短1月余,病程最长32年,平均(4.498±5.5344年。两组患者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中失眠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不寐(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3]不寐的诊断依据及证治分类为心脾两虚证: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纳差倦怠,面色无华等。主症: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次症: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等。脉象:脉细无力。以上主症全部具备兼有一项次症,具备相应舌脉者即可诊断为心脾两虚型不寐。
3.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失眠诊断及中医心脾两虚型不寐诊断标准;年龄20~76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6分病程超过1个月;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与观察者。
4.排除及剔除标准
由全身性疾病(感染、疼痛、咳嗽、手术、恶性肿瘤等)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所致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合并心血管、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炎症、手术、外伤、恶性肿瘤所致疼痛失眠患者;合并中重度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者;毒品及酒精依赖者;药物所致;不符合纳人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不愿意参与观察者。
5.治疗方法
观察组埋线操作和对照组的针刺操作均为笔者本人完成。患者治疗前均健康指导,帮助其认识了解病情,同时配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惊恐等以改善睡眠环境,以免影响且提高疗效。告知患者治疗当天勿洗澡,治疗期勿食鱼、海鲜、辛辣等食物,作息规律和适度体育锻炼。观察组告知患者埋线穴位局部轻度肿痛、痒或体温轻度上升均为正常反应,无需处理及紧张。服安眠药者治疗起效后逐渐停止服药。
观察组操作者戴一次性医用无菌手套,取一次性微创埋线针,直径0.9mm,PGLA线体,规格2/0,10mmo患者取合适体位,取双侧穴1组:安眠穴、印堂、心俞、脾俞。2组:神门,百会、三阴交、足三里。治疗过程中两组交替使用。碘伏严格消毒埋线穴区皮肤,取放入线体的一次性微创埋线针手法轻巧,快速刺到所需深度,出现针感后将针芯向前推进,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线体埋人穴位内。出针后无菌棉球按压针孔,覆蓋无菌创可贴。安眠穴刺向鼻尖,神[穴平刺,印堂、百会向前平刺,足三里斜浅刺向足尖,心俞、脾俞斜刺。三阴交平刺且注意埋线后及时按压针孔3-5分钟,告知患者埋线后前三天少走路。每周治疗1次,共5周。
对照组患者双侧取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采用0.30mmX40mm毫针,手法平补平泻,得气为度,得气后留针30min。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共5周。
6.观察指标与方法
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门观察睡眠情况。PSQI由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组成,其中18个条目组成7个因子(睡眠质量、人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每个因子按0~3分等级计分,累积各因子得分为PSQI的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治疗前、治疗后以匹弦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总结观察睡眠改善情况。制疗效标准:减分率:PSQI减分率=(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疗前评分x100%;
痊愈:催眠药物评分为0且PSQI减分率≥75%或PSQl6;显效:75%>PSQI减分率>50%;
有效:50%>PSQI减分率≥25%;无效:PSQI减分率<25%;愈显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x10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7.统计学方法
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治疗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两组差异表2、两组有效率比较注:与对照组相比(P<O.05)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8.讨论
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不寐方法众多且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作用,不改变睡眠的正常生理模式。[4]微创穴位埋线疗法以线代针结合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埋入PCLA线体,基于其穴位内的生理作用、物理作用等变化,产生刺激信息及能量,长时间刺激穴位,增加穴位兴奋性及传导性,通过所选穴位的特定作用以达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5]。埋线所用PGLA线体由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而成,与传统肠线相比,不含有蛋白成分,避免了蛋白过敏排异反应和穴位处结节产生,增强了安全性。埋线期间线体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等,对穴区产生的生理及生化刺激时间长达一周左右,符合《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的理论。观察组所选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之腧穴、原穴,具有宁心安神、开郁散结之功。心俞穴有补益心气而生血之效,脾俞穴可利湿升清等。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等。现代医学认为,足三里穴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三阴交健脾养肝强肾、清心醒脑、养血安神。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安神定志等,治疗不寐常用穴,印堂穴位于督脉循行线,络肾贯心,宁神安脑亦为治疗不寐常用穴位,常与百会穴合用治疗不寐。诸穴相配,可补益心脾、协调阴阳、调和脏腑而达安神助眠之功。
综上所述微创穴位埋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较对照组显愈率和有效率更高,可明显降低PSQI评分。亦具备安全、经济、无药物治疗依赖及副作用、减少药物服用剂量和频率的优点。与对照组相比取穴少、患者无需每周多次治疗、单次治疗时间少,患者总就诊次数少,同时可以减少患者治疗时的痛苦、恐惧感及医疗费用负担等。医护人员易学易掌握易操作。可作为一种临床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推广,有利于中医的特色疗法的发扬。
参考文献:
1.赵忠新.睡眠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72-93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寐协作组.不寐(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5,2(1):14-18
4.刘连续.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34(2):167-170
5.吴新贵,何源浩.背俞穴的主治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3):17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