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浮躁》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贾平凹一生创作了多部小说,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存在现实主义情愫,这种现实主义情愫归根结底就是贾平凹的纠结。他纠结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之中,纠结于乡村向城市的转变之中,更纠结于人性的堕落与回归之中。这种现实主义的纠结,构成了贾平凹整个创作核心,也成为他在作品中致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浮躁》 现实主义 贾平凹小说 现实主义创作情愫
中图分类号:J206.7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贾平凹创作嬗变,重读《浮躁》后,笔者对此观点不以为然。在笔者看来,贾平凹的创作风格虽然嬗变,可是纠结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愫始终未变。
一 《浮躁》概述
《浮躁》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贾平凹商州系列之一,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浮躁》主要讲述的是以金狗为代表的年轻人,在80年代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浮躁的生活状态。金狗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已久,在城市追求自己的记者梦时,逐渐堕落、迷茫,在精神游离之后终于在“干净的神”小水的呼唤下回到乡村,重拾自然美好的人性。
金狗的浮躁主要有两条线:一是金狗与田中正等官僚主义的斗争;二是金狗与英英、石华、小水三位女性之间的情爱生活。这两条线构成了金狗在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中的浮躁情绪,也是当时整个社会浮躁、整个中国人感情观念浮躁的侧面反映。
二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逐渐显露,以雨果、莫泊桑、福楼拜等为代表的作家,运用现实写实的手法,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问题。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且主要探讨的是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双向关系。
三 贾平凹的小说
小说创作是贾平凹文学创作中存在争议最多的体裁,他的小说立足现实、立足社会,通过主人公,将他内心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对人的理解表达出来。纵观贾平凹已有的小说创作,可将其按时间分为三个时期。
1 第一个时期(1977年-1983年)
贾平凹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山地日记》、《满月儿》,其中《满月儿》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中塑造了两个性格各异的亲姐妹,即满儿和月儿。月儿性格外向,活泼聪慧;满儿则性格内向,深沉文静。两个姐妹同时在“我”这个城市人的影响下,走向和谐。这部作品的主题依旧是立足于现实的城乡之间文明的对比融合。贾平凹在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以清新、明朗的风格得胜,其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并没有太突出。
2 第二个时期(1983年-1993年)
这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鼎盛时期,即“商州文学”阶段。“商州文学”以《商州初录》为序幕,创作了《腊月·正月》、《古冰炭》、《天狗》、《鸡窝洼的人家》、《小月前本》,同时还有写于1986年的长篇小说《浮躁》。这一时期是整个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现代社会秩序、社会观念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秩序和观念。最严重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处在浮躁和迷茫中。这些现象催生了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家,贾平凹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描绘了整个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碰撞,深刻分析了这个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状态。
3 第三个时期(1993年之后)
《废都》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是贾平凹第一部都市题材的长篇小说,该作品在1997年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中的庄之蝶,城市文化下的一名知识分子。贾平凹将这个知识分子勾画成一个堕落、消极、无所操守的形象,作品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欲望、异化的人性化中艰难生存,其实庄之蝶的身上有作者的很多痕迹。贾平凹通过庄之蝶,体现出钟情于传统文化的文人在现代文明中的无所适从和精神错位。贾平凹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关注的现实无非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更替、自然人性和异化人性的交织。他的所有现实主义情愫归根结底就是纠结。
四 贾平凹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愫——纠结
1 纠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传统文化一般是以乡村来代表,而现代文化一般是以城市为代表。而贾平凹本质上是一位农村作家,他对乡村文化、传统文化如数家珍。可他同时又生活工作在城市,对城市文化也进行了细心观察。双重的文学身份是他纠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根源。
在《浮躁》中,金狗就是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身的人。金狗本身是一位农民,他的思想和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内流淌着农民朴实、敦厚的美好道德血液,同时还有农民的自尊心,然而这种自尊心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上的。在农村文化引导中的金狗是一个正义、积极的形象,即使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也要与以权谋私的田中正作斗争。斗争失败后,他愈挫愈勇,梦想着通过进州城当记者,来改变这种社会现状。在爱情上,他也秉承传统文化的“忠贞”思想,虽然几经周折,他还是想和最爱的小水生活在一起。传统文化熏陶之下的金狗,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然而,转型社会时期的种种错乱现象,将金狗逼上了现代文化之路。当金狗满怀希望,来到州城报社时,他彻底对改造社会失去了信心。在当记者的过程中,金狗参与了很多揭露不正之风的报道,这些报道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阻挠,这时的金狗感到自己的幼稚,同时也明白了靠做记者来改造社会是不可能的。金狗在这时开始变得浮躁不安,而这样的浮躁同时也波及到他的感情生活。金狗向小水表白遭拒后,为了得到记者名额,他稀里糊涂地将目光锁定田中正的侄女英英。金狗自己明白,他并不爱英英。果然,目的达到后,他毅然决然地和英英断绝了关系。这样的行为,显然已经偏离了传统文化的轨道,也同时给现代文化可乘之机。小水嫁人后,悲痛欲绝的金狗只得在石华身上寻找安慰。 从这时起,金狗身上就兼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他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合体,所以就构成了他的纠结和浮躁的心态。在与石华的交往之初,金狗始终恪守传统的修身观念,不越雷池一步。然而,随着交往的进一步深入,金狗还是跳出了传统的束缚。然而,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双重支配的他,内心充满了内疚、焦虑、急躁,可以说这时的金狗达到了浮躁的极点。
处在浮躁中的金狗,无时无刻不想念小水。在他心中,“天下只有小水是干净的神”。贾平凹也顺水推舟地将小水变成了寡妇,在这样巧合的情况下,金狗重回乡村,重新拾回自己身上的传统文化。
《浮躁》中的金狗最终接受了传统文化,放弃了现代文化,这样的选择同时也是贾平凹的选择。身居城市的他,依然钟爱其身上的传统文化。
2 纠结于乡村社会向城市的转变
贾平凹一直都明白乡村一定会向城市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是历史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而他说城市化是大趋势,大趋势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在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心向乡村的贾平凹处于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他希望保留乡村社会的质朴、自然,不希望它沾染城市社会中的现代气息。另一方面他又不满乡村某些落后破败的气息,希望通过城市化改变乡村的现状。这样的矛盾心理使他在整个社会城市化的历史潮流中更加纠结。
《废都》在开篇就赋予刘嫂的奶牛思想,点明了“城市是一堆水泥”,“人创造了城市,却把自己限制在城市”,“人建造了城市,而城市却将它们的种族退化”。这头奶牛本身来自乡村,他是被刘嫂牵到西京城中的,奶牛的话也是贾平凹对于城市化的态度。他在作品中,设置了庄之蝶这样一个城市知识分子形象,他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混沌、迷茫、堕落的状态。
古老的乡村在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乡村人的精神状态、思想状态必然会发生改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精神错位。在《废都》中,庄之蝶直到最后都没有回归乡间,体现出贾平凹对于城市的排斥和厌恶,同时表达了他对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的担忧和纠结。
3 纠结于自然人性与异化人性之间
在现实主义产生初期,司汤达就用《红与黑》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堕落与回归。从此之后,人性的回归这个话题一直影响着后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
贾平凹作为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作品中也阐述了对于人性回归与堕落的看法。在追寻的过程中,他寻求边城般自然的人性、美好的人性,然而现实中人性的堕落和异化也让他愤懑纠结,欲救之怎奈力不足。
在《满月儿》中,通过60余篇短篇小说,贾平凹将农村中的新人新事,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展现出来。整部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显示出贾平凹对于美好乡村自然人性的赞美。创作风格也很接近沈从文的《边城》。
到了“商州文学”阶段,贾平凹的阅历不断增长,渐渐发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堕落和异化。《浮躁》中的雷大空就是人性逐渐异化的典型代表。他是仙游川的孤儿,无父无母。为了更好的生活,雷大空变成了一个投机分子。他告发田中正的通奸行为,以谋取自身的利益。在愿望未达成的条件下,他又拒绝为乡长盖房。可见,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对于现世的功名财利的极度追求,人性中的友爱正义已经丧失殆尽。之后,雷大空又靠卖假老鼠药发迹,并且面对七老汉的指责,他还大言不惭地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哄人”。雷大空在“浮躁”的社会中选择了妥协和适应,他奉行的信条基本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浮躁》毕竟写于改革开放初期,贾平凹对于人性的回归还是充满了信心。他将雷大空作为参照物,设置了金狗。金狗同样与雷大空在浮躁的世界中生存,可是他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并且最终在小水的帮助下,重新找到了自己。面对浮躁中的雷大空和金狗身上人性的逐渐堕落,贾平凹还为其中一个设计了拯救,使金狗实现人性的回归。
然而从《废都》开始,贾平凹渐渐对人性的回归失去了信心。主人公庄之蝶,在城市化和社会的压迫中,本身身心已经不健全,唐婉儿的出现更将庄之蝶的生活和精神引入了沉沦和混乱中。《废都》将人性中的懦弱、沉沦等异化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贾平凹却像一位旁观者,平静地叙述着似乎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说明这时的贾平凹已经对人性回归失去了信心。
在《浮躁》中,贾平凹设置了小水这样一个纯洁的形象,表示当时的他对人性的回归还抱有希望。可是在《废都》中,肮脏、沉沦、消极等异化的人性占据重大篇幅,所有的形象都生活在欲望、利益之中。可以说《废都》基本是贾平凹希望的幻灭,同时也结束了他在人性回归问题上的纠结。
贾平凹一生的创作道路曲折,从最初的自然清新,到“商州文学”的深刻揭露,再到“废都文学”时期的平静叙述。我们既看到了贾平凹创作的逐渐成熟,也隐隐约约能够感受到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贾平凹的心态更加平和,同时也能够看到他创作风格和创作基调的变化。然而,其他元素的改变,并没有牵动贾平凹纠结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愫改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在乡村向城市的转变过程中,在人性的堕落与回归中,贾平凹都在纠结,然而每一次历史的发展趋势、人性的发展趋势似乎都与他的选择背道而驰。他最初试图拯救、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现实的残酷终究让他的希望破灭。但我们仍旧希望现实主义创作能够持续下去,因为它对于社会、人性、文化等方面的改造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杨淑生:《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现实针对性》,《当代小说》,2011年第2期。
[2] 傅异星:《在传统中浸润与挣扎——论贾平凹的小说》,《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3] 金理、陈思和:《思潮与争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纯
文学的反思——〈中国新文学大系(1977—2000年)·文学理论卷〉导言之一》,《南方文坛》,2009年第4期。
[4]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 杨光祖:《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及其文化心态论》,《社科纵横》,2003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李素华,女,1981—,广东韶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工作单位:中共东莞市委党校。
关键词:《浮躁》 现实主义 贾平凹小说 现实主义创作情愫
中图分类号:J206.7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贾平凹创作嬗变,重读《浮躁》后,笔者对此观点不以为然。在笔者看来,贾平凹的创作风格虽然嬗变,可是纠结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愫始终未变。
一 《浮躁》概述
《浮躁》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贾平凹商州系列之一,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浮躁》主要讲述的是以金狗为代表的年轻人,在80年代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浮躁的生活状态。金狗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已久,在城市追求自己的记者梦时,逐渐堕落、迷茫,在精神游离之后终于在“干净的神”小水的呼唤下回到乡村,重拾自然美好的人性。
金狗的浮躁主要有两条线:一是金狗与田中正等官僚主义的斗争;二是金狗与英英、石华、小水三位女性之间的情爱生活。这两条线构成了金狗在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中的浮躁情绪,也是当时整个社会浮躁、整个中国人感情观念浮躁的侧面反映。
二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逐渐显露,以雨果、莫泊桑、福楼拜等为代表的作家,运用现实写实的手法,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问题。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且主要探讨的是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双向关系。
三 贾平凹的小说
小说创作是贾平凹文学创作中存在争议最多的体裁,他的小说立足现实、立足社会,通过主人公,将他内心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对人的理解表达出来。纵观贾平凹已有的小说创作,可将其按时间分为三个时期。
1 第一个时期(1977年-1983年)
贾平凹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山地日记》、《满月儿》,其中《满月儿》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中塑造了两个性格各异的亲姐妹,即满儿和月儿。月儿性格外向,活泼聪慧;满儿则性格内向,深沉文静。两个姐妹同时在“我”这个城市人的影响下,走向和谐。这部作品的主题依旧是立足于现实的城乡之间文明的对比融合。贾平凹在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以清新、明朗的风格得胜,其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并没有太突出。
2 第二个时期(1983年-1993年)
这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鼎盛时期,即“商州文学”阶段。“商州文学”以《商州初录》为序幕,创作了《腊月·正月》、《古冰炭》、《天狗》、《鸡窝洼的人家》、《小月前本》,同时还有写于1986年的长篇小说《浮躁》。这一时期是整个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现代社会秩序、社会观念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秩序和观念。最严重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处在浮躁和迷茫中。这些现象催生了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家,贾平凹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描绘了整个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碰撞,深刻分析了这个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状态。
3 第三个时期(1993年之后)
《废都》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是贾平凹第一部都市题材的长篇小说,该作品在1997年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中的庄之蝶,城市文化下的一名知识分子。贾平凹将这个知识分子勾画成一个堕落、消极、无所操守的形象,作品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欲望、异化的人性化中艰难生存,其实庄之蝶的身上有作者的很多痕迹。贾平凹通过庄之蝶,体现出钟情于传统文化的文人在现代文明中的无所适从和精神错位。贾平凹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关注的现实无非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更替、自然人性和异化人性的交织。他的所有现实主义情愫归根结底就是纠结。
四 贾平凹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愫——纠结
1 纠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传统文化一般是以乡村来代表,而现代文化一般是以城市为代表。而贾平凹本质上是一位农村作家,他对乡村文化、传统文化如数家珍。可他同时又生活工作在城市,对城市文化也进行了细心观察。双重的文学身份是他纠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根源。
在《浮躁》中,金狗就是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身的人。金狗本身是一位农民,他的思想和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内流淌着农民朴实、敦厚的美好道德血液,同时还有农民的自尊心,然而这种自尊心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上的。在农村文化引导中的金狗是一个正义、积极的形象,即使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也要与以权谋私的田中正作斗争。斗争失败后,他愈挫愈勇,梦想着通过进州城当记者,来改变这种社会现状。在爱情上,他也秉承传统文化的“忠贞”思想,虽然几经周折,他还是想和最爱的小水生活在一起。传统文化熏陶之下的金狗,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然而,转型社会时期的种种错乱现象,将金狗逼上了现代文化之路。当金狗满怀希望,来到州城报社时,他彻底对改造社会失去了信心。在当记者的过程中,金狗参与了很多揭露不正之风的报道,这些报道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阻挠,这时的金狗感到自己的幼稚,同时也明白了靠做记者来改造社会是不可能的。金狗在这时开始变得浮躁不安,而这样的浮躁同时也波及到他的感情生活。金狗向小水表白遭拒后,为了得到记者名额,他稀里糊涂地将目光锁定田中正的侄女英英。金狗自己明白,他并不爱英英。果然,目的达到后,他毅然决然地和英英断绝了关系。这样的行为,显然已经偏离了传统文化的轨道,也同时给现代文化可乘之机。小水嫁人后,悲痛欲绝的金狗只得在石华身上寻找安慰。 从这时起,金狗身上就兼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他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合体,所以就构成了他的纠结和浮躁的心态。在与石华的交往之初,金狗始终恪守传统的修身观念,不越雷池一步。然而,随着交往的进一步深入,金狗还是跳出了传统的束缚。然而,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双重支配的他,内心充满了内疚、焦虑、急躁,可以说这时的金狗达到了浮躁的极点。
处在浮躁中的金狗,无时无刻不想念小水。在他心中,“天下只有小水是干净的神”。贾平凹也顺水推舟地将小水变成了寡妇,在这样巧合的情况下,金狗重回乡村,重新拾回自己身上的传统文化。
《浮躁》中的金狗最终接受了传统文化,放弃了现代文化,这样的选择同时也是贾平凹的选择。身居城市的他,依然钟爱其身上的传统文化。
2 纠结于乡村社会向城市的转变
贾平凹一直都明白乡村一定会向城市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是历史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而他说城市化是大趋势,大趋势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在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心向乡村的贾平凹处于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他希望保留乡村社会的质朴、自然,不希望它沾染城市社会中的现代气息。另一方面他又不满乡村某些落后破败的气息,希望通过城市化改变乡村的现状。这样的矛盾心理使他在整个社会城市化的历史潮流中更加纠结。
《废都》在开篇就赋予刘嫂的奶牛思想,点明了“城市是一堆水泥”,“人创造了城市,却把自己限制在城市”,“人建造了城市,而城市却将它们的种族退化”。这头奶牛本身来自乡村,他是被刘嫂牵到西京城中的,奶牛的话也是贾平凹对于城市化的态度。他在作品中,设置了庄之蝶这样一个城市知识分子形象,他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混沌、迷茫、堕落的状态。
古老的乡村在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乡村人的精神状态、思想状态必然会发生改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精神错位。在《废都》中,庄之蝶直到最后都没有回归乡间,体现出贾平凹对于城市的排斥和厌恶,同时表达了他对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的担忧和纠结。
3 纠结于自然人性与异化人性之间
在现实主义产生初期,司汤达就用《红与黑》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堕落与回归。从此之后,人性的回归这个话题一直影响着后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
贾平凹作为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作品中也阐述了对于人性回归与堕落的看法。在追寻的过程中,他寻求边城般自然的人性、美好的人性,然而现实中人性的堕落和异化也让他愤懑纠结,欲救之怎奈力不足。
在《满月儿》中,通过60余篇短篇小说,贾平凹将农村中的新人新事,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展现出来。整部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显示出贾平凹对于美好乡村自然人性的赞美。创作风格也很接近沈从文的《边城》。
到了“商州文学”阶段,贾平凹的阅历不断增长,渐渐发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堕落和异化。《浮躁》中的雷大空就是人性逐渐异化的典型代表。他是仙游川的孤儿,无父无母。为了更好的生活,雷大空变成了一个投机分子。他告发田中正的通奸行为,以谋取自身的利益。在愿望未达成的条件下,他又拒绝为乡长盖房。可见,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对于现世的功名财利的极度追求,人性中的友爱正义已经丧失殆尽。之后,雷大空又靠卖假老鼠药发迹,并且面对七老汉的指责,他还大言不惭地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哄人”。雷大空在“浮躁”的社会中选择了妥协和适应,他奉行的信条基本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浮躁》毕竟写于改革开放初期,贾平凹对于人性的回归还是充满了信心。他将雷大空作为参照物,设置了金狗。金狗同样与雷大空在浮躁的世界中生存,可是他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并且最终在小水的帮助下,重新找到了自己。面对浮躁中的雷大空和金狗身上人性的逐渐堕落,贾平凹还为其中一个设计了拯救,使金狗实现人性的回归。
然而从《废都》开始,贾平凹渐渐对人性的回归失去了信心。主人公庄之蝶,在城市化和社会的压迫中,本身身心已经不健全,唐婉儿的出现更将庄之蝶的生活和精神引入了沉沦和混乱中。《废都》将人性中的懦弱、沉沦等异化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贾平凹却像一位旁观者,平静地叙述着似乎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说明这时的贾平凹已经对人性回归失去了信心。
在《浮躁》中,贾平凹设置了小水这样一个纯洁的形象,表示当时的他对人性的回归还抱有希望。可是在《废都》中,肮脏、沉沦、消极等异化的人性占据重大篇幅,所有的形象都生活在欲望、利益之中。可以说《废都》基本是贾平凹希望的幻灭,同时也结束了他在人性回归问题上的纠结。
贾平凹一生的创作道路曲折,从最初的自然清新,到“商州文学”的深刻揭露,再到“废都文学”时期的平静叙述。我们既看到了贾平凹创作的逐渐成熟,也隐隐约约能够感受到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贾平凹的心态更加平和,同时也能够看到他创作风格和创作基调的变化。然而,其他元素的改变,并没有牵动贾平凹纠结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愫改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在乡村向城市的转变过程中,在人性的堕落与回归中,贾平凹都在纠结,然而每一次历史的发展趋势、人性的发展趋势似乎都与他的选择背道而驰。他最初试图拯救、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现实的残酷终究让他的希望破灭。但我们仍旧希望现实主义创作能够持续下去,因为它对于社会、人性、文化等方面的改造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杨淑生:《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现实针对性》,《当代小说》,2011年第2期。
[2] 傅异星:《在传统中浸润与挣扎——论贾平凹的小说》,《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3] 金理、陈思和:《思潮与争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纯
文学的反思——〈中国新文学大系(1977—2000年)·文学理论卷〉导言之一》,《南方文坛》,2009年第4期。
[4]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 杨光祖:《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及其文化心态论》,《社科纵横》,2003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李素华,女,1981—,广东韶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工作单位:中共东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