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浮躁》看贾平凹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愫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x66c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浮躁》是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贾平凹一生创作了多部小说,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存在现实主义情愫,这种现实主义情愫归根结底就是贾平凹的纠结。他纠结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之中,纠结于乡村向城市的转变之中,更纠结于人性的堕落与回归之中。这种现实主义的纠结,构成了贾平凹整个创作核心,也成为他在作品中致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浮躁》 现实主义 贾平凹小说 现实主义创作情愫
  中图分类号:J206.7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贾平凹创作嬗变,重读《浮躁》后,笔者对此观点不以为然。在笔者看来,贾平凹的创作风格虽然嬗变,可是纠结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愫始终未变。
  一 《浮躁》概述
  《浮躁》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贾平凹商州系列之一,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浮躁》主要讲述的是以金狗为代表的年轻人,在80年代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浮躁的生活状态。金狗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已久,在城市追求自己的记者梦时,逐渐堕落、迷茫,在精神游离之后终于在“干净的神”小水的呼唤下回到乡村,重拾自然美好的人性。
  金狗的浮躁主要有两条线:一是金狗与田中正等官僚主义的斗争;二是金狗与英英、石华、小水三位女性之间的情爱生活。这两条线构成了金狗在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中的浮躁情绪,也是当时整个社会浮躁、整个中国人感情观念浮躁的侧面反映。
  二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逐渐显露,以雨果、莫泊桑、福楼拜等为代表的作家,运用现实写实的手法,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问题。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且主要探讨的是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双向关系。
  三 贾平凹的小说
  小说创作是贾平凹文学创作中存在争议最多的体裁,他的小说立足现实、立足社会,通过主人公,将他内心对于社会的认知和对人的理解表达出来。纵观贾平凹已有的小说创作,可将其按时间分为三个时期。
  1 第一个时期(1977年-1983年)
  贾平凹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山地日记》、《满月儿》,其中《满月儿》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中塑造了两个性格各异的亲姐妹,即满儿和月儿。月儿性格外向,活泼聪慧;满儿则性格内向,深沉文静。两个姐妹同时在“我”这个城市人的影响下,走向和谐。这部作品的主题依旧是立足于现实的城乡之间文明的对比融合。贾平凹在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以清新、明朗的风格得胜,其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并没有太突出。
  2 第二个时期(1983年-1993年)
  这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鼎盛时期,即“商州文学”阶段。“商州文学”以《商州初录》为序幕,创作了《腊月·正月》、《古冰炭》、《天狗》、《鸡窝洼的人家》、《小月前本》,同时还有写于1986年的长篇小说《浮躁》。这一时期是整个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现代社会秩序、社会观念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秩序和观念。最严重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处在浮躁和迷茫中。这些现象催生了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家,贾平凹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描绘了整个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碰撞,深刻分析了这个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状态。
  3 第三个时期(1993年之后)
  《废都》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同时也是贾平凹第一部都市题材的长篇小说,该作品在1997年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中的庄之蝶,城市文化下的一名知识分子。贾平凹将这个知识分子勾画成一个堕落、消极、无所操守的形象,作品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欲望、异化的人性化中艰难生存,其实庄之蝶的身上有作者的很多痕迹。贾平凹通过庄之蝶,体现出钟情于传统文化的文人在现代文明中的无所适从和精神错位。贾平凹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关注的现实无非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更替、自然人性和异化人性的交织。他的所有现实主义情愫归根结底就是纠结。
  四 贾平凹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愫——纠结
  1 纠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传统文化一般是以乡村来代表,而现代文化一般是以城市为代表。而贾平凹本质上是一位农村作家,他对乡村文化、传统文化如数家珍。可他同时又生活工作在城市,对城市文化也进行了细心观察。双重的文学身份是他纠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根源。
  在《浮躁》中,金狗就是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于一身的人。金狗本身是一位农民,他的思想和观念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内流淌着农民朴实、敦厚的美好道德血液,同时还有农民的自尊心,然而这种自尊心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上的。在农村文化引导中的金狗是一个正义、积极的形象,即使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也要与以权谋私的田中正作斗争。斗争失败后,他愈挫愈勇,梦想着通过进州城当记者,来改变这种社会现状。在爱情上,他也秉承传统文化的“忠贞”思想,虽然几经周折,他还是想和最爱的小水生活在一起。传统文化熏陶之下的金狗,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然而,转型社会时期的种种错乱现象,将金狗逼上了现代文化之路。当金狗满怀希望,来到州城报社时,他彻底对改造社会失去了信心。在当记者的过程中,金狗参与了很多揭露不正之风的报道,这些报道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阻挠,这时的金狗感到自己的幼稚,同时也明白了靠做记者来改造社会是不可能的。金狗在这时开始变得浮躁不安,而这样的浮躁同时也波及到他的感情生活。金狗向小水表白遭拒后,为了得到记者名额,他稀里糊涂地将目光锁定田中正的侄女英英。金狗自己明白,他并不爱英英。果然,目的达到后,他毅然决然地和英英断绝了关系。这样的行为,显然已经偏离了传统文化的轨道,也同时给现代文化可乘之机。小水嫁人后,悲痛欲绝的金狗只得在石华身上寻找安慰。   从这时起,金狗身上就兼有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他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合体,所以就构成了他的纠结和浮躁的心态。在与石华的交往之初,金狗始终恪守传统的修身观念,不越雷池一步。然而,随着交往的进一步深入,金狗还是跳出了传统的束缚。然而,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双重支配的他,内心充满了内疚、焦虑、急躁,可以说这时的金狗达到了浮躁的极点。
  处在浮躁中的金狗,无时无刻不想念小水。在他心中,“天下只有小水是干净的神”。贾平凹也顺水推舟地将小水变成了寡妇,在这样巧合的情况下,金狗重回乡村,重新拾回自己身上的传统文化。
  《浮躁》中的金狗最终接受了传统文化,放弃了现代文化,这样的选择同时也是贾平凹的选择。身居城市的他,依然钟爱其身上的传统文化。
  2 纠结于乡村社会向城市的转变
  贾平凹一直都明白乡村一定会向城市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是历史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而他说城市化是大趋势,大趋势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在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心向乡村的贾平凹处于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他希望保留乡村社会的质朴、自然,不希望它沾染城市社会中的现代气息。另一方面他又不满乡村某些落后破败的气息,希望通过城市化改变乡村的现状。这样的矛盾心理使他在整个社会城市化的历史潮流中更加纠结。
  《废都》在开篇就赋予刘嫂的奶牛思想,点明了“城市是一堆水泥”,“人创造了城市,却把自己限制在城市”,“人建造了城市,而城市却将它们的种族退化”。这头奶牛本身来自乡村,他是被刘嫂牵到西京城中的,奶牛的话也是贾平凹对于城市化的态度。他在作品中,设置了庄之蝶这样一个城市知识分子形象,他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混沌、迷茫、堕落的状态。
  古老的乡村在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中,乡村人的精神状态、思想状态必然会发生改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精神错位。在《废都》中,庄之蝶直到最后都没有回归乡间,体现出贾平凹对于城市的排斥和厌恶,同时表达了他对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的担忧和纠结。
  3 纠结于自然人性与异化人性之间
  在现实主义产生初期,司汤达就用《红与黑》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堕落与回归。从此之后,人性的回归这个话题一直影响着后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
  贾平凹作为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作品中也阐述了对于人性回归与堕落的看法。在追寻的过程中,他寻求边城般自然的人性、美好的人性,然而现实中人性的堕落和异化也让他愤懑纠结,欲救之怎奈力不足。
  在《满月儿》中,通过60余篇短篇小说,贾平凹将农村中的新人新事,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展现出来。整部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显示出贾平凹对于美好乡村自然人性的赞美。创作风格也很接近沈从文的《边城》。
  到了“商州文学”阶段,贾平凹的阅历不断增长,渐渐发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堕落和异化。《浮躁》中的雷大空就是人性逐渐异化的典型代表。他是仙游川的孤儿,无父无母。为了更好的生活,雷大空变成了一个投机分子。他告发田中正的通奸行为,以谋取自身的利益。在愿望未达成的条件下,他又拒绝为乡长盖房。可见,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对于现世的功名财利的极度追求,人性中的友爱正义已经丧失殆尽。之后,雷大空又靠卖假老鼠药发迹,并且面对七老汉的指责,他还大言不惭地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哄人”。雷大空在“浮躁”的社会中选择了妥协和适应,他奉行的信条基本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浮躁》毕竟写于改革开放初期,贾平凹对于人性的回归还是充满了信心。他将雷大空作为参照物,设置了金狗。金狗同样与雷大空在浮躁的世界中生存,可是他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并且最终在小水的帮助下,重新找到了自己。面对浮躁中的雷大空和金狗身上人性的逐渐堕落,贾平凹还为其中一个设计了拯救,使金狗实现人性的回归。
  然而从《废都》开始,贾平凹渐渐对人性的回归失去了信心。主人公庄之蝶,在城市化和社会的压迫中,本身身心已经不健全,唐婉儿的出现更将庄之蝶的生活和精神引入了沉沦和混乱中。《废都》将人性中的懦弱、沉沦等异化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贾平凹却像一位旁观者,平静地叙述着似乎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说明这时的贾平凹已经对人性回归失去了信心。
  在《浮躁》中,贾平凹设置了小水这样一个纯洁的形象,表示当时的他对人性的回归还抱有希望。可是在《废都》中,肮脏、沉沦、消极等异化的人性占据重大篇幅,所有的形象都生活在欲望、利益之中。可以说《废都》基本是贾平凹希望的幻灭,同时也结束了他在人性回归问题上的纠结。
  贾平凹一生的创作道路曲折,从最初的自然清新,到“商州文学”的深刻揭露,再到“废都文学”时期的平静叙述。我们既看到了贾平凹创作的逐渐成熟,也隐隐约约能够感受到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贾平凹的心态更加平和,同时也能够看到他创作风格和创作基调的变化。然而,其他元素的改变,并没有牵动贾平凹纠结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愫改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在乡村向城市的转变过程中,在人性的堕落与回归中,贾平凹都在纠结,然而每一次历史的发展趋势、人性的发展趋势似乎都与他的选择背道而驰。他最初试图拯救、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现实的残酷终究让他的希望破灭。但我们仍旧希望现实主义创作能够持续下去,因为它对于社会、人性、文化等方面的改造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杨淑生:《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现实针对性》,《当代小说》,2011年第2期。
  [2] 傅异星:《在传统中浸润与挣扎——论贾平凹的小说》,《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3] 金理、陈思和:《思潮与争鸣: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纯
  文学的反思——〈中国新文学大系(1977—2000年)·文学理论卷〉导言之一》,《南方文坛》,2009年第4期。
  [4]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 杨光祖:《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及其文化心态论》,《社科纵横》,2003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李素华,女,1981—,广东韶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工作单位:中共东莞市委党校。
其他文献
摘要 重唱是歌剧中最能体现音乐戏剧性并展现声部丰满和声的立体音响效果的声乐形式。本文着重研究朱塞佩·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的艺术创作特征,遵循创作的原则,进行本源性分析,运用歌剧演唱及表演的分析研究,论证歌剧重唱在艺术创作及音乐戏剧的特征表演要求上最终达到的目的,归纳总结了歌剧二重唱的共性艺术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的理论研究与考证的对比研究方式,论证了二重唱在歌剧中的重要作用与其地位。  关键词:《弄
期刊
摘要 《江帆楼阁图》是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中国美学的基本原理,就作品亲历美、含蓄美、人性美、和谐美、笔墨美的艺术特点,结合构图、笔法、墨法、色彩等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亲历美 含蓄美 人性美 和谐美 构图 线条 设色  李思训是中国第一位以山水为主的画家,史载“国朝山水第一。”此前,山水只是作为背景出现在人物画中。李思训在继承前代优秀画法的同时,与其子李昭道共同进行了青绿山水技法与
期刊
摘要 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通过人体的肢体语言来达到情感表达的目的,具有良好的艺术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欢迎。舞蹈作为人类最早的语言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对于现代人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本文通过对舞蹈的语言形式和艺术功能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舞蹈艺术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舞蹈 语言 艺术 功能  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声语言,也是人类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舞
期刊
摘要 美国色域画派的代表画家马克·罗斯科是近十年再次被西方艺术届广泛关注的独特画家之一,其作品凭借单纯的绘画语言承载着深邃的宗教感和永恒性。本文通过剖析马克·罗斯科绘画独特的形式语言,认为光是画家作品的真正主题,在分析其作品光色系统的同时,揭示出画家个人化的以物载道的创作方法。  关键词:马克·罗斯科 光 色域  一直以来,美术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都将美国画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
期刊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多元化和个性化是服饰设计的发展方向,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缩小,服饰的装饰作用越来越重要,服饰设计表现了各地区的地域特色,手绘技艺渗透到服饰设计中,表现了服饰的形式美。装饰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在融合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基础上,运用最合适的装饰手法,进行服饰设计,表现服饰的图案美和文化内涵,提高服饰设计的艺术水平。  关
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并着重对其内涵进行了研究,笔者的观点使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服饰进行了表现,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多元审美价值观通过其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了体现,而且还对其民族多样化的道德价值观进行了折射。  关键词:少数民族 服饰 多元审美价值观  一 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中国服饰文化的形成主要归功于辛勤劳动的各民族大众,是他们凭借着勇气、意念和智慧一代一代的繁衍、生存和发
期刊
摘要 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辽西地秧歌的沿袭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传递出深邃而复杂的民俗内涵,承载着修护乡村道德秩序、重建人类精神世界的人文功能。辽西地秧歌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积极申报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将辽西地秧歌纳入到人类共有的文化体系之中,还要依托高等学校平台,努力扩展艺术传承的文化生存空间,结合信息时代全新的审美质素,提升辽西地秧歌的审美价值、扩大辽西地秧歌的接受群体。  关
期刊
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1959-),是英国当代文坛最出色也最具争议的女作家。评论家多视她为与传统和惯常针锋相对的文学叛逆者。其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Oranges Are Not the only Fruit,1985)曾获惠特布莱德(Whitbread Prize)最佳处女作奖,1990年由她本人改编为电视剧,在英国广播公司播出,又获得了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
期刊
摘要 虚假语用预设是预设的一种超常操作形式,是变异的预设。本文以《围城》为例,用心理空间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式来阐释虚假语用预设的认知心理,揭示预设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生成的实质。  关键词:虚假语用预设 心理空间 理想化模式 《围城》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长期以来,语用预设在常规操作下的基本特征,使用规则以及交际价值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学
期刊
摘要 在1949至1999年这五十年的文学发展道路中,当代文学由建国初三十年以反映工农兵为主题的“单一性”向“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发展,这既是由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又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当代文学 单一 多元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目前有多种划分方法,但最具代表性的划分则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到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