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历史课来说同样如此。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让历史作业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给历史作业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作业习题 教学成果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历史作业经常被师生所忽视。即便是布置了作业,也是习题形式单调,内容机械死板,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往旧的习题作业只是照本宣科,弊端很多。比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表现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作业看成负担,不知道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字迹潦草,书面乱,有勾抹、撕扯、抄袭现象。教师批改完的作业,学生无动于衷,没有本质上、整体上的认识,不知道各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侧重点,对出现问题的习题,不能主动及时的弄懂弄会。而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把相应的学习方法教会给学生,具体表现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形成分析练习题、选择作业题的习惯,没有引导学生形成自查作业的习惯,学生对做完的习题不知对错。还有一点就是旧的作业布置方法对所有学生要求统一,全班甚至全年级的学生作业在内容和要求上都处于同一层次,未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今天,传统作业模式已经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因而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让历史作业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给历史作业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
那么如何使历史作业习题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作用,巩固教学成果呢?
第一,要拓宽习题的古今中外、学科间的联系,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质。还应当加强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宏观与微观联系。当前的高考趋向综合性考查,单学科往往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历史知识联系地理、时事政治出题角度比较多。从“社会热点”的实际出发设计的作业习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如美国“西进运动”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相比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中国从美国的西进运动中能吸取哪些经验?又如学习了当代史世界经济这一节课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国加入WTO前后有哪些变化?通过这些热点习题的学用结合,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了作业兴趣。
第二,要善于变换题型。题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避免僵化、走老路。同样的习题内容,题型不同收到的考查效果也不一样。可以把主观题换为客观题,也可以把客观题换为主观题,多样化的习题训练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专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拓展学习视野,从而有利于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A.性质:以形式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B.作用:推翻了西葡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C.影响: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问:(1)上述解题过程,哪一项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2)错误的原因为。(3)完成A项的内容。再如,记忆中国红军长征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填空题的形式记忆路线,也可用“长征路线示意图”的形式让学生来理解,前者比较死板,而后者比较宽泛,更有利于刺激学生思考和记忆。
总之,要做到知识灵活运用。作业习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题。在选择题中,可以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材料性(包括图像)新情境选择题。其中,材料可以是统计图、图片、对联或现场情景图等。而文字材料的呈现形式可以是陈述材料、引用史书等原始材料;也可以引用民谣、漫画、案例等;既可以是史学类材料或者著作,也可以选用与历史有关的文学材料等。要尽量做到材料通俗易懂、新颖,难度适中,富有挑战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
第三,习题要做到精而少,力求精品,难易适中。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不能像以前那样大搞题海战术,一定要削减单纯知识型习题,增加综合能力型习题。精选习题,要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和目标,针对学生学习弱点有的放矢。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一般表现为:比较、分析、概括、归纳、论证等题型;原因、特点、性质、启示等提问方式;理论、概念、基本观点,尤其是新观点的理解与运用;表述的准确性、层次性、逻辑性等等。我们可以搜集或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练习,幫助他们总结其中的规律,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第四,本着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次布置作业。过去作业的布置,不分好中差学生层次,作业数量和要求是一样的,这就造成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弊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现在我们按学生的智力发展潜力和学习成绩的高低,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布置作业时区别对待。对中等生达到大纲的要求即可;对差等生接近大纲的要求即可;对好学生做严格的高要求,作业数量也要多一些,为高校选拔培养后备力量。
第五,习题一般可以分为同步习题和回顾习题。同步习题是巩固正常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选择或编写课时同步习题时,首先要紧扣教材,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提高。其次,要根据所教学生的文化基础选择或编写合适的习题。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分层次进行安排练习,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做到有的放矢,使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发展。在布置习题时要注意“知识树”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整理一节或者这一章知识的脉络结构(即“知识树”),特别是理清知识的线索,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体系,形成整体化系统化,又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知识间的逻辑性。回顾习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
第六,设计开放性习题,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完鸦片战争一课后,我问学生:落后是否就要挨打?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必然会挨打,但有些学生认为不一定会挨打,从而使问题出现了分歧。学生的思维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前延伸,并纷纷阐述自己的理由,最后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培养。
教学离不开作业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才能大幅度提高。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成了学生学习的导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巩固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业习题 教学成果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历史作业经常被师生所忽视。即便是布置了作业,也是习题形式单调,内容机械死板,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往旧的习题作业只是照本宣科,弊端很多。比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表现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作业看成负担,不知道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字迹潦草,书面乱,有勾抹、撕扯、抄袭现象。教师批改完的作业,学生无动于衷,没有本质上、整体上的认识,不知道各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侧重点,对出现问题的习题,不能主动及时的弄懂弄会。而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把相应的学习方法教会给学生,具体表现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形成分析练习题、选择作业题的习惯,没有引导学生形成自查作业的习惯,学生对做完的习题不知对错。还有一点就是旧的作业布置方法对所有学生要求统一,全班甚至全年级的学生作业在内容和要求上都处于同一层次,未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今天,传统作业模式已经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因而改革历史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让历史作业具有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给历史作业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
那么如何使历史作业习题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作用,巩固教学成果呢?
第一,要拓宽习题的古今中外、学科间的联系,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质。还应当加强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宏观与微观联系。当前的高考趋向综合性考查,单学科往往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历史知识联系地理、时事政治出题角度比较多。从“社会热点”的实际出发设计的作业习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如美国“西进运动”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相比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中国从美国的西进运动中能吸取哪些经验?又如学习了当代史世界经济这一节课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国加入WTO前后有哪些变化?通过这些热点习题的学用结合,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还解决了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了作业兴趣。
第二,要善于变换题型。题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避免僵化、走老路。同样的习题内容,题型不同收到的考查效果也不一样。可以把主观题换为客观题,也可以把客观题换为主观题,多样化的习题训练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专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拓展学习视野,从而有利于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A.性质:以形式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B.作用:推翻了西葡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C.影响: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问:(1)上述解题过程,哪一项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2)错误的原因为。(3)完成A项的内容。再如,记忆中国红军长征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填空题的形式记忆路线,也可用“长征路线示意图”的形式让学生来理解,前者比较死板,而后者比较宽泛,更有利于刺激学生思考和记忆。
总之,要做到知识灵活运用。作业习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题。在选择题中,可以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材料性(包括图像)新情境选择题。其中,材料可以是统计图、图片、对联或现场情景图等。而文字材料的呈现形式可以是陈述材料、引用史书等原始材料;也可以引用民谣、漫画、案例等;既可以是史学类材料或者著作,也可以选用与历史有关的文学材料等。要尽量做到材料通俗易懂、新颖,难度适中,富有挑战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
第三,习题要做到精而少,力求精品,难易适中。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不能像以前那样大搞题海战术,一定要削减单纯知识型习题,增加综合能力型习题。精选习题,要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和目标,针对学生学习弱点有的放矢。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一般表现为:比较、分析、概括、归纳、论证等题型;原因、特点、性质、启示等提问方式;理论、概念、基本观点,尤其是新观点的理解与运用;表述的准确性、层次性、逻辑性等等。我们可以搜集或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练习,幫助他们总结其中的规律,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第四,本着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次布置作业。过去作业的布置,不分好中差学生层次,作业数量和要求是一样的,这就造成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弊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现在我们按学生的智力发展潜力和学习成绩的高低,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布置作业时区别对待。对中等生达到大纲的要求即可;对差等生接近大纲的要求即可;对好学生做严格的高要求,作业数量也要多一些,为高校选拔培养后备力量。
第五,习题一般可以分为同步习题和回顾习题。同步习题是巩固正常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选择或编写课时同步习题时,首先要紧扣教材,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提高。其次,要根据所教学生的文化基础选择或编写合适的习题。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分层次进行安排练习,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做到有的放矢,使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发展。在布置习题时要注意“知识树”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整理一节或者这一章知识的脉络结构(即“知识树”),特别是理清知识的线索,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体系,形成整体化系统化,又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知识间的逻辑性。回顾习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
第六,设计开放性习题,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完鸦片战争一课后,我问学生:落后是否就要挨打?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必然会挨打,但有些学生认为不一定会挨打,从而使问题出现了分歧。学生的思维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前延伸,并纷纷阐述自己的理由,最后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了培养。
教学离不开作业习题,只有灵活、正确地运用习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才能大幅度提高。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成了学生学习的导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巩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