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意外”,把握“生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unicom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在公开课活动中,常常会听到学生滔滔不绝的精彩发言,欣赏到教师演员般声情并茂的“表演”,一切近乎完美,几乎无可挑剔。这是随堂课少见的一种景象。然而,我不禁产生了一定的疑问:这是否是真正的“好课”?是否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得到多大的发展?我坚持认为:公开课常常是最“完美”的,却又缺乏生成的、意外的精彩;公开课创设的是一种完美和谐的教学情境,但学生并不一定能获得最和谐、最全面的发展;公开课上,学生的主体性常常旁落,学生成了配合教师表演的配角……课堂应回归“自然”。
  
  一、淡化“彩排”
  
  和谐教育是从创设和谐的情境入手,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目标的教育思想。在当前倡导和谐教育的形势下,教师努力地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用轻松、活跃、和谐、民主的环境氛围去感染学生,尊重并关注学生的差异,用发展和期待的眼光动态地看待学生,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备课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可以通过借试班的方式来了解、熟悉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作出相关的调整,以求作出最佳的设计;它要求教师课前深入细致地去了解学生,去备学生,但并不是让学生去备;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但不是让学生提前演练课堂上的答案……其实,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完美,往往就会缺乏“真”,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最大的缺陷,他们失去的将是最宝贵的训练机会。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练习四中的整理句子,学生对“顿时,锅里便噼里啪啦响个不停。”这句话存有疑义。有的说应放在向锅里倒油一句之后,有的说应放在把鸡蛋放进锅里一句之后。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甚至争辩,他们有的说,只有在放下鸡蛋后,锅里才会有不断的噼里啪啦的声音,锅里还会起一个个大泡泡;有的说,在放进油之后,就会有噼里啪啦的声音了;有的说,放进油之后,那不是噼里啪啦的声音,而是啪啪的爆炸声;有的说,一般放进油之后不会有声音,只有在锅里有水的情况下才会有爆炸的声音……同学们个个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同学还在极力地回想着什么。在课堂上,我没有给他们明确的答案,而是布置给学生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回去之后亲自动手煎一个鸡蛋,看看究竟结果如何。在学生亲自实践之后,教师除了和学生交流答案外,还要教育学生,以后要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说,学生对于煎鸡蛋,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储备,但又是模糊而不完整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平时在家家务做得少,平时的观察还不够细致。试想,如果课前布置学生亲自动手去煎一煎鸡蛋,解决这道题目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又怎么会有如此激烈的辩论呢?思维和语言能力又怎么能得到这样实在的发展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预设得越多,生成得越少。
  
  二、善待“意外”
  
  课堂教学和演员表演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互动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着鲜明个性的人,整个过程都是在交互、平等的互动中完成的。教学过程包括老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几个因素,都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基本能心中有数,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外”。对于这些意外,我们不能束手无策,而应该多一些灵动,由课堂生成的资源常常是最宝贵的,“意外”也可大作文章。有专家指出“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如我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起先,整个课堂进行得相当流畅,但临近尾声在“拓展体验”环节出了个小小意外:我出示了一个对话问题——文中的人与鸟是如此地和谐共处、互相依赖,读后,你想说些什么?思考讨论之后,一生举手发言:“我想对作者说,请放了这三只珍珠鸟吧,因为鸟儿长有翅膀,它们希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不想被人关在笼子里受束缚当玩物,这是对鸟儿生命的不尊重。”此言一出,全堂肃静,不是我预设的结果,怎么办?我一愣之后马上加以肯定、引导:“这想法很好,很独特、很深刻,从‘尊重生命’的高度审视了笼中养鸟这个问题。那好,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不断撞碰出思维的火花,不断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体验。这里便是一种多元对话中的有效生成,这种生成的平等对话使教学相长。
  
  三、把握“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何在?大量的研究和事实已经证明:每个学生先天拥有的遗传基因和潜能是大体相似的,关键是要在后天为他们提供一个优化的、与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的条件与环境,让一颗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种子”,尽情地萌发、舒展、长大……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这里的条件和环境,主要是指那些与儿童的大脑、神经、生理发展具有相似性的、令他们乐此不疲、健康向上的信息和可供他们历练的平台。这一资源既潜藏于课堂,又潜藏在课外;既潜藏于学校,又潜藏在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既来源于我们对相对静止的“文本”的挖掘,又来自我们对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信息的察觉与把握。从某种意思上说,来自于大自然的造化和师生互动中碰撞出来的转瞬即逝的“火花”,更具灵性和生命力。
  课堂也与其它事物一样,不排除突发因素,课堂上有时发生的一些偶发事件,有的与语文教学相关,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思想旁逸。比如:于漪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一生突发议论:这诗不真实,因为古代妇女都缠足,木兰是个“缠足女”,怎么可能在军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呢?对这问题,于漪老师坦诚相告:自己也没有预想过,也真不知道答案,于是她提议全班同学和自己一起课后去查找有关古代妇女缠足的历史和知识,以佐证诗歌的真实性。这种处理,无疑是一种高度的课堂机智的体现,它既有效捕捉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又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代名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格魅力。也有的偶发事件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关,比如一只蝴蝶或蜜蜂飞进教室,顿时教室里大乱,这时就需要老师用敏感而富有实践智慧的头脑,及时作出反映和处理,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促成教学的精彩生成。
  
  四、追求“和谐”
  
  和谐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谐,也是每个学生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的和谐。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教师需要用和谐的方法去培养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当学生提出了新颖的、别具一格的观点之后,老师要适时肯定、表扬和鼓励;出现了各种小错误后,教师不要斥责,更不能置之不理,视而不见,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帮助、教育学生;应引导学生以积极的、主动探究的心态去学习、去发现,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在学生探究时,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教师给他们的提示越多,问题提得越细,他们的思维就越受束缚,课堂就会越少精彩。
  叶澜教授说:“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和谐因素是我们必须重视和挖掘的,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应关注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细节,不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生成的课程资源,会使课堂更精彩,会使学生向着更高的和谐目标迈进。愿课堂多一些“意外”,更愿课堂多一些“意外的收获”。
其他文献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有过一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期,但
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一种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以淋巴细胞增生为病变特征的肿瘤性疾病,由于超强毒株不断出现,使传统疫苗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在长期
摘要: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评价建议”,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以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都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 课程评价策略    一、关于语文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在语文课程发展中的地位  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