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0年代以来,正规出版社之外的个人私下纂书出版,一直是中国出版业的一个独特现象,是出版市场真正繁荣的主力。当年的个人纂书行为,至今大体已经形成公司化、规模化的正规化出版了,成了出版界出好书的主力。
中国的阅读市场是个很有意思的市场,正规出版社曾经大挣其钱,当然,他们的短视,最终也把自己的市场搞砸了。而个人纂书,曾经在中国出版界培养出了许多富翁,如果不是政策垄断保护,许多正规出版社估计早就烟消云散了,也不会靠卖书号维持到今天。
我的母校人民大学曾经在1990年代出现过许多“书商”,而我真正参与纂书,是在1990年代。当年我在北京印刷学院当马列老师,闲来无事,喜欢交朋友与朋友瞎聊天。我的同事兼好友T君,他的宿舍常有三教九流进出,我也因此相识了一些T君的朋友,其中一位D君,就在出版社工作。
1993年初,D君想出一套中华孝道丛书。他找到了T君和我,让我们一起参加。另外,也找了与我们相熟的学生,帮着设计封面。我其实啥也不懂,不过古汉语底子尚过得去,若手边有古汉语词典,把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问题不大。于是应承下来。
D君把从图书馆翻印的古代各种家训给我送来了。什么《了凡四训》,什么《庭纬杂录》,什么《家诫要言》,什么《德星堂家订》、《孝友堂家规》,等等,我也都是第一次读到。
第一遍初读,虽然大致意思明白,但其中一些词、典故,却不是我非专业人士所能知道的。但是我很要强,不想做丢人现眼的糙活。此前,我正好给一同事上高中的孩子当家教,同事家书柜里有一套《辞源》。我便向同事借了过来。
于是,过去的古汉语底子,加上手边这四大厚本的《辞源》,还有一本在书桌上装模作样的《康熙字典》,一本《辞海》,让我信心满满。
那个春天,我跟我太座刚认识不久正在恋爱中。每个周末她下班来我学校找我,我都正躲在宿舍翻译这些家训。至今太座对当年的场景记忆犹新:桌上词典字典稿子堆得乱七八糟的,我鼻梁上架着眼镜,伏首桌上,哗啦啦翻查大厚本的词典,头也不抬对她说,你先坐,我一会儿忙完。
毕竟家训家教都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东西,这些家训家教的注释翻译没花我多少时间精力,很顺利地交稿了。那年晚春的某个晚上,我饿着肚子把全部稿子审校完——用方格稿子一字一字写出来,大为高兴,绕着校园的花园跑了3000米——彼时我还没发福,然后跑到学校操场体育组老师开的酒吧,要了一瓶二锅头,一袋花生米,自己一人怡然自得地喝掉了!饿肚酒,回到宿舍便去厕所吐了个不亦乐乎。
D君对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为满意,很快便给我安排了另一个活:帮着审校一部明史方面的书稿。这本书稿,费尽了我的心血。我一头钻进了书稿,书桌上除了《辞源》,还有《辞海》,还有图书馆借来的不同明史读本,佛学大辞典,与古代地名、明代官制、礼仪、文化相关的各种词典书籍。我那时真正算得上废寝忘食,一一去查找出处,核对文稿,文稿中自己不懂的似懂非懂的全部去查阅史料核实,工作量之大,我后来再也没有遇到过。
不过,这本书稿时运不济,这本书最终未能出来,书稿放在了我宿舍墙上的柜子里,后来我搬家后未及拿走,不知被扔了哪儿。付出的心血全部泡汤。而此前的那些家训,收在孝道丛书里,还把我署上了编委,在1994年出版发行。但直到1998年冬天,才拿到自己的5000元稿费。
我虽然没有因此走上书商的道路,但这两件活,却让我在古汉语和历史知识方面,有了新的积累,也有了新的敬畏:自己不懂的太多了。这也算是真正所得,没有白费心血,远胜于那拖了多年的5000元稿费。
中国的阅读市场是个很有意思的市场,正规出版社曾经大挣其钱,当然,他们的短视,最终也把自己的市场搞砸了。而个人纂书,曾经在中国出版界培养出了许多富翁,如果不是政策垄断保护,许多正规出版社估计早就烟消云散了,也不会靠卖书号维持到今天。
我的母校人民大学曾经在1990年代出现过许多“书商”,而我真正参与纂书,是在1990年代。当年我在北京印刷学院当马列老师,闲来无事,喜欢交朋友与朋友瞎聊天。我的同事兼好友T君,他的宿舍常有三教九流进出,我也因此相识了一些T君的朋友,其中一位D君,就在出版社工作。
1993年初,D君想出一套中华孝道丛书。他找到了T君和我,让我们一起参加。另外,也找了与我们相熟的学生,帮着设计封面。我其实啥也不懂,不过古汉语底子尚过得去,若手边有古汉语词典,把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问题不大。于是应承下来。
D君把从图书馆翻印的古代各种家训给我送来了。什么《了凡四训》,什么《庭纬杂录》,什么《家诫要言》,什么《德星堂家订》、《孝友堂家规》,等等,我也都是第一次读到。
第一遍初读,虽然大致意思明白,但其中一些词、典故,却不是我非专业人士所能知道的。但是我很要强,不想做丢人现眼的糙活。此前,我正好给一同事上高中的孩子当家教,同事家书柜里有一套《辞源》。我便向同事借了过来。
于是,过去的古汉语底子,加上手边这四大厚本的《辞源》,还有一本在书桌上装模作样的《康熙字典》,一本《辞海》,让我信心满满。
那个春天,我跟我太座刚认识不久正在恋爱中。每个周末她下班来我学校找我,我都正躲在宿舍翻译这些家训。至今太座对当年的场景记忆犹新:桌上词典字典稿子堆得乱七八糟的,我鼻梁上架着眼镜,伏首桌上,哗啦啦翻查大厚本的词典,头也不抬对她说,你先坐,我一会儿忙完。
毕竟家训家教都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东西,这些家训家教的注释翻译没花我多少时间精力,很顺利地交稿了。那年晚春的某个晚上,我饿着肚子把全部稿子审校完——用方格稿子一字一字写出来,大为高兴,绕着校园的花园跑了3000米——彼时我还没发福,然后跑到学校操场体育组老师开的酒吧,要了一瓶二锅头,一袋花生米,自己一人怡然自得地喝掉了!饿肚酒,回到宿舍便去厕所吐了个不亦乐乎。
D君对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为满意,很快便给我安排了另一个活:帮着审校一部明史方面的书稿。这本书稿,费尽了我的心血。我一头钻进了书稿,书桌上除了《辞源》,还有《辞海》,还有图书馆借来的不同明史读本,佛学大辞典,与古代地名、明代官制、礼仪、文化相关的各种词典书籍。我那时真正算得上废寝忘食,一一去查找出处,核对文稿,文稿中自己不懂的似懂非懂的全部去查阅史料核实,工作量之大,我后来再也没有遇到过。
不过,这本书稿时运不济,这本书最终未能出来,书稿放在了我宿舍墙上的柜子里,后来我搬家后未及拿走,不知被扔了哪儿。付出的心血全部泡汤。而此前的那些家训,收在孝道丛书里,还把我署上了编委,在1994年出版发行。但直到1998年冬天,才拿到自己的5000元稿费。
我虽然没有因此走上书商的道路,但这两件活,却让我在古汉语和历史知识方面,有了新的积累,也有了新的敬畏:自己不懂的太多了。这也算是真正所得,没有白费心血,远胜于那拖了多年的5000元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