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88-01
“爱是教育的基础。”热爱学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和师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爱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这一职责时所需要的崇高的道德情感。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打造高效课堂,生本课堂,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批评虽然是教师教育评价学生常用的手段,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既不能包庇和放纵,也不能简单而粗暴,不讲究方法的批评势必带来预料之外的恶劣效果,这是不言而喻的,讲究方法的批评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它在纠正学生思想、指正学生行为、培养学生情操、鼓励学生勇气、激发学生信心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批评学生要循循善诱,诚心开导,不要言辞不恭,恶语相加。汉代学者刘向有言曰:“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在批评教育时首先用到的是语言,对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度”的把握,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学生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教师必须要怀着爱心,含着理解,心平气和的加以引导,让其感到你是在真心诚意在帮他,心存感激,从而自觉的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那种尽管是正确的,但却是硬梆梆的,粗暴刻薄的语言,甚至谩骂式的批评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有错也不肯向你认错,并与批评者发生争执。这样一来,就与批评学生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了。
二、批评学生要抱着关爱学生的态度,以帮助和提高学生认识为目的。批评学生时语言要中肯、适时、适度、入耳、入心,以真诚帮助学生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错误造成的危害性和改正错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错对的能力,而不随意过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对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批评却有天壤之别。对待优生,他们也真的做到了与人和善,批评的语言婉转动听,循循善诱,讲究方法。对待学困生,就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了,批评的语言尖酸刻薄,刺耳难听,更有甚者大打出手,暴跳如雷。这样的后果不但影响了教育者的形象,而且还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但不能转化后进生,有时甚至會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使师生关系紧张充满着火药味,一触即发。我们必须做到一视同仁,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通过真情引导,耐心倾听学生的心里话,根据学生犯错误的内心原因,正面教育,诚心开导,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造成的损失和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而产生改正错误的想法和愿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经常主动与学生交流、指导、鼓励,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密师生关系,做好学生改正错误的精神基石。
三、批评学生更应该了解学生,注意恰当的方法,讲究必要的艺术。因为学困生心灵上往往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创伤,意志薄弱,自卑心理严重,自制力差,好胜但又不能取胜等问题。由于他们自制力差,犯错误就是经常的事,挨批评也就在所难免,甚至有的学生挨批评成了家常便饭,这就要求我们批评时也需要讲究艺术。批评用得好,转化他们就容易,批评不当只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批评问题学生不能过分强调其他学生的优点来过多的夸大他们的缺点,更不能使用“笨蛋”、“没脑子”、“蠢货”等侮辱性的语言。对他们的批评应先扬后抑,在赞扬他们优点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这样,他们更容易接受,而且他们还觉得老师非常了解、关心他们而重新燃起希望之光。虽然这“扬”不是件难事,人人只要加以思考就可把它做好,但这“抑”就不容易了,并非人人都会做,都可做好的。讲究艺术也正是指要在这个地方下大的功夫!所以,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缺点,因为学生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架机器,他们如同玉璞,成品的好坏关键要看雕琢者的手艺如何。
四、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既要有发展观念,又要有全局意识。学生的心理防线是脆弱的,他们的心灵虽幼但很敏感且富于自尊,极易受到伤害,需要我们老师细心的呵护。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一定要做到入理、入情、入心、文明、科学、理性,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批评的功能, 使之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善意、友好的批评才容易被人接受,巧妙得体的措辞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用发展的观点教育批评,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它更像一只号角,促人不断奋进。“严格管理,真诚关爱”,如果我们对后进生多一点爱心,多一份关怀,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注意他们身上任何闪光的东西,创造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及时地予以表扬,后进就会慢慢地变为上进,并逐渐发现他们自己身上也有过人之处。作为教师要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放大的他们的优点时时关注他们的进步,激发他们上进。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真诚的帮助至关重要。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善于和学生沟通,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体验老师的关爱,巩固良好习惯的养成。
“爱是教育的基础。”热爱学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和师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爱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这一职责时所需要的崇高的道德情感。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打造高效课堂,生本课堂,就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批评虽然是教师教育评价学生常用的手段,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度”。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既不能包庇和放纵,也不能简单而粗暴,不讲究方法的批评势必带来预料之外的恶劣效果,这是不言而喻的,讲究方法的批评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它在纠正学生思想、指正学生行为、培养学生情操、鼓励学生勇气、激发学生信心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一、批评学生要循循善诱,诚心开导,不要言辞不恭,恶语相加。汉代学者刘向有言曰:“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教师在批评教育时首先用到的是语言,对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度”的把握,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学生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教师必须要怀着爱心,含着理解,心平气和的加以引导,让其感到你是在真心诚意在帮他,心存感激,从而自觉的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那种尽管是正确的,但却是硬梆梆的,粗暴刻薄的语言,甚至谩骂式的批评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明知有错也不肯向你认错,并与批评者发生争执。这样一来,就与批评学生的出发点南辕北辙了。
二、批评学生要抱着关爱学生的态度,以帮助和提高学生认识为目的。批评学生时语言要中肯、适时、适度、入耳、入心,以真诚帮助学生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错误造成的危害性和改正错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错对的能力,而不随意过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对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批评却有天壤之别。对待优生,他们也真的做到了与人和善,批评的语言婉转动听,循循善诱,讲究方法。对待学困生,就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了,批评的语言尖酸刻薄,刺耳难听,更有甚者大打出手,暴跳如雷。这样的后果不但影响了教育者的形象,而且还是一种违法行为,不但不能转化后进生,有时甚至會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使师生关系紧张充满着火药味,一触即发。我们必须做到一视同仁,避免此类事情发生。教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通过真情引导,耐心倾听学生的心里话,根据学生犯错误的内心原因,正面教育,诚心开导,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造成的损失和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而产生改正错误的想法和愿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经常主动与学生交流、指导、鼓励,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密师生关系,做好学生改正错误的精神基石。
三、批评学生更应该了解学生,注意恰当的方法,讲究必要的艺术。因为学困生心灵上往往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创伤,意志薄弱,自卑心理严重,自制力差,好胜但又不能取胜等问题。由于他们自制力差,犯错误就是经常的事,挨批评也就在所难免,甚至有的学生挨批评成了家常便饭,这就要求我们批评时也需要讲究艺术。批评用得好,转化他们就容易,批评不当只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批评问题学生不能过分强调其他学生的优点来过多的夸大他们的缺点,更不能使用“笨蛋”、“没脑子”、“蠢货”等侮辱性的语言。对他们的批评应先扬后抑,在赞扬他们优点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这样,他们更容易接受,而且他们还觉得老师非常了解、关心他们而重新燃起希望之光。虽然这“扬”不是件难事,人人只要加以思考就可把它做好,但这“抑”就不容易了,并非人人都会做,都可做好的。讲究艺术也正是指要在这个地方下大的功夫!所以,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缺点,因为学生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一架机器,他们如同玉璞,成品的好坏关键要看雕琢者的手艺如何。
四、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既要有发展观念,又要有全局意识。学生的心理防线是脆弱的,他们的心灵虽幼但很敏感且富于自尊,极易受到伤害,需要我们老师细心的呵护。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一定要做到入理、入情、入心、文明、科学、理性,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批评的功能, 使之既达到教育的目的,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善意、友好的批评才容易被人接受,巧妙得体的措辞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用发展的观点教育批评,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它更像一只号角,促人不断奋进。“严格管理,真诚关爱”,如果我们对后进生多一点爱心,多一份关怀,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注意他们身上任何闪光的东西,创造机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及时地予以表扬,后进就会慢慢地变为上进,并逐渐发现他们自己身上也有过人之处。作为教师要用发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放大的他们的优点时时关注他们的进步,激发他们上进。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真诚的帮助至关重要。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善于和学生沟通,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体验老师的关爱,巩固良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