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电视节目制作嬗变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ao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20年上半年,我国电视荧屏出现了一批耳目一新的电视节目,被称之为“云节目”。严格来说,“云节目”并不属于一个新兴的电视节目类型,而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当代社会网络语境下的一种节目录制方式和呈现形式,被运用到电视节目的制作当中。电视“云节目”的出现与诸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从节目的产生背景、自身局限性及发展策略三个角度进行思考,对电视“云节目”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电视“云节目”;产生背景;局限性;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083-02
  2010年,英国导演凯文·麦克唐纳与YouTube合作,邀请全世界各国的人们,用自己的摄像机记录下他们在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当中的生活片段,并上传至YouTube。最后,摄制组将这些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总计4 500小时的视频素材剪辑成了一部名为《Life in a Day》(中文名为《同一天生活》)的纪录片,并于2011年上映。当时,这种极为新颖的制作方式在业界的反响较为轰动。时隔10年,凯文·麦克唐纳导演当年的这个举措又出现在了电视荧屏上。
  当电视节目的录制受某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嘉宾和观众无法在演播室内采用传统的电视技术进行录制时,人们便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录制途径和方式去解决在节目录制上遇到的难题。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兴的节目呈现形式“云节目”,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例如湖南卫视的《嘿!你在干嘛呢?》《天天云时间》等。这种新兴的“云节目”与凯文·麦克唐纳导演的《Life in a Day》有着相似之处,但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对于电视“云节目”本人有如下几点思考。
  1 网络时代的“新生儿”
  电视“云节目”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自它的诞生,到被广大电视观众所欣然接受,再到短时间内掀起电视荧屏的一大热潮,在这个现象背后隐藏着极为深厚的基础条件。
  1.1 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云”演播室
  “云”演播室解决了录制组、嘉宾、主持人能在不同地点同时间参与节目录制的一大难题,同时也使电视节目的录制脱离传统的实体演播室成为了可能。而这一切的实现基于两个重要的技术条件。
  首先,视音频信号的实时传输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平民化。随着当代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普通百姓可借助手机网络(4G、5G技术)或家庭宽带网络便可简单实现视音频信号的随时随地实时传输。
  其次,网络社交平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跨空间实时交互。各位嘉宾只需利用手机或电脑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视频通话,就可实现多人之间的实时沟通。由此,一个完整的“云”演播室便形成了。例如,《嘿!你在干嘛呢?》节目中完全采用何炅、李维嘉、杜海涛等人的居家生活自拍和与朋友进行网络视频交流为主要呈现形式,来分享他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整个节目的录制都是在“云”演播室完成的。
  与《Life in a Day》不同的是,这种实时的跨空间交流和信号传输是“云节目”的一大亮点。正是借助当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才搭建了区别于传统观念上的“云”演播室,打破了节目录制受时间、场地等方面的局限。
  1.2 当代社会的网络语境为“云节目”的传播奠定了受众基础
  在当代社会网络语境下,人们已经养成了一定的网络习惯和网络思维,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已离不开网络。因此,在这个时候推出带有显著网络标签的“云节目”,是很容易被广大电视观众所接受的。自拍、直播秀、互动……当这些熟悉的网络元素出现在电视节目之中时,观众将打破对电视节目的传统看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快融入到节目当中来[ 1 ]。例如湖南卫视的《声临其境》,其中有几期节目采用的就是“云录制”的方式,整体反响较好。
  由此可见,正是当代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已形成的社会网络语境共同孕育了电视“云节目”,使其成为了电视节目中的一名“新生儿”。
  2 呈现形式的“先天性缺陷”
  “云节目”的呈现方式在采用之初只是对电视节目录制方式的一种新探索和新尝试。例如湖南卫视的《声临其境》,其中有几期节目就是采用的“云录制”方式,是为了保障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之后,便出现了一批完全采用“云录制”方式来制作的电视节目,例如湖南卫视的《嘿!你在干嘛呢?》《天天云时间》等。这一批“云节目”快速且集中地出现在了电视荧屏上,但却又很快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中。这个情况的出现与“云节目”呈现形式的自身局限有着极大的关系。
  2.1 对于传统综艺节目而言,“云录制”会使观众的体验感大打折扣
  一方面,表现在舞台视听体验上呈现出的弊端。以《声临其境》为例,常规节目的录制是在演播室中进行,标志性的舞台、绚丽的灯光以及渲染气氛的音乐,都会给观众带来较好的视听享受,再加上现场观众的互动所营造的氛围,会带动电视机前观众的观赏情绪。而“云录制”的初衷就是要脱离传统实体演播室的束缚,但这却恰恰会导致舞台元素的缺失,这对于传统综艺节目来说,确实是一大缺陷。例如,《声临其境》采用的“云录制”由嘉宾和主持人在家中进行自拍,拍摄環境局限在一个较小的场所(常为生活场景),与具有艺术性的电视舞台相比,视觉呈现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体现在情绪体验上的削弱,对于观众来说,会感觉缺少看点。
  2.2 画面表现性的局限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机位的设置。“云节目”的录制很多情况下是由嘉宾和主持人自行完成拍摄,那么这里就会涉及到机位的问题,而一般情况下一组嘉宾只会用到一个机位来进行记录。例如《嘿!你在干嘛呢?》节目中,嘉宾用自拍杆架设手机来进行拍摄。画面一般以中、近景和正面拍摄为主,而这种拍摄方式,会造成画面在景别、角度和内容上的单一,场景表现也不够充分。特别是进入到后期剪辑环节,如何建立不同人物间的空间感?如何拓展场景的维度?这些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因此,电视“云节目”在呈现形式上的先天性缺陷导致各电视台在短暂的尝试之后就立马放弃了“云录制”的制作方式。
  3 “尝鲜”之后的生存之道
  “云节目”作为一种新生的节目呈现形式不应该仅仅止步于此,而是应该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得以合理地运用和充分地发展。因此,对于电视“云节目”的发展策略,本人有如下几点看法。
  3.1 与自媒体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新闻类节目
  当下自媒体行业发展迅速,很多自媒体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记录着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节目组可以与自媒体個人或机构进行合作,借助“云节目”的优势和特点,整合新闻资源,大力发展电视新闻类节目,实现全媒体的有机融合。这对于一档新闻节目来说,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同时还节省了制作成本,可谓是一举两得。
  3.2 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为节目的视听呈现不断增添新的元素
  电视“云节目”的诞生之初就与科学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现有的各种技术手段,来丰富节目的录制方式和呈现效果,提高节目制作质量和观众的观赏感受。另一方面,也可着手为“云节目”的制作专门开发相关的技术,形成较为成熟的节目制作技术流程和体系[2]。
  3.3 研发符合“云节目”特征的节目类型,挖掘其内在的优势和潜力
  电视“云节目”虽然是互联网时代电视节目的一名“新生儿”,但它并不是一个新物种。因为它仅仅只是电视节目制作中所运用的一种新手段,而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电视节目类型。因此,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不要让“云节目”沦为电视节目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是应将其逐步发展为电视节目中的一种独立类型,具有自身的创作模式、叙事结构、制作方法及语言形态,为电视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电视“云节目”的出现,对我国电视节目在制作方式上的探索和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丰富我国电视荧屏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一笔,对扩大广大电视观众的视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电视“云节目”从出现到成为焦点,再到暂时的“隐退”,并不代表它的生命已走向终结。它留下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电视“云节目”在今后的道路中将如何发展?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无数电视工作者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同时也将带着这个严峻的问题为电视“云节目”开启一个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施文婕.“互联网+”时代网络综艺节目内容生产方式的嬗变[J].传媒论坛,2018(8):145-146.
  [2]王藝霏,王海涛,徐燕.新闻节目的智能拆条与云平台推送[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7(5):64-70.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新时期的创作语境下,国产纪录片的突围迎来了新的契机。无论是对国内纪录片工作者提出的创作要求,还是对国际间传播平台的搭建,无一不是为了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出谋划策。文章以国产纪录片作为研究主题,从品牌打造、受众群体和国际传播方面入手,探究国产纪录片在新时期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 纪录片传播;新媒体传播;国际表达  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传播方式的革命,新媒体的出现深刻影响了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国产纪
期刊
摘 要 根植于时代技术潮流,传统的大众媒介已经日益被各大视频门户网站所取代,而面临着综艺节目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等诸多现状,若想“永葆青春”,网络综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近年来,网络综艺将视野转向小众的青年亚文化,试图挖掘新领域中的新视点。文章以《中国有嘻哈》《中国新说唱》为例,探析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及被主流文化的收编过程,进而探索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兼容并蓄。  关键词 青年亚文化;《中国有嘻
期刊
摘 要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11·5长沙男童被害”事件的舆情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三类微博意见领袖的参与行为。研究发现,关注力持续度方面,政务媒体>自媒体>新闻媒体;发帖内容方面,新闻媒体释义“精神病史”与“免死金牌”,自媒体依赖新闻媒体的同时发表高指向性评论,政务媒体前期被动转载到后期主动发贴;发帖目的方面,新闻媒体积极发挥信息源、信息桥结点、网络舆论的助推器和放大器三大角色,自媒体发帖动机多样且
期刊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南阳师范学院舆情工作实验室日常工作的记录、观察、分析报告,结合对相关部门人员和在校大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找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与解决建议,为高校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维护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 网络舆情;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039-02  基金项目:南阳师范学
期刊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从正常到炫耀性呈现,再到虚假性呈现这一过程的演变、原因、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朋友圈的自我呈现。  关键词 自我呈现;过度包装;社交媒体;虚假呈现  1 朋友圈的自我呈现与表演  1.1 拟据理论与表演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上场与下场的时候,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着许多的角色。美国学
期刊
摘 要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媒介平台快速转场,在不断掀起的媒介浪潮下,短视频成为传统平面媒体实现融媒体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文章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视频融媒探索为例,探讨在短视频成为媒介发展新业态的背景下,通过彻底颠覆媒介生产理念,输出品牌战略布局,突出传统媒体资源优势,深耕短视频内容领域等,创新内容传播方式,在传播理念和方式上进行了革新的路径设计和具体实践。  关键词 短视频;平面媒体;视频融媒 
期刊
摘 要 在消费主义所带来的泛娱乐化趋势下,寻求精英文化与大众化间的平衡成为读书类节目的突破口。由实力文化和腾讯视频联合打造的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通过演绎+解读的模式,生动呈现书籍内涵。文章以场域理论为基础,以《一本好书》节目作为研究个案,分析该节目在文化建构上所形成的模式创新。  关键词 场域理论;读书类节目;《一本好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四川省S村为例,通过参与观察法、问卷收集法及访谈法研究发现:村民传统的人际交往特点是情感联系密切、首属群体式交往、面对面沟通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上的你来我往的“人情”交往依旧在村落占据着主导地位。只是在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上出现了一种以手机媒介和互联网为载体的超本地网络的新型人际交往模式。  关键词 新媒体;村民;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摘 要 《人民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紧跟时代技术浪潮,在传统媒介的困境中寻求突破,完成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文章在媒介融合背景环境下探索传统媒介生存的突破口,以《人民日报》为例,具体说明其在大数据、H5新闻、短视频等方面数字化转型,并以“跨界联名”的营销之道探讨其品牌价值的运作新思路。  关键词 媒介融合;数字化转型;人民日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一个惠民惠企的政策宣传专属平台是每个地市主流媒体的必修课之一。文章从融媒体的角度,讲述泉州晚报东海潮声政策融媒体平台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传统媒体做好内容解读,解决政策“看不懂”的问题;利用新媒体打开直播之门,解决政策的“互动”问题。双管齐下,新旧融合,充分发挥融媒体的叠加效应,把政策宣传做出新意,力求喜闻乐见、直抵人心。  关键词 政策宣传;融媒体;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