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与美术都属于艺术门类,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感染听众和观者。但是它们却是相互联系和融通的。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在美术教学中融入背景音乐成为可能。在美术教学中使用背景音乐能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和创作力,有效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教师高效掌控课程进度。
【关键词】音乐融入美术教学 探究绘画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前者看得见听不见,后者看不见听得见。这两种看似不同感官的艺术,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德国美学家费歇尔所说:“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
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音乐课上,学生常常是激情澎湃但却对要表达的内容缺乏形象感染;而美术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因为美术和音乐是相通的,在美术教学中加入音乐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的创作形象而具体。引导学生促进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将音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改变单一的技法传授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激励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探求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使学生乐意去学、去画。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在乐中提高。
1利用音乐创设情景,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甚至还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戏、活动和学习。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听到音乐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他们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因此把音乐融入到美术课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音乐或音乐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生动活泼,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为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例如上三年级《走近昆虫世界》这一课时,在新课的导入可以播放视频《昆虫世界》让学生观看,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能直观地感受一些常见的昆虫,加深学生对昆虫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上《十二生肖》这一课时,上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关于动物的flash歌曲,随着歌声的播放,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2利用音乐酝酿情绪,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
如《身边的“雷锋”》这一课的作业要求是:运用人体的比例规律和人物动态的基本画法尝试画一画身边的“小雷锋”。上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班上的好人好事,自己都有哪些好朋友。接着,播出儿童歌曲《快乐的朋友》,欢快的旋律划破了教室的静谧,学生活跃起来了,情不自禁地唱着歌曲。当唱到“我们快乐的朋友,手挽着手,心连心,一起努力向前行,共创美好的人生……”同学们的情感被激发了,整个教室里充满了欢乐,拉近了每个人的距离。作业期间,教师还可以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独奏曲。优美抒情的音乐,创设了理想的气氛,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都能敏锐地抓住同学的形象特征,用画笔表现出来。音乐虽不具备语义性,但它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完全超出了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它使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感受美,从而增强感染力。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同学们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了作业。
3音美结合,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从音乐中联想到画面,由于每个人的感受能力都不同,联想到的也千差万别。同一首乐曲,有的看到了宁静的河畔星光在闪耀;有的则仿佛看到了茫茫的一片大草原。学生有了美的想象作为基础,再加以创造,作品就千变万化非常丰富了。借助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尽情畅想自然美和境遇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创造不是生活中的原样照搬,不是记忆的重现,而是在观察、回忆、联想、幻想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和取舍,发展创造形成有价值的思维结晶。而美术活动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发儿童的创造力。音乐凭借着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音响,能直接迅速地通过听觉作用于儿童的大脑,引起情绪共鸣,发展审美情感,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贺卡》的时候,可以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比较喜庆的,带有节日气氛的音乐,用音乐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把对亲朋好友的祝福融入到贺卡的设计里。
4利用音乐鼓励参与,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在过去人们习惯以“像与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关系。观察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就难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就难以创造理想的作品。因此,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学生绘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去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如讲授人物动态的画法时,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这时只靠教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教师可通过音乐中舞蹈的表演,或播放录音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跟着教师一边唱,一边跳,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之中时,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和创作。这时,你就会在孩子丰富多彩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形体组成的人物舞姿优美、雅拙而生动,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容易使学生接受,方便了教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运用色彩,自由挥洒、大胆创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会有想象不到的收获。声形并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使学生融入美术作品中。在耳濡目染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
因此,音乐走进美术课堂,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播放音乐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做法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大有好处的。音乐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体现。我们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美术课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终生,使新课程的内容更为充实。【参考文献】
[1]孙梅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康定斯基,查立译.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徐海华.音乐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美术教育
【关键词】音乐融入美术教学 探究绘画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前者看得见听不见,后者看不见听得见。这两种看似不同感官的艺术,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德国美学家费歇尔所说:“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
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音乐课上,学生常常是激情澎湃但却对要表达的内容缺乏形象感染;而美术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因为美术和音乐是相通的,在美术教学中加入音乐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的创作形象而具体。引导学生促进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将音乐引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改变单一的技法传授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激励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探求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使学生乐意去学、去画。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在乐中提高。
1利用音乐创设情景,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甚至还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儿童都喜欢在音乐中游戏、活动和学习。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听到音乐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他们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因此把音乐融入到美术课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音乐或音乐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生动活泼,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为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例如上三年级《走近昆虫世界》这一课时,在新课的导入可以播放视频《昆虫世界》让学生观看,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能直观地感受一些常见的昆虫,加深学生对昆虫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上《十二生肖》这一课时,上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关于动物的flash歌曲,随着歌声的播放,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2利用音乐酝酿情绪,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
如《身边的“雷锋”》这一课的作业要求是:运用人体的比例规律和人物动态的基本画法尝试画一画身边的“小雷锋”。上课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班上的好人好事,自己都有哪些好朋友。接着,播出儿童歌曲《快乐的朋友》,欢快的旋律划破了教室的静谧,学生活跃起来了,情不自禁地唱着歌曲。当唱到“我们快乐的朋友,手挽着手,心连心,一起努力向前行,共创美好的人生……”同学们的情感被激发了,整个教室里充满了欢乐,拉近了每个人的距离。作业期间,教师还可以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独奏曲。优美抒情的音乐,创设了理想的气氛,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学生都能敏锐地抓住同学的形象特征,用画笔表现出来。音乐虽不具备语义性,但它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完全超出了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它使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感受美,从而增强感染力。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同学们在悠扬的乐声中专心地、快乐地完成了作业。
3音美结合,引发想象,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从音乐中联想到画面,由于每个人的感受能力都不同,联想到的也千差万别。同一首乐曲,有的看到了宁静的河畔星光在闪耀;有的则仿佛看到了茫茫的一片大草原。学生有了美的想象作为基础,再加以创造,作品就千变万化非常丰富了。借助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尽情畅想自然美和境遇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创造不是生活中的原样照搬,不是记忆的重现,而是在观察、回忆、联想、幻想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和取舍,发展创造形成有价值的思维结晶。而美术活动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发儿童的创造力。音乐凭借着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音响,能直接迅速地通过听觉作用于儿童的大脑,引起情绪共鸣,发展审美情感,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贺卡》的时候,可以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比较喜庆的,带有节日气氛的音乐,用音乐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把对亲朋好友的祝福融入到贺卡的设计里。
4利用音乐鼓励参与,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感受力
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在过去人们习惯以“像与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关系。观察是想象和创造的基础,没有深入细致地观察,就难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就难以创造理想的作品。因此,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学生绘画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去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如讲授人物动态的画法时,学生对人体比例就很难把握,这时只靠教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室里,教师可通过音乐中舞蹈的表演,或播放录音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舞曲声中,跟着教师一边唱,一边跳,一边去观察。当学生置身于美妙的舞蹈旋律之中时,便可组织他们进行写生和创作。这时,你就会在孩子丰富多彩的画中看到各种线条,形体组成的人物舞姿优美、雅拙而生动,充满了儿童的创意。这样的教学学生将感到轻松、愉悦,又达到理解人物不同动态时身体各部位变化的目的,容易使学生接受,方便了教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运用色彩,自由挥洒、大胆创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会有想象不到的收获。声形并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使学生融入美术作品中。在耳濡目染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感受能力。
因此,音乐走进美术课堂,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播放音乐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做法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大有好处的。音乐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体现。我们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美术课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终生,使新课程的内容更为充实。【参考文献】
[1]孙梅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康定斯基,查立译.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徐海华.音乐在美术教学中应用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