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带动思维链的运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教师该怎样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并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呢?除了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所在;深入研读文本等等,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述:
一、发挥教师语言、肢体、表情的感召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1.将情感注入语言、肢体、表情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激情,就需要用生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2.将幽默注入语言、肢体、表情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在交流中,人们用表情和手势来表达他们的感情。肢体语言专家曾经说过:“假如失去了肢体语言,婴儿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正常人。”其实青少年也如此。教师的语言、肢体、表情能极大地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了达到理论和知识的提取的高效而丰富,也同样要求教师拥有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的姿态。
3.将学生的“兴奋点”注入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罗杰斯说:“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对于刚刚进入高中大门的同学来说,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是一道障碍。如果单纯地就语法讲语法,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
于是,在讲文言句法的时候,我以最简单的现代汉语句式加上班级同学的特点作为例子(选择同学时要慎重不能伤害其心灵),进行语法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吃炸鸡腿。我要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分析出主谓宾,然后要求他们加上“时间”和“地点”。
二、发挥教师“问”的多元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1.发挥教师“设问”的能力,带动学生思维链的运转。棋道中有句话:“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会有惊人的联动效应。而这也就是笔者所言“设问”,即教师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及兴趣点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口进行的预设性提问。从而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引发学生对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主动性。
2.发挥教师的“反问”能力,带动学生思维链的运转。课堂是生成性的。课堂是变幻多姿的。我们的预设时常会因为学生生成性的问题而显得多姿多彩。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体悟。有经验的教师,常能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产生的各种问题并能及时质疑、追问,创造一种“愤悱”的心理情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更深刻地领会其中的意义。
3.发挥教师的“追问”能力,带动学生思维链的运转。这里的“追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思维链的运转适时地加以提问进行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体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对语文活动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是最活跃的,求知欲望也是最强烈的。但是,他们的社会阅历浅,思想还不够成熟,自控力也并非我们教师所想象的那么强。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而是一成不变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打开课本××页……”那么,课堂就难免会出现一潭死水的情形。而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更无从谈起。
1.以“游戏”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语言文字,自古就是文人雅客的游戏对象。吟诗、做赋、行对等等都是高品位的文字游戏。而语文课,作为传承祖国语言美、文字美的一种形式更应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口动脑,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只有积极的参与,才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2.以“情境”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心理学表明,虽然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这种抽象的活动中,更需要具体、可感的直观感性经验来支持。语文课如果能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参与有兴趣的活动来丰富自我知识体系,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形式,更能使学生了解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更激发起学习兴趣。
3.以“竞赛”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特级教师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师通过发挥语言、肢体、表情的感召力,发挥“问”的多元能力,发挥对语文活动的引导作用等形式,营造语文学习良好的氛围就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地促进作用,从而带动整个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良性运转。所以,关注语文教学环节中良好氛围的营造就是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内涵式发展不可忽略的一环。
(河北无极中学)
一、发挥教师语言、肢体、表情的感召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1.将情感注入语言、肢体、表情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激情,就需要用生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2.将幽默注入语言、肢体、表情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在交流中,人们用表情和手势来表达他们的感情。肢体语言专家曾经说过:“假如失去了肢体语言,婴儿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正常人。”其实青少年也如此。教师的语言、肢体、表情能极大地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了达到理论和知识的提取的高效而丰富,也同样要求教师拥有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的姿态。
3.将学生的“兴奋点”注入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罗杰斯说:“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对于刚刚进入高中大门的同学来说,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是一道障碍。如果单纯地就语法讲语法,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丧失兴趣。
于是,在讲文言句法的时候,我以最简单的现代汉语句式加上班级同学的特点作为例子(选择同学时要慎重不能伤害其心灵),进行语法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吃炸鸡腿。我要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分析出主谓宾,然后要求他们加上“时间”和“地点”。
二、发挥教师“问”的多元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1.发挥教师“设问”的能力,带动学生思维链的运转。棋道中有句话:“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会有惊人的联动效应。而这也就是笔者所言“设问”,即教师在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及兴趣点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口进行的预设性提问。从而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引发学生对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主动性。
2.发挥教师的“反问”能力,带动学生思维链的运转。课堂是生成性的。课堂是变幻多姿的。我们的预设时常会因为学生生成性的问题而显得多姿多彩。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体悟。有经验的教师,常能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产生的各种问题并能及时质疑、追问,创造一种“愤悱”的心理情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更深刻地领会其中的意义。
3.发挥教师的“追问”能力,带动学生思维链的运转。这里的“追问”,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思维链的运转适时地加以提问进行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体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对语文活动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是最活跃的,求知欲望也是最强烈的。但是,他们的社会阅历浅,思想还不够成熟,自控力也并非我们教师所想象的那么强。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而是一成不变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打开课本××页……”那么,课堂就难免会出现一潭死水的情形。而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更无从谈起。
1.以“游戏”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语言文字,自古就是文人雅客的游戏对象。吟诗、做赋、行对等等都是高品位的文字游戏。而语文课,作为传承祖国语言美、文字美的一种形式更应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口动脑,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只有积极的参与,才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
2.以“情境”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心理学表明,虽然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这种抽象的活动中,更需要具体、可感的直观感性经验来支持。语文课如果能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参与有兴趣的活动来丰富自我知识体系,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形式,更能使学生了解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更激发起学习兴趣。
3.以“竞赛”的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特级教师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师通过发挥语言、肢体、表情的感召力,发挥“问”的多元能力,发挥对语文活动的引导作用等形式,营造语文学习良好的氛围就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地促进作用,从而带动整个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良性运转。所以,关注语文教学环节中良好氛围的营造就是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实现语文教学内涵式发展不可忽略的一环。
(河北无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