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深化高中基础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整体转型发展,优化高中基础教育硬件建设,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强化高中基础教育软件建设。全面提高现代教育质量和水平,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基础教育。
关键词:深化; 优化; 强化; 高中基础教育
科学的发展观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基础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 深化高中基础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整体转型发展
一是办学目标现代化。现代型学校的价值取向由应试型向发展型转变。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本,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生源为目标。现代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整体育人、全面育人、长远育人、培养高素质的中国人,同时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不断提高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专业知识、现代化教育技术,走综合高中特色发展之路,建立开放、平等、尊重、交流、研究的人文学习环境,构建基本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的现代化高中教育。
二是办学结构开放化。现代型学校的结构形态由“宝塔型”向“扁平型”转变,办学性质由普教、职教应式型向综合、终身学习型转化。打破原有单一的制度结构,创造新的多元的制度结构,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新格局。推进现代学校内涵发展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依法治校,学校依法自主管理的新型、民主、开放的办学机制。注重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协调发展,构建普教、职教与高教、成教的立交桥。
三是办学动力和实践信息化。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深化高中基础教育整体转型的综合变革,始终与时俱进,使高中基础教育由“近代型”向“现代型”转变。由贯彻上级行政要求的执行机制转向以信息化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动力的校本研究发展机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从单向传递为主向多元、多层、多向、互动状态转变,由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观念转化,由挖掘潜在可能的强化教育向科学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优化高中基础教育硬件建设,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1.办学条件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要从政策、资金、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把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入到突出的位置,坚持分区统筹规划,分类协调指导,使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要考虑城市流动人口的教育公平问题,实施示范带动战略,稳步扩大优质学校集群规模,大力扶持一般高中,增加完中高中部教育资金投入,使“雪中送炭”更优先于“锦上添花”。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应加强对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督导评估和素质教育合格学校的评估,构建区域最有效的教育文化交流平台,让每所学校在相对平等公平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
2.教学设施向标准、优质、先进性发展。现代化中学校园要按“三个面向”思想和现代发展需要,建设具有科学规划、艺术设计、经济实用的现代教学、办公大楼、现代图书馆和多功能实验楼、多媒体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等硬件设施,按现代高中基础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选购优质、先进的教学仪器配置,扩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电子图书阅览室运用等先进教育教学规模和加强校园电脑教学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实现教育服务管理现代化。
3.校园环境向优美、特色、人性化发展。现代中学校园环境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应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将学校建成花园式人文景观。坚持“特色兴校、科学创新”,创新决定生命,特色决定发展,特色不单是某种艺术、体育特色这么简单狭隘的具有某种技能的特色,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长、学校的优势和定位,不断科学地创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别具一格的校风、师风、教风和学风,摒弃学校的“应试”文化,树立学校的“发展”文化,创新学校人文管理文化,优化学校信息化环境,创新教育教学科研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品位,赢得社会声誉和知名度,为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创建民主、公平、和谐、平安和宽松的教育环境。
三、强化高中基础教育软件建设,全面提高现代教育质量和水平
第一、加强高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积极推进教师资源结构调整,使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均衡发展,确保高中合格师资,不断增添“新鲜血液”。认真实施高中教师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制和新教师资格准入制,要逐步建立高中教师的合理流动的聘任制,充分发挥现代教师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领航员”和“启航器”的作用。二是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青年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反思者、研究者和创造者。在终身学习和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还要关注教师的生存、发展和生命价值,营造教师专业素质与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和师生全面发展的团队氛围和绿色生态。三是积极加强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关注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成长,推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开通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网络,转换教师教育模式,实现教师教育现代化。
第二、加深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一是新课改目标:首先要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各类人才。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一个师生提供实现人生价值、自我超越和参与社会发展的平台。其次是新课程取向: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全部学生掌握基础学科课程加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专业技能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新的学分制,为学生继续升造、就业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新课程模式:新课改的关键是构建新课程教学操作模式的改革。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课程之间的互动、互教、互学、平等交流,注重人性教育和教师角色转变,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倡导自主参与、引导发现、合作交流的“研究型”学习方式,创设师生主动、健康发展的生态教育空间,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知识合格要求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课程科目具有多样性和多功能性;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课程选择具有自主性,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的多元化综合课程体系。三是新课标评价:新课标应以现代教育评价制度为导向,新课程要体现的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新教学方式应突出导向功能,既关注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状况及效果的评价,由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的评价向注重基础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评价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主动探究动手完成的学习观与多元发展性的评价观转变。
第三、加大教育教学科研的力度。一是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术活动的开展。围绕现代教育新目标和任务,开展以新课改和以教学方法创新为中心的教育科研,不断改革传统的教研模式,建设现代科研发展型完全中学和示范高中,建立和完善各校科研室的职能机制;精心培养教育系统研究型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创建由示范型评估向发展型评估的督导机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增进学术竞争力和各校科研能力。二是以新课改研究推进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传授者,而且是新课改的参与者,必须把教育教学科研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形成教、研、学一体的教师专业生活和工作方式,制定一套激励每一个教师自觉、主动地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研究机制,为教师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和形成整体性、合作性的研究氛围。三是构建校本研究平台。以“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多样式,推行研培一体化的校本研究制度,以提高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全面提高现代教育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深化; 优化; 强化; 高中基础教育
科学的发展观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基础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 深化高中基础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整体转型发展
一是办学目标现代化。现代型学校的价值取向由应试型向发展型转变。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本,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生源为目标。现代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整体育人、全面育人、长远育人、培养高素质的中国人,同时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不断提高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专业知识、现代化教育技术,走综合高中特色发展之路,建立开放、平等、尊重、交流、研究的人文学习环境,构建基本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的现代化高中教育。
二是办学结构开放化。现代型学校的结构形态由“宝塔型”向“扁平型”转变,办学性质由普教、职教应式型向综合、终身学习型转化。打破原有单一的制度结构,创造新的多元的制度结构,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新格局。推进现代学校内涵发展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依法治校,学校依法自主管理的新型、民主、开放的办学机制。注重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协调发展,构建普教、职教与高教、成教的立交桥。
三是办学动力和实践信息化。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深化高中基础教育整体转型的综合变革,始终与时俱进,使高中基础教育由“近代型”向“现代型”转变。由贯彻上级行政要求的执行机制转向以信息化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动力的校本研究发展机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从单向传递为主向多元、多层、多向、互动状态转变,由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观念转化,由挖掘潜在可能的强化教育向科学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优化高中基础教育硬件建设,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1.办学条件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要从政策、资金、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把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入到突出的位置,坚持分区统筹规划,分类协调指导,使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要考虑城市流动人口的教育公平问题,实施示范带动战略,稳步扩大优质学校集群规模,大力扶持一般高中,增加完中高中部教育资金投入,使“雪中送炭”更优先于“锦上添花”。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应加强对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督导评估和素质教育合格学校的评估,构建区域最有效的教育文化交流平台,让每所学校在相对平等公平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
2.教学设施向标准、优质、先进性发展。现代化中学校园要按“三个面向”思想和现代发展需要,建设具有科学规划、艺术设计、经济实用的现代教学、办公大楼、现代图书馆和多功能实验楼、多媒体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等硬件设施,按现代高中基础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选购优质、先进的教学仪器配置,扩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电子图书阅览室运用等先进教育教学规模和加强校园电脑教学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实现教育服务管理现代化。
3.校园环境向优美、特色、人性化发展。现代中学校园环境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应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将学校建成花园式人文景观。坚持“特色兴校、科学创新”,创新决定生命,特色决定发展,特色不单是某种艺术、体育特色这么简单狭隘的具有某种技能的特色,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长、学校的优势和定位,不断科学地创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别具一格的校风、师风、教风和学风,摒弃学校的“应试”文化,树立学校的“发展”文化,创新学校人文管理文化,优化学校信息化环境,创新教育教学科研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品位,赢得社会声誉和知名度,为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创建民主、公平、和谐、平安和宽松的教育环境。
三、强化高中基础教育软件建设,全面提高现代教育质量和水平
第一、加强高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积极推进教师资源结构调整,使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均衡发展,确保高中合格师资,不断增添“新鲜血液”。认真实施高中教师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制和新教师资格准入制,要逐步建立高中教师的合理流动的聘任制,充分发挥现代教师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领航员”和“启航器”的作用。二是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青年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反思者、研究者和创造者。在终身学习和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还要关注教师的生存、发展和生命价值,营造教师专业素质与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和师生全面发展的团队氛围和绿色生态。三是积极加强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关注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成长,推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开通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网络,转换教师教育模式,实现教师教育现代化。
第二、加深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一是新课改目标:首先要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各类人才。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一个师生提供实现人生价值、自我超越和参与社会发展的平台。其次是新课程取向: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全部学生掌握基础学科课程加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专业技能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新的学分制,为学生继续升造、就业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新课程模式:新课改的关键是构建新课程教学操作模式的改革。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课程之间的互动、互教、互学、平等交流,注重人性教育和教师角色转变,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倡导自主参与、引导发现、合作交流的“研究型”学习方式,创设师生主动、健康发展的生态教育空间,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知识合格要求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课程科目具有多样性和多功能性;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课程选择具有自主性,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的多元化综合课程体系。三是新课标评价:新课标应以现代教育评价制度为导向,新课程要体现的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新教学方式应突出导向功能,既关注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状况及效果的评价,由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的评价向注重基础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评价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主动探究动手完成的学习观与多元发展性的评价观转变。
第三、加大教育教学科研的力度。一是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术活动的开展。围绕现代教育新目标和任务,开展以新课改和以教学方法创新为中心的教育科研,不断改革传统的教研模式,建设现代科研发展型完全中学和示范高中,建立和完善各校科研室的职能机制;精心培养教育系统研究型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创建由示范型评估向发展型评估的督导机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增进学术竞争力和各校科研能力。二是以新课改研究推进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传授者,而且是新课改的参与者,必须把教育教学科研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形成教、研、学一体的教师专业生活和工作方式,制定一套激励每一个教师自觉、主动地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研究机制,为教师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和形成整体性、合作性的研究氛围。三是构建校本研究平台。以“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多样式,推行研培一体化的校本研究制度,以提高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全面提高现代教育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