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基础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n2725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深化高中基础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整体转型发展,优化高中基础教育硬件建设,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强化高中基础教育软件建设。全面提高现代教育质量和水平,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基础教育。
  关键词:深化; 优化; 强化; 高中基础教育
  科学的发展观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基础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 深化高中基础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整体转型发展
  一是办学目标现代化。现代型学校的价值取向由应试型向发展型转变。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本,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生源为目标。现代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整体育人、全面育人、长远育人、培养高素质的中国人,同时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不断提高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专业知识、现代化教育技术,走综合高中特色发展之路,建立开放、平等、尊重、交流、研究的人文学习环境,构建基本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的现代化高中教育。
  二是办学结构开放化。现代型学校的结构形态由“宝塔型”向“扁平型”转变,办学性质由普教、职教应式型向综合、终身学习型转化。打破原有单一的制度结构,创造新的多元的制度结构,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新格局。推进现代学校内涵发展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依法治校,学校依法自主管理的新型、民主、开放的办学机制。注重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协调发展,构建普教、职教与高教、成教的立交桥。
  三是办学动力和实践信息化。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深化高中基础教育整体转型的综合变革,始终与时俱进,使高中基础教育由“近代型”向“现代型”转变。由贯彻上级行政要求的执行机制转向以信息化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动力的校本研究发展机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从单向传递为主向多元、多层、多向、互动状态转变,由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观念转化,由挖掘潜在可能的强化教育向科学教育信息化发展。
  二、优化高中基础教育硬件建设,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1.办学条件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性发展。要从政策、资金、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把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入到突出的位置,坚持分区统筹规划,分类协调指导,使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要考虑城市流动人口的教育公平问题,实施示范带动战略,稳步扩大优质学校集群规模,大力扶持一般高中,增加完中高中部教育资金投入,使“雪中送炭”更优先于“锦上添花”。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应加强对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督导评估和素质教育合格学校的评估,构建区域最有效的教育文化交流平台,让每所学校在相对平等公平的环境中竞争和发展。
  2.教学设施向标准、优质、先进性发展。现代化中学校园要按“三个面向”思想和现代发展需要,建设具有科学规划、艺术设计、经济实用的现代教学、办公大楼、现代图书馆和多功能实验楼、多媒体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等硬件设施,按现代高中基础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选购优质、先进的教学仪器配置,扩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电子图书阅览室运用等先进教育教学规模和加强校园电脑教学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实现教育服务管理现代化。
  3.校园环境向优美、特色、人性化发展。现代中学校园环境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应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将学校建成花园式人文景观。坚持“特色兴校、科学创新”,创新决定生命,特色决定发展,特色不单是某种艺术、体育特色这么简单狭隘的具有某种技能的特色,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长、学校的优势和定位,不断科学地创新,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别具一格的校风、师风、教风和学风,摒弃学校的“应试”文化,树立学校的“发展”文化,创新学校人文管理文化,优化学校信息化环境,创新教育教学科研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品位,赢得社会声誉和知名度,为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创建民主、公平、和谐、平安和宽松的教育环境。
  三、强化高中基础教育软件建设,全面提高现代教育质量和水平
  第一、加强高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积极推进教师资源结构调整,使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均衡发展,确保高中合格师资,不断增添“新鲜血液”。认真实施高中教师竞争上岗、择优聘任制和新教师资格准入制,要逐步建立高中教师的合理流动的聘任制,充分发挥现代教师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领航员”和“启航器”的作用。二是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青年教师攻读教育硕士,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反思者、研究者和创造者。在终身学习和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还要关注教师的生存、发展和生命价值,营造教师专业素质与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和师生全面发展的团队氛围和绿色生态。三是积极加强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关注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成长,推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开通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网络,转换教师教育模式,实现教师教育现代化。
  第二、加深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力度。一是新课改目标:首先要以人为本,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各类人才。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一个师生提供实现人生价值、自我超越和参与社会发展的平台。其次是新课程取向: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全部学生掌握基础学科课程加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专业技能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新的学分制,为学生继续升造、就业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新课程模式:新课改的关键是构建新课程教学操作模式的改革。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课程之间的互动、互教、互学、平等交流,注重人性教育和教师角色转变,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倡导自主参与、引导发现、合作交流的“研究型”学习方式,创设师生主动、健康发展的生态教育空间,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知识合格要求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课程科目具有多样性和多功能性;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课程选择具有自主性,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的多元化综合课程体系。三是新课标评价:新课标应以现代教育评价制度为导向,新课程要体现的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新教学方式应突出导向功能,既关注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状况及效果的评价,由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的评价向注重基础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评价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主动探究动手完成的学习观与多元发展性的评价观转变。
  第三、加大教育教学科研的力度。一是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术活动的开展。围绕现代教育新目标和任务,开展以新课改和以教学方法创新为中心的教育科研,不断改革传统的教研模式,建设现代科研发展型完全中学和示范高中,建立和完善各校科研室的职能机制;精心培养教育系统研究型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创建由示范型评估向发展型评估的督导机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增进学术竞争力和各校科研能力。二是以新课改研究推进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校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传授者,而且是新课改的参与者,必须把教育教学科研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形成教、研、学一体的教师专业生活和工作方式,制定一套激励每一个教师自觉、主动地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研究机制,为教师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和形成整体性、合作性的研究氛围。三是构建校本研究平台。以“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多样式,推行研培一体化的校本研究制度,以提高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全面提高现代教育质量和水平。
其他文献
摘 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普及性的常规教育,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坚毅意志、审美观念和一丝不苟、爱好整洁等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文化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写字并未受到高度重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虽连在一起,实际上教学中只注意字的形音意辨析,极少真正地重视
期刊
摘 要:我们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新型课堂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观念; 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改革,传统的教育是以学科为主,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和“任教师加工的材料”。而现代的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新型课堂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一、 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教
期刊
摘 要:派位初中生源参差不齐,他们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迥然有异。面对个体差异大的派位生,不少老师还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重知轻情”的教学思想、“一刀切”的教学行为、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活动。这些思想和行为必然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了过早的两极分化,甚至培养出了一批批冷冰冰的学习机器,这和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在派位初中教学的教师应该以情感教育为抓手、以因生施
期刊
摘要:本课题主要是针对初中阶段提升学生写作知识与能力而设置的校本教学研究。初中多元化作文教学法就是用“激励、积累、训练”三种方法,促使学生张扬个性,提高语言表述能力。开展作文教学实践活动,构建作文教学模式。  1.作文能力建构—激励篇,即建立奖励制度,活动制度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保持作文激情。奖励制度包括对在各类作文刊物上发表文章和获奖学生及指导教师的奖励。活动制度是指对课题研究有益的校园活动和教研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个性特点和独立性的,应该扭转过于重视接受学习的现象,允许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本文侧重于课堂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参与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个性;发展;差异;创新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
期刊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教师很多宝贵的馈赠:不仅是新“课标”,还有新理念、新方式,新思维、新行为……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挑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撼动着教师的语文教学状态。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方法  一、内容显示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教学任务应当由学生完成。每节课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知道“学什么”,然后再指点(或师生共某同研究)“怎
期刊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三大目标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对此专家学者早有论述。新课程文化史单独成册,体现了其重要性,但如何发挥其教育功能,需要我们用“历史观”、“发展观”予以阐释。以新课程文化史第一单元中的《周易》、孔子的儒家学说、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例,需要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以和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功能; 和
期刊
摘 要: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中一大特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教师要围绕教材重点和难点,联系实际生活,精心设计问题和综合练习题。教师要在平时多看报纸杂志,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然后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政治教学; 素质教育; 理论;
期刊
摘 要:本文将现代体育与健康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与传统的以项目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提出确立以人为本新观念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并提出要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观念。对体育教师必须进行观念、知识重构的探索与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1.前言  在体育教学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以项目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本。在体育
期刊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承认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是《教学法》中有关“教学的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具体运用。  班级授课的形式是目前中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各人又有各自的特点。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