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阴市处于苏南经济板块“第一方阵”,在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确保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主渠道,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从基层的实际来看,县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统筹、重点在富民。我们江阴的做法是,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实行就业富民、创业富民、置业富民、保障富民,构建富民长效机制,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把“三集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把落实“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作为主线,积极探索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率先之路、特色之路、创新之路。其中,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
  
  规模经济、自主创新的优势使江阴工业经济继续熠熠生辉,同时使服务业也异军突起。“十五”期间,我市涌现出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50家,利税超亿元企业20家,上市公司19家。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8亿元;财政收入108.38亿元,比2000年增加3.33倍,年均增长34.0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8.38亿元,比2000年增加3.13倍,年均增长32.81%。基本形成了以新材料产业为先导,以电力、特色冶金等八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118.5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270亿元,其中,物流业增加值已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46%。正是由于工业经济实力的日渐壮大,依靠工业化积累的物质基础,建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走出了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之路。
  以工补农,即利用来自于工业经济发展而增加的财政收入,不断加大支持农村、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力度。江阴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源于工业经济,我们通过财政反哺“三农”,大力促进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去年,我市直接投入“三农”建设的财政资金高达4.3亿元。
  以工带农,即引导企业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市305个村中,有98个村党支部书记由企业家担任,他们懂经营、会管理,在自身企业壮大后开始新追求,带领全村群众发展致富。
  以工富农,即通过工业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民就业、创业、置业的渠道。去年,全市新增本地就业人口1.8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37万人;新增个私企业1.17万户,累计达4.62万户;新组建村组股份经济合作社82家,新增受益农民超过10万人。
  
  以城市化带动农村
  
  我们抓住新一轮城市建设发展机遇,调整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把江阴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最大程度地集聚、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规划,形成了“一个中心、四个片区”的市域发展框架,城乡规划控制范围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深化到整个城乡空间,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统筹得到了充分体现。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570公里,农村公路已全面实现灰黑化目标。确立环保优先理念、致力于生态市建设更使城乡统筹魅力尽展。今年6月5日,我市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市。
  立足城乡统筹,逐步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乡镇工业向规划的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规划的居民集中点集中,经过控制引导和建设发展,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环境的优化改善、城乡的统筹发展。
  在加快推进“三集中”步伐中,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以工业及城镇建设带动农村“三集中”的新桥模式;以行政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中心村建设带动农村“三集中”的周庄模式;以富村带穷村的“大华西”建设带动农村“三集中”的华士模式;以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农村“三集中”的申港模式;以园区开发建设带动农村“三集中”的石庄模式。按照“规划控制、完善配套、政策引导”的原则,共规划203个农村居民点。目前,全市集中居住人口达到67.96万多人,集中率为58.09%。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
  
  以工投农,即工业企业将进军农业领域当作新的发展机遇,以工业资本直接投资农业。目前,全市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农业项目有8个,已建或在建的投资超500万元的农业项目64个,累计投入资金6.57亿元,涌现出了华西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阳光生态农林园、利安达农业生态观光庄园等一批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达46.8%。
  以工办农,即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创办农业,加快了农业资源由用于以传统种、养为主的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如今,与企业合作的农民不但可以获得地租收入,而且还可以从“公司、基地带动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或直接以农业工人的身份获得更多收入。去年,全市10家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民1.35万余户,户均收益7000无。
  
  构筑保障线解农忧
  
  “看病难、养老难”是农民最头疼和忧虑的问题。我们把农民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这类难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把让农民群众得实惠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构建城乡和谐的新江阴。
  社会保障是农民兄弟的生命线,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实施“五道保障线”工程,积极做好保障富民这篇大文章。我们认为,江阴发展到今天,农民应该享受市民待遇,城市居民有的社会保障,农民也应该有。“十五”期间,江阴实施的“五道保障线”工程,构筑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城乡百姓人人有保障的幸福家园:城保扩面取得重大进展,新增人员近10万人;近22万个历次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全面落实;农民养老保险迈出新步伐,11余万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医疗保险继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各类参保人员达到近100万人。“五道保障线”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民看病从此不再难。从2001年起,我市推出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障制度,共有33.4万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补偿总额达12713万元。从2006年起,每两年为参加农保的65万农民实行免费体检,并为每人建立一份健康档案。
  江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有两大优势,一是有华西村这一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在身边,可不断发掘其创新之处,认真借鉴推广;二是我们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曾有过一些成功的实践,今后可再向深层次探索拓展,并使之发扬光大。我们感到,只要我们牢牢确立亲民爱民为民的观念,把农民当成我们的“兄弟姐妹”,把农村当成我们的“共同家园”,带着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去做“三农”工作,就能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事业做深做细做实做大。今后,我们将在以下方面求突破——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新途径,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帮助农民走上富裕路;大力实施以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为重点的民心工程;加快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新机制,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城镇、辐射农村、保障多形式、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五年万人”创业培训工程,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现代农民,努力提升群众持续增收的新本领。为了进一步促进工农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文件,建立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开发经营农业、特别是现代高效农业,真正让工业和农业双赢,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金 雯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我国幅员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平山“渔家乐”为例,从它的起源,现状
猪流感是常见猪疾,属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虽然死亡率不及猪蓝耳病,但是病猪不能像正常猪一样生长,增重速度降低,长期以往会给养猪户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所以必须加强对猪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