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下,教师赏识学生的意识应更主动、更积极,让学生自信地成长;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应更及时、更准确,让学生放射应有的光芒;教师应更加注重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活力;教师赏识学生的方式应多样化,让学生更自由地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赏识;学生
新课标实施中,评价学生的目的不再是筛选学生而应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而,评价学生不能再以单一的学业成绩为标准,而应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赏识学生。
一、教师赏识学生的意识应更主动、更积极,让学生自信地成长
教师要用一双慧眼主动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一种“我是好样的”“我能行”的心理,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新课标在教育理念上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传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学生,故而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的训练,而是更加注重如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堂提问(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课堂小组学习的合作性、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动手动脑的频率、对课堂实验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再创造的能力、与同学交流的能力等。这些都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些指标,都应该得到教师的赏识和认可。笔者在践行赏识教育的理念后,一个学期下来,一堂语文课上学生发言次数最多能达到50人次,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也具备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人生的一笔财富——自信。
二、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应更及时、更准确,让学生放射应有的光芒
一天一堂习作课结束后,一个平常不喜欢表现的学生跟在笔者的后面大声地说:“老师,您终于发现我了,这次习作你给我打了全班最高分,认可了我的写作能力,我非常激动。”接着她的几句话让笔者深刻地意识到教师的赏识是多么有意义。“在小学我的作文一直是范文,上初中的这半个学期我一直等待着老师发现我,今天我终于等来了,得到了老师的赏识,谢谢您!”之后这个在以前看来腼腆不太爱表现的学生,却成了语文课上最活跃的学生,也进入了语文课代表的行列,更激发了她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试想那次习作课假如笔者没有及时发现她或者发现了却没有给予恰当的评价,也许她将继续等待甚至最终被埋没。
由此可见,教师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准确地给予评价,让金子早早地放射它应有的光芒。
三、教师应更加注重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活力
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随时随地不忘激发学生的潜力,凝聚学生创造性的火花,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大放异彩。
如笔者曾经组织过一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广告语的使用。在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活动的其中一个环节笔者印象特别深刻。此环节是:回顾你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广告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记住几句广告语。然而当笔者要求他们把自己平常积累的广告词写出来,看谁写得最多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平常学习积极认真的学生大多能写出三五句且广告词记忆准确;平常比较滑头的学生却能写出一二十个,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小部分学生在广告词中增加了自创的成分。比如有些学生在广告词记不完全的情况下大胆地进行了再创造;有些为了让自己的广告语条数最多,还给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设计了广告语,给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积极地捕捉学生的创造意识,认真地给予赏识和评价,就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获益终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赏识就是学生成功的翘板,可以让他们跳得更高,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
四、教师赏识学生的方式应多样化,让学生自由地发展
赏识的目的是通过激励,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往,我们偏重于教师的评价,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忽略了学生全面性的提高。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学生也可评价教师。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许多学生正是从评价教师、赏识教师的行为中端正了学习态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变得善于学习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多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自己,评价同学,甚至评价教师;多去赏识他人。这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
总之,教师的赏识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给予学生自信,继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认可和激励,获得满足感,并能积极、愉快、自信地学习。要使他们逐步获得成功,取得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获得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赏识;学生
新课标实施中,评价学生的目的不再是筛选学生而应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而,评价学生不能再以单一的学业成绩为标准,而应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赏识学生。
一、教师赏识学生的意识应更主动、更积极,让学生自信地成长
教师要用一双慧眼主动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一种“我是好样的”“我能行”的心理,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于新课标在教育理念上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传统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学生,故而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死记硬背和机械的训练,而是更加注重如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课堂提问(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课堂小组学习的合作性、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动手动脑的频率、对课堂实验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再创造的能力、与同学交流的能力等。这些都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些指标,都应该得到教师的赏识和认可。笔者在践行赏识教育的理念后,一个学期下来,一堂语文课上学生发言次数最多能达到50人次,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也具备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人生的一笔财富——自信。
二、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应更及时、更准确,让学生放射应有的光芒
一天一堂习作课结束后,一个平常不喜欢表现的学生跟在笔者的后面大声地说:“老师,您终于发现我了,这次习作你给我打了全班最高分,认可了我的写作能力,我非常激动。”接着她的几句话让笔者深刻地意识到教师的赏识是多么有意义。“在小学我的作文一直是范文,上初中的这半个学期我一直等待着老师发现我,今天我终于等来了,得到了老师的赏识,谢谢您!”之后这个在以前看来腼腆不太爱表现的学生,却成了语文课上最活跃的学生,也进入了语文课代表的行列,更激发了她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试想那次习作课假如笔者没有及时发现她或者发现了却没有给予恰当的评价,也许她将继续等待甚至最终被埋没。
由此可见,教师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准确地给予评价,让金子早早地放射它应有的光芒。
三、教师应更加注重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活力
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随时随地不忘激发学生的潜力,凝聚学生创造性的火花,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大放异彩。
如笔者曾经组织过一次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广告语的使用。在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活动的其中一个环节笔者印象特别深刻。此环节是:回顾你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广告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记住几句广告语。然而当笔者要求他们把自己平常积累的广告词写出来,看谁写得最多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平常学习积极认真的学生大多能写出三五句且广告词记忆准确;平常比较滑头的学生却能写出一二十个,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小部分学生在广告词中增加了自创的成分。比如有些学生在广告词记不完全的情况下大胆地进行了再创造;有些为了让自己的广告语条数最多,还给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设计了广告语,给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积极地捕捉学生的创造意识,认真地给予赏识和评价,就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获益终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赏识就是学生成功的翘板,可以让他们跳得更高,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
四、教师赏识学生的方式应多样化,让学生自由地发展
赏识的目的是通过激励,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往,我们偏重于教师的评价,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忽略了学生全面性的提高。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学生也可评价教师。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许多学生正是从评价教师、赏识教师的行为中端正了学习态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变得善于学习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多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自己,评价同学,甚至评价教师;多去赏识他人。这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
总之,教师的赏识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给予学生自信,继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认可和激励,获得满足感,并能积极、愉快、自信地学习。要使他们逐步获得成功,取得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获得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