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RED One和佳能5D Markll两款采用大尺寸成像器件、可换镜头设计的动态拍摄设备上市,开启了影视节目制作的一个新时代。
七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索尼、Panasonic、佳能、JVC这些以传统小尺寸成像器件摄像机制造见长的日系厂商,还是传统胶片摄影机厂商ARRI,抑或数字时代新贵RED、Blackmagic Design、AJA,都推出了Super35mm规格及更大尺寸成像器件的“电影感”动态影像拍摄设备。
针对这类设备,从2008年RED One上市之初就流行“非RAW不电影”的观点。以RED One为例,它的记录通道和预监通道是完全分离设计的,拍摄者在监视器上看到的视频画面只是一个720p低分辨率预览画面,对其色彩空间、IS0、色温等参数的调整,只是为了方便现场监看,丝毫不影响机内记录的12bit4K RAW文件。RAW“数字底片”这种直接记录成像器件原始信息的方式,最大程度保留了画面细节、亮部暗部信息,在后期剪辑调色软件中,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色温值、曝光量、饱和度、色调,获取最佳宽容度(亮部和暗部层次),也为降噪处理、基于色彩信息的色键.二级校色提供了充足的原始信息。限于计算机处理能力,在2008年我们甚至无法用非编工作站流畅地预览RAW文件,必须先转换为“所见即所得”代理视频文件后,才能进行剪辑、初步调色,最终定稿后再“套底”(使用RAW文件替换代理文件)并精致调色、输出节目母版。而今,虽然出现了万元以下的RAW摄影机,计算机处理能力也提升了若干倍、RAW流程处理速度有所提升,但流程之繁琐与耗时并未改观。
与RED One同年上市的佳能SD MarkII在拍摄高清视频时,采用了传统摄像机厂商熟悉的“所见即所得”方式。拍摄者在机身液晶屏及外接监视器上看到的画面,与记录在CF上的视频文件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来自CMOS的信息经过机内DSP数字影像处理模块加工处理后,同时提供给监看模块和编码压缩模块。使用这种“所见即所得”方式,拍摄时对ISO设置、曝光量、色温值、色调的任何调整都会被记录下来,画面暗部和亮度信息的保留、降哚处理、色彩等,取决于机内DSP电路的处理能力和处理精度;另外为了把高清视频海量数据记录在常规CF卡上,佳能5D MarkII在存储前要对视频亮度、色度信息基于8bit 4:2:0量化编码和数据压缩。经过复杂的机内处理,我们得到的低码流“所见即所得”视频文件,可直接导入普通计算机剪辑、简单调色并快速出片,免去了RAW文件必需的“代理一套底”复杂流程。
“所见即所得”流程直接脱胎于成熟的小尺寸成像器件高清数字摄像机,用于采集符合ITU-R BT.709技术标准的视频文件,适合快速播出的新闻、电视栏目。但是采用大尺寸成像器件、可换镜头设计的新代动态影像拍摄设备,更多用于广告、宣传片、微电影、HV等,对画面细节、宽容度要求更高并需要后期精致调色。传统“所见即所得”方式采用的BT.709色2空间在CMOS成像器件多达14挡以上宽容度面前无能为力,而8blt量化、大幅度数据压缩又会丢失大量画面影调和色彩细节,导致后期调色余地有限。
针对“电影感”节目制作者需求,几年来,动态影像拍摄设备厂商纷纷引λlog方式以保留更多的画面亮部、暗部信息,比如索尼S-Log、佳能c-log、Arri的Log C等。为了解决log方式下预监画面发灰难题,厂商又提供机内加载LUT提供BT.709风格监看输出功能。而在量化编码和压缩环节,全面提升至lObit、4:2:2和超过lOOMbp更高的码流。
“log+lObit+4:2:2+高码流+BT.709预监”既保留了“所见即所得”之便利,又提供了接近RAW的细节和宽容度记录能力。下期观点,笔者将和大家盘点—下这种类型的“电影感”动态影像拍摄设备。
七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索尼、Panasonic、佳能、JVC这些以传统小尺寸成像器件摄像机制造见长的日系厂商,还是传统胶片摄影机厂商ARRI,抑或数字时代新贵RED、Blackmagic Design、AJA,都推出了Super35mm规格及更大尺寸成像器件的“电影感”动态影像拍摄设备。
针对这类设备,从2008年RED One上市之初就流行“非RAW不电影”的观点。以RED One为例,它的记录通道和预监通道是完全分离设计的,拍摄者在监视器上看到的视频画面只是一个720p低分辨率预览画面,对其色彩空间、IS0、色温等参数的调整,只是为了方便现场监看,丝毫不影响机内记录的12bit4K RAW文件。RAW“数字底片”这种直接记录成像器件原始信息的方式,最大程度保留了画面细节、亮部暗部信息,在后期剪辑调色软件中,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色温值、曝光量、饱和度、色调,获取最佳宽容度(亮部和暗部层次),也为降噪处理、基于色彩信息的色键.二级校色提供了充足的原始信息。限于计算机处理能力,在2008年我们甚至无法用非编工作站流畅地预览RAW文件,必须先转换为“所见即所得”代理视频文件后,才能进行剪辑、初步调色,最终定稿后再“套底”(使用RAW文件替换代理文件)并精致调色、输出节目母版。而今,虽然出现了万元以下的RAW摄影机,计算机处理能力也提升了若干倍、RAW流程处理速度有所提升,但流程之繁琐与耗时并未改观。
与RED One同年上市的佳能SD MarkII在拍摄高清视频时,采用了传统摄像机厂商熟悉的“所见即所得”方式。拍摄者在机身液晶屏及外接监视器上看到的画面,与记录在CF上的视频文件完全一致。也就是说,来自CMOS的信息经过机内DSP数字影像处理模块加工处理后,同时提供给监看模块和编码压缩模块。使用这种“所见即所得”方式,拍摄时对ISO设置、曝光量、色温值、色调的任何调整都会被记录下来,画面暗部和亮度信息的保留、降哚处理、色彩等,取决于机内DSP电路的处理能力和处理精度;另外为了把高清视频海量数据记录在常规CF卡上,佳能5D MarkII在存储前要对视频亮度、色度信息基于8bit 4:2:0量化编码和数据压缩。经过复杂的机内处理,我们得到的低码流“所见即所得”视频文件,可直接导入普通计算机剪辑、简单调色并快速出片,免去了RAW文件必需的“代理一套底”复杂流程。
“所见即所得”流程直接脱胎于成熟的小尺寸成像器件高清数字摄像机,用于采集符合ITU-R BT.709技术标准的视频文件,适合快速播出的新闻、电视栏目。但是采用大尺寸成像器件、可换镜头设计的新代动态影像拍摄设备,更多用于广告、宣传片、微电影、HV等,对画面细节、宽容度要求更高并需要后期精致调色。传统“所见即所得”方式采用的BT.709色2空间在CMOS成像器件多达14挡以上宽容度面前无能为力,而8blt量化、大幅度数据压缩又会丢失大量画面影调和色彩细节,导致后期调色余地有限。
针对“电影感”节目制作者需求,几年来,动态影像拍摄设备厂商纷纷引λlog方式以保留更多的画面亮部、暗部信息,比如索尼S-Log、佳能c-log、Arri的Log C等。为了解决log方式下预监画面发灰难题,厂商又提供机内加载LUT提供BT.709风格监看输出功能。而在量化编码和压缩环节,全面提升至lObit、4:2:2和超过lOOMbp更高的码流。
“log+lObit+4:2:2+高码流+BT.709预监”既保留了“所见即所得”之便利,又提供了接近RAW的细节和宽容度记录能力。下期观点,笔者将和大家盘点—下这种类型的“电影感”动态影像拍摄设备。